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午休,一位老师气势汹汹地走进教室,提笔在白板上写下了一长串名字,并指出这些同学在门外集合,我细看一番,全部都是中国来的同学的名字,其中也有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听话地跟着老师走了。几分钟之后,老师把我们带到校长室。要见校长干什么?同学们小声地议论着,却畏畏缩缩不肯上前。校长见到我们,微笑着打着手势让我们分一排站好,现在我才明白,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友好的笑容,而是暴风雨的前奏。
立正站好,校长问我们是否知道被叫到这来的原因,我们一个个摇头。校长叹一口气,声色俱厉地告诉我们,寝室给学校发来了一些不光彩记录,校长认为情况十分严峻,这才召集我们,进行集中教育。就这样,我们几十个学生在校长室接受了长达半个小时的教育。校长是女士,声音虽不大,但说起话来分量十足,心理素质稍弱的同学经不住这么一说,都“啪嗒”掉下泪来。这次批评会结束后,本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校长决定罚我们留校察看,惩罚的通知便交到了班主任手上。
班主任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便把我们都叫出来,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不要再犯错,或许是大家还未从第一次批评会中缓过神来,一时间都沉默了,班主任以为我们真的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眉头紧锁,语气更严厉了,好半天才有胆大的同学站出来澄清事实。
起因要追溯到半年以前,我们初到新加坡的时候。那时我们还不太懂规矩,因此常常不经意之间打破了很多我们认为不起眼的小规定,比如每天要及时签到,不能在学习室放东西云云。有的同学还不只犯一次两次。两三个月后寝室集中惩罚了一批犯错次数过多的同学,到此大家正以为罚过了就完事,没料到一丝不苟的新加坡人可就不认为这是个“小错”,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举行批评会,教育我们不要因小错酿成大错,平日生活作风不可马虎。假如在中国,这类事情老师可能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新加坡,一个小错都不可以放过,尤其是学生,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塑形阶段,不严格要求,习惯一旦形成便很难再改。
风波平息之前,所有被批评的同学无一不抱怨老师们太小题大做,大呼不公平,犯小错却得到了过重的惩罚。但事后想一想,这其中也能反映出新加坡人做事一丝不苟,而中国人做事总喜欢“差不多”的原因吧。
(2010年10月)
3
在新加坡学习和生活已一年半有余,回顾过去的这段日子,不禁感叹身边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让人有些应接不暇。老人们常说时光是最好的良药,如今自己亲身经历了变幻无常的一段日子才领悟到,适应变化只能让最初的心情慢慢沉淀,才能更自在地面对新生活。 刚来到新加坡时,还不懂什么叫思乡,“想家”这种感情完全被在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下所产生的兴奋感抑制住了,再加上每天的学习任务不轻,倒也不认为离乡求学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每天除了看英语书和背单词之外自己还跑去图书馆借阅了很多杂志、科学类书籍。由于英文水平的限制,看书速度慢,很多地方不理解,需反复查字典。我是个性格急躁的人,不出两下便失去了耐心,心思一下子飞到了九霄云外,望着窗外飞翔的鸟儿出神。不仅如此,学习语言是一门积累的过程,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因此每天都要花相当时间在英语上,久而久之,我看到英文书就有想吐的感觉,学习效率也每况愈下。常常坐在桌前几小时的看书,合上书后大脑却一片空白,不知学了甚。现在想来,没有制定一个良好的学习计划,有条不紊地进步,还真是失策,浪费了多少青春!不过,感谢我得天独厚的记忆能力,几个月下来进步明显,这就是传说中的从量变到质变吧!老实说,学好英文除了多读、仔细读之外,还真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在这条路上我摸爬滚打了很久,最终才发现做笔记比光看书重要,光看书比狂背生词本重要,拥有一个生词本也很重要。此外,看完书后一定要关上书,回忆刚刚看的内容。你的大脑愿意反复阅读上千次相同的内容,但一口气记住又是另一回事了。
一段时间之后,学习渐渐走上正轨,但我却在这时进入了情感的真空期。此时的我好似掉落在两个世界的缝隙之间,进退维谷。离开中国快一年,跟国内朋友的联系渐渐淡去,但在这边,除了同届一齐来的奖学金得主之外,很少关系亲近的朋友,更不用说和当地人关系密切了。
P237-238
