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实修系统,它既是一切佛法修持的根基,又囊括了所有修持的精华,以及心灵之道上所需的一切;既适合入门者打造学佛基本功,也是修行人需要终生修持的心法。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编著的《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除了实际的方法指导之外,还不断启发佛法的珍贵与修持的必要,并处处可见对学佛者的鼓舞和纠正,其最终的用心,是让我们踏上不间断的修持之路,真正转化我们僵硬、散乱和困惑的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
出版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实修系统,它既是一切佛法修持的根基,又囊括了所有修持的精华,以及心灵之道上所需的一切;既适合入门者打造学佛基本功,也是修行人需要终生修持的心法。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编著的《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除了实际的方法指导之外,还不断启发佛法的珍贵与修持的必要,并处处可见对学佛者的鼓舞和纠正,其最终的用心,是让我们踏上不间断的修持之路,真正转化我们僵硬、散乱和困惑的心。 内容推荐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编著的《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内容简介:在现代人看来,快乐,理应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生活舒适,渴望情感上的满足,而且把不快乐当作坏事,千方百计想要逃避它。然而,我们却常常失望地发现,种种抓取快乐的努力终究是一场徒劳,我们的快乐转瞬即逝,不被确保。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被习气所熏染,我们的期待无穷尽,所以恐惧无穷尽,我们的心念不清净,所以烦恼不止息。如果我们不稍稍改变旧习气,不调整对快乐的理解,那么是无法拥有真正的快乐的。 这部《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首部实修指导,通过对每一修持步骤的详细解说,及其背后精义的透彻解读,慈悲地松动我们因僵硬而受苦的心,让它变得柔软而清明。 目录 前言 导言调整你的心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佛法会让我快乐吗? 培养“出离心” 培养面对真谛的意愿 如何珍惜佛法真正的价值 克服贫困的心态 要贪求“圣财” 听闻与思维佛法 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 誓戒 从幻相与迷惑中解脱 持续的存在 佛性:培养“最糟的染污也能洗净”的信心 正念 持戒、禅定与智慧 第二章 因乘与果乘 因乘 果乘 “道”即是目标 捆绑轮回众生的事物,也能解脱众生 利用此身作为法道 第三章 前行略说 “前行”:一个误称? 前行的结构 开始修持前的几句建言 第四章 你的心灵热身 修行者的四种态度 三殊胜法 切断念头之链 以持戒作为准备 忆念上师是修持最好的准备 开始修行前的三个窍诀教授 遥呼上师 四共加行 第五章 运用你的想象力 观想的修持 常见的问题 第六章 我们为何需要上师? 检视上师 老师示现,以启发学生 上师 学生为何需要寻找上师? 上师即是“法” 不要事后批评自己 纯正上师所具有的功德 福德与上师 以虔敬心来度量心灵的进展 第二部 前行 第七章 皈依 为何要皈依? 皈依:理论 皈依:窍诀教授 皈依:修持 积聚大礼拜数量 如何克服你对修行的抗拒 第八章 生起菩提心 何谓“菩提心”? 相对菩提心 究竟菩提心 座修的结尾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堙 蔽障与染污——恶业 为何要观想上师为金刚萨埋? 虔敬心——深信咒语与观想 四种力 观想 三昧耶 第十章 供养曼达 福德 修持 第十一章 “古萨里”修法 观想——战胜四魔 第十二章 上师瑜伽 观想 “上师瑜伽”之心要 修行指南 修行者成熟的征兆 祈请文以及应该祈请什么 第十三章 “灌顶”与上师瑜伽四灌顶 灌顶——引介佛性 “灌顶”的理论 修法:自我灌顶 认识心的本性 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 荟供 第十四章 有关修持的忠告 以情绪(烦恼)为道 最后的忠告 致谢词 译者后记 名词解释 钦哲基金会 试读章节 经由修持“金刚萨捶”清净自身后,现在我们要准备各种必要的工具,以“供养曼达”来积聚福德。 