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斯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斯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海子(1964~1989),迄今为止最纯粹的青春写作者。80年代著名诗人。每个人都能从海子故事中看到自己的青春,为梦想而历经艰辛,为爱而绽放的光芒。这些构成闪亮的日子铭记在生命中。

与海子同一年代生人、诗人李斯先生,历时20年积累沉淀、实地走访海子生活过的地方、拜访海子生前结识的人、掌握详实丰厚的一手资料,揭秘天才诗人成长与陨落的细节,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纯真热烈的海子和一个真实生动的1980年代。它是一代人的青春与情感的再现。

内容推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作者李斯。

海子,原名査海生,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以小说的艺术手法讲述海子这位诗人短暂的一生,让读者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多一些理解以及对诗歌的关注。

目录

山海关 

高河镇 

查湾村 

考试 

天亮了! 

查裁缝的一口木箱 

北大 

麻豆腐 

梦初醒 

迷失 

西边的天空的异象 

在旷野里呼喊 

三人行 

再见,北大 

诗人教师 

恋爱中的海子 

小麦成熟的季节 

爱情鸟断了翅膀 

单翅鸟偏飞 

麦子熟透 

成都之行 

失魂二郎山 

藏密 

向北,须弥山 

情迷拉萨 

诗歌与使命 

太阳会灼伤先知 

趋近黑暗的心 

背负的废墟 

死亡的多种方式 

草原与麦地的劫数 

入魔 

一条望不到头的天路 

双子星陨落 

复活 

永远的海子 

后 记 

附录:海子最受欢迎的十首诗

试读章节

山海关

我好累啊。

他从地铺上爬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早晨3点多。

昌平的街道上依稀亮着不多的几盏街灯,海子意识到,康永新那个魔王还有更厉害的手段留在后面,必须赶快离开昌平这是非之地。

他将房间再次整理一次,将4本没有看完的书和几枚剩下的桔子匆匆塞进军用挎包,只穿一件衬衣和夹克便出门了。

他轻轻地下楼,尽量不出声响。康永新那个魔头耳朵尖得很哩。

清晨的寒意,他没有心思顾及了,走在向北的熟悉的路上,军都山模糊的影子让他觉得那样亲切。踏上军都山,我便安全了。

海子向北走动,心里感到少有的轻松和惬意。

人若不再眷恋,人若无所留念,这世界便无所谓了,生死又有何值得畏惧的呢?

以往,他有所感受便扑向书桌,或者掏出笔来赶紧记下什么,现在,他不想这样做了,他在心里默念。

山海关近了。

海子在一大片麦地面前停下来,他想起了十年前的故乡高河镇。

01.高河镇

儿子静静地长大

母亲静静地凝视

——《村庄》

怀宁县高河镇中学,照例有一株参天杨树在校门口守望,四合院一样的几十间门窗破烂的教室围住一座不大的操场,为教工和学生提供全部功能的服务设施,诸如宿舍、食堂、厕所(兼淋浴间)、教师办公室,也都围在操场四周。四围并不很深的水沟护城河一样将学校围成一座孤岛,与杨树相对的地方,食堂的赭色红砖烟囱一日三餐定时冒出劣质煤烟,只有通向镇上的一条稍微宽大的砂石路连通校外的世界。孤岛外面,麦浪在春夏之间翻滚,等待收割的季节变成寸高的短茬。

高2班的查海生将装有腌白菜的罐头瓶子收进书包,从布袋里倒出四两左右的晚粳米到外周印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字样的搪瓷碗里,排队将搪瓷碗放进食堂的大铁锅,穿过食堂前面晾晒着的抹布、蒸锅隔布、床单、长短裤和袜子,回到教室准备接着上课。

1979年的高中只读两年,高河高中的高2班,事实上也就是毕业班了,教语文课的林老师兼任班主任,催逼的口气一日甚似一日。

“高考对于你们,就是将来穿草鞋和穿皮鞋的问题。要拿高分,作文是最薄弱的突破口。查海生,你来给大家汇报课外阅读心得。”

