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弄堂里的大人小孩,对总弄一律称“大弄堂”,而用来记认各家位置,多自称第几弄某号。这里的弄相当于建筑术语中总弄之下的支弄,但四明别墅居民从来不这样叫法,大概因其垂直于总弄的关系,习惯统称“横弄堂”。弄内拢共六条横弄堂,自弄口起1~6依次排列。虽说这类横弄堂由两两相对的联体房屋夹峙形成,但实际特指前排房子所在的位置,由此也以每户人家后门进出的横弄堂为算,想来是约定俗成,没有特别的道理可讲。
第一条横弄堂房子指的是沿马路四幢甲字号住宅,也是两两相对,相互对称。也许是庭院前没有遮挡,光照足够的缘故,四幢房子中有三幢的庭院栽植了高大树木。我就生长在甲字号第2幢,跟开西医诊所的林元英家邻居。在我记事时,庭院的一株夹竹桃已高及二楼,部分枝叶伸到了围墙外的人行道上。这株夹竹桃开粉红的花,每年的花开得很兴,满树的绚烂。不过待它开花的季节,空气中总弥散着剧烈的药性芳馨,不太好闻。我的三姨母告诉说,这株夹竹桃是她1940年嫁到四明别墅那年种的。树长得越大,意味她来的时间也越长,到夹竹桃一夜之间纷纷绽开时,她会招呼我们都去看,不知是不是跟此有关。她还告诉说,隔壁林医生家搬来时也种了树,不大的一棵槐树,现在窜到三层楼高了。槐树的枝冠非常兴盛,所以那边的阳台、房间有一半常年处在荫翳之中。从我家再往西头的第3幢,种的是棕榈,只有第4幢邓家,什么没种。
林元英西医诊所
四幢甲字号房子,首尾两幢的林家、邓家完全独用。起首的林元英医生全眷迁入四明别墅时,已经是上海滩有名的妇产科医师。林1903年生,福建龙溪人,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林家开设诊所与生活居住都在一幢楼里。林元英夫人侯祥熙,广东汕头人,毕业于中西女中。林家有二子一女,跟四明别墅大多数人家子弟受教育的情形相仿,40年代末,长子林伯矶读圣约翰,次子林仲杰进沪江中学念高中,女儿林玲在觉民小学。家里二三个佣人,用过一个男佣,负责管理诊所杂务的是姓黄的安徽合肥老佣人。一位叫林韫的福建龙溪亲戚在诊所任护士,这位林护士毕业于中国红十字会护士学校,举止行为非常职业。一次游戏玩耍中,我被表姐用砖块磕破脑袋,就是这位林护士义务替我包扎的伤口。
总的来说,上门到他诊所求治的,主要是社会上慕名而来的富裕阶层女眷,他替这些人接生、医治妇科不孕症及其他妇科疾患等。林元英的收费如何不可能清楚,参照当时另两位与之齐名的妇产科名医的诊费可见一斑。毕业于美国约翰霍必金大学的妇产科专家王淑贞,住所相距四明别墅不远,在愚园路靠近涌泉坊一带,王淑贞接生后是收取金条的;王在约翰霍必金大学的校友孙克基,孙的妇产科医院开在大西路忆定盘路之西(今延安西路江苏路偏西),请孙克基接生,挂号费一项收16万(人民币旧币)。林的诊所开在沿马路,来求治妇科的太太,总不想被熟人撞上,希望避躲闲杂目光。她们的汽车可停在街沿一侧,钻出车门紧走几步,就进了诊所的院子。四明别墅从第一至第四弄,住宅底层一隅专设了汽车间,但真正置备得起自备轿车的人家屈指可数,而林家是有轿车的,一辆蓝色的斯坦培克,而且几年里头,事业有成,诊所陆续添置了不少进口医用设备,实力明显摆在那儿。