福德 什么是“福德”?从某种角度来看,福德即是“能力”。事实上,它是让我们得以听闻、思维、修持佛法,包括生起好奇心的能力。现今,我们的福德非常有限,以至于大多数的人都无法认知佛法有多么珍贵。我们不仅由于缺少福德而无法修持佛法,甚至少到连享受轮回的生活都不可得。 我们如何诠释外在世界的讯息与经验,完全取决于自己积聚福德的多寡。例如,“无常”一词是什么意思?从最粗显的层面而言,拥有极少福德的人认为“无常”即是死亡、衰败或四季的变迁。然而,一旦开始积聚福德,我们的理解就会变得较深入而细微。想象你正在体验片刻的快乐时光,如果你拥有一些福德的话,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诠释并理解“无常”,还能观察自己的情绪由不快乐转为快乐,然后又回到不快乐;这样的观察,使你可能感受到的任何失望与期待都变得不再那么强烈。 积聚福德的一种方式,是供养或布施食物、钱财、鲜花、音乐等。不过,多数的现代人为了避免浪费,更喜欢将钱花在“有用”的东西上。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何荟供时供养酥油灯与大量昂贵的饮食,会让人们觉得浪费。 纽舒·堪(Nyoshul Khen)仁波切曾告诉过我一个故事。有位法国女子向他请求大圆满教法,并引导她认识心性。这个请求相当不正式,或许只是一时兴起而已,但纽舒·堪仁波切认为,在此末法时期仍有人对甚深法教怀有兴趣,因此使他感到启发而同意了。大圆满法是极为珍贵的教法,学生们需要积聚大量福德才能接受并正确地听闻,纽舒·堪仁波切观察到她需要积聚福德,于是就建议她先做个荟供。她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建议,就随同仁波切一起前去采买。 巴黎是个购物的好地方,这位女子很快就买了一些大约价值一欧元的巧克力。她请堪布看看这些巧克力是否足够作为荟供的供养。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佛法——尤其是大圆满法的教法——是无价的,即使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也不足以求得大圆满法的一个字。所以,对一条巧克力,堪布能说什么呢?但考虑到也许她不是很富有,堪布什么话也没说,就继续与她一起购物。不久他们来到巴黎一家时尚百货公司的香水专柜,让堪布惊讶的是,这位女子毫不犹豫地花了相当于十欧元的钱,买下了一瓶她最喜欢的香水留给自己使用。 现代人缺乏福德去聆听佛法,也欠缺福德去听见其中真正所表达的内容;而且,经常在我们受过多次的佛法教导中,就会漏掉该次教导的重点。我们无法专注聆听,有时根本就没有听到,因为心太容易散乱了。即使确实听到了,也不会从其他角度去真正地听闻、理解与思维自己所学到的内容。结果是,对那些经由我们筛子般的心所意外掉落进来的一些讯息碎片,我们却极为严肃地看待。 悲哀的是,我们不再具有足够的福德能遇见伟大的上师,或从他们那里领受法教。然而,即使我们现今的虔敬对象无法与往昔的伟大上师相提并论,若是我们能增加福德的储备,也就没有关系了。巴楚仁波切在他的一个故事中,说明了福德如何发生作用。一位西藏老妇人要求儿子为她带回一颗佛陀的舍利,以作为修法时的虔敬对境。不巧的是,儿子忘了自己的承诺,为了不令老母亲失望,他不得不拔下水沟中的死狗牙齿冒充为佛牙。然而,老妇人对这颗牙齿具有非常强大的虔敬心,不久后,狗牙居然变成了真的佛牙,并且神奇地生出许多合利。 福德愈多愈好 你可以亲自试验并体会一下福德的力量有多大。先读某一本法本一遍,然后以你最大的专注与决心,认真地供养曼达几次。然后再去读这本法本,你会发现自己的理解转变了,比起以前只能浏览每章节的要点,你现在能更精确地理解每个字的含意。你也应该尝试在供养过一些曼达后,回到先前让你感到厌倦的老师那里去领受教法,你的体验将会完全不同。如果在供养曼达前,你定不下心来,而且到处游荡的心让你感到沮丧的话,就先做“止”的修持。同样的,你修持的体验也将发生转变。 具有福德因而能接受法教是一回事,具有充分的福德能听闻法教,并且能正确地听闻,又是另一回事,因此之故,在法教开始之前的“供养曼达”传统,于焉建立。我们不仅在理解佛法的能力上需要福德,在法道上的其他每个步骤也都需要它,其中包括能真正地理解上师。具有足够的福德,你就能在上师生病、打哈欠或表现出愤怒时,以有益的方式来理解他的示现。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如果缺乏福德,即使上师像个天使,你也会找到批评他的理由,因而无法从此缘中受益。 