林老先生说这话时丝毫没有犹豫,说完还把两角一包的无过滤嘴“丰收”烟卷在课桌上敲几下点上。他的两块“精益牌”镜片看上去似乎不是相同的度数,但是,查海生每次看上去都明显感到那镜片后传达出来的信任。林老先生对自己这个得意门生总是疼爱有加,寄予无限厚望。他要帮这个清瘦的小个子在高河中学创造一个奇迹,为此亲自去查湾找查海生的父亲谈话,说服他同意查海生报文科。

“我看了《天龙八部》。”查海生小声起头。

班上一阵哄笑。那不是传说中的武侠书吗?看武侠书能写好作文?

林老师并没有笑,他卷起白衬衣袖口,将双手自信地插在卡叽裤子口袋里,若无其事地看着讲台对面墙上红扑扑的华国锋画像,知道查海生那幅稍显宽大的琥珀色镜架夹着的就是一个鬼头鬼脑,藏有他的同学无法预料的关子。

“一部天龙,金庸老先生写尽人生……”

……

P13-14

序言

活着就为见证

海子离我们而去,也已二十几年。一代人的怀念,像我们的沉痛一样久远,像我们的记忆一样新鲜。他的自尽,仿佛代表我们这代人早天的青春;而今我们正在老去,他却一直还在那样年轻着。

海子在北京为《太阳·弑》涂抹最后几笔的时候,依稀记得我正在武汉印刷自己薄薄的诗册。等他在冰凉的铁轨上了断一生的消息传到耳边时,那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

那时,作为同代人能做的,只是默默地哀悼。我写了这一首诗,遥祭他孤独远去的魂灵——

杰出的死亡

——悼现代诗人海子

题记:我觉得,不是别人而正是他这个悲剧

性的天才,才能想象到如此圆满而可怕的结局。(格

尔维·麦)

1.

仅这一回你是自由的

匍匐于轨道上

那铡刀仿佛为你而设

从头至脚笼你于死亡中

你平静地俯耳卧听

钢铁的节奏如刀枪进鸣

最后的壮烈渐远而至

2.

一千张圆盘锯经过

你无意中体会了失传的古刑

眼珠如高贵的红宝石

首先离你而去而

心脏犹自在枕木上乱动

其它器官布满沿途

你纯洁的皮肤至今犹

固执地粘附在铁轨上

令每一次漠然驶过的车轮打滑

3.

海子H.Z

你的名字的第二种拼法是孩子

在这个年份

哭红了眼睛的

绝不止你一个妈妈

4.

是不是所有的诗

最高的意境便是血肉模糊

你轻松地臻于此境  贯穿唯一的生命而形成

一个时代的杰作

历史的迷雾消散,在山海关断魂的海子不断地复活。他的形象在熟知和不太了解他的人、在赞扬和诋毁他的人的心里,同样都在一天一天地嬗变。不是他悲壮的死促成他的新生,不是他不肯同流合污的决绝,让良知尚存者心有余悸。一个铁的事实是,他的诗歌留存下来,与一个民族余温尚存的记忆一起留存下来;炽情一样发酵,米酒一样老熟。与那个悲壮的时代隔开二十余年,他的诗歌今天读起来,更多了过去所没有的必要参照。他的悲苦那么触目,绝望那么惊心,预告却又那么精准。

对于不熟悉海子诗的读者而言,记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就足够了,因为这首诗能够编进语文课本,这个事实本身都是一个奇迹。“活,还是不活”,我们跟莎士比亚联系在一起,“沙扬娜拉”,我们跟徐志摩联系在一起,“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跟李白联系在一起——诗人原本并不要求那么多的传世。萨福在师生交流中得到快乐,盲人荷马不辞辛苦地浪游于爱琴海沿岸;背诵《格萨尔王传》的藏族老妇人,也可以远隔时光体会吟游诗人的悲欢离合,看透王权的更替与世代的变迁。在很多时候,诗人的永生其实只需要几个字眼。

