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编著的《云水集》内容介绍:读散文如读人生。在文学的诸种文体中,或许唯有散文,能进入作者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心灵感悟和错杂思绪之中。虽如碎裂满地的玻璃镜片,并不完整,却依然星星灿灿地辉映作者人生经历的某些片断,点点滴滴都是作者的性情与心志的折射。因此,读散文实际上也是在读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水集 |
分类 | |
作者 | 林斌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斌编著的《云水集》内容介绍:读散文如读人生。在文学的诸种文体中,或许唯有散文,能进入作者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心灵感悟和错杂思绪之中。虽如碎裂满地的玻璃镜片,并不完整,却依然星星灿灿地辉映作者人生经历的某些片断,点点滴滴都是作者的性情与心志的折射。因此,读散文实际上也是在读人。 内容推荐 林斌编著的《云水集》为作者近年散文诗歌作品的精选集。这些诗文,记述的是岁月烟云中一些人与事的过往影子以及作者情感人生的一些心绪遗痕。岁月人生,烟云过眼,情感心绪,莫如水痕。连缀来看,场景的截面与情感的断片隐约有了某种缺失和空白,但也正因如此,《云水集》的作者在时空中作为“人”相照应,对人生、爱情、艺术、历史的点滴思考和轻声咏叹与滚滚红尘相交织,使文本逼近了心灵的真实,同时也使本书获得了某种自传效果。 目录 序刘登翰 云影 我的灵魂在路上 那个夏日的逃亡 清波濯足 美人蕉盛开的夏季 阳光与花裳 五月陌上 莲塘的记忆 紫林村口 溪上纸坊 廊桥遗梦 山谷秋韵 早春·油菜花 夏夜·山寮棚 晚秋·山中湖 腊月·雪中豹 我的植物词典 水墨江南 默默的牌坊——歙县·棠樾牌坊 碑园遐思——歙县·新安碑园 新桃花源——黟县·西递古民居 徽州盐商与承志堂——黟县·宏村承志堂 为有源头活水来——黟县·牛形村落 一座古城和古城的人 愿“美丽”不再邪恶 遥想太祖母 记沈文肃公轶事及其他 林则徐的传牌 宫巷摭忆 昔日“狂人”今何在 翩翩佳人偏做贼 过江南访书访友记 购书漫录二则 写在几则书单前 除夕说读书 书是一种危险品 石趣 老家具 咖啡与茶 山中一日·访吕德安 金鱼之死 生死之间 爱,就把枪交给她 刀锋掠过心脏 符号·血与伤疤 轻飘的剧痛与女人镜像之魔方 遭遇石头——大荒《山海经》石雕拍摄小记 孤独而诗意的鹤——旅美诗人王性初和他的《孤之旅》 那个穿大红夹克衫的诗人——读王炳根<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 爱,并快乐着——读哈雷爱情诗 金石之声也柔媚——读大荒诗 水痕 匆匆一瞥 夜泊秦淮 楼上 窗口 雨天的罗曼史 中秋 三十九度 越过记忆的边界 相遇就是一种幸福 题M红衣小影 夜色如蜜 错误 晨歌 爱情季节 你总像轻轻的风 深秋之夜 月亮·梦幻 白夜 犹疑 致友人 归航 变体十四行·秋意 台风·七夕 发烧与梦境 春夜沽酒——丙戌春诗酬哈雷大荒二兄 有与无 荷 老树 夏天 七夕吟 这个秋天 箴言 八月抒情 蓦然,华丽转身 您的爱——致敬爱的冰心先生 中国结 青鸟 宫灯 以婵娟的名义 红酒 走失的梦 有云雀的麦田 离别 香枫 通往春天的路 怀屈夫子 暮春 以梦为马 红莓花开 父亲、我和枪 品读 圆圆的眼睛·圆圆的镜头 行走的文人大荒 诗人也是一种痴鸟 他需要一座以自己为王的岛屿 跋语 试读章节 当我独处冥思的时候,我的眼前常常会飘忽着一个少年匆匆赶路的瘦弱身影。