现在再回头看自己以前那些不成熟的作品,读着便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感叹那些不懂装懂、带着青涩气息的文字竟然出自我手,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当时的我浅读了几本哲学书,其中就有叔本华和尼采的文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开始思考人生、道德和幸福。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他而言一切都是消极的,人们的善意隐藏着阴谋,光鲜亮丽的道德之下全是腐烂的淤泥,我觉得有道理,不过由于缺乏人生体验,多数情况下却又无法理解文章的意图,逐字逐句地读都能看懂,凑到一块去不知怎的就忽然变成另外一种语言了。我自以为理解了作者的想法,尝试着写点读后感,可是憋不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来,只能故作高深。
这几本书就像我的思想启蒙老师,将我的注意力从“表世界”转移到了“里世界”。我目所能及的范围不再是单纯的情感、物质和社会现象,而是他们之间若有若无、藕断丝连的关系。这些启发让我度过了一段相当抑郁的时光。每次做作业途中我总会停下笔,抬起头来,看着窗外漆黑的天空,自问为何要努力呢?为了家人,还是为了自己过得幸福?追求幸福的意义又何在?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要去追逐缥缈虚无的幸福呢?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好一阵,直到初三中考,身边一个个像疯子一样学习的同学,还有父母看到我惨不忍睹的语文分数时的白眼让我明白了,我所有的发问只不过是无病呻吟,而哲学,对于我这种出生在非富非贵人家的孩子来说,也不过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在各方的压力下,我学会了闭目捂耳,一心只想圣贤书。
中考结束,我意料之中的拿到了全A的成绩。悠闲的暑假中,一个电话,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我被通知去参加新加坡奖学金生的考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完笔试和面试,考官发给我一个信封。我至今对当时兴奋的心情记忆犹新,我攥着那张纸,读了一遍又一遍,直至确定我考上后才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就是这样我懵懂地出了国,漂洋过海来到远方的小岛求学。起初,周围环境的新鲜感压制了离乡的思念,与父母通话时我很少抱怨想家。但后来渐渐地没有父母的嘘寒问暖,没有朋友的嬉笑打闹,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扔到孤船上的婴儿,在寂寞中和风浪搏斗。由于上课和生活都是英文环境,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那时几乎不碰数理化,一回宿舍就抱着英语书看,学习也相对枯燥。一年多后英语有了长进,我开始阅读其他书籍,比如讲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的物理书,虽然看得一知半解,但在我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能无障碍地读完专业性较强的书了。就这样,一点点地向前爬着,我终于也能直起腰来了。看到大段英文不再皱眉,而是像读中文版流畅地扫完。不要以为去了国外英语就能有飞跃性的提升,如果自己不发奋努力,总是泡在华人圈子里不向外扩展,进步是难如登天的。
其实各位从书中可以看出,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不仅如此,还有许多致命的缺点。村上春树说老去其实是一瞬间的事,我认为成长也是一瞬的事,这就好比奥特曼打小怪兽一样,噼里啪啦收拾完一个,并不能让奥特曼马上变聪明。成长,就是在无数的栽跟头后灵光一闪的那一刻,原来怪兽还可以这么打。而这样的经历,无论奥特曼再怎么费尽口舌传授给普通人类,他们也无法利用它来战胜怪兽。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有独特性,是其他人模仿不来的。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一如战术,再如战场上的观察力,然后结合自己的方法战胜怪兽。
再过一个月就是我十八岁的生日,而这本书则是我人生中一个独一无二、意义非凡的礼物。它是我这十八年来生命轨迹的记录和描述,也是我启程朝向未来前进的基土。人生之路有太多诱惑,太多原则,每当我的孤帆小船偏离航道时,但愿回忆能及时将我拉回正确的道路。
最后非常真诚地感谢给予我大力支持的人们:我的父母和老师,还有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们。没有你们的指点和教导,这本书或许还只是一个不着边际的幻想。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不辞劳苦地为我保存和打印好这些资料,这本书也难以完成。妈妈在她撰写的《好家长是这样炼成的——一个“三心”妈妈的“歪打正着”育儿经》里也详细描述了我的成长经历。感谢妈妈!
