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月夜/新中国60年广东文学精选丛书
分类
作者 萧殷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60年,百花齐放,风景这边独好。经由两千年深厚底蕴的岭南文化滋养,岭南文学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紧贴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以大量优秀的作品生动展示新中国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热情讴歌党和人民伟大实践的丰功伟绩,充分反映南粤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可喜变化。在隆重、热烈、喜庆的浓厚氛围中,广东省作家协会组织编辑出版《新中国60年广东文学精选丛书》一套31部作品,给人民共和国奉献上一束小花,以表达广大文学工作者拳拳爱国之心。萧殷编著的《月夜》便是此丛书中的一本。

内容推荐

《月夜》收录了作者(萧殷)创作的短篇小说、散文共11篇。这些作品,是作者热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把事情掰开揉碎,反复品味的结果,其中,有对革命英雄的区歌、有对劳动模范的赞颂,有对教条主义以及落后民意识的批判……

《月夜》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

目录

在柳庄/001

伤疤/011

月夜/019

五月间/029

天旱的时候

——陈小培的日彳己/037

在深山里/052

高经理/062

严寒的夜晚

——回忆散记之一/079

桃子又熟了……

——忆仓夷/085

姚玉贵

——记一个劳动模范的事迹/100

“孟泰仓库”/111

后记/116

试读章节

在柳庄

是一九四五年的秋天。那天晌午,我出了城关,骑上自行车,就飞快地向柳庄急驰。阳光灿烂,青纱帐像一片青翠的绿海,一望无边。

我猛力地蹬着车子,路沟两旁满挂着红枣的枣树和响着“苏苏”风声的高梁林,一丛丛,一簇簇地急速地往后退去。

我心急地想尽快赶到柳庄去。一别四年多,我多么惦记着这个村庄,又多么急切地希望见到陈金海一家人。我这一次突然的来到,也许会使他又惊又喜;他也许会责怪我为什么这三四年不给他捎个口信;他或许会高兴地说:“鬼子投降啦!咱们可以大声讲话了!”那个玉兰呢,一定不会像当年那样捂着嘴吃吃地笑,准已长成个大姑娘了。她不是最喜欢吃柿疙瘩么,这一次我可给她捎来了满满的一挎包。

我望了望挎包,不觉地微笑起来。我猜想着:当玉兰看见这一挎包柿疙瘩的时候,她会怎么样呢?是抿着嘴笑,还是像四年前那样:当她妈妈申斥时,她只缩着脖子悄悄地吐舌头;等妈妈一走开,她就顽皮地扑过来抢走呢?……

可是,我脑海里忽然又掠过陈金海那带着几分愁楚的眼睛和那忽闪忽闪的眉毛。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每次走进我房间来,总是露出一种心事重重的表情;虽然表面上他还显得那样沉静,可是我早已猜到,他是在为我的安全担心。

果然,使他担心的事终于来了。那是傍晚时分,我和陈金海正坐在房门口闲聊天,忽然他形色紧张地向破院墙望了望,脸色铁青,一句话也没说,猛的站起来,奔到南屋去,只听见他悄声说了几句,就往门外窜走了。我闹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情,正胡猜着,玉兰和她妈妈来了,她们的脸色也不正,我急着想问明白,玉兰妈妈先说了:“有汉奸!老梁,快钻地窖!”玉兰忙帮她妈妈把坑洞口的石块搬开,又忙扶我走近洞口。地窖只半间宽,黑得什么都瞧不见,我闷闷地胡猜着。半个钟头过去了,才听见玉兰喊我,当我从地窖爬出来,陈金海也在房间里了。他正拿着手巾抹汗,我问:“出了什么事?”他向玉兰一努嘴,玉兰会意,知道是叫她到门外看着,她点点头出去了。陈金海这才告诉我:原来在咱们闲聊天那工夫,有个小王庄的密探爬到破院墙来探望了一阵;那黑狗子是妄想找个八路军向鬼子献功的。陈金海奔出去,在村东找到了小张,两人就跟踪穷追,一直把那家伙追到青纱帐里,那里离敌人的碉堡还有两里多,他叫喊也是白搭,最后还是把他干掉了。听到这里,玉兰妈妈忍不住叹口大气:“好险啊,老梁!他要不死,你就给毁了!”……