林家基本不跟本弄堂居民建立亲昵关系,包括我们这样一墙之隔的邻居,也素不往来。某次,林太太甚至怀疑隔壁人偷了他家放在三楼晒台上的煤,我三姨母为此很不开心。林元英的诊治对象不面向弄堂之内的居民,好像也是有所考虑后有意如此。居民中有人不知从哪里听来,讲林元英自己的太太生小囡,他也不动手接生。日长势久,弄堂里人也自觉不去找他。王淑贞倒是进弄堂上门接生过几次,她跟三姨夫尢立生的族兄弟尢君实家有亲眷关系,五婶婶姆的几个小囡都是王淑贞在二层大房间接生的;孙克基则与黎锦晖有两重戚谊,黎的外祖父黄远积,清同治壬戌恩科举人,三女黄赓归黎培銮,她就是黎锦熙、黎锦晖等黎氏八骏的母亲。黄远积第三个儿子笃瑁有三女,长女鹤寿嫁黎锦熙,娘舅亲,亲上加亲。二女敬常就是嫁的湘潭市霞城乡人孙克基。穷人到孙克基的产妇医院求诊,孙可以做到不收钱。
从一件事上看出林家的人还是不错,也令我由此生出好感。他们在高邮路别置邸第后,听说圣约翰大学教授刁德仁夫妇一时没有好的去向,林元英夫人就请他们住在愚园路580号的诊所楼上,因为刁先生“是年秋,该校被华东教育部调整,所有政治系教授连同全华东高等学校的政治和法律教职员,都奉令停职,等待分配新工作,我也包括在内。所以也被迁到华东政法学院临时宿舍(天平路)和六个同事一齐住……房子不容易找”。
足见林太太还是蛮肯帮人的。1952年8月28日,这天林元英医生被请到枕流公寓替周璇上门接生。唐棣与作家黄宗英分别对此件事有过记述,唐棣在时间上讲得要更明确些,他确信是当天傍晚6时许,而黄宗英所记年份和唐一致,只称某日。唐和黄相互之间在细节的讲述上有多处出人,按照唐所述的傍晚6时左右,夏日昼长,天不会黑。但黄文说“某夜”,并增加一个细节:周家的电灯在头天被璇子全部砸碎,故林元英只得靠别人帮助打手电筒照明,为周璇顺利接产。唐提到了黄宗英在场,黄却回避提到唐棣。其实,林医生才是最权威的发言人,但医德不同于艺德。这种事上,做医生的首先保护病人隐私,一般都比较守口、严肃。从勿听见林医生发过声。P61-64
承蒙中央编译出版社厚爱,拙著得以与读者见面了。值此之际,不由想起早年一位朋友的小诗《一字吟》,拙书即从《一字吟》之理,毋以“一”小而不为。前后跨越九年,将上海一条弄堂的历史还原完稿,它能起的作用无非以小见大,推而广之。
无论作者怎样下功夫耗精力做这样的事,书稿完成以后就不属于自己了,将接受读者以及社会的检验与评判。特别是涉及到上海弄堂史的写作,人们一方面对弄堂久已耳熟能详,另一方面又处在没有弄堂史范例可循的状况。定位于一部弄堂微观史的拙著,就其材料的鲜活性、独家性和稀缺性来说,比较容易被认知。但如何找到恰当的历史叙事方式,不排除会有异议。目前作者偏重人事史亦即重心落在写人、写家族、写门户的处理方法,主要也是把弄堂史与弄堂看作是一致的,把原始住户看作是这条弄堂历史的创造者使然。而我所能追求的,唯在求真为上。让读者从零星、碎片的描述,转而较为完整地了解一条真实的上海弄堂,最初究竟何等模样。
因此,我非常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能够接纳拙著。在上海弄堂既为人关注,而弄堂史又前无榜样示例的情况下,出版这样一本文字图量甚巨的《四明别墅对照记》,确实面临读者、专家以及市场的考验,需要眼光、胸襟,还有勇气。我同时也必须感谢张维军编辑悉心给予的专业指导。由于分处两地,沟通主要靠通信,他给我的几大页审读意见极为专业精到,甚至深恐我会否对消除任何不合规范的表达重视不够。意见结束之时,看得出他加重了语气。一种希望出好书、希望自己经手之书能够无懈可击的心情,溢于词表。总之,他对好书是真爱啊,遇此编辑,吾等幸甚!