福德如何产生? 在“皈依”部分曾提到,我们可以经由两种不同的资粮田来积聚福德。而佛法的独特处之一,就是这两者都同等重要。 让我们迅速地趋近实相的行为或条件,就能产生福德,而非只能藉由良善的行为,或针对短暂世俗成就(例如长寿或投生善道)的行为,才能积聚。当然,福德是有这种作用的,例如:如果慷慨施合财物,我们就能获得丰裕的财富;如果具足安忍,我们的外貌就会吸引他人等。但严格说来,如果你未将世俗善行的结果回向一切有情众生的究竟证悟,而且这些善行也未能让你更趋近真谛的话,纵然它所造的善业可能让你感觉良好,你也无法积聚追求证悟者所渴求的那种福德。然而,如果刹那间你做了更趋近真谛的善行,无论它如何令人不快或不流行,也远比参与那些盛大、欢乐又夸张,却只能带来投生善道或其他世俗恩赐的善行活动,来得更有价值。 换句话说,你所积聚福德的“量”与“质”,并非取决于积聚的方法。依据菩萨乘的说法,某个行为所积聚的是福德或只是善业,取决于它是否基于二元分别的见地而行。例如,以二元分别的见地供养一公斤黄金,不必然就比供养一颗葡萄能积聚更多的福德。如月称(Chandrakirti)所说,若无布施者、布施物与受施者的参考点,才能称这种布施为“出世波罗蜜多”;若对布施、布施物与受施者仍有极微细的执著,这种布施则称为“世间波罗蜜多”。 至于积聚福德能用的方法,其种类繁多,例如:慷慨布施、持戒、安忍、以实物或观想做供养、忏悔、随喜他人的好运,以及生起慈悲心与菩提心等都是。此外,皈依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还有,祈请圣者转动法轮、长久住世也能积聚福德,它能让我们去除因过去世制造障碍而让人无法接受法教所产生的业果。 大乘佛法提供了结合智慧与方便的各种绝妙法门,既容易实践,又能带来不凡的结果。你也许会以为,想要积聚无量福德就得付出超过自己能力所及的巨大牺牲,例如供养自己的皮肉、骨头或房子等。但物质的供养并非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是的话,它就不是一个实际可行的系统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对这种激烈的行动都力有未逮。所幸,大乘法道具有适合所有修行人的智慧与方便,而非只适合富裕者。它提供了观想供养的方式,能积聚与物质供养完全等量的福德;换句话说,大乘之-道简单、愉悦不麻烦,但它的方法却能获得和物质供养等量的福德与智慧。P148-152 序言 在我们开始任何计划——例如学习新的语言——之前,若能毫无疑问地知道自己为何要做,并能确定它值得自己去贯彻,是会有帮助的。一旦建立起这个基础,你自然会问:“我应当先做什么?”这是一个好问题,而且,如果是学习新语言的话,答案也相对单纯。对初学者而言,当然从字母学起;但是,如果谈到“圆满成就心灵之道”这种更具雄心大志的主题时,事情就会变得有点复杂。虽然我们必须提出同样的问题,但是比起学习语言的学生,这条探索之路对于渴望成为佛教徒的人而言,将更为危险。为什么?因为在佛教世界中,问题与答案都已经被制度化了。 理论上,由于每个人的心灵旅程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我应当先做什么”这个问题,也就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遗憾的是,只有圆满证悟的诸佛与大菩萨,才能就每个人需要先做什么给予精确的量身教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见这般圣者的可能性却极为微小。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始?我们该何时开始?该做什么?是否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忽视或略过的? 由于我们缺乏证悟诸佛的个别指引,因此,唯一能依赖的就只有佛法现存的一般化教授,而这是数世纪以来揣摩臆想的成果。虽然这不像是个激励人心的消息,但是请诸位不要绝望。这些揣摩想象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最初都是由一些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最伟大的学者与修行者所发展出来的。因此,“依循佛法之道,我该做什么?”如果你这个问题所获得的答案是修持“止禅”或“四加行”那么你大可放心,这个答案若不中,亦不远矣。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前行”这项修持愈来愈被看作是一种惯例或习俗。