那是多年前的我。多年前的我,总是这样穿越时光隧道,倏然而至,匆匆地行走在我眼前。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却又不由自主地随着他行走在山乡的土路上,行走在布满苔藓的石蹬道上。我随他走过一片片秋后收割过的田垄,走过一道道被春雨泼得发绿的山梁;随他趟过那一条涨满水的小溪,随他穿过那片挂满霜凌的松林,直到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林子后面…… 这仿佛是白日梦,这又不是白日梦。一切都那么清晰可辨。我可以真切地闻到土路上尘土的腥气和石蹬道上苔藓的鲜气,我的脚板触到了小溪中滑润的鹅卵石,我的脚步声惊起了路旁灌木丛中的山雉,长长的美丽的尾翎在我眼前飞块地掠过,那拍动翅膀的“扑棱棱”声音,久久地回响在我耳边…… 从童年开始,随着父母的调迁,生活给我的印象就是不断地迁徙,从一个乡镇到一个乡镇,再从这个乡镇到另一个乡镇。那是动荡、激变的年代,生活充满了紧张感。动荡的日子也有如匆匆的行走,行走只是为了行走,人们不知道何处才是终点。 终有一天,我开始了实质意义上的行走。 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父亲从“斗批改”学习班获得“解放”,随即被下放到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山村不通公路是不用说的,山下只有一条栈道山路通向村子。那时,就连山下镇子也还没有公路通往县城,父亲和我只好先搭乘班车到一个邻近的山乡,然后挑着行李,步行几十里地来到那个我们要开始新生活的乡镇。第二天,仍是担着行李,向更深山处进发……十来岁的我,第一次走那么远的路。那无边无际的山峦,那蜿蜒不尽的蛇行小道,让我第一次感到了“行走”的艰辛。 这一年,我上了当地山乡的中学,寄宿在学校。每周都得往返于学校所在的镇子和父亲所在的山村。母亲已经故去,父子俩相依为命,那山村就是我的“家”。我得回家取些米和一周食用的咸干菜。每周六下午下了课,便急急上路,往十五里地外的家奔去。我知道,父亲一定烧好了饭菜在等我。山村穷,没有鱼肉,但是有鲜笋,有山蘑,有父亲自己栽种的冬瓜、南瓜和各种蔬菜。小泥屋里的熊熊灶火和温馨的饭菜香气,就是我急急行走的动力。 再后来,父亲“恢复”了工作。这位“文革”前的农业局长被发配到一家国营农场当场长,也算是适得其所。我又随他到了那里。当地没有中学,只能在十里地外的县城寄宿上学。整个高中阶段,我依然是每周往返于学校和农场的“家”,每周一趟行走在乡间的泥泞小道上。我想,什么时候能不再这么没完没了地走,那该多好啊。可是,“行走”依然命定地要继续下去。高中毕业后,我们很光荣地被送往农村广阔的天地去接受再教育。我插队的那个山村离县城有五六十里地,为了节省六角钱车费的庞大开支,我和同学“同插”,常常在休息日行走于县城与插队山村的崇山峻岭间,用脚板丈量着苦涩的青春岁月。 “行走”,一个充满动感的词汇,一个可以勾起我许多怀想的“姿势”。我想,人生长长的旅程不也是一场“行走”吗?幼年、少年时代的艰难行走尚不畏惧,又何怕青年、中年“行走”中的一点坎坷?岁月悠悠,白驹过隙。那年月行走的身影至今如影随形,它催促我,莫要停步,快快行走;它提醒我,不要迷失,辨清西东。路两旁人生风景从春到秋,走着走着,或许不经意间,把自己也走成一道别人眼中的美丽风景……P3-4 序言 读散文如读人生。在文学的诸种文体中,或许唯有散文,能进入作者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心灵感悟和错杂思绪之中。虽如碎裂满地的玻璃镜片,并不完整,却依然星星灿灿地辉映作者人生经历的某些片断,点点滴滴都是作者的性情与心志的折射。