最初得知要我写这本书的消息时,我是不大乐意的。在我短短十八年的人生中,几乎没有什么大风大浪,更谈不上什么成就。我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从呱呱坠地到独自上学,从认路边的店名到阅读中外名著,从扳着指头数数到挑战各种数学难题,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成长。出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荣誉记录手册,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事情值得吹捧的人,比如我,无异于扇自己耳光。 、让我改变心意的是母亲的一番话。她说出书是一种记录,是在某一时间、某一处境下对自己身边事物的感触和思考,并且将此与更多的人分享。所以在本书中,你不会找到那些泛泛而谈的学习秘诀或者捷径,有的只是我成长路上的点滴感悟和人生初体验,我对周遭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我在长大过程中的那些笑与泪、激动与失望。正如一位哲人说的:一个人就是他所周遭的世界。这本收录我从一句话作文到日积月累的日记、感想和随笔的文集就是我十八年来自由行走的生命轨迹。为方便阅读和理解一个人的成长密码,我按文体、主题和内容等将全书分为“发现自我”、“聆听自然”、“诗路花语”、“触摸美丽”、“天马行空”、“金色童年”、“放飞梦想”、“烦恼如风”、“边走边悟”、“雨中随想”、“悦读空间”和“且行且吟”等十二章。
对我来说,成长没有万能公式。并不是说你每天做~本题就能成为高考状元,每天练六个小时钢琴就能成为郎朗第二。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逼我做我不愿意的事。有的家长看到其他孩子学舞蹈、学绘画等并取得了成绩,处于怕输的心理也逼着自己的孩子去学。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就被妈妈赶着去上钢琴课,学了六年,最后因为升学放弃了。后来她回忆说当时最害怕的就是周六,因为每次上课老师总会敲她的手指,作为练得不熟的惩罚。她本身也不喜欢钢琴,几年之后连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弹不出来。不是自己兴趣所在的东西,很难将其学好。
而我则恰恰相反,我对什么都有兴趣,也都想试一试,却难以坚持下来。现在细数一番我学过的东西也不少,但大都半途而废。小学时我一时兴起,去学了围棋和书法,后来又接触了钢琴和日语。钢琴在闲暇之时偶尔会弹一会儿自娱白乐,遇到难曲常常是望而却步。到现在,能够坚持下来的只有日语。因为经常接触日本动漫的缘故,我学起日语来并不那么费力,在初二时就拿到了日本语能力测试二级的证书(最高级为一级),现在看日语电影和综艺节目基本上毫无压力。
父母对我的这个毛病可谓是深恶痛绝,为此爸爸总数落我,保证书不知道写了多少次,可懒劲一上来又立马恢复原样。吃不了苦或许是很多人的通病,为此我也走了不少弯路。最严重的一次教训是我在新加坡读书的第二年,爸爸把妈妈单位新发的电脑给了我,那是我第一次拥有自己的笔记本,十分兴奋。之前我一直保证会好好学习,可是碰到电脑的我像吃了兴奋剂一样,把学习什么的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一门心思玩起来。结果几次大考都失误了,让我消沉了很久。
事后爸爸分析说,除了没有自制力这一重要因素,不知道自主学习也是我迷上电脑的原因之一。在新加坡上课时间不长,每天往往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再加上我所参加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不多,很早便能回宿舍休息。自由时间增多,对于我这种管不住自己的人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有时间就泡在网上看动漫,一看便是几小时,雷打不动,导致学习没有了精力。
后来父母将电脑回收,我也开始学着自觉的学习。为了锻炼耐性,我一次性搬好多书到自习室去看,规定自己不看完不能离座。为了提高效率、集中注意力,我给自己提了许多问题,复习时一个个去找答案,这样学起来才不无聊,不久成绩就上去了。
这之后我从初中升到了初级学院(相当于国内的高中),每天开始忙起来,有时一整周在七点半以前没有回过宿舍。吃过饭、做会作业就差不多该洗洗睡了,和我从前优哉游哉的生活大不相似。有时课外活动占据了较多的时间,回宿舍后不得不像按了快进键般行动,心情浮躁得难以学习。我这才猛然发现自由时间是那么美丽,能让我慢慢看完自己感兴趣的书,去河边跑步,写写日记。读了那么多年书,我发现自主学习是最让人获益的。没有时间、考试、升学的压力,一个人只为他的好奇和兴趣所读书,并且明白自己想学的到底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而非像幼小的动物一般吃母亲口中吐出的碎肉。
