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学术史论》由于述胜著,是作者近几年教育现代化史的研究成果。本书除附录外,共分三章,具体内容包括:重塑中国教育学的自我意识;民国时期教育与教育学散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的话语分析等。
教育活动与人类历史相始终,但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在中国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回溯这段历史,旨在明源流、辨得失,以提高中国教育学术的自我意识。《中国现代教育学术史论》由于述胜著,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出发,以个案透视和话语分析为主要手段,就教育研究的历史意识,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学术与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教育学话语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书院精神’与‘大学精神’”等问题,对中国现代教育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和讨论。《中国现代教育学术史论》的学术旨趣是:将具体历史问题的探究与方法论的反思融为一体,以收以小见大之效;以人文情怀推展知识、析名辨理,关注表达的姿态与方式。
自序
第一章 重塑中国教育学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意识”浅析
一 历史意识中时间的意义:过去、现在与未来
二 历史意识中知识的意义: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观
三 问题意识体现了历史意识的超越性
四 人文意识是历史意识的“价值一精神”向度
第二节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重塑自我意识的可能选择之一
一 中国古代学术与现代教育学传统
二 是否应该及如何将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
第三节 以通人之眼治专家之业:重塑自我意识的可能选择之二
一 跨跃学科边界的思考举隅
二 以通人之眼,治专家之业
第二章 民国时期教育与教育学散论
第一节 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以舒新城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为个案
一 从教育方法转向教育史研究的历史象征意义
二 《现代教育方法》:“传统教育精神”与“现代科学方法”
三 《近代中国留学史》:“接受教育”与“研求学术”
四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直线”与“曲线”的寓意
五 中国问题及其问题
第二节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
一 从“二分法”到“三分法”
二 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理论一实践”观念
三 作为其实践基础的中国现代教育的国家规划
四 随着研究重心的不断下移,“思想”与“制度”的边界开始交融并合一于行动的世界中
第三节 学术与人生——以舒新城的道尔顿制研究为个案
一 新、旧两种教育经验所构成的思想底色
二 道尔顿制研究中的“心理”与“学理”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问题论纲——以制度变迁为中心的多维分析
一 “社会教育”:一个处在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概念
二 社会教育的功能:教育改造与社会改造
三 社会教育的主体:知识分子与国家和地方政权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的话语分析
第一节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60余年来中国的教育学话语史论
一 一元化体制与“元理论”的形成和演化
二 从“元理论”到“元教育学”再到“教育理论回归生活世界”
第二节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教育学话语与教育学变革
一 20世纪80年代:反政治化的政治化
二 20世纪90年代:知识化与专业化
三 21世纪头10年:超越知识的文化追求
四 接着往下说
第三节 从“书院精神”到“大学精神”:思想谱系与学术表达
一 从“书院陋习”到“书院精神”
二 从“教育规律”到“书院——大学精神”
三 “大学精神”的另一种探寻:以陈平原的《大学何为》为例
第四节 近30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
一 由论而入于史
二 由史而进于论
三 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传统
四 笔者的观感与体会
附录
一 一则教育学故事
二 “愤懑的沉默”——邱大年先生的精神肖像
三 真正的学者——追慕陈友松先生
四 傅统先教授的学术人生
五 教育学术应该这样争鸣
六 在积累与反思中深化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