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德国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著《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浮士德精神(在上帝与魔鬼之间)(精)》由高全喜著,分析了这部耗费歌德六十年心血之作的内在结构及其意义,从总体上展示了“浮士德精神”的蕴含。此外,本书还遵循着同样的精神逻辑,进一步考察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内蕴,对比性地解读了智慧与愚拙、荣耀与灵明。通过现代人的目光汲取“浮士德精神”的养料,既有深刻解读,又有现实启迪。
《浮士德精神(在上帝与魔鬼之间)(精)》由高全喜著,阐述了:浮士德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写照:既乐观又迷茫,既冲动又沉着,既肯定又神秘。所以歌德的《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荣耀与灵明,关涉永恒的生命之道,在感性世界的审美艺术领域,它们通过全新的灵魂之眼和灵魂之耳等第二视听活动,得以观照这生命之道,并以精神的肉身化形式呈现出来。
智慧与愚拙的问题,实际上涉及生存的根本问题,是人对其生存境况的基本感知、体察和认信,智慧与愚拙不单纯是一种智力、观念和知识,更为根本的是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念,是人对其生命、生存的基本情怀。
《浮士德精神(在上帝与魔鬼之间)(精)》适合相关文化研究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