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读孙子
分类
作者 赵又春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又春编著的《我读孙子》通过解说、辨析、译文三部分,澄清近年来出版的注释、解说、评论《孙子兵法》的著作中对于《孙子兵法》原文的误解、误译和“误评”,就诸多有关问题作训诂考证和逻辑分析,求得对《孙子兵法》原文原意的正确了解。

本书的出版,将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孙子兵法》至今拥有众多的读者。

内容推荐

对《孙子兵法》原文作注释、解读的书是很多的,《我读孙子》选取今人影响极大、作者名气极大的陶汉章、郭化若、李零、黄朴民有关《孙子兵法》的四部书,作为本书研究批评靶子,对《我读孙子》中包含的误解、误译、误评进行思辨性分析;在比较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本书作者赵又春许多独到见解,包括对原文的句读、标点,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孙子兵法》研究将是很有意义的。诚如作者所表态的,“真正的学术批评内涵着对于反批评的期待,因此,我更加欢迎对于本书的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批评”,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抛砖引玉,使得更多读者能更深入探究《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和智慧内核。

目录

序言

一、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形篇

五、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试读章节

1.1 孙子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说】

1.这是《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开宗明义的头一句话。“兵者”是指战争:“兵”字本是泛指兵器,由此引申出“士卒”、“军队”义,进而有了“战争”义。《管子-法法》:“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其中“兵”就是指战争。但“兵”也可以用作动词,“用兵”的意思。

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从内容上说,是解释“兵者”之所以是“国之大事”的原因、理由,但这两句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表达的是同一个理由:“死生”、“存亡”同义,针对的应是同一个主体;特别是,这“存亡之道”的“道”是道路的“道”,和“死生之地”的“地”,实际上也是表达同一个概念。

3.末句的“察”字,和“看”、“观”、“视”基本同义,但带有“多次细看,以求分辨清楚、不至于弄错”的附加义,所以“不可不察”是说:不可以不(亦即“务必要”)仔细研究,权衡利弊,以求做出的选择决定不至于失之轻率。——注意:纯粹从语法上看,末句的主语,也即“察”的受事,还是“兵者”,但整个这句话只是“像是”在泛论战争问题,其实是做引子,用以导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该怎样估计、预测一场战争的结局(谁将取胜)?因为当一个国家面临战争的威胁,须要做出“究竟打不打这场战争”的重大决定时,实际上就是在“察”这个问题,而需要“察”这个问题了,必定是面临战争威胁的时候。因此,全句的重心落在末一分句,而要“察”的其实并不是一般的“兵者”,而是“意之所属”的某场特定的、尚未正式爆发的“兵者(战争)”,亦即国家“当前所处的”、可能发展为战争的“局势”,以及与之有关的诸多问题。把“兵者”安排为全句主语,只是因为关于“一般战争”的学问、道理,对于“察”这“具体局势”问题大有帮助,可以提供理论指导。这是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这句话必有这个言外之意,则是它作为这《计篇》的、从而也是整个这部兵书的头一句话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可以这样含蓄地说话,则是古代汉语的一大特色。其实,认为这句话头上的“兵”字是动词,“兵者”是“发动一场战争”的意思(“者”字结构可以表示人、物等,也可表示事),也许更好。——说明一句:《孙子兵法》每一篇都用“孙子日”开头。这三字是编者加的,不是孙子说的,故不属于“书”中的话。

【辨析】

1.这句话,郭化若将军的译文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见《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该书的“今译”是采用郭化若将军《孙子译注》给出的译文。以后征引郭将军的言论,都出自此书,简称“郭著”)黄朴民先生的翻译几乎与此全同,只是“军民”作“民众”,末句“研究”前还多有“考察”一词(见黄朴民著《(孙子兵法)解读》,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以后征引黄先生的言论都出自此书,简称“黄著”)。一般都这样翻译,但我以为有两个“误处”。①按这译文,“生死”和“存亡”的主体是不同一的,分别为“军民”与“国家”(李零先生也作这种理解,见下文),但这不会是原文作者的意思。且不说别的,只要确认这两句是用来交代前句所做论断的理由,“生死”和“存亡”的主体就该都是“国家”,即两句是一个意思,说成这样两句,只是为了强调,加重语气而已,因为前文并没有同时说、也不蕴含有“兵者,民之大事”的意思。②按这译文,要“察”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兵者”,不是“意之所属”的另外某件事,这就不合原文原意了。因为这是现代汉语,不允许像古汉语那样含蓄。——陶汉章将军转述这一章的大意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见陶汉章编著《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以后征引陶将军的言论,都出自此书,简称“陶著”。该书注释完每一章后,给出了该章的“大意”,实际上是翻译,所以我也作为“译文”处理),倒是避免了上述的主体不同一的误解,但却有了“主体不明确”的缺点;他这译文同样有上述第二个“误处”。

