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尹默家族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沈长庆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沈长庆编著的《沈尹默家族往事》主要介绍了沈伊默的家族往事,家族的变动,亲情,友情在书中都有涉及,全书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家谱、家族的迁徙、明清时期的祖辈、祖父三兄弟、沈尹默的几位朋友、轶闻趣事。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文史图书,为读者研究近代中国文化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

内容推荐

沈尹默(1883~1971),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兄长沈士远、弟弟沈兼士都是北大著名学者。“三沈”与王国维、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周作人、蒋梦麟、刘半农、马衡、陈垣、于右任、齐白石、马叙伦等交往过密。《沈尹默家族往事》围绕沈氏三兄弟,讲述民国文坛上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佳话,可读性、史料性较强,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文史图书,为读者研究近代中国文化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

《沈尹默家族往事》由沈长庆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家谱

 一、家谱追寻记

 二、沈氏家谱纂修历史考订

 三、吴兴竹墩沈氏溯源

第二章 家族的迁徙

 一、竹墩村的祖屋

 二、竹墩沈氏的传说

 三、割舍不下的湖州情

 四、陕南渊源

 五、陕西汉阴沈氏故居考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祖辈

 一、竹墩沈氏的两起两落

 二、康熙面试沈氏叔侄

 三、沈际清的存世诗文考

 四、沈祖颐育人之道

 五、沈彭太夫人传略

第四章 祖父三兄弟

 一、沉稳豪爽的沈士远

 二、沈尹默的书法

 三、沈尹默的诗词

 四、沈尹默在北大

 五、三次护宝行动

 六、平易近人的学者

 七、实至名归的坚士

 八、沈氏与天津的交往

第五章 沈尹默的几位朋友

 一、沈尹默的三位书友

 二、半世纪的朋友

 三、词友汪东

 四、两位自负的书法家

第六章 轶闻趣事

 一、孔德学校剪影

 二、孔德前辈的回忆

 三、北大教授子女的来往

 四、蒋母墓志铭真相

 五、苦雨斋今昔

 六、景山公园那棵歪脖槐树

 七、谁在这里照过相?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家谱追寻记

我们沈家是个大家族,我祖父有三兄弟和三姐妹,祖父沈尹默排行老四。到20世纪40年代末,算到我这辈,沈家加起来有50多口人,叔叔辈的排到七叔,姑姑辈的叫到九姑。虽然我和祖母朱芸最亲,但她从来也没讲过家庭的来龙去脉,我更不知道什么叫家谱。2005年,一本中断了125年的家谱,经过了多年的周折和搜寻,被我找到了,沈氏家族的历历往事逐渐浮现在我面前。

事情还要回到我小时候。我于1942年农历六月初五在北平东城南河沿出生。那一年的夏天出奇的热,接生我的医院是在南河沿的田凤岚诊所,我的弟兄姐妹们大都是田医生接生的。好心的父母买了一块当时进口的“赛璐璐”,我被放在这块撒满爽身粉的“赛璐璐”上,结果被磨得、热得掉了一层皮。那时候的南河沿、北河沿还有内城的护城河,沿河还筑有二三尺高的红色土围墙,清代这道墙内就是所谓的皇城禁区。当初爷爷在南河沿北大三院上班,就租住在南河沿路西一个前后两进“跳坑”(低洼)的院子,爸爸和妈妈结婚就住在这里。前院是伯父家,后院住的是祖父祖母、大姑和我们,我和爸妈住在三间西房里。

我是祖父沈尹默的第二个孙子。我出生时,祖父已经在重庆,后又去上海,直到1959年我才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他。据说,祖父给我起名那天,长沙会战取得了战胜日寇的第三次胜利,正在开庆祝会,他说就叫“长庆”吧。后来我们这一辈的八个堂弟兄均为“长”字辈。