可是,海子不同。他生长在一个生下来便要背上重担,生下来就得夺命狂奔的特别时代,他更死在一个国人不能忘怀的年代。在他生长的时代,我们各自将自我施加的使命感,不约而同而且牢牢地扛在自己肩上,不堪重负;在他去世的年代,我们又一同闭上痛苦的眼帘,不忍目睹。

然而,我们却无法抱怨那个时代,正如历史之不可假设。正是无法抱怨的那个时代,教我们识别善恶美丑。那个时代同时却又在我们最绝望的时辰,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那在灵魂的暗处熠熠闪动的光辉。那样的抗争与隐忍,虽然一次又一次地被磨灭,被嘲讽,被讪笑,但我们却在屈辱中保持住了尊严,尽管是少得那么可怜的一丁点尊严。它支撑着我们大家,磕磕碰碰地走到今天。

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一个安庆少年经历了怎样的炼狱之苦,又体会了短暂的青春时代何等样星星点点的爱情,这些都随同他的尸骨一起埋进了查湾的坟地。但是,那么短短几年里烈火一样燃烧过的诗情,贫病交加中留下来的数百万字的诗歌和文论,却跟他的名字一起走进了永恒。一个在灵魂的深处与自我搏斗的人,他随时想放弃,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想给每一个认识的人写一封信,想把天空和大地传达的无论哪一种好消息,都传达给需要的人……可是,他终究没有能够坚持,他终究一条路走到了长夜,就因为他是海子。

在凄风冷雨的德令哈之夜,海子想忘记人类,却也只能想念他并不存在的姐姐。平原的黑夜从大地升起,他却不能忘怀刺目的怀宁麦芒。忘却经常是一种罪过,正如回忆并非总是痛苦。海子的诗,只能像陈年老酒为有心人预备下,而他这个人,就让我们像朋友那样交下去吧。因为我们已经无法没有海子的诗,我们已经无法不面朝大海。

海子诗集活了下来,它不说话,却在每个良知里默默地见证。我们幸存,依稀听到海子像先知那样在旷野里祷告——人能在屈辱中隐忍抵抗,是因为“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将和他一同得到荣耀。”

野夫  

2013年2月27日于德国科隆

后记

23年前,我在《花城》杂志上发表一篇讲中国学生和美国老师之间的爱情故事的中篇小说《别哭,诺冰!》;从听闻海子辞世的噩耗,到这本长篇小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问世,正好也经历了同样长的时期。同样是半虚构体的小说,讲述的是同样的情感故事,然而,物是人非、世态变迁的历史事实,却让酝酿了同样长时期的彼故事与此故事恍如隔世。

每天下课后便在电脑跟前正襟危坐,忘情于回忆之中,期间分别发生过殒石几撞地球、损害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等事件,却都没有让人分神于这一份爱之劳作。过去20余年译过130余本数千万字的文字,却从来没有像这本书一样写得如此移情投入,涕泪相伴。痛定思痛,原来这是在面对自己的青春时代,已经过去、永不复返的天真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代有心者集体的良心记录。

海子离世的时候,在凄风苦雨和人世炎凉感中陪伴他走完最后一截苦路的,就只有他已经读过多次和没有看完的三本书:《孤筏重洋》《瓦尔登湖》和《圣经》。在决绝告别的那一刻,也许还有他不知结局的一丝希望和对于未亡人深深的内疚感闪烁在他的意识深层,我相信,作为在我过去几年重构海子故事的写作指南的那三本书,正好能作为他本不想放弃的最后努力的象征:勇气、回归自然与灵命追求。过去二十多年来数不清的纪念文章和诗选集及海内外以海子现象为主旨的文学批评,已经部分地兑现了一位先知型诗人隐约的希冀或梦想,而那一份歉疚,却也只能永远随他而去、任人评说了。