2.李零先生说:“‘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段话很清楚,兵是关系士兵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死生之地’,过去有不同解释,我理解,就是‘死地’和‘生地’的合称。……‘死生之地’就是战场、战地。战场上的死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军事的背后是政治。”(见李零著《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0页。以后征引李先生的言论,均出自此书,简称“李著”)他这说法同郭解有同样的缺点,但错得更其明显。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是否进行战争,是决不可以不仔细认真地加以考虑的。P2-4

序言

今年上半年,我把拙著《我读荀子》书稿发给出版社后,登时感到一种轻松。但很快就又感到一种惆怅,茫然自问:以后干什么呢?一年多来的客居生活告诉我,在这异国他乡,人地生疏,如果没有“可以自己个人单干的事”好做的话,像我这样的怯于社交,又不会、不愿做家务更没有多少家务事需要我来做的人,尽管不存在经济上的压力,也没有任何精神负担,日子却是不会好过的。我知道,为了过日子,我只好继续写作。那么,接下写什么呢?看来,只好还是写“我读”。于是,我想到藏有颇多中文书籍的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去,看那里有没有注、译《韩非子》的著作。因为日前在我的博客中发现有读者留言,说:“愿先生写完《我读荀子》后能尽快将其出版,更愿先生……能继续解读其他古代典籍,比如《韩非子》等”;而且,我也曾经暗中盘算过,要把《我读韩非子》作为我的最后一本“我读”。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就在离我的寓所不远的一个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中,在它的并不多的中文书书架上,我居然看到有李零先生的《兵以诈立——我读孙子》,陶汉章将军的《孙子兵法概论》,和黄朴民先生的《(孙子兵法)解读》,我真是又惊又喜。讲老实话,直到那一天,我都只是知道有《孙子兵法》这部书,和在“资料汇编,,一类书中读过一些孙子语录,并没有仔细通读过它。我于是当机立断,马上借回那三本书,认真地、仔细地,相互比较、对照地阅读三位注家的注释、翻译、解说(不看书中其他内容);目的则是作调查:看他们的解读是不是“有懈可击”,就是说,可不可能拿这几本书作批评靶子,让我写一部《我读孙子》。结果是大喜过望:越往后读,我越是肯定,不但“有懈”,而且“多得很”,有不少还是“高质量的,,(误解得严重);更重要的是,我已然感到,我有把握r·击倒、击穿”它们。就这样,我决定再写一本《我读孙子》。于是,又从网上下载郭化若将军的《孙子译注》,凑满四个“批评靶子’’后(我此前写的“我读”系列书,每部当作“批评靶子”的书都是四本),我就开始投入写作。果然写得很顺利,不足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今天就来给这本书写序言了。下面,向偶尔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交代几个具体问题:

一、同我此前写的所有“我读”一样,本书的目的是求得对于《孙子兵法》的恰切诠释,帮助一般读者,即具有相当阅读能力的非文史类学科的专业工作者,达到对于《孙子兵法》原文原意的比较准确的了解,澄清对于它的许多内容的误读。因此,本书不涉及关于孙子兵法的学术研究和评价问题,介绍有关军事知识时,以“有助于读懂原文”为限,不拉扯得很远。但我也要说一句:由于我指点出来的、想通过本书的辨析、批评来予以澄清的“误读”,都是历来和当今名家的读法、解释,大多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人们的“共识”,所以本书对于文史类专业工作者,理当也有可读性,甚或更有意义,就是说,也许他们更加应该翻阅一下。

