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四个时代的我(陈翰笙回忆录)/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翰笙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翰笙先生的回忆录《四个时代的我》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回忆,另一部分是朋友、学生的介绍。自述部分讲了他的家庭,早期的教育,美国、德国的留学生活,参加革命工作,与李大钊、廖承志、宋庆龄以及蔡元培、杨杏佛、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人的交往,30年代广泛的农村经济调查,流亡印度、美国等地的工作情况,直至解放初期频繁的外事路向,“文革”中的编书育人等等。朋友、学生介绍他的文章,从学术思想、工作作风、生活态度、教书育人等各方面作了描述。另外附有生平活动大事记,著作目录,并配有几十幅照片。

内容推荐

  《四个时代的我:陈翰笙回忆录》是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教授的回忆录,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回忆,另一部分是朋友、学生的介绍。包括翰老早年参加革命工作,与李大钊、廖承志、宋庆龄、以及蔡元培、杨杏佛、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人的交往,30年代广泛的农村经济调查,流亡印度、美国等地的工作情况,直至解放初期频繁的外事路向、“文革”中的编书育人等等。《四个时代的我:陈翰笙回忆录》不仅是一部很好的传记文学,而且是近现代历史的一部有趣而令人信服的、很好的参考读物。

目录

封建家庭和母教

良好的中小学教育和革命启蒙

留学美欧,探索兴邦富国之路

年轻的北大教授

走上革命的道路

发生在莫斯科的一场争论

在商务印书馆的一年

30年代的农村调查

为革命不避风险

流亡日、苏、美三国

协助宋庆龄搞工业合作运动

流亡印度

再次寓居美国

返回新中国

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赴印缅访问

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

和平使者

新德里聚会

世界和平盛会

随宋副委员长出访印、巴、缅

瑞典之行

最后一次出国访问

在“大跃进”中所见所闻

三年困难和“四清”

“文革”时期

英语学习班

心愿

陈翰笙活动大事记

陈翰笙著作、文章目录

附录

护送陈翰笙上船

一位老干部的生活剪影

在陈翰笙教授那里学习

陈翰笙的史学思想

陈翰笙对华工史的研究

陈翰笙教授谈道德建设

青山常在 朝气犹存

试读章节

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四,即1897年2月5日,我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东门城头弄祖父家里。相传我的先祖生活在周武王所封的陈国,即今河南东部及安徽一部分地区。公元前479年楚灭陈。陈国瓦解后,原来无姓名的奴隶都以陈为姓了。我家这一支可能是明末清初迁到无锡来的。从此,陈家世居无锡,虽然算不上江南望族,却也是颇有根基的书香门第。祖父陈志初是清朝的秀才,品学俱为乡里所称道。他几十年专心从事教育,在他门下授业者甚多,靠授业所得,治了一点田产,可供家中食用。祖母姓温,他们共有四子四女,我的父亲是最小的儿子。几个伯父中,大伯父陈肇庆开当铺,并治有田产;三伯父陈杏邮靠祖辈的几间破房屋,一年到头吸鸦片,过着寄生生活,唯有二伯父陈梅轩在地方上颇有名气。他开米行,毕生以经商为业。他在二伯母去世后没有再娶,却买地做义庄救济族中的穷人,并出钱在住宅东边办起一所小学校,供无钱交学费的孩子上学,称义学。二伯父对母亲十分尽孝,他专门造建一座十分宽敞的房子来供养我的祖母。这所新宅东头前面为义学,后面是收租的仓厅;西头有门房、花厅、大厅,后面是我祖母住的院落,有花草、假山等。二伯父办义庄、义学,且事母至孝,但自己却节衣缩食,穿了多年的棉袍,棉花都绽露出来了,他也毫不在乎。我的四位姑妈分别嫁给唐、王、丁、顾四家,其中唐家很有钱,是开纱厂、碾米房的。

我的父亲叫陈溶、号觉先,也曾叫过菊轩。他生得方面大耳,天庭饱满,地角丰圆,眉宇间显露出一派刚劲果敢的神气。他是一个精力充沛、身心健康的人。父亲在私塾里跟着祖父的得意门生朱惠甫学习,考中秀才。后来又先后考进江阴南菁书院,江南高等学堂,南京陆师学堂就读。1898年戊戌变法时,国内提倡新学,新书新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股新思潮的影响下,父亲在无锡办起了派报所。每天上海都有船来,将《申报》运到无锡,我的父亲就将这些报纸分送到订户。