追溯上去,我还要特别感谢杨早、邱小石两位先生,多赖他们的推荐汲引,力促其成。从杨早、邱小石二君于邑里发起组织“阅读邻居”,议论风发,我进一步认识了这二位粹然爱书人,咸以文章气节相期尚。承他们不弃,并玉成其事。如此真心待吾,我会记得的。
要不要把一份五十人的大名单放在这里,不是没有过迟疑。名单主要誊录了九年来以不同方式支持、协助我完成弄堂史的四明别墅老邻居及其后人的名字,少数几位是弄堂外的知情人或帮助者。除了诚挚表示感谢,从名单可知弄堂史和居民的密切关系,亦可窥作者和这条弄堂之间血肉相通的复杂关系。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同属帮助过作者的居民,有站在前排的代表,也有隐没在黑暗中的沉默者。作者对后者不愿出现在公众面前表示理解。当是因此,现在所见尚不能称之为一份完全的名单,姑仍抄录如下,尚祈见谅(排名不分先后):
余梅笙、李智康、梁惠方、黎泽荣、黎泽宁、刁蓓华、张美君、余海律、
孙秋华、张路、罗国源、朱震伟、朱澍诚、沈敬永、黄静琴、洪家复、
卢秀英、胡锺英、尢大屿、潘清和、潘泳懋、汪光裕、周文达、张焕珍、
张新民、慎慧兰、齐备、李大用、童德教、姚凯文、薛德庆、葛赵宗、
马企昕、周以蕴、史荷珍、俞建民、高梅嵛、裴以维、裴尚德、李令闻、
朱辅田、朱廉、童钺教、吴关忻、郭琦发、赵肖麟、周忠俊、周克俭、
陈有昌、顾以洁、王采薇。
上述名单中的大多数,还将出现在随后的《谁的谁:集体记忆留存中》。读者看到的,已经不是停留于一般的鸣谢,而是参与者和记忆对象二者的情缘和宿命。
借此机会,深深感谢弄堂所在的四明居委会,感谢他们的一贯支持。
多谢知名设计家胡颖先生的封面设计。移至京都之后,拙著脱胎换骨,快认不出了。谢谢北京!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拙著涉及面太宽,错误定然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张伟群
2012年10月
原序——张仲礼
001 卷头增语
005 第一章 四明别墅如此诞生
005 一、邪恶修出的一条充满诗意的马路
010 二、弄堂创生年份考——兼谈银行投资房地产的动机及弄堂建造背景
014 三、再问弄堂建造动机,四姨太一人心思而已
023 四、《上海县法华乡钱家巷王氏家史资料》节录
031 五、建筑能人Y.J.Wang之造弄要术
043 六、一个“四明”两个“黄”——四明邨与四明别墅弄堂姊妹建筑镜诠
048 第二章 市民史记之主干:门户散传
048 【弄堂概况】
弄堂落成以来各据其半的独住与合住——1932年至1952年之间的居民分布
060 【弄堂概况(续)】
沿着六条横弄堂逐户勾勒及所得的完备家史
061 第一弄
林元英西医诊所——联益银行团队前述——联益银行宿舍的那些人和事——怡和洋行总买办潘澄波的大外孙“蛋糕”
第一条横弄堂补遗——大饼伯伯——顾家姆妈破解《墙头诗》
080 第二弄
弄堂接纳了从高处跌落的罗家——罗琦龄赴台故事:冲不破的心
态——罗国源述父业失败以来事——尢氏五房尢君实——进出频繁的
7号以13根大条成功顶让——廖遹声石库门里养鹌鹑——赶法场去看枪
毙汉奸陶雪生
095 第三弄
福建茶商移师上海——喜欢打棚的大中华橡胶厂账房先生——开源水
电行林家父子——戴维的犹太人门槛——刚刚搭像一份人家——“好
爹爹”陈保龢——李塾斋献让客堂间
118 第四弄
弄堂大包筑工头一家——好景忒短俞静盦——毛弟一家报到——喫煞
一辈子葛先生——高家两兄弟——乐甬生朱升初翁婿
第四条横弄堂补遗——高仰山误聘男扮女装特务家教事——童深道履
历不无小补——孙恭懿《蟋蟀歌》残句——郭爷爷《驻卫警士登记
表》纪事——一口寿材
145 第五弄
二房东王招娣与她的房客黎明晖、黎锦晖——万事交给上帝——良友
印刷所经理余汉生也住这里——一户一幢,置易守难——马太太与李
鸿章嫡亲关系坐实——马衡长女落籍四明别墅始末——知君块垒消未
尽——厂医兼开业医生蔡德安
