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谢挺宇编著的《大理石的小菩萨(外玻璃火车)》由原来的《大理石的小菩萨》和《玻璃火车》两小书组成。《大理石的小菩萨》以书中其中一篇文章名为书名,也做了新版的(两小书组合版)书名。《大理石的小菩萨》一书分为5个部分,是著名作家李长之为建国初的小朋友们写的一本书,生动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南洛阳的龙门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佛像。有一个放牛的孩子星儿,孤苦无依,他自己雕刻一个大理石的小菩萨,从此便和这个小菩萨成了良知益友,星儿给八路军带路,八路军解放了龙门,小菩萨和星儿高兴得不得了,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侵略朝鲜,在小菩萨的鼓励下,星儿决定亲赴战场,抗美援朝。小菩萨也愤然爆炸,变成星火和星儿一起奔赴战场……
《玻璃火车》是作家谢挺宇为建国初的小朋友讲述的另一个小故事。本故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个孩子在大人的启发下,大胆进行发明创造,想要设计一个新型的火车。夜里,小主人公刘飞做梦梦到了一个新型的玻璃火车(实际上是钢铁玻璃制造的火车)和软纸发动机(实际上是原子能发动机),从而展开了一群孩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大理石的小菩萨(外玻璃火车)》由李长之、谢挺宇编著。
《大理石的小菩萨》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洛阳龙门的放牛娃星儿的故事,他雕刻了一个大理石的小菩萨,并和小石菩萨成了好朋友,星儿给八路军带路,八路军解放了龙门。新中国成立后,在小石菩萨的鼓励下,星儿决定亲赴战场,抗美援朝……
《玻璃火车》讲述了小主人公刘飞做梦梦到了一个新型的玻璃火车和软纸发动机,从而展开了一群孩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却说就在龙门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放牛的孩子,名叫星儿。因为他母亲生他的时候,天上的星特别明亮,取个“吉星高照”的吉利话儿,就叫了星儿。生他的那一年,刚闹日本。
星儿五六岁时,已没有父母(父母被日本鬼子折磨死了),给人放牛。他因为没有什么伴儿,地主的孩子又瞧不起穷人,他就只有喜欢牛了。
他常常一个人和牛说话,问它吃不吃草,喝不喝水。有时候,牛像是懂得他的话似的,他就拍拍牛的脖子,说声:“乖!”带着牛去喝一些清水,或者吃一些较干净的青草。也有时候,牛的牛劲儿发了,不十分理会他,他就捺着牛的脑袋,逼它吃顿紫泥,或者偏带着它向没草的土堆上去,饿它半天,这也就是惩罚。
可是他爱牛的,他是不让他的牛受一点儿欺负,他也不让他的牛有一点儿脏,他也不让任何人说他的牛不好。因为,他知道,他这牛是会干活儿的;会干活儿,会下力,就不是白吃饭,就该尊重。
闹日本的那几年,飞机来了,星儿首先牵了牛去躲在坟堆里,他说:“我不能让它吃亏!”那时他八岁了。
因为他牵着牛各处去,就熟悉了那些石佛。他有时躲在一座石佛后面,让那头牛去找。牛不会找他,看看没人,却要自己去撒野去了,他也就只好跳出来,打一下牛的脑袋,说:“你为什么又不乖了?”他那牛吓得一低头,眼皮一眨巴,便又驯服地跟着他了。这些石佛就像他家里一些大人,什么叔叔伯伯似的,牛却就像他的一个弟弟。
因为天天看这些石佛,越看越有感情。为了贪图在这些石佛群里转来转去,他常常回去晚了,就挨打。 可是他并不改。第二天,反倒像有话要和那些石佛诉一诉的了,便觉得那石佛更亲。回头看看那微笑的石佛,也就像得了安慰。再看那瞪着眼、凶巴巴的石佛,就又像要替他出了气。他的牛也惯了,也似乎和他有了同样的癖好,一到石佛群里,就特别熨帖,特别舒服,特别安详。
星儿一天这样想:“这些石佛好是好,可是就有点儿死板,一动也不动,什么事儿也不着急。大概都是大人了的缘故吧,火候到了?不行!我再造一个小佛摆在这里,也让他们有点儿新鲜劲儿!”
他于是开始找石头。逢巧有一块大理石,不太大,还没有他大呢。大概不知道什么财主要立什么碑的,也许是在坟前凿什么石桌石凳的,可是很多时候也不见有人来过问。“好,咱就捡起来,也雕个小佛爷儿!”
