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晚明风骨袁宏道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曾纪鑫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袁宏道与袁中道、龚惟静、公美等人一同从公安县城出发,赴荆州江陵,参加童子试。

谢考时,荆州知府郝汝松特地叫过他们四人,予以谆谆教诲,对袁宏道、袁中道的诗文,尤其赞赏。

不久,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两人同时考中秀才。

府试成功,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成功与喜悦,对未来的仕途,充满了自信与希望。

公安与荆州虽只一江之隔,县城离江陵也就三四十公里,但他们还是第一次前来。过去常在诗文中出现的古郢都、章台寺、荆州古城墙就在眼前,自然免不了一番游览。

郢都纪南城,是当年的楚国国都,二十个楚王在此执政长达四百一十一年之久。在此期间,近五十个小国被征服吞并,楚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几乎全都发生在这里。作为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郢都繁盛无比,享有“中国南方第一大都会”之称。汉人桓谭在《新论》中写道:“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都城实在是太热闹了,早晨穿出去的新衣,在摩肩接踵的人海中挤拥穿行,晚上回家时就显得十分破旧了。可自从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克郢都,这里就成了一片废墟。近两千年时光过去了,郢都遗址似乎变得更加荒凉而寂静,只有夯土筑就的断垣残壁,还有生命力格外旺盛的野草,在瓦砾土堆间一个劲地疯长不已。

郢都规模宏大,面积约十六平方公里,放眼望去,昔日轮廓依旧,护城河还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见不到半点激荡的历史浪花,可中国顶尖级的诸子先贤如孔子、庄子、墨子,叱咤风云的政治、军事人物吴起、苏秦、张仪、孙武等,他们的身影都曾在这里出现过,而官至左徒的屈原更是长期生活于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袁宏道等人面对故都废墟,遥想当年繁华,凭吊怀古,免不了一番感慨,正如当年杜甫所吟:“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章台寺,又称“细腰宫”,是楚灵王修建的一座离官,他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喜欢她们那曼妙的舞姿。“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死。”说的便是这里当年上演的故事。如今虽仍有寺,名未改,可楚灵王建的离宫早已毁于战乱,袁宏道等人面对的章台寺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虽属重修,却又历经二百多年,真可谓岁月易逝、人生无常。

不仅历史古迹,就连他们居住的荆州城,也非三国时期修建的情景。长江改道,古城不再临江,吕蒙此时偷袭荆州,无法利用水军,断断不会成功。荆州从关羽筑城始,东晋、南梁、荆南、宋、元都有过较大规模的重新修建,最近的一次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防侵袭,还在城周挖了一条宽五米、深三米的护城河,城墙也由最初的土墙变为砖墙。

一行人或漫步古城,或踏青郊游,荆州丰富的人文景观,在袁宏道年轻的心中,不禁生出一种白云苍狗般的感喟,引发他对历史、人生、文化的深沉思索,变得丰富而成熟。

荆州城中,还有一处无法回避,怎么也绕不开的当代人文遗迹——张居正故宅。

张居正,荆州江陵人,故有张江陵之称。明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为明朝内阁首辅。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实行绝对专制集权,借故废除宰相一职,改用皇帝兼理,并严令规定,今后谁要再提设立宰相之议,就要谁的脑袋。朱元璋废相后,功能便由内阁制替代。内阁制设内阁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秘书,多则六七人,少则三四人,选定一人为首辅,其他阁员称“次揆”。朝廷一切大事,皆由首辅决定。因此,首辅虽无宰相之名,却行宰相之实。  明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执政六年的明穆宗朱载垕去世。这一年,袁宏道只有五岁,年幼的他不谙世事,对高层政治更是无从知晓。先皇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第二年更元万历。这一重大的人事变故,不仅对明朝,甚至对中国未来的历史走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神宗朱翊钧的名气很大,只要提起这位万历皇帝,稍懂明史的人都会知道。他的出名,主要在于创造了两个之最:一是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创明代之最;二是三十年不上朝,这一纪录恐怕称得上古代皇帝之最。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所写就是这位皇帝当政时期的人与事。

