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邦(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开拓者)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洪亮亮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时代,平民皇帝刘邦传记典藏本。

洪亮亮著的《刘邦(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开拓者)》所讲述的是刘邦传奇的一生,但是本书不是一部只有故事的书,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深入剖析了故事背后的因素,分析刘邦为何能从一个农民成为一个皇帝。这是大汉高祖刘邦,从平明到皇帝的奋斗史。在这里,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战斗故事,还有刘邦走向成功的本质原因。这是故事,也是成功学。

内容推荐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农民变成皇帝的人物。一个曾经的农民,却缔造了一个伟大的王朝,而他的国号则成了整一个民族的称谓。洪亮亮著的《刘邦(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以全新的视角、通俗的语言重新审视刘邦的成长历程。在书中,作者抛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表象,从政治博弈的视角,全面剖析刘邦成功的深层原因,诠释了为什么刘邦这个被称为“地痞流氓”的人,却可以战胜天下群雄,取得最后的胜利。

目录

前言

1 从浪荡少年到优秀公务员

 浪荡少年

 优秀公务员

 优秀公务员成了逃犯

2 风起云涌

 揭竿而起

 磨难与成长

 刘邦与项梁

3 项梁意外出局

 政局变化

 风云突变

 项梁之死引发的动荡

4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前瞻

 血战巨鹿

 艰苦的拉锯战

5 刘邦西征

 西征起步

 碰钉子

 大秦落日

6 鸿门宴

 刘邦闯祸了

 鸿门吃饭

 大分赃

7 烽火再起

 战争黑云

 刘邦点起战火

 咄咄逼人

8 彭城就是个坑

 夺取彭城

 乐极生悲

 胜利大逃亡

9 刘邦的坚持

 重新布局

 荥阳失败

 拉锯战

10 兵仙

 韩信其人

 兵仙出击

 韩信的抉择

11 和平阴霾

 垓下决胜

 和平到来

 阴霾散去

12 动荡中前行

 来自北方的威胁

 来自内部的不安

 北方的大叛乱

13 大风歌

 进食鼓越之死

 黥布的反抗

 最后的时光

后记

试读章节

从浪荡少年到优秀公务员

浪荡少年

刘邦的出生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今天江苏省丰县——那时候叫丰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刘邦的父亲叫刘煓也叫刘执嘉,后人尊称为刘太公,其母亲被后世尊称为刘媪。刘邦称帝后,刘太公被尊封为太上皇,他母亲已死,被追封为昭灵夫人,吕后执政时期又被加尊称为昭灵后。

刘邦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刘家是三个儿子其实都没正经名字,两个哥哥的名字分别叫刘伯和刘仲,其实就是刘大、刘二。刘邦姐姐的名字现在都已经搞不清楚了,只知道她后来被追封为昭哀后。刘太公给刘邦起名刘季,按照古代“伯仲叔季”的排名,也就是刘四的意思。“邦”则是刘邦发达后给自己改的“贵”名字,他的本名就是刘季。用直白点的话讲就是:丰邑的刘大爷家生了个叫刘四的娃。

和刘邦同日出生在丰邑中阳里(中阳社区)的是一个叫卢绾的孩子。当时,整个中阳里都轰动起来,人们买来羊和酒,为这两个新生命祈福。欢庆的人群里,谁也不会想到其中一个孩子在五十四年后,会成为这片土地的最高统治者。

刘太公在刘邦出生后不久又娶了一个女人。刘邦称帝后,他的这个小妈依然健在,刘邦就封她为太上皇后。这个新来的女人给刘邦带来了一个异母弟弟刘交。

刘邦的家庭只能算中等,但和睦温馨的家庭、平淡朴实的生活,给了刘邦一个颇为幸福的童年。刘邦、卢绾、刘交三人岁数接近,构成了一个玩乐的“铁三角”。三个人从小一直玩到大,感情非常的醇厚。可能是刘邦的母亲比较没文化,刘邦的幼年似乎没有受到太严格的教育,有种放任自流的感觉。而刘交受到的管教就很严,长大后还接受了“高等教育”,一度求学于荀子学派的学者浮丘伯。

偶像信陵君

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有人就据此认为刘邦生于秦朝,其实,刘邦出生时秦朝还只是秦国,还没有统一天下,所以,刘邦是生在战国时代的,是战国的末期。

从刘邦出生的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到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军攻占刘邦的家乡之前,这32年间,丰邑和后来刘家迁居的沛县(今江苏沛县)都是属于楚国领土。刘邦出生时实际上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是以楚国人身份长大的。

刘邦作为楚国人,在家乡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和颇为浪荡的青年时期。期间楚国和秦国的战争形势日益紧张,前线不断传来坏消息,楚国屡战屡败,秦军日益逼近。刘邦见到许多儿时的玩伴被征发到前线后就没再回来。