说到活动,就不能不好好讨论一番了。这几年在新加坡,文化知识没有像在国内学那么多,见识倒长了不少。这并不是说新加坡的学校就不重视考试,相反,每次大考都相当严格,题目也难,让很多当地学生口U苦不迭。但是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中,考试并不是唯一的学习和评价手段。学生们在课余有相当多的机会参加课外活动小组,比如田径、舞蹈、乐器等,使得老师常常在班上强调课外活动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习。我最初非常想参加体育小组,但由于运动员们需要长时间在户外训练,头顶火辣的太阳,最终还是放弃,选择了科技小组。这个小组有点类似科技和学习狂人的聚集地,大家在开会的时候会讨论各种科学实验和理论,学习写科学报告的方法,大多数人还在校外参加研究活动。出于对科学的兴趣,我非常喜欢这个小组。在暑假,各个活动小组都会有自己的夏令营,大家在一起玩游戏、吃烧烤,增进感情。在国外上学学习的东西比起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学习之后会很累,但我甚少感到疲惫。
2012年暑假我回到长沙,和我同届的高中同学也完成了他们的高考。几年前的我根本想不到我能从高考的魔爪之中逃出,现在回想仍觉得自己万分幸运。高考之后初中同学举行了一次聚会,能见到久违的朋友们,我自然是兴高采烈地去了。曾经活泼、有生气的同学们似乎变了样,有的长高了,有的长壮了,有的晒黑了。不过变化更多的是他们的脸。我认为那是久经沙场的沧桑,看过照片的妈妈却说那是成长的痕迹,哪像你,看上去还和初中生一样。
或许这只是我的多心,但和新加坡的高中生比起来,国内的同学们确实要显得成熟许多。从前记忆中的纯真和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光芒从他们眼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残酷现实的接受和对未来的迷茫。高考太累了,看着他们我都觉得很累。同样是考试和做题,为什么在新加坡我感到越学越明白,越能看清这个社会和世界的运作方式,而相比之下大部分在国内拼搏的同学,越学越感到未来是一片迷雾,越不能灵活思考呢?我问过几个好友,她们的目标大学是哪所,将来想干什么?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有些人甚至反问我,分数还没出来怎么知道呢。这是多么的可悲!高考不是追求目标的工具,而是决定人生的一纸宣判!
记得我看过的一部动漫《Monster》,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新加坡培养出来的是一群有想法的科技创新人才,以此来维持亚洲四小龙的地位,而国内呢?难道我们的社会所需求的就是一群不会思考学习和工作的机器吗?这个问题我不说,大家也应该知道答案。
成长的路上,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心愿。我摔了很多跤,才学会如何绕过障碍。但事实上,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因为成长不仅是知识的增加和身体的增强,最为重要的方面是个人在不断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对一切不公平、错误事物的理解和思考。没有了解,就没有认识,当然更不会有改变。而成长,能把信息变成想法,把想法变成行动。希望我的书带给你的不只限于成长的经验和教训,更多的是被它激发的思考和深思。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的成长莫过于多跟有价值的人或书交往。”这其中隐含的主题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无非就是在平常交往中,追求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更高价值,由此而使得平常的生活成为好的生活,成为值得一过的生活。就这一点而言,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生命成长中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戴韦思、黄佑生编著的《好学生是这样炼成的/好教育丛书》是一本值得慢慢阅读和细细咀嚼的书。书中记录了一个孩子从一句话日记到18岁的生活作文,没有应试作文的教条与格式,有的只是孩子的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也许并不完美,但真实富有启迪。学生看了可以追问自己的成长经历,家长看后可以抵达自己的内心:孩子的世界原来如此!
戴韦思、黄佑生编著的《好学生是这样炼成的/好教育丛书》汇集了作者从一句话作文到日积月累的日记、感想和随笔的文集,记录了其18年来自由行走的生命轨迹,包括“发现自我”“聆听自然”“诗路花语”“触摸美丽”等十二章,内容没有泛泛而谈的学习秘诀或捷径,有的仅是作者在成长路上的感悟与思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悯人之情怀,言行如一的操守尽在作者的笔下涓涓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