与先皇朱载垕相同,朱翊钧也是以第三子身份即位。 自然也是前两位兄长天折,他才获此资格与殊荣。朱翊钧即位时只有十岁,不懂朝政,一应事务,不得不仰仗首辅张居正大学士。他六岁被立为太子后,张居正便任命为太子太傅。张居正尽心讲读,认真辅导,对他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培养,几年下来,小皇帝便对张居正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心理依赖。

张居正是一位雄心勃勃、志向高远的政治家,他力图挽救明朝后期日益衰败的腐朽局面,也就利用这一“便利”,推行严厉的改革措施。在他执掌朝政大权的十年间,有过许多革新除弊的举措:政治上,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选贤任能;军事上,任用良将如戚继光等,练兵戍边,久废的边事得以振兴;经济上,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实行“一条鞭法”;外交上,推行汉、蒙和解政策,设市通商……张居正的改革举措,给当时的朝政,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成效十分显著,社会日趋稳定,边关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特别是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嘉靖、隆庆时期几乎年年亏空的财政有了积余,民间萌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其实,明朝开国之初,荆楚这块地盘,是颇受歧视的,原因在于这里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劲敌——汉王陈友谅的根据地。到了明朝中期,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的武宗正德帝一死,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堂弟、兴王朱厚熄继承皇位,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湖北钟祥市,不仅是朱厚熄的封地,也是他的出生之地。于是,风水就这样不经意间转到了荆楚大地,“真命天子”一出,这才带动当地人才的又一轮脱颖而出,张居正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才华与实绩,超过了有明一代任何一位文臣。

P23-26

目录

自序 晚明风骨

第一章 生命底色

第二章 儒学禅学

第三章 忘年之交

第四章 南平文社

第五章 再访麻城

第六章 新官上任

第七章 文学革新

第八章 尴尬县令

第九章 纵情山水

第十章 葡萄文社

第十一章 公安流派

第十二章 伯修暴卒

第十三章 柳浪烟波

第十四章 禅净双修

第十五章 吏部革新

第十六章 典试秦中

第十七章 英年早逝

第十八章 余音绕梁

附录一 寂寞与热闹

附录二 寻找袁中郎

附录三 袁中郎大事记

附录四 主要参考资料

序言

二十年来,公安派、三袁、袁宏道,总是有意无意、或隐或显地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欲罢不能。

时间,实在是拖得太长了,对此,我必须有一个交代与“了结”——对自己,对故乡,当然也是对三袁,特别是三袁之一的袁宏道。

作为明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公安派不仅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主宰着当时的文坛,而且影响深远,波及近代。

但是,在今日喧嚣浮躁,文学退潮且日益边缘化的社会,了解公安派的人肯定不多。公安派主要成员十多人,开创者为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音zhong)道,世称“三袁”。因他们为湖北公安县人,所以这一流派称为“公安派”。

与公安派结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我的出生之地湖北省公安县郑公渡与三袁故乡孟溪镇虽然隔着两条河流,但实际距离只有十多公里。不过呢,直到十八岁离开故乡考入公安县师范学校之前,我对三袁还知之甚少。

在县城斗湖堤镇学习、工作的近十年时间里,对公安派、三袁听得就多了,但也没去认真研读他们的作品,对这一文学流派的渊源、发展、内容也不甚了了。至今回想起来,当时与三袁有关的两件事情印象最深,一是在油江河边见到了一块刻有“袁中郎故里”的石碑,题字者为袁宏道好友苏惟霖(字云浦),只是这碑早已不是原物,而是清嘉庆元年(1796年)的复制品;另一件是1987年5月,县城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安派文学研讨会,我虽然无缘与会,但辗转得到了一册会议论文选编——《晚明文学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了一遍,还对重点句子、段落,用蓝色圆珠笔做了不少记号。

说实话,在公安老家时,我与公安派,与三袁,并未有过什么实质性的联系或“瓜葛”。没想到1990年正式离开公安,’调到湖北黄石市从事专业创作后,却有了一次走近、了解、研究公安三袁的机会。