记得好像是从70年代开始,登记户口要求一律用公历时间,派出所有“公历农历对照表”,我的生日就被改为7月18日了。但不管填什么表,我记得从上小学起,父亲让我在“籍贯”一栏填的是浙江吴兴竹墩村,其实祖父出生地是陕西汉阴,父亲出生地是浙江杭州,但几辈人遵循祖训,籍贯或写归安或写吴兴,总之视竹墩为故里。当时竹墩离我是那么遥远,我想都没想过,60年后我竟然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大学毕业后我在铁路部门工作,大约是1979年,一次回天津时听父亲说起,前不久收到丁玲一封信,说她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见到沈氏家谱,问你们是否可取回。因当时处于“文革”时期,父亲还有余悸,就把这件事搁下了。2003年前后,我在整理旧照片时,又想到此事。之前虽有几次到北图寻找,但因手头资料匮乏,只大略记得父母结婚证书上好像有曾祖名祖颐、高祖名际清。去北图老馆的家谱资料室查询,他们对收存沈尹默所藏家谱一事说不知道。我遍查北图各种沈氏家谱十多本,均未果。至于柏林寺我始终没去过,因为听说那里的图书早已经转移了。祖父多年来随身携带的《沈氏家乘》,其中最主要的几本世系谱牒,在“文革”中连同许多书籍和字画也都被销毁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虽有几次纪念祖父的活动,如1978年12月29日上海市为沈尹默召开的平反和骨灰安放悼念活动、2001年纪念沈尹默逝世30周年纪念和书展研讨会、2003年汉阴兴建“三沈纪念馆”等,但有关资料均未涉及沈氏家族谱牒。当时我可见到唯一提到历代家祖的文字就是沈尹默所写的《自传》:“……我的曾祖父玉池公是前清副贡生……祖父拣泉公是前清解元……我父闹(yua)斋公亦官定远……”

2008年春,我偕妻子吕以巽去上海,办完事后,得空去了一趟湖州。这是我第一次去竹墩。竹墩现归属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此行我见到了菱湖镇主管宣传工作的杨伟、史志办的李惠民、竹墩沈氏现任族长沈玉宝。竹墩与我想象中的青山竹林大相径庭,与杭州近郊农村别墅群也相去甚远,更像是跨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百年之前。下了公路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便到了长春书院的遗址。村内河道狭窄,房舍简易,流水浑浊,但是三步一古桥、五步一石碑,保留着古村风貌。也许正值中午,村里显得十分静谧,唯一的新屋沈氏祠堂正在重建中。保留完好的是沈玉宝的住宅承志堂。此住所后据我考证,大约在1865年前后出租给沈玉宝的祖父,据说他较我祖父还长一辈,该堂原是清乾隆江南道监察史沈世枫之宅,堂名是晚清大理学家俞樾以隶书所题,这也许是因为俞樾与竹墩十八世祖沈维诚同在京城实录馆任校对官的原因。村西南角有一小桥,名航船渡桥,现尚在,为明末所建,是当年出人村的主要码头。过桥之后是沈子木(恭靖公)所建五亩园原址,现已是一片桑园。史志办的李惠民先生高中毕业后留在菱湖中学教历史,多年潜心研究当地风土人情,参与过几本史料的调查编写,临行赠我一本《古村竹墩》。我看过之后启发不小。至于湖州承天寺巷一号原沈谱琴老宅是否还在,我到了那里没有得到什么新信息,只是见到一号是一处民宅大杂屋,1984年马路扩建,拆除了不少地方,不知此处是否还是那白墙黑瓦20多间房、三进院的老宅,据说当年沈尹默居住的鸿志堂就在该处。回京后,依照他们提供的线索,我找到人大图书馆,借阅到《竹溪沈氏家乘》(光绪甲申版)。但由于查阅时间短,加之对先辈知之不确,走了些弯路,仍未接续上家谱。嗣后我又请北大一位朋友专门看了此谱,也没看出所以然来,故对此谱是否是我的直系家谱产生怀疑。

2009年初,妹妹沈珠告诉我湖州博物馆准备举办沈尹默书法作品展览,我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这一信息,同时上传了几篇有关沈尹默的文章。后来接到一位名叫周扬波的读者的电话。这位周先生是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写过一本关于沈氏的书。以后我们又有多次通话,互相交流了有关竹墩沈氏的情况。当年10月,我到湖州参加了“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精品展”,其间见到周扬波老师,他把《从士族到绅族——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变迁》一书送给我。该书第四章专门写了竹墩沈氏,特别把沈尹默支作为个案介绍,列出了单传世系。其实两年前我找到的甲申谱,即1848年由沈秉成编撰的《竹溪沈氏家乘》就是我要寻找的家谱。回京后我重返人大图书馆,在图书馆有关方面协助下,用20天时间,拍了近6000张照片。P2-5

后记

文稿已经杀青,题目还没想好。初名《沈事春秋》,后又名《人生随处不关山——寻觅沈尹默家事》《沈海拾粟——沈尹默家族往事》等,最后考虑题目还是朴实一些,就叫《沈尹默家族往事》。

