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
(一)科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二)科举考试与尚文传统
一 唐代科举文化与诗歌繁荣
(一)唐代的科举尤其是进士科的以诗赋取士造成了诗歌的普及形成了朝野上下崇尚诗道、普遍学诗的社会风气
(二)唐代的科举取士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走上文坛改变了贵族独霸文坛的局面促进了唐风的形成并从而成就了以诗歌为精神生活最高形式的唐人风范
(三)科举也造成了文士的流动、交游与聚合开拓了诗人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发展
(四)进士初任之官的低微造成了唐代文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唐代诗坛出现了别样的声音和色彩
二 唐代古文运动与进士科举
(一)进土集团或阶层构成了中唐古文运动勃兴的基础
(二)进士科举以古文行卷与纳省卷风气的形成为古文运动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有利契机
(三)韩柳相继以师道自任导启来学为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展开建立起素质较高的作者队伍并以此构成文学集团
三 唐代科举与传奇小说创作的自觉
(一)由科举而形成的举人阶层遣兴娱乐和逞才延誉的需要既促使了传奇的兴盛也导致了唐传奇小说对现实的关注及唐文人好奇心理的形成
(二)由于科举及其行卷的关系造成了唐传奇小说由重在传述奇事向抒情言志的转变“传”的样式兴起爱情题材流行
(三)在科举文化大背景下唐传奇小说在艺术上充分文人化而表现出高度的自觉
四 北宋嘉祜二年进士科举与文坛风云
(一)北宋嘉桔二年以前的文坛状况
(二)北宋嘉桔二年进士贡举的标志性意义
五 张九成及其状元策
(一)张九成的仕履学行
(二)张九成状元策的思想内容
(三)张九成状元策的艺术特色
六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
(一)《西厢记》与科举文化的关联
(二)《西厢记》充分揭示了科举文化与世族文化的矛盾冲突
七 宋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
(一)宋代南戏以写士人发迹变泰、负心背德故事最为引人注目
(二)元代南戏在士人婚恋主题上的两大转变
(三)小结:由表层批判到深刻反思
八 明清科举文学概观
(一)以科举入仕为指归的文人教育与士林风习
(二)八股文化背景下的散文发展
(三)桐城文派与八股时文
(四)戏曲小说与科举的关联
九 《聊斋志异》中的科举士人群像
(一)才士困顿者的生死歌哭
(二)迷恋科举功名者的种种变相
(三)落魄士子的功名念与白日梦
(四)对科举弊端成因的形象反思
十 《贾奉雉》的思想深度
(一)传统士人品格与八股文化人格的两难选择
(二)自我拯救的努力与精神逍遥的无奈
十一 《儒林外史》的科举文化批判
(一)全景式地展示科场内外的各色士林人物,充满深情的冷漠与含泪的讽刺
(二)作者以蹑迹寻踪的笔法与独特的结构方式摹写科举士人的纷纭面影,揭示其失掉“故家”的生命漂泊与生命样态
(三)审视儒林,真儒何在?作者无奈地把目光投注到儒林外的市井细民。在叙事的背后,透出惘然、苍凉的文化悲情
十二 优语讽谏中的科举考试
(一)优语讽谏在对考官作弊、出题,衡文疏漏,王安石变革科举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揭示和反映
(二)优语讽谏大多直面讽刺对象,对事情的及时反映,表演方式的独特性,都使其所表现的科举情
事在一定程度上“事件化”或“新闻化”,并从而获得了广泛传播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应
(三)优人戏儒戏圣而及于科举,这一传统代表了民间社会关注热点;戏剧演出与科举盛典的关联,也无疑加强了优人对科举考试的高度关注
十三八股文破题佳话与蒙学语文教育
(一)八股文破题佳话及其教育背景概观
(二)八股文破题的蒙学语文教育功能
(三)余论:应重视对八股文破题佳话的研究
十四 纪晓岚《赋得绮丽不足珍》的诗学解读价值
(一)李白是否轻贱建安诗人
(二)李白诗论与其创作实践的矛盾
(三)纪氏诗学解读的方法论意义
(四)余论:试帖诗的价值重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