这并不是新的现象,习俗或传统原本就一直环绕着心灵修持的方法而衍生。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能避免它,甚或该不该避免它。例如在缅甸、日本、泰国等地,现今装点佛陀智慧的当地色彩,即是过去让教法生根发展的极大助力。但是今天,只要有个想要步入金刚乘的弟子一接触到教法,就会被告知:做任何其他事情之前,必须先完成“前行”。然而,佛陀所有教法背后的意图,就是要我们超越人为的习俗与文化,这些都会随着时代、国界与主流思想而有所改变。设若佛教的律法是始于某个飞沙走石之地,佛陀无疑地会建议比丘们使用现在所谓的“罩袍”来保护脸庞。如果这个传统后来被移植到一个潮湿无风的热带森林,当地的比丘们可能不会觉得这条戒律有何启发人心之处。 你的修习愈深入,你就愈会发现前行是金刚乘最独特的要素。可悲的是,在这年头,大家都流行愈快摆脱它愈好,新进的金刚乘弟子将前行视为自己被允许接受更高深教法之前所需克服的门槛。这是极大的错误!而且也是个潜在的危险,因为它几乎无法被驳斥。然而,许多人都抱持这种看法,而其后果也开始愈来愈难以收拾。例如,在佛教圈里,有种心灵“政治正确”的作用,因此,即使像是“并非每个人都需要累积十万遍大礼拜”这种最轻微的建议,也会受到极大的排斥。如果愈多人这么想,这项珍贵的修持被贬为无意义仪式的风险也就愈大。 当然,依循一套步骤分明的修行之道,是有益又令人感到有所成就的。但问题是,现今的佛弟子们总是太过亦步亦趋地依循既定的修持。其实每个弟子的需求都不同,因而上师需要培养的一种善巧,是要找出最适合每个人根器的修持方法。 举例而言,假设你必须教导隔壁的邻居学骑自行车。你首先发觉她在清晨注意力都难以集中,而那却是她需要骑去上班的时刻。作为老师的你,于是建议她离家前先喝一杯咖啡来提神。结果成效奇佳,不到两天,她就在早晨安全地骑车上班了。不久之后,她的堂兄要她教如何骑车,由于你建议的那杯咖啡对她的骑车经验非常有效,于是不管他是否需要,她就将这个建议传递给堂兄。接着,她堂兄又将同样的讯息传递给弟弟,弟弟又传递给女儿,如此一路传递下去。过了五百年,就衍生出一种严密的教派——他们一定先喝完咖啡再骑自行车,否则就不上路。 文化配件多有用? 从亚洲发展出来的心灵之道,例如佛教或印度教,都包覆了各式各样的文化配件,而且为了适应各个种族的需求,也发展出各种特定的仪式。亚洲的人们喜好与佛法有关的各种盛典及仪式(这种带有戏剧感的仪典,至今还持续地利益许多修行者),然而,如今佛教哲学已经在亚洲之外传播,我们就必须面对某些挑战。许多古老的佛教仪式虽然很适合亚洲人,但是对欧美或澳洲等地的人而言,就比较难以消化。甚至出生在尼泊尔、不丹或中国西藏这些传统佛教社会里的年轻人,也很难理解一些佛法比较仪式性的面向。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许多由来已久的东方传统看似有点过时,就武断地认为它们在现今变迁的世界中是无用的。虽然也许有些面向不再有用,但大部分佛法里所谓“宗教性”(religiosity)的事物,还是非常有用且值得保存。由于文化既非独立也非永恒,因此有关仪式方面的事物,仍可教导并加以运用。这也就是说,佛教修持中必要的那些古老文化元素,无疑地应该传递给现代人。 以合掌表示尊敬或致意的“合十印”(anjali mudra),就是一个优美而普遍的手势;将它应用在大礼拜上,也是众所接受的修持方式。想象如果这种修持被现代化,有人告诉你可以用握手十万遍来取代合掌,虽然理论上并无任何逻辑可说它行不通,但它就不会有相同的效果。强大而长久的习俗总会驾驭逻辑,而且老办法往往正是最佳的方法。往昔大师们非凡的洞察与远见,也在他们制定的这些广为运用的修持法门中得到见证。例如,禅坐时要挺直背脊,无论人们来自何种背景,这个方法都一直适用于所有人类。 当然,对现代的修行者而言,与前行修持有关的习俗与传统仍然非常合适。举例而言,像我这种人,就对既定的结构与可度量的目标感到鼓舞与启发——有如寓言中绑在驴子帽上的胡萝卜。但是我们处于末法时期+(degenerate times),很难在众多仍然存在的善巧方便中,分辨出何者仍然适合现代人。逻辑告诉我们,由于时代艰困,因此前行的每个项目都不只要重复习俗上的十万遍,而是三十万遍,甚或更多。然而,也有一些人鼓吹把数量降低到各一万遍,来激励那些会因数量庞大而气馁的人。 喇嘛项仁波切(Lama Shang Rinpoche)曾说,想要修持大手印(梵Mahamudra)的人,应该不要把“先修完前行的积聚”看得太严重,他认为前行与所谓的“正行”应该一直同时修持。这里所说的重点是,前行的目标不应只是累积数量而已,而是要让它穿透我们的心,弄乱我们懦慢的羽毛,并且确实地削弱我们的我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