第五条横弄堂补遗——再谈周孝祖遇难——余贵美实有其人——余汉
生家趋新器物及化妆Party——奶妈(佣人)升格做太太——马太太妙
语化尴尬——北京蒯先生——邻居间私密信靠二事
199 第六弄
日本人妓院撤退后的后续住户——汗颜未识蔡连科——齐鲁大安——
比邻而居的南海黄氏三兄弟——过其日月,守其先训——董锡康学生
意——不大出世的地主画家陈涵度——解放老板周松甫——天福堂老
板黄少泉抗礼记
244 第三章 弄堂类本质概述
244 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弄堂类本质的职业层次考察
250 二、知书识墨,什九良家——弄堂类本质的经济、文化层面考察
251 (一)《自传》为令,强成之章——九人《自传》集结
1.《高仰山自传》丛稿 2.《吕平得自传》 3.《廖遹声认罪书》
4.《李塾斋自传》两种 5.《俞静盦自传》 6.《曹志裕自传》
7. 误读《李建侯自传》、自传的特别称呼又叫“供本”
8.《张采蘋自传》识炫 9.《刁德仁自传》合钞
292 (二)承继产业,习气使然——与家族出身有关的遗产、补贴、
古董、赠物等工资以外所得
1.红利无剩颜料剩 2.西湖之滨,老屋养家 3.外公送的大戏院
4.原堂头红木家生:从陪嫁来到纾难救急去
308 (三)声名余荫,相与欷歔
1.大弟小弟的高祖——状元外交家洪钧 2.高仰山岳丈:维新新政人
物、辛亥革命幕后一诸葛——周善培 3.沈敏政嫡亲妹夫——以学者
身份从政的蒋廷黻
325 第四章 墙外头孙家花园
325 一、园中百态琐志
335 二、权贵资本大鳄吃没四明银行叙录
340 三、四姨太张璧如怎样料理公馆“家务”
344 四、孙衡甫、张璧如合葬之墓被掘真相
348 第五章 日常生活及其波澜
348 一、开设在弄堂到镇宁路之间的店家
353 二、邻里之间
361 三、叉麻将和吸食鸦片概况
367 四、马路上搭讪得来的跨国友谊
371 五、枪支与结社: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379 六、1949年前后的移民与“偷渡”兼及后续移民
394 第六章 一组人物列传
394 一、三姨母嫁到这条弄堂以后
398 二、“土地奶奶”伲好婆
400 三、弄警金先生
404 四、同进同出的约大教授刁德仁夫妇
415 五、大包筑头余春华的无房史
418 六、家书抵万金——刘文采所藏夫君抗战时期家书六通笺注
附:有关系呒关系的李公馆
445 七、不红不紫黎锦晖
463 第七章 秽琐另一面
463 一、东洋人堂子
463 五叔一窥八年得究竟
附:外围知情者说
473 二、苏成德妻儿去留之迹
475 三、有帮会背景的陈德福、严老太凶终事情
478 四、百乐门舞厅经理郁克飞与其眷属
488 后记
490 谁的谁:集体记忆留存中
近年来,常有关于上海地方史研究的力作问世,比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先生为主编的15卷本《上海通史》、美国卢汉超教授的《霓虹灯外》、法国白吉尔教授的《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等等。这些著作中都涉及对上海弄堂的研究,但是,毕竟不是对弄堂进行专题研究的,从上海史研究的现状看,有必要加强对弄堂的完整性较强的研究。尽管上海的弄堂与北京的四合院共享盛名,堪称著名的地域性近现代民居,但由于这方面研究的缺乏,使得关于上海弄堂与北京四合院在人文世情、民生样态的描述研究水平与境界上,存在着一定差距。