想着想着,我不觉已来到柳庄村边了。村边的景色还是跟过去一样,密密的枣树和高大的白杨把村庄掩藏得严严实实,连一间房屋也瞧不见;要是没有炊烟从林梢冒出来,陌生人准会认定它是一片果树园。

我一头一脸都是汗水。准备在村外歇一会,凉快凉快,反正已经到村了,急什么?我把车子搁到一边,在一棵柳树荫里坐下来。柳荫下面是个大水坑,一个老头儿正在那里给牛“洗澡”。他让牛站在水边边上,泼着水就往牛身上淋,水哗哗地蒙头盖脸地泼到牛的脑袋上和身上,牛傻咕隆咚地站在那里,闪着眼睛,老头儿把牛淋了一阵,就拿起麦秸从头到脚地给它抹擦,擦得又油又亮……

我走到他跟前,不觉称赞起来:“大伯,这牛真不赖呀!”

老头儿望着我,满意地点头:“不赖可是不赖,就是把人折腾得够戗。你瞧!”他一伸手,把牛后蹄搬起来,拿指头轻轻往蹄跟一点,“这只蹄呀,真不知钉过多少钉子了,要不,这畜生早没啦!……”

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老头儿把牛蹄放下,继续说:“鬼子在的那些年,老来动员牲口,有去没有回!后来想了个办法,他一动员,咱就在牛蹄跟上钉钉子,鬼子见是蹶腿的,就走了。以后鬼子一来,咱就钉,鬼子一走,咱就拿盐水把牛蹄子泡一泡。你瞧,这畜生,就这样活下来了。唉!它也给折腾得够啦!”他轻轻地抹着牛的背脊,叹着气,“那年头,这畜生跟人一样受罪,每回一搬它的后蹄,它就浑身哆嗦,人看了也心疼,可有什么办法!……”

“是谁想的这办法?”我问。

“是个好人!你不认识,是咱村的金海!”他叹了口气,“当时要不是金海呀,咱村里不知要多遭罪!……”  我听了很高兴,就催他:“你说说!”

“那年头,鬼子和皇协军日问黑夜来要东西,要这要那,要个没完,把咱们都掏空啦!好在金海办法多,后来金海叫大伙把粮食埋了,等鬼子把通知送来,第二天天没亮,咱们就赶几辆空牛车朝敌人据点走去,车上也撒上些谷子;到半道,咱民兵朝天开它几排‘火’,把车子翻倒,撒些谷子到道上,还把一两个人捆在树上;再派两个机灵的小伙子跑到据点去,向敌人报告,说粮食在半道上给八路截了,请求他们把粮食追回来。嗯!他们哪里敢出来?……”

他牵上牛准备走,叹着气:“哼,金海的事多啦,说十天十夜也说不完……”

我心里想:“你不给说,我也会知道,到了金海家里,还愁他不说吗?”

于是我高兴地骑上车,绕过密密的枣树林,由一条小胡同驶进村去……可是到了陈金海的屋院前面,我吃了一惊,房屋没有了,断墙碎砖和焦黑的屋梁,塌成一摊,上面还长出尺把高的荆条和野草……

我扶着车子,发呆了:陈金海一家人呢?

我怀着满脑子可怕的猜想和侥幸的心理走到村公所去。迈进院落,我问了一个老乡,他往北屋一指说:“村长正忙着哩。”我走进北屋,见七八个人正围着一个人在忙着什么,地上还撂着五六个铺盖卷儿……

“哪位是村长?”我问。

被围在中间的那个人应了一声:“什么事?我就是村长。”但他没有抬头,还趴在桌边继续写着什么。我凑近去一瞧,却原来是小张。

“是小张么?”

他忙抬起头,眉宇间猛的泛出惊喜的神色,可是立即他的眉毛耸了耸,望着我:“你是……是……是……”

“我是老梁。”

“嗨哟!好久不见啦!”他把笔一撂,忙迎上来热情地跟我握手,“是什么风把你吹来?”