刘邦出生在地道的农民家庭,假如出生在社会阶层固化的时代(比如西周),农民的儿子只能当一辈子的农民,但战国时代则不一定了。

战国时代是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个思想空前混乱的时代。出生在这样个时代的普通人是不幸的,但是对强者而言却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期列国争雄、百家争鸣,一切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强者才能得到崇高的荣誉。

在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各国都将争取人才作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公元前三世纪最缺的什么?人才!只要你是人才,哪怕只出一个“金点子”,国君也会把你当宝贝供起来。有理想的少年刘邦根本不愿意在家里“修理地球”,他想闯出去。

这是个自由和奋进的时代,社会允许刘邦做梦。他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类英雄人物(孙子、吴起、孙膑、庞涓等等)的传奇传说,这让他欣然神往。而最令他神往的人物就是魏国的信陵君。同其他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不同,信陵君是现实中就存在的英雄,他就生活在刘邦的家乡往西一百七十公里外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内。

P1-3

序言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极富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他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表扬刘邦的人眼里,刘邦以一布衣起于乱世,手提三尺剑,最终能有天下,可谓雄才大略。在批评刘邦的人眼里,刘邦危险的时候抛儿弃女,贪生怕死;老父亲要被项羽拿去炖汤的时候,他能喊出“给我留一碗”,不要脸到极致;拿敌人没办法,天天只会跑去问张良“为之奈何”可谓无能。

刘邦究竟是英雄还是流氓?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从平民到皇帝”的第一人!

没有显赫的家世可以炫耀、没有良好的教养可以凭借、没有过人的武功和出众的学识,刘邦不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是否可以说,刘邦的案例似乎说明“成功有捷径”?我们不需要勤奋学习,我们不需要刻苦练习,我们不需要受到礼貌教养的束缚?

不!成功从来都没有捷径!

刘邦白手起家,辛苦创业,努力拼搏,创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帝国的两百年基业,这岂是凭“侥幸”可以取得的?我们今天对刘邦有种种误会,是因为我们往往对他“耍流氓”的“生动”场面印象深刻,却不注意到他在不经意间展示出的勇担责任、待人真诚、善于学习、知人善任等诸多优秀的内在品质。这些内容无法通过粗浅的阅读得出,需要静心挖掘方能收获。

本书就是要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刘邦故事中挖掘出一个不一样的刘邦。这个刘邦既不是圣人,也不是流氓,他同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七情六欲,也会偏心,也曾任性,但是平凡中却透露着不平凡,这就是刘邦。

一点说明:

秦朝以十月为岁首,也就是说每年的第一个月就是十月份。举个例子,《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出游;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病死沙丘。这不是时光倒流,而是秦代的历法就是这么编排的。为了防止调整过程中发生错讹,笔者直接按照史书描述的年月进行叙述,广大读者需要注意。掌握这个时间顺序不难,读者只要注意每一年的九月份后就是第二年的十月份,就对了。

洪亮亮

后记

刘邦

通过史书,我们阅读到了刘邦的一生:童年无忧无虑,少年血气方刚,中年钻营狡黠,老年稳重成熟,晚年昏庸憔悴,他是如此普通的一个人。其实笔者感受不到刘邦的任何雄才大略和君王霸气,只感受到他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不断地在战斗,不经意间就走到了皇帝这条道路。

刘邦49岁从芒砀山起兵反秦,对比周边强大的各支反秦队伍,他相当于是一无所有。他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对手,他们往往都比刘邦更强大。可是刘邦却凭借着智慧、勇气和韧性在战斗。在奋斗中不断调整自己,一步步成长起来,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在笔者看来,刘邦的成功并不在于登基称帝。而在于他不断挑战并战胜强敌。

一个人一生成就高低往往和他生活的幸福状态成正比。刘邦这一生享受了父爱、母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他的一生是在爱的关怀下度过的,因而刘邦特别能体贴人、关爱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他成功的真正法宝!

刘邦、项羽、韩信三个人童年生活状态的差距直接影响了他们成就的高低。比较而言,刘邦最幸福,有父母兄弟的疼爱和关爱,过着幸福健康的童年,他可以天真无邪地做着儿童的幻想,人格最完善,心理最健康,成就最高。项羽次之,无父母,由叔父带大,浸泡在国仇家恨中成长,养成了一些性格上的乖癖,好在他还有监护人,人格还算基本健全,成就次之。韩信最差,无父无母,流落街头,靠人接济和怜悯,受尽白眼和艰辛,人格极度不健全,成就最低。

