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东则以乌苏里江与俄罗斯,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相邻;西部依大兴安岭与蒙古高原隔绝:南部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与华北本无分隔,但一道万里长城(明长城)造成了今天辽宁与河北的人为分隔。
东北处于中国的最北端,其中最北部的漠河县(北纬52°10'~530°33'),有“极昼”、“极夜”现象。从自然气候的角度,东北相当于寒温带、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以冷湿的森林与草甸草原景观为特征。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促。
东北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大致可以分作半环状的三个带:最外一环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的界河(湖)与低地:最外一环的内侧是山地、丘陵地,包括西部的大兴安岭、东部的长白山地和丘陵、北部的小兴安岭;再内侧则是广阔的东北平原。
东北的山
由于开发较晚,东北地区的山没有中原各大名山那样深厚的人文积累:但相对地,便也保留了更多的原始自然景观。
位于东北东部的长白山有着“塞外第一神山”的美誉。这是一座休眠火山,历史上有过数次喷发,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主峰海拔2749米,“山上冬夏积雪,四时望之色白异常,故日长白”,一说因山顶覆盖着大量的白色浮岩而得名,诗云:“若待雪消冰释后,群峰仍像白头翁。”
天池是长白山最为著名的景观,位于主峰上,是国内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湖水碧透,清澈见底,宛如一颗珍奇的明珠,正是“一泓天池水,倒映千丈峰,长白云袅袅,飞来万道虹”。长白山的自然植物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同纬度地区都是最完好的。早在1980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网”,是世界200个自然保留地之一。根据最新统计,长白山的野生植物有;苔类94种,藓类:357种,蕨类108种,裸子植物15种,被子植物1503种。它们隶属于60目、200科、723属。
除了种类繁多以外,这些植物的垂直带状分布也是长白奇景之一。长白山是欧亚大陆东部海拔最高的山峰,中国一侧的最高峰海拔2691米,五岳中最高的华山也只有2154.9米。加上长白山山体更为陡峭,从山麓到山顶,高程差虽已达2000多米,而水平距离仅在45公里范围内。因此随着海拔的增加,气候、生物出现层次极为分明的变化,形成最为典型的“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植物的垂直分带,自下而上,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
此外,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长白山上还形成了一系列的“奇”、“怪”、“谜”现象。例如被合称作“长白山三奇”的“石头浮水面、木头沉水底、蓼草倒着长”。浮于水面的石头叫浮石,或浮岩,是一种白、灰或暗黄色的石头,多孔而质轻,当地人称之为“不沉底儿的石头”。浮石是长白山火山喷发后的产物,可用来擦磨刀锈、制作盆景或轻型保温建材等。
沉于水底的木头即石崩,一种矮棵明条灌木,最高不过两米,但质地坚如石材,多生长于山崖、河边和石窝之中,比重大于水。石崩多用于制成箭杆、拐杖、烟袋杆和篆刻印章等。蓼草又称倒根草,属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呈黑、褐色,开粉色花。其生长地土层极薄,根遇岩石返出地面后,又生出叶片,令人称奇。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长白山“怪兽”之谜。记述长白山历史最具权威性的《奉天通志》、《长白山志》、《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汇征录》等,对天池“怪兽”都有记载和描述。早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奉吉勘界委员刘建封在《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记述:“自天池中有一怪物浮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关于天池“怪兽”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怪兽”出现30多次、数以千计的国内外游客目击了这个不明动物。至少有5段由目击者拍下的天池“怪兽”录像,还有超过10人拍下了照片。目击者描述的天池“怪兽”形象各不相同,有的说其头小、颈细、形体庞大,貌似恐龙;还有人说像小船、像锅盖、像水牛、像狗、像水獭、像海豹……由于拍摄地点均在天池水面上千米远的山顶,加之发现“怪兽”时其身体大部分都在水中,所以还难以查明它到底是何种生物。
与长白山东西对峙的是大兴安岭。它东连绵延千里的小兴安岭,西依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达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现代国有林区。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他的《内蒙访古》一书中,曾谈到过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的历史地位。他说,呼伦贝尔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摇篮,我国历史上的几个主要游牧民族——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至于大兴安岭,他认为,“如果说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在这个后院里,重重叠叠的山岭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形成天然的障壁,使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长期与世隔绝。
诚然,“巍巍兴安岭,积翠大森林”,大兴安岭确是一片宁谧的绿色海洋,但在历史上,这里却并非长期与世隔绝,而是蕴藏着推动历史发展的勃勃生机。从地势上看,大兴安岭西北坡向内蒙古高原和缓倾斜,使得生活在大兴安岭中的游猎民族与蒙古高原,特别是所谓“游牧民族的摇篮”的呼伦贝尔草原有着天然的联系。当草原上兴起强势部族的时候,大兴安岭是失意者最好的避风港,例如被匈奴击溃的东胡族(鲜卑的祖先)即避难于此。当草原上出现势力真空时,在大兴安岭中修身养性的部族便开始向西迁徙,从而逐步走上强盛的道路,例如鲜卑族(大兴安岭又称大鲜卑山)、蒙古族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兴安岭可比作游牧部族的摇篮。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