“过路。趁便来看看你们。金海呢?……”

他惊异地望着我:“怎么?你还不知道?他一家人早牺牲啦……”

我脑子里“轰”的一下,像有股冰冷的东西,从头到脚地浇下来,我愣住了。喉咙像给什么堵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P1-3

序言

新中国迎来60华诞

60年,波澜壮阔,江山如此多娇。在党的领导下,华夏儿女谱写了最壮丽的甲子华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广阔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地处南疆的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实验田,这片热土翻天覆地的辉煌成就,恰是我们的国家沧桑巨变的一个精彩缩影。在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形势下,南粤人民正以科学发展的新业绩向共和国生日献礼。

60年,百花齐放,风景这边独好。经由两千年深厚底蕴的岭南文化滋养,岭南文学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紧贴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以大量优秀的作品生动展示新中国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热情讴歌党和人民伟大实践的丰功伟绩,充分反映南粤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可喜变化,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勾勒出生动的发展图景,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岭南文学的繁荣壮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煌煌宝库。

在隆重、热烈、喜庆的浓厚氛围中,广东省作家协会组织编辑出版《新中国60年广东文学精选丛书》一套31部作品,给人民共和国奉献上一束小花,以表达广大文学工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这是岭南文学成果的一次展示。丛书收入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较具影响力或代表性的作品,当中有《三家巷》、《花城》、《香飘四季》、《月夜》、《风雨太平洋》(第一部)、《山乡风云录》、《风雨年华》、《虾球传》等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有《大风起兮》、《天堂众生录》、《围龙》、《商界》、《苍天厚土》、《大江沉重》、《终结于2005》、《中国式燃烧》、《秋露危城》(《白门柳》第二部)、《依然是你》等备受好评的精品佳作,有《南中国碣石玄武山》、《瞬间与永恒》、《落草集》、《高原苦旅》、《成长1984》、《血脉的回想》等散文、诗歌,有《庄世平传》、《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现代化脚印》、《守护生命》等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也有《中西比较文艺学》、《想象中的时间》、《心灵的见证》、《文学的路标》——1985年后中国小说的一种说法等文学理论、文学评论。这些作品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洞悉社会万象的本质,或以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思想道德的楷模,或以民族的优良传统指引价值的取向和行为的准则,积极传递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拓展了岭南文化的内涵。

这也是岭南文学队伍的一次检阅。入选丛书的作家,既有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享誉国内文坛的名家大家,也有在改革开放31年间取得不凡成绩的优秀作家。他们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的深刻变化,大力推进文学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手法的极大丰富,展现出了务实、开放、兼容、进取的作家风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抗击“非典”疫魔期间,33名作家奔赴医务第一线采写作品,充分表现出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情深。多年来文学创作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也激发了岭南文学创作的生机和活力,创作主体的构成形成了层次多、覆盖面广的局面,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文学作品源源涌现。

60年,激扬文字,春华秋实。《新中国60年广东文学精选丛书》的推出,恰逢其时。在作品征集、推荐筛选、审阅整理等环节程序上,省作协尽力做到科学周密、严谨细致,尽可能把读者公认、反响良好、最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推选出来。丛书的编辑出版,获得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重视,得到全省广大作家以及部分已故作家的亲属之大力支持。广东人民出版社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宣传岭南文学,如期顺利出版丛书,可喜可贺!正所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31部代表性作品,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岭南文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取得的可喜成就。

60年,弹指一挥,岁月如歌。继往开来,壮丽的事业呼唤优秀的作品,伟大的时代造就杰出的作家。改革的时代,变革的社会,发达的科技,火热的生活,仍将为文学创作提供广阔舞台和丰厚土壤。东方风来满眼春,期望我们的作家继续当好人民心声的代言人和时代进步的记录者,阔步迈往欣欣向荣的文学前程。