因此,读散文实际上也是在读人。 我最初注意到林斌的创作是他的小说。总感到在他的人物和故事里,弥漫着一种沁入骨髓的人世沧桑,犹如一抹拂之不去的薄薄夕照,从深院大宅的高高墙头洒落下来,敷在日光和阴影中匆匆来去的人生里。这本不该是他这种年岁的年轻作者(那时他才二十岁出头吧)所轻易能有的。后来断续读到他的一些读书随笔——我说的是随笔,而不止是书评,五七百字,闲闲写来,夹杂着自己寻书、得书和读书的意兴和心得。每不多言,却每言必中,直指作者的性情、气度,书的风格和特征,间或还说点与书与作者相关的小掌故。那种博闻广识,慧眼和老到,有如昔时我读李健吾(西渭)的旧版《咀华集》、《咀华二集》和孙犁老人步入晚境后写在书衣边上的那些文字,也是他这般年岁的作者所寻常难遇的。 这个林斌,究竟受了哪颗文魁星的照耀? 近读他的散文,才多少明白了一点个中缘由。 林斌的人生,处于一种“两极”状态。一方面,他称自己是一介“武夫”:从戎、从警。读他《云水集》里的第一辑“云影”,可以知道,他从小随着在“文革”中被贬落乡间的父亲漂泊在闽西的大山里。他称自己“我的灵魂在路上”,眼前总“飘忽着一个少年匆匆赶路的瘦弱身影”。他没有机会读书,名义上的中学毕业后就插队、参军,而后转入警界,至今依然一袭一级警督的戎装在身。但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骄傲地自称是三坊七巷的老居民。三坊七巷是明清以来闽都名人荟萃、巨族大户聚居的福州“文化名片”。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人哪位不沾点文气,更何况林斌的家世就错综在这些名人的谱系里。他的母亲是曾与李鸿章同榜,系左宗棠主政马尾船政、后巡防台湾的沈葆桢的玄孙女,曾祖母亦为清代领闽派诗坛之首的陈衍的胞妹。家学渊源,是一种文化环境,更是一份文化基因。林斌嗜书如命,其胞弟更是京城著名的当代藏书家。虽从戎却恋文,当非偶然。“书生”才是林斌生命最本质的东西。 在林斌的散文里,我偏爱那些说往叙旧的篇章。如《记沈文肃公轶事及其他》、《翩翩佳人偏做贼》、《昔日狂人今何在》等等,那种“文白相杂”的文字,不避时讳、不避长者讳的坦然态度,且时有一点小幽默,惜墨如金,有节有度,读后使人如嚼一粒青橄榄,回味无穷。无独有偶的是,作者对三坊七巷的钟情,转借于对六朝古都的神往。一篇万余字的《过江南访书访友记》,写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以书为缘,缘书得人,虽难相聚,心长相通,千里奔袭,只谋一面,这种古代文人的惺惺相惜之风,于今经济大潮中,实为难得。林斌从三坊七巷中继承下来的,正是这份珍贵的文人风习和文化性格。 在写作这些散文时,林斌的“主打”还是小说。读他的某些散文,常常会读出一些小说的影子。如那个玉姐姐(《清波濯足》),那个看管仓库的中尉(《美人蕉盛开的夏季》)……林斌对季节有着特殊的敏感。这种敏感化为他对色彩、对声音、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如他写《山谷秋韵》,寒露来临,稻香漫天漫地氤氲,“整个山谷,也就醉醉地在这香气中飘浮着了”。而待霜降过后,披红着金的秋树开始颓落,欢唱了一季的秋虫也歇止了,于是,“秋色就静了下来”。这种充满感性的文字敏感,本是小说中常见的笔墨,与他在忆往散文和读书随笔中的文字感性,决然不同。作者有着多副笔墨,难怪小说的林斌、美文的林斌和忆旧、随笔的林斌,各有自己的面目,却又都是那个从三坊七巷走来,一袭警服戎装在身的林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