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编著的《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探究--以水稻为例》在借鉴国际育种创新模式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创新,特别是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是当前激励水稻育种创新的核心任务。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担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单产是人多地少的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提高水稻单产最有效的是加快良种培育、推广和应用。现代科学实践表明,每一次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都与水稻优异种质的发掘和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水稻育种创新是获得水稻优良品种的关键所在。在继20世纪50年代后期矮化育种和70年代中期杂种优势利用使我国水稻单产实现两次飞跃后,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稻产量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陈红编著的《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探究--以水稻为例》通过对当前主要推广和申请保护的水稻品种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水稻育种存在着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利用水平不高、育成品种大多在低水平上重复、原始育种创新积极I陛不够、企业参与育种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分析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缺陷,特别是缺乏限制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的制度是引起植物新品种审查、测试、侵权纠纷处理过程中难点问题的制度根源。由于育种过程简单,时间花费少,育种目标明确,利用目前的主要推广品种进行稍加改造就可以快速育成新的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品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使大量育种单位对投资育种研究缺乏动力,“谁搞原始育种,谁就是冤大头”。
近年来如何保护实质性派生品种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各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缺失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本文在借鉴国际育种创新模式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创新,特别是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是当前激励水稻育种创新的核心任务。
《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探究--以水稻为例》还对我国申请保护的949份水稻常规种和杂交种进行SSR分析,从DNA水平上再次验证水稻育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原始育种创新不足的事实,通过对其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并结合品种选育系谱和田间DUS测试报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从建立和完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改进新品种测试技术措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鉴定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水稻育种发展形势创新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摘要
Abstract
序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水稻育种发展概述
1.1 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2 水稻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
1.3 我国水稻育种创新发展成就
1.4 水稻育种创新存在的问题
2 形态学标记与SSR标记在水稻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2.1 形态学鉴定
2.2 SSR标记
3 遗传多样性
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3.2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3.3 SSR标记分析水稻遗传多样性
4 水稻指纹图谱构建
4.1 指纹图谱的概念
4.2 指纹图谱的优点
4.3 SSR标记在构建水稻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4.4 水稻指纹图谱今后解决的问题
5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进展
5.1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
5.2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实施进展
5.3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面临的挑战
5.4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水稻育种创新
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2章 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的
必要性讨论
1 问题的提出
2 实质性派生品种定义
3 我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缺失及其带来的问题
3.1 严重影响了原始育种创新
3.2 实质性派生品种泛滥,突破性育种
创新活力不足
3.3 诱发杜撰育种过程,增加审查授权和
品种权执法难度
3.4 助长“模仿育种”、“克隆育种”、
“贼选品种”等不良行为
3.5 可能导致我国优良种质资源严重流失
4 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政策建议
5 下一步工作
第3章 我国主要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第4章 水稻指纹图谱的构建
第5章 构建我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DUS测试指南研制策略探讨
第6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视角下的我国水稻育种创新发展对策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