星儿先把石头背到一个大佛后面,免得别人拿了去。第二天,便在家里偷掖了一把斧子来。照量着石头就要开工。可是不行,凿了几下,全不像个样儿,抬头一看,牛又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丢了斧子,急得一头大汗,各山头去找吧,也找不着。回头一看,牛却正从一个石佛后面出来,慢吞吞地迈方步呢。星儿笑了:“原来你也学我,藏了,叫我找呢。”这一天没有成绩,赶着牛回了家。
以后,他想过来了,先别忙着动手。先瞧瞧原先那些石佛是怎么凿的。又在附近看看有没有石匠,看他们怎么使唤斧子。后来也看了几处,觉得也就有门儿了。
对于牛,他这回也学了乖,把它拴到河边小柳树上,低头就是水,岸上就是青草,饿不着它,渴不着它,也不怕跑了它,自己就安心雕起来了。
一天天地过去,今天雕点儿,明天雕点儿,眼看树叶从青葱到了枯黄,是深秋的时候,大致便把佛像雕好了。
他原先说非雕个肥头大耳朵的不可,因为那样才有福气。这还是在村上听抱孙子的老太婆讲究的。可是后来他一不小心,把佛像雕偏了,一边儿脸胖,一边儿脸瘦。他觉得这不对,索性把胖的一边儿也雕瘦点儿,这就雕成个长脸儿了。然而眼睛和嘴不好改了,于是显得这个佛像的眼和嘴特别大。好在眼大有神,嘴大会说,又不太难看,所以星儿也没大后悔。
这就是他雕的佛像的样子:大眼睛,大嘴,嘴唇有点儿厚,长脸儿。为了相称,眉毛的地方,也雕得很厚,像有粗黑的眉毛。衣服是照了周围那些石佛雕的,有衣纹,流动得像水,同时很薄,像露着身子。限于石头的大小,如果是立像,那就太矮。所以结果是坐像。为了要磨光,星儿借了几张砂纸来,打磨了几天,也就又润又亮了。
这样,星儿就又多了一个伴儿。自己,牛,自己雕的石佛,时常不离。星儿再放牛,就不满山跑了,总是到这石佛所在的地方来。牛也像习惯了的,就是不牵它,它也会走在这里。牛对这石佛也很好,没事儿也用鼻子闻闻,表示亲热。
自从有了这石佛,星儿特别高兴。
本来石佛都该有名字的,可是星儿也叫不上来,就叫小菩萨吧。因为是大理石造的,就叫大理石的小菩萨。
P5-12
“怀旧童书馆·红色童年”系列依据建国之初文化供应社组织出版的一套儿童读物一“新儿童丛书”进行精选新编而成,共推出8种,作为“怀旧童书馆”系列的第一辑。
旧版“新儿童丛书”出版于1951年,由著名编辑家常君实先生和著名大众文艺家苗培时先生担任主编,众多知名的进步文艺家、科学家如康濯、严文井、丰一吟、何公超等参与编著,分辑陆续推出几十种,题材涉及传记、童话、抗日故事、诗歌、戏剧等,由“三联·中华·商务·开明·联营”联合组织出版,由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及各地分公司统一发行。在当时儿童读物寥寥可数的情形下,这套丛书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新中国儿童的干涸心田。
旧版“新儿童丛书”初版至今已有六十余年,作为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纸质读物,它已被国家图书馆列为“新善本”,这意味着其史料性价值与收藏价值十分巨大,若在当下能集齐旧版全套,实在不易。因此,我们集中摘选旧版中的“童话”、“抗日故事”、“儿童故事”这三类故事性强、阅读价值仍很强的作品进行组合编排,并保留书中插图与书影以尽可能展现它的原貌形态,总体上化繁体版为简体版,以求方便现在读者与图书馆等机构阅读、怀旧与收藏。
旧版丛书诞生于一个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时代开端,一切都是新的,它们的创作者是一批兢兢业业、笃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文艺家、科学家,他们用激越澎湃的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热情撰写书稿,书中传递出来的真诚、激情、高昂、纯粹直接影响着40后、50后人的童年,并通过一代代人的精神传递,影响着60后至90后好几代人的精神塑造,造就着民族的共同记忆。
在速食时代和娱乐时代的全球化浪潮中,在儿童读物纷繁花哨的今天,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中国少年儿童,应该秉承着怎样的社会觉悟健康成长?历史的记忆并不遥远,重温先辈的童年,获取精神的滋养。“怀旧童书馆·红色童年”就像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一样,带给您和孩子一份特殊而珍贵的阅读体验。
另特别说明,在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常君实先生等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同时对未能联系到的作者(著作权人),我们也深表歉意,希望您或您的亲友在见到书后能主动与我们联系,以便奉上样书和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