后记

当读者偶尔翻到我这些散文、小说时,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萧某不是一向都搞文学评论吗?怎么现在也写起散文、小说来呢?实际上,我向来就不善于运用逻辑推理、抽象地来思考问题的;只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才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转到这方面来;但是按我的习惯和爱好,我却更喜欢想象和幻想,更习惯于概括和描写活生生的、可感可触的东西。其实这种爱好也不是忽然产生的,早在三十年代初期,我就是一个热心的投稿者。当时,我在广州一家日报副刊上曾发表了数十篇短篇小说,其中有一些(如《倒闭》)曾引起评论,有一些(如《乌龟》)还被人改成话剧演出。在当时(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在同一副刊上,发表小说最多的,是杜埃、楼栖和我。可惜时间过去了快半个世纪,现在再翻阅这些幼稚的作品,大概也不容易了。

以后在上海过流浪生涯,还是靠卖文为生,其滋味,只要略加想象便容易猜到的。抗战以后,我随八路军转战于太行山、冀南一带,为了革命需要,也曾在滚滚的黄河上飞渡,在河北大平原上奔驰。即使在那些戎马倥偬的日子里,我仍然热衷于微末细节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喜欢把事情掰开揉碎地反复地进行观察,并且把我观察过和深思过的事物——人物,细节和场景,都记在小本子上。这样,我一边积累,一边也写些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其中《井屹塔的血》,是一篇对日寇暴行的控诉,是一家善良人民被惨杀的实录。曾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过,而且还有些印象。可是这篇作品如像抗战时期我写的其它作品的命运一样,在我这里,现在都不留痕迹了。

一九四九年后,当绝大部分国土解放了的时候,组织上派我到《文艺报》、《人民文学》以及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工作。虽然当时担负了很重的理论工作及评论工作的任务,感到十分吃力,以致需要加紧学习才能勉强应付;但还是本性难改,对自己一向习惯了的形象思维,依然很有兴趣。只要有深入基层生活的机会,我从不轻易放过,除参加一些必要的政治运动之外,每年还有一定时间的创作假期;就这样,我只要一离开办公室,一深入到农村中,深入到人民斗争的漩涡里,深入到人民生活气氛的中间,我每次都不由自己地提起笔来,不是写一两篇小说,就是写几篇散文。编在这本集子里的习作,都是在这间隙中写成的。

这中间,还有些作品是拿来作尝试的。当时我正在《文艺报》工作,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认为“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进行集中概括,倒容易写成小说;但要在群众运动中,抽取些素材立刻写成小说,却很困难!’’我的短篇《高经理》,就是我在“五反’’运动结束的当晚开始写作的,当时我一边写,这种半信半疑的想法一边在我头脑里转动。完稿后,即以“郑文森”的笔名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张天翼同志看了,正惊异“五反”运动刚刚结束,反映它的小说却出现了,并且承认这篇小说还写出了人物;便问我是谁写的,我没有回答,只笑了一声。从这尝试中证明:在斗争过程中,你只要留意观察斗争中的人物,并注意他们的性格特征,不仅可以写出小说,而且能够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来。只是由于我观察不深,酝酿得太匆促,没有把小说写好罢了。

其实,集在这里的其它作品,都没有写好。首先,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其中,可能还有其它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对生活理解得不深,尤其是对其中人物的观察、体验还很肤浅。现在之所以把它们留下来,只是把它作为自己文学生涯中可资纪念的一些脚印而已。

也是由于我对创作一向很感兴趣,并且还亲自参与其实践,因此,对于创作这门劳动,不仅尝过它的甘苦,懂得它创造过程的复杂性,而且也粗略地知道它的一些规律。于是,每当我捧读别人的创作原稿时,我常常总是替作者着想:为什么没有写好?怎样才能写好?现在什么障碍在阻碍着作者?……即使在写评论时,我仍然抱定这样的态度。虽然我的态度有时很严厉,有时甚至提出过高的要求,但我的出发点却是热望作者写得更好,更感人和更有力量。正因此,我很乐意做业余作者的诤友,却永远不愿意做作品的审判可。

集完这本作品,编辑同志一定要我说几句要说的话,但涉及创作问题的话很多,也很复杂,现在就简单地写到这里吧,聊作“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