感谢太史公的直言不讳,由于他的努力,我们阅读到的刘邦不是干人一面的“伟光正”和“高大全”的开国皇帝。刘邦有太多太多的缺点。他贪生怕死,在逃亡的路上可以将子女抛弃。他厚颜无耻,项羽要烹杀他父亲,他居然可以说我爹就是你爹。他小家子气,一点小事记恨大嫂一辈子,封侄儿“羹颉侯”来调侃她。他冷酷残忍,为了江山稳固不惜拿彭越等无辜的生命开刀。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刘邦还有太多太多的优点。他勇于担当,起兵初期环境险恶,萧何、曹参等人畏如老虎,他敢说“我来”。他善于听取意见,即使是无名小辈的意见他也一样听得进去。他善解人意、体贴他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温暖了韩信的心。他仁慈包容,对于叛逃复归的韩王信等人并不歧视。他克制大气,虽然恨雍齿入骨,却从未携忿报复。他胸襟开阔,可以容纳五湖四海的人为他效力。他关爱家人,心有仁爱,临终前和戚姬合唱“虽有赠缴,尚安所施”老泪涕零。

刘邦的人生有没有遗憾呢?最少有三点。

一是哥们儿(卢绾)的背叛击碎了他“情义无价”的人生信仰。在利益面前,情义竟然如此脆弱,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二是情人(戚姬)和爱子(刘如意)的将来令他忧心。他虽然尽了最大努力保全她们母子,但依然没有成功。或许在他闭眼的那一刻依然在担忧,但是那时候的他已经管不了了。

三是学识有限。马上得天下却不善于马下安天下,他为华夏这片土地脱离内战的苦海做出了贡献,却不能及时将国家的行政管理拉进法制轨道,使得西汉帝国仍未摆脱“强人政治”的局面。他死前国家勉强尚算稳定,死后帝国马上又出现动荡。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苛责他。

不过,又有谁的人生是圆满的呢?

项羽

项羽是刘邦一生绕不过的人。刘邦同项羽首战(彭城),大败,再战(荥阳),又败,复战(成皋),再败,决战(垓下),终胜。刘邦屡仆屡起,永不言败,终获成功。项羽骁勇善战,却在垓下化作与虞美人的悲歌。可以说,刘邦在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努力翻越的一座高山就是项羽。

项羽的一生辉煌而璀璨,临终时候犹能率二十八骑冲突汉军,斩将,刈旗,溃围而出,最后以一个华丽的死亡谢幕,极具英雄主义的美感。究其短暂一生,竟然充满浪漫主义的唯美色彩,不带丝毫妥协和迁就。

项羽和刘邦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项羽高贵刚烈,宁折不弯,刘邦却卑贱忍辱,宁弯不折。项羽满怀理想主义色彩,有如皎皎白玉,刘邦却是实用主义的典范,队伍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项羽就像一块岩石,硬不可挡,刘邦却像涓涓流水,看似柔弱,被岩石一次次划开,却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反复盘绕、冲刷,直到岩石被迫低头。如此鲜明的两个人,成了一生的对手。

刘邦是幸运的,因为他有项羽这样的对手。当刘邦一次次败在项羽手下,我们总在猜想刘邦心里是什么滋味。但当他终于战胜了曾经不可战胜的敌人时,他心里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喜悦呢?或许苦涩和甜蜜都有,五味杂陈?

刘邦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大一统刚完成的初期,统治者尚未完全明白将“统一思想”作为既定国策的必要性。秦始皇的“焚书”或可以作为“统一思想”的一次尝试。作为思想文化上“漏网之鱼”的太史公可以毫不吝啬地给予刘邦的对手赞美。

“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太史公赞美了项羽,也等于间接赞美了刘邦。后世官修史志,受到政治上的压力,为尊者讳,急于证明新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对手极尽泼墨污蔑,将对手塑造成青面獠牙、草菅人命的混世魔王,对新朝太祖则百般粉饰,仁慈笃爱、英明神武、吊民伐罪、大军摧枯拉朽。戏剧化的编排反倒贬低了自己,脸谱化的结果使得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一丝趣味。韩信

韩信可以说是刘邦的另一个“敌人”。刘邦曾经指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就是一位这么了不起的军神。如何驾驭这样的下属对领导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挑战?

很多人把韩信的将星闪耀归功于萧何,笔者却更愿意归功于刘邦。韩信的前半生颠沛流离,到转投刘邦的初期,他始终是一事无成。韩信之所以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不是项羽没眼光,而是韩信人格上的缺陷使得他缺乏独立做事的能力。

刘邦为了让韩信充分发挥他的特殊才能,可谓用心良苦。韩信被刘邦以超常规的速度提拔,为了避免他被人嫉恨,先“登坛拜将”给他造声势,用自己的威信给他背书。当韩信独立带兵时,还要将曹参配备给他,用曹参的人缘和威信继续帮他背书。韩信每次执行战斗任务时,刘邦都要为他配备充足的兵力,全力支持他的工作。没有刘邦的提携,韩信必将一事无成。但是韩信却不懂得感恩,他一直误以为他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全然不知道他的成功是领导在背后全力支持的结果。

刘邦用他识人用人的卓越才能死死地摁住韩信,让韩信在他手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才干,却始终无法反噬主人。韩信后来被刘邦擒获后,感叹:“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这不是马屁,而是事实。对韩信的成功使用其实是刘邦最大的成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1: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