近些年,出版的民国文人题材的书籍实在不少。有些书,是文人之后写他们长辈的回忆录,诸如王国维、马衡、鲁迅、蔡元培、朱希祖、顾颉刚、罗家伦等;有的是本人回忆录或学者的研究成果,比如李大钊、陈独秀、周作人、于右任、郭沫若、顾随、胡适、蒋梦麟、李石曾、钱玄同、李宗侗、杨树达等。据我的体会,民国文人之后的他们写其长辈的书,决非始自今日,早在十年前或更早就开始了,不少书的材料之丰富,文章之精辟,非一日之功。上面提到的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曾经和我的祖辈有些往来,由此我萌生了何不也写写的动机。而下决心动笔则源于:其一,发现这些书籍也是鱼龙混杂,有的把我祖辈的照片张冠李戴,有的罔顾事实以讹传讹;其二,参加了一些有关我祖父事迹的研讨会,会上有人一知半解,也敢堂而皇之当众妄加编故事;其三,还有人把我在博客的全篇文章以其个人名义发表;其四,更有甚者,以冒牌的“沈氏孙子”出来写我祖辈的书。面对此等乱象,我便生念头,为什么不在我还可以动笔的有生之年,尽可能把我知道的、积累的材料写下来,正式发表,以正视听呢?也许正像有人说的,写家史的,写的都是正面的,不写走麦城。本书祖辈既是普通有血有肉的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民国文人中流行的师生恋,文人的自命清高、桀骜不驯的性格等均在我的祖辈身上有所体现,除去某些家庭隐私不宜公开外,以后再版时可以考虑适当加以补充,但这些终究不是主流,并不影响本书的整体内容。

前几年,坊间曾流行一句话,“你恨谁,就让他装修”,我看现在应当改为“你恨谁,就让他写回忆录”。前句话讲的是累“身”,后者则是累“心”。十年来,停停写写,添添改改,好像没个完。眼看进入退休后第二个十年,为纪念我的前辈,激励我的后辈,总要拿出个结果来,2013年6月11日恰逢沈尹默诞辰130周年,在此之前就收笔吧。

本书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近700年,涉及人物数百,故事上千,文字约有17万,图片200多张。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学理工出身的人,既无文字功底又无历史学识,写这种传记式作品真是“赶鸭子上架”了。我的初衷是想不能写成枯燥无味的史料研究报告,也不好做成文抄公的“贴膏药”式样的汇编,搞到最后这个结果,怕是个“四不像”吧,或许只是带有“家谱传记”的影子,充其量只是一本以史料为基础的图文并茂的故事书罢了。

沈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竹溪沈氏只是沈氏分支之一。本书所摘取的人物主要是我的直系祖辈,所以,较之众多的优秀中华民族子孙,甚至于沈氏子孙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他们的故事大都有一定的社会性,且未面世,不少资料来自家藏、图书馆、媒体,当然也有听老一辈讲的,自己真正经历的少。写作大体按照:先我的历代直系祖辈,次而祖父辈,进而父辈的顺序,时间由远及近、人物范围由宽到窄,逐步收尾,最后重点放在我的祖父辈的“三沈”上,放在近现代文化史有一定影响故事上,这些故事可能不完全具备趣味性,但均有来源出处,如果读者认为还有一点史料价值,本书就没有白费力气了。孰优孰劣,众人评说吧。

即使如此,不少有关“三沈”的故事也不得不舍去,比如:老北大教授们的“饭局”,沈尹默和顾随、张充和等人的师生情谊,“三沈”和“二周”(鲁迅、周作人)、“五马”(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兄弟的故事,沈尹默人生交往中的柳亚子、张宗祥、章士钊、许炳堃、李大钊、钱玄同、胡适、蔡元培、李石曾、汤尔和、乔大壮、潘伯鹰、陈大齐、曾履川、徐悲鸿、齐白石、马一浮、沈迈士、沈祖棼、胡问遂、郭绍虞、赵朴初、谢稚柳、李亚农、褚保权、金南暄,等等。好在不少故事都可以从不同的媒体中找到,不少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只要敲敲键盘,在互联网上便可查到。文中我尽量使用原始资料,或引用原文作者的看法,极少加入个人评议,尽量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书中的老照片虽然不少是过去发表过的,但是其中的人和事鲜为人知,为考证老照片中人物和故事背景,我花费了颇多时间查找旁证和参考资料,以事实为重,但由于时间久远,多数当事人已归道山,加之本人历史知识及写作水平有限,文字加工粗糙,图文中各种谬误在所难免,望读者予以指正,本人将不胜感激。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亦得到了不少亲友和各界朋友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致谢。他们是沈兑、褚家立、谌谟关、谌北新、沈长治、沈长乐、吴宁,以及张菼芳、周吉宜、李亚中、王涛、戴自中、李惠民、张前方、周扬波、何国庆等,包括有些材料的不知名作者。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文史出版社王文运先生的鼎力支持,他在百忙中担任责任编辑,加之关编杨飞羊、王琳均为本书增色不少;当然少不了我的夫人吕以巽、儿子沈毅和儿媳张萍的支持,使得本书得以付梓出版;我的小爱孙女沈乐同更是给了我精神上的愉悦,终使本书得以完成。再次谢谢各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