所以说,假如这本书的各方参与者都在这个虚构故事里投射了自己的一份情感,那绝不是危言耸听的夸大其辞。一本海子故事,牵扯涉及其中的逝者和生者的太多情感,希望是对未亡人的些许安抚,更寄托了今天仍然在背诵海子诗歌的无数爱好者的美好愿望。海子逝去,诗歌本身却没有死亡。海子不是抒情诗人,可他毕竟抒过情,他毕竟爱过人,他毕竟欢笑过,而这是任何强暴者甚至无法以死亡施以褫夺的权利。

一个故事的成功布散,会如梦想之马驰骋千里,将故事主人对生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希冀植根于熟悉和陌生的灵魂中。海子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故事,总有他时不时或以仿民歌的方式,或者以咏叹小调的形式穿插他本性中的乐观与自信相伴。哪怕在前去无路的沮丧中,他还是想到了退回高河,退回查湾过普通教师的田园生活的简朴选择。他甚至都曾幻想过上一种全然没有诗歌的生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让痛苦和一切重负随海子逝去,因为他来这人世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但要让爱与希望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我们哪怕最绝望的时刻,让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阳光样的心绪萦绕在每一颗生灵的脑海里。假如这不是编者和出版者的最终诉求,那我看不出来他们花费如此心血字句必究的本意到底何在。

应当在此一一细数的值得感谢的人太多,可是,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因此也请读者诸君原谅笔者这一份起码的过失,但是,假如书中有对海子错误的诠解,特别是对他诗歌意义的不当的总归,甚或是文字上的错漏,笔者应当担负全部的责任。诗人之伟大,正在于其生命与创作隐含着的多重的解读可能。我们无法抹去自己的记忆和情感来理解这世间的任何一种现象,愚者对智者、生手对高手,或者郭象对庄子,总是无法避免的言语现象。可是,正如真正的庄子形象会越来越明晰,无论就他说话的是什么朝代的人,是什么心性或境遇中的人。仁智的山水,总在有情人的心海里,相对海子而言的仁者与智者,想必能够和愿意原谅一个初访者的无心的失漏。

海子的生前好友西川教授的回忆文章和编辑的《海子诗集》,对本书的帮助莫可比拟,他为海子及其家人所做的一切感人至深,这样一份友情的见证,是本书写作过程中重大的力量来源。关于海子的评卷、回忆文章、诗歌赏析和种种音、视频材料,也给予笔者丰富的灵感与鼓励。

可最后非说不可的一句话是,我的好友和作家野夫先生从始至终支持此事,像一只亲切友好的打气筒,不时往快要瘪下去的自行车胎里灌输底气。友人的相互砥砺,确如荒漠甘泉,促人奋进。黄利女士和万夏先生是本书的策划者,他们为此书付出的心血,让我无法想象出版者是如何生活的,不知道他们每天有没有休息时间。万夏按照梵高故事勾勒了总体框架,建议多多复原八十年代的生活细节,中途还寄来《灿烂》,厚厚几百页,又安排好去山海关的行程,尽管因为雾锁京哈高速而没能成行,可是,一位诗人对另一位诗人的敬意,却深深牢靠地埋在心头。

再说一句,神佑海子在天之灵。

李斯

江夏邬树村

2013-4-2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在灵魂深处与自我搏斗的人,他随时想放弃,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想给每一个认识的人写一封信,想把天空和大地传达的无论哪一种好消息,都传达给需要的人……可是,他终究没有能够坚持,他终究一条路走到了长夜,就因为他是海子。

——《乡关何处》作者 野夫

每回重读海子,海子诗歌的光辉和力量便骤然显现。这是否说明我们心中还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而海子已经不需要变化了。他在那里,他在这里,无论他完成与否他都完成了。

——诗人 西川

在脱离了现实的约束和羁绊之后,个人如何在一个主观想象情境中发展,如何自我分离、分裂直到断裂,这就是海子为人们提供的另一原型。

——文学教授、批评家 崔卫平

海子的诗如同高贵的丝绸,质地坚实而明亮,然而这丝绸却不安的起伏着,充满了神秘与忧伤。

——诗歌评论家 徐敬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