我的母亲姓顾,出身于无锡富商之家。外祖父顾卓楚,拥有相当于15亩地面积的大糟坊,酿造酱油和各种酒类,家富业大,店号叫顾万昌。住家在留芳声巷。我母亲没有读过书,也没有学名。她自幼丧母,但由于家庭富有,父妾“好婆”通情达理,因此婚前一直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外祖父对这个小女儿也十分疼爱,从糟坊里拿回来的现款,都交给她收管。外祖父可能是看中了父亲的学问,才将心爱的小女儿嫁给了没有多少产业的陈家。婚后父亲经常在外面工作,’不大过问家中的事情,陈家又没有多少钱可供使用,生活的重担子就压在我母亲的身上。虽然外祖父家有钱,好婆对母亲也很好,但母亲生性要强,绝不轻易求人。我小的时候,母亲常常一边哄我玩,一边不停手地帮助缝纫铺扦衣边儿、锁扣眼儿,或给南货店敲瓜子仁,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早已过世了,但一家大小还都聚居在陈家老宅。这所住宅是1858年陈家逃到崇明岛躲避太平天国革命、七年后又迁回无锡时建造的。一共有20多间房子,进门有一个三开间大厅,正中挂一块横匾,上写“慎修堂”。厅旁有一间书房,厅后有三间房屋,这就是我父母居住、我出生的地方了。过了书房向西还有三进九间房,那是大伯父一家住的。大厅南面隔一个天井,还有二进六间房,再往南过一个天井,就是一幢上下四间的楼房,这些房子是祖母、二伯父和三伯父及其家人住的。辛亥革命后,这个封建大家庭逐渐解体。二伯父在东河头巷盖了新房,将祖母迎去奉养。她老人家活到92岁高龄。

我出生后,父亲为我取名叫陈枢,小名翰生。回想起来,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有两件,一是过年过节,二是回外祖父家。每逢过年,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到处张灯结彩,嫁出去的姑妈也都要回娘家给祖母拜年。大年初一,我总是早早起来,让妈妈给我梳洗打扮干净,穿上新马褂,戴上顶心有一颗红珠珠的小圆帽子,就急急忙忙跑去给祖母拜年。这时,祖母也早已穿戴整齐,慈祥地笑着,接受众多的儿子、媳妇、女儿和孙儿女们的拜年。她的身旁总是放着一个一个的红纸包,那是准备送给孙儿女们的压岁钱。我按照母亲教的那样,给祖母磕头,祖母就笑眯眯地给我一个红纸包,打开一看,是一块亮晶晶的银元。祖母是重男轻女的,给孙儿的红纸包里是一元钱,给孙女的则是五角。后来听说,她对我的小妹素雅是格外青睐,总给一元压岁钱。接着,给伯父母、姑妈等长辈一个个磕头拜年,他们或给三角、五角,半天下来,我就会带着一大把压岁钱回去,让母亲收藏起来。

在封建社会,亲戚间的礼节往来很频繁,我常常看到外婆家派人送东西来。过年时,送的是年糕、桂圆,莲心火腿或新鲜猪腿;端午节送粽子、枇杷、杨梅;中秋节则送来各式各样的月饼和秋季刚刚上市的时鲜水果……反正一到过节,总有吃不完的好东西,而且亲戚们往来,小孩子也多了伙伴,这自然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了。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去外婆家中玩。外婆家的住宅很大,有东西两处宅院。两宅的布局完全一样,进门处有门房,里面是大厅,后面为三进住房,每进有四开间宽的前后八间房。每进房之间都有院子,院中栽着桂花和果树。东两两面另有一些房屋,是厨房、浴室和佣人的住房。此时外祖父母已去世,由好婆管家。好婆自己生有三男二女,对前房的儿女们也都照顾得很周到。外婆家十分阔绰讲究,有保姆、奶娘、丫头以及园丁、厨师、伙夫等许多雇工、仆人;1932年任江苏警察厅厅长的缪斌,就是外婆家伙夫头缪福官的孙子。

P1-3

序言

陈翰笙先生的回忆录《四个时代的我》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回忆,另一部分是朋友、学生的介绍。自述部分讲了他的家庭,早期的教育,美国、德国的留学生活,参加革命工作,与李大钊、廖承志、宋庆龄以及蔡元培、杨杏佛、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人的交往,30年代广泛的农村经济调查,流亡印度、美国等地的工作情况,直至解放初期频繁的外事路向,“文革”中的编书育人等等。朋友、学生介绍他的文章,从学术思想、工作作风、生活态度、教书育人等各方面作了描述。另外附有生平活动大事记,著作目录,并配有几十幅照片。

这本书不仅是传记文学中一部很好的文学书,而且是近现代历史的一部有趣味而又令人信服的、很好的参考读物。书中的事实,无论是出自翰老自己组织、亲自写定的,或是别人的介绍,都真实可靠,令人信服。翰老学问渊博,中外语文都很好。在他治学过程中,重视资料的精神,俨然是第二天性。几十年前,他调查黑龙江流域的农民生活,其重视资料的精神就使我惊讶。后来他主编外国历史小丛书,领导世界历史研究所,直至今日,年事已高,对这两方面的责任,还不能完全摆脱;甚至一些青年学生要攻读博士生课,亦非请翰老指导不可,现在他身边还有好几位博士研究生。凡此种种,都与他重视资料的精神分不开。最近,我看到他题自己的照片,有几句话:“如果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料,或未经缜密的分析,决不可以轻易下结论。”我所特别注意的,与他自己写下的,似乎没有不符合之处。因此我大胆地在这篇短短的序言里,指出并强调翰老治学、重视资料的精神,相信于读者是有好处的。

周谷城

1987年10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选本书不仅是传记文学中一部很好的文学书,而且是近现代历史的一部有趣而又令人信服的、很好的参考读物。

——周谷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6: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