二、本书的写法,同《我读论语》、《我读老子》等有很大的区别。那几本,我行文的套路一律是:把我对原文的注释、解说和对于别人“误处”的辨析、批评,以及关于如何获得“达诂”的方法论探讨、指点,统统糅合在一起,夹叙夹议,以求文章显得生动些,读者阅读时轻松些。因此,那几本书对原文每一章的解说都是一篇小随笔,且都不提供译文。本书不同了:每一章原文后,属于我写的东西,一律是“解说”、“辨析”、“译文”这样三部分。而且都予以醒目的标记:“解说”部分只写我对原文的训释和理解;对别人的批评文字,一律放到“辨析”中;“译文”务求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又是明白通顺的现代白话文。因此,只想知道《孙子兵法》究竟讲了些什么的读者,就只须阅读第一、三部分了,对我的解读、翻译不放心,还想了解一下“异见”的读者,才需要读一下“辨析”部分。

三、鉴定本书的质量、价值,也即值不值得阅读、购买的便捷方式是:随便选择原文字数不太多又似乎不大好懂的一章,看看我的解说文字是否清楚明白和言之成理,译文是否同原文“对接得上”而又具有逻辑性,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再看一下“辨析”,对做出的判断就更有信心了。——例如第一篇第一章(1·1)就是可以选择的,我则推荐第十二篇第三章(12·3)。

四、《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多,本书采用的原文,取自陶汉章将军的《孙子兵法概论》一书,要讲个理由的话,就是:此书1985年出版后,广受欢迎,译成外文后还畅销国外,多次再版,影响极大,而且,它同郭化若将军《孙子译注》给出的原文极少差别。但是,也有几个字,我根据其他版本做了改动。至于各篇的分章(作解说,只好将原文分段落进行,一段就是一章;这是作解说者划分的,所以各有各的分法),以及原文的标点,则都是“我自己的”。我对原文的理解的独特性,许多都表现在和根源于我认可的句读、标点不一样。——《孙子兵法》共有13篇文章,本书在给某一篇作分章解说之前,还给出了该篇的全文,以便读者也可以作统览全篇的阅读。

我还要说两个意思:

1.记得在前些年的所谓“国学热”中,我看到过一位学者接受记者采访的谈话,当记者问及学点“BI@-”需要渎哪些书时,他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当时我不禁感到脸红:我这个学哲学、教哲学还写了解说“国学经典”著作的人,竟然至今没有摸过《孙子兵法》这部书!前两天,为了写这篇序言,我开始看《兵不厌诈》中的非注释、解说原文的文字,发现李零先生介绍说:“西方人读中国书,他们有挑选。书店里,我国典籍,名气最大,是代表中国智慧的三本书:《老子》、《易经》和《孙子》,很多老百姓的家里都有这几本书。”我看了又感到一点安慰:现在,我把这“代表中国智慧的三本书”都“我读”过了;还窃以为:本书旨在澄清对于《孙子》一书的诸多误解,即使我的新解不能全部得到学界的公认,也算是对于我国“国学”和“中国智慧”有所贡献了吧?

2.对于我拿来作为“批评靶子”的著作的作者,我总是怀着由衷的感激和深深的敬意的。因为我知道,比任何别人都更加明白,没有他们的书,我决写不出我的书,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写作的,这乃是两个基本的、无可怀疑、不容辩驳的事实。换言之,对我而言,他们是先行者、开路者,因此,哪怕是他们的失误,对我也是一种正价值,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为了给读者以警示,特别是鉴于我国现在几乎没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就是说,学者们做学术评论时也只说好话、恭维话、吹捧的话,我厌恶这种风气,想打破这个局面,所以在分析他们发生失误的原因时,我也总是直爽地、毫不留情地说出我的看法。我的批评自然未必都是恰当的,有些可能言之过重,对这情况,我除了准备接受反批评外,就只有请求宽容和原谅了。在《我读庄子》的序言中,我写道:“真正的学术批评内涵着对于反批评的期待,因此,我更加欢迎对于本书的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批评。”这里,我也要诚恳地表达汶个态摩。

最后,我要对我退休前的工作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特别是它的公共管理学院,表示我的由衷的感谢,因为我的写作一直得到他们的关心、支助和鼓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4: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