张伟群先生关于四明别墅的研究,似能弥补上述的部分缺憾,它辟出了一条描述研究上海老弄堂的新路径。就其特点而言,一是多方面多途径地收集了与四明别墅密切相关的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包括民间文献、户籍档案、口述材料、自传文字等一千多件,这不仅为描述研究“四明别墅”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也为研究上海弄堂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样本。长期以来,描述与研究上海弄堂的文字样式不少,有从城市建筑与设计史的角度,文学的角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展开的,也有由市民个体的怀旧追忆、传媒的即时报道纪录的,但是,都没有像作者那样聚焦一条弄堂,深入收集和开挖史料的。本书在史料方面的成功,说明上海史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上海史的史料是有待深度发掘加工的富矿。二是作者从亲历亲为实证调研的角度对“四明别墅”的历史进行了生动描述,全书读来亲切可信,栩栩如生;本书依据实证资料对这条弄堂的建造历史、建筑格局,居民的分类、身世、生活及其变迁,弄堂的日常生活样态与其中的名人佚事趣闻,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描述和探究,从一条弄堂的变迁,折射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让读者从中领悟很多道理。三是该书中的描述与探究,以主旨问题为中心的,不拘泥于某一学科或某一侧面,多学科并举,可以说是文史哲交融、知情意交汇、真善美交织,“貌似学术、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使得这本书可读耐读,意味深长。在当前学术界比较浮躁的情况下,作者的努力也许会带来学术研究创新的新时尚。
我希望作者继续努力,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为繁荣上海史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曾经是一个拥有海量弄堂的城市,上海的城市历史离不开对上海弄堂的记录与研究。《四明别墅对照记(上海一条弄堂诸史)》通过对四明别墅的人文世情、民生样态记录与描述,试图还原出一条真实的弄堂,开辟一条描述研究上海老弄堂的新路径。作者张伟群多方面多途径地收集了与四明别墅密切相关的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包括大量民间文献、户籍档案、口述材料、自传文字和七百多幅历史图片,并依据这些实证资料对这条弄堂的建造历史、建筑格局,居民的分类、身世、生活及其变迁,弄堂的日常生活样态与其中的名人佚事趣闻,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描述和探究,从一条弄堂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貌似学术、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使得这本《四明别墅对照记(上海一条弄堂诸史)》可读耐读,意味深长。
张伟群先生关于四明别墅的研究专著《四明别墅对照记(上海一条弄堂诸史)》辟出了一条描述研究上海老弄堂的新路径。作者从亲历亲为实证调研的角度对“四明别墅”的历史进行了生动描述,全书读来亲切可信,栩栩如生;本书依据实证资料对这条弄堂的建造历史、建筑格局,居民的分类、身世、生活及其变迁,弄堂的日常生活样态与其中的名人佚事趣闻,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描述和探究,从一条弄堂的变迁,折射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让读者从中领悟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