那是1993年的事了,某出版社策划一套“荆楚十大文化名人丛书”,所选人物为屈原、弘忍、袁宏道、李时珍、李四光、陆羽、熊十力、胡风、黄侃、闻一多。负责丛书组稿、统稿等工作的编委之一,是我在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求学时的老师卢昌德先生,卢老师希望我能承担袁宏道的创作任务。既然老师盛情相邀,兼与传主又是同乡,我二话没说,当即应承下来。

无论是文学理论的开创,还是创作实践及影响,三袁兄弟成就最大者,当数老二袁宏道,即袁中郎。古人对相伴一生的名字十分看重讲究,不仅有名,还有字,有号。宏道为名,中郎为字,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石头道人、空空居士。宏道者,弘道也,可见父辈对他寄予多大期望!古人一般以字相称表示尊重,故“中郎”之字,长期以来,比其本名更加响亮。中郎之意,一为官职,二乃次子。作为官职,指宫中护卫、侍从,长官称中郎将,简称“中郎”。袁宏道作为一介文人,从未担任过“中郎将”之类的武官职务,显然取其次子之意——他出生时,哥哥袁宗道已有八岁。  ,

于是,我不得不撇开其他俗务,花了大半年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积累资料、系统阅读、认真研究等准备工作之中。还专门回了一趟公安,在县城斗湖堤镇拜访《三袁传》作者、时任县文联主席的李寿和先生,就有关创作问题当面请教;然后前往三袁故乡孟溪镇收集素材、寻找灵感,其详细经过,我已写入《寂寞与热闹》一文(见附录一),在此即不赘述。

一部十万字的文稿很快就完成了,但我心头,有关公安派,有关三袁,特别是与袁宏道相关的一切,却怎么也割舍不下。  “作为一名公安人,能为袁中郎这位三百八十多年前的同乡立传,当然是一件十分快慰的事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愉悦充斥于胸。”我在1994年11月11日完篇的《袁中郎传》“后记”中如是写道。而愉悦之余,更多的则是意犹未尽。受丛书篇幅、体例的限制,传记“要以荆楚文化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每册十万字,且交稿时间紧迫,大有“囫囵吞枣”之嫌。于是,就想对袁宏道作一番认真细致的全面研究,然后好好地创作一部书稿,不是为了“交差”。

岁月荏苒,真如白驹过隙,十八年时光一晃而过,我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拖得如此之久!

……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卢昌德老师当初的盛情相约,感谢公安三袁研究院院长李寿和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左东岭先生、公安派资料收藏家李明柱先生、武汉大学副教授戴红贤女士提供相关资料,感谢公安县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公安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侯丽女士收集、提供相关照片,感谢黄学农(雪垄)兄、李钧兄、黄秋苇兄、胡长明兄、邓正清兄对本书创作予以的热情鼓励与支持。

2012年2月于厦门

内容推荐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北省公安县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反对盲目拟古,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的散文极富特色,影响极大。

曾纪鑫编著的《晚明风骨·袁宏道传》为明代晚期文学流派——“公安派”领袖袁宏道的第一部传记。讲述了袁宏道的一生,同时还展现了晚明社会士人的精神世界。

《晚明风骨·袁宏道传》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而是晚明士人世界的一幅画卷,是一个王朝的最后背影。

编辑推荐

  公安派主要成员十多人,开创者为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简称“三袁”。因他们为湖北公安县人,所以这一流派称为“公安派”。公安派不仅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主宰着当时的文坛,而且影响深远,直接推动、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诞生与发展。袁宏道反对盲目拟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不仅是文学革新旗手,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散文入选《古文观止》及大学、中学语文教材,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研究佛学最深、成果最丰的一位禅学大师。

曾纪鑫编著的《晚明风骨·袁宏道传》为明代晚期文学流派——“公安派”领袖袁宏道的第一部传记。讲述了袁宏道的一生,同时还展现了晚明社会士人的精神世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3: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