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是香港拉拉队,也是风雨同舟者
香港昨天回归祖国15周年,香港因此昨天成为世界舆论主角之一。西方舆论其实更有兴趣的是借机对中国做番评头论足。如果能证明香港回归“走错了”,那是很能在西方抓眼球的。
然而西方舆论昨天说了不少“香港的困难和问题”,但大一点的媒体没有一家敢公开说香港回归“错了”。毕竟香港回归前美国《财富》杂志那个“香港死了”的预言成了全球笑柄,它吓跑了很多香港居民:光往加拿大就移民了20万,后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后悔了,又返回香港。香港这15年总体发展顺利,这是谁都否认不了的大事实。
香港的发展没有内地大城市快,这显然不是回归的错。全世界发达社会的城市大概没有一个比上海或者深圳广州发展得更快。有人“担心”香港的言论自由受限,但现实是这种担心从未成为现实,而且大陆的言论自由这15年呈快速成长之势,香港更不会反着来。
有人宣称“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没有真正落实,这种张嘴就来的含混指责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些原则不仅写在《基本法》里,而且深深烙印在内地人的集体意识中。也经常能听到有人说“一国”落实得不够,这种两头的激进声音都不值得认真回应。
香港是世纪之交最成功的前殖民地回归,它没有伴随动荡,没有出现被剥夺的人群,没有损害前殖民地经济,回归后也没有搞全面政策翻盘,一切过渡得都有节有度,这不能不说是香港的福气,它是整个中国理性对待香港回归的收获。
香港2017年将举行特首普选,历史将证明,香港从殖民地到彻底民主的20年过渡期对确保其平稳发展是关键性的。这20年带来了内地和香港对民主的更准确理解,积累了对民主进程的适应性,以及内地和香港的彼此框架性互信。“一国两制”正从法律变成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成熟现实。
总的来说,香港与内地这15年的摩擦无论频率还是强度,都大大低于回归前世界媒体的平均预期,今天香港社会的一些抱怨,绝大多数都与香港回归无关,而是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亚太变局带给香港的,或者是发达社会的治理瓶颈造成的。
比如香港人反应比较强烈的贫富差距问题,这在全世界有一定普遍性,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根源就是社会分配不公。由于回归,香港人对中央政府帮助解决这个难题有了一定期待,但中央政府能帮多少忙,也要遵守“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大规矩。
由于回归,内地成为香港发展的真正腹地和纵深。由于内地经济质量和对外开放的水平都快速提升,香港过去扮演的内地与世界桥梁角色自然弱化,香港对内地的优势也不像过去那么突出,但内地在成长为全球超大市场,只要香港有能力应内地变而变,守着富裕的内地,肯定比挨着贫穷的内地好处更多。
内地人真心支持香港,爱香港,如果香港衰落了,将是整个中国的耻辱。让我们共同喊一声“香港加油”13亿内地人既是香港最大的拉拉队,也是香港人的风雨同舟者。
(2012.07.02)
韩国不应助美日挤压中国
由于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韩国决定推迟同日本签署《军事情报保护协定》。这份协定实际是将美日和美韩两个军事同盟逐渐变成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的铺垫,日韩军事情报合作是两国成为军事盟友的第一步。韩国社会能够反对它,令人欣慰。
这个被有人戏称“准军事同盟”的协定名义上针对朝鲜,其实包括了对付中国的战略内涵。韩国将因此伤害到它同中国的关系,扮演未必是它情愿的地缘政治角色。
卢武铉时期韩国曾将自己定位成“东北亚的均衡者”,李明博上台之后这几年,韩国在政治上朝美日倾斜多了。但韩国经济正相反,韩中贸易量这些年一路猛跑,去年比韩美和韩日贸易的总和还多。很多韩国人自然担心,这种政治和经济的南辕北辙能长期持续吗?
这并非杞人忧天。韩国国旗上就有太极图,想必韩国社会深谙走极端的坏处。朝韩矛盾韩国摆脱不了,但韩国的国家战略完全掉进这个矛盾中,为此两手搂紧美国和日本,不惜当它们对付中国的一张牌,那么韩国未来的路只能越走越窄。
这种欠深思、只顾一头而不顾其他的战略,表面上增加了韩国未来的确定性,实则让韩国成了东北亚政治中身不由己的变量。韩国向美日的漂移在加速东北亚的地缘分裂,而由于韩国与朝鲜共守“三八线”,它永远都会是东北亚动荡的头一拨受害者,它哪儿也跑不了。P1-3
《环球时报》社评的特殊贡献,在于它敢于在敏感问题上发声,又努力把握分寸,避免走政治极端或人身攻讦,这需要兼备勇气,智慧及雅量,更重要的是,中国要成为自尊而受人尊重的大国,这样的舆论空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心态都是不可或缺的。
壬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中国发展是很大的话题。胜出必有所长。中国取得这样大的变化和成就,是有源因的,有它的道理。《环球时报》的社评就是努力去解释为什么中国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些人民,30多年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复杂性和内在动力。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近十年来,《环球时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报道世界变化,而不是从所谓地球人的角度分析国际现象;二是反映中国民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非仅仅宣传中国官方立场。《环球时报》社评的独特性很能引得国际关注。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环球时报》的社评,可以说是这份报纸的“心”,它所见证和参与的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它所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崛起的目标,它所秉持的客观和理性的思考,都为这个复杂激变时代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的参照。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环球时报》要成为世界大报,就要世界级的评论版,以及培养世界级的评论大师。两年来,《环球时报》社评敢于直面中国问题,在不回避,不隐讳的前提下提出解决思路;在介绍外国时,坚持中国立场。不模仿西方,也不理想化。它正在向世界级大报迈开坚实的步伐。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崛起的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多年来,《环球时报》就诸多国内外大事率先发表了见解独到的社论,经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今天这些社论的精华又被汇编成册,成了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成了大变革时代中国人声音的一个真实记录,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开端。
张维为(日内瓦外交与国家关系学院教授, 《中国震撼》作者)
微博时代的环球时报社评
胡锡进
《环球时报》新的社评集出版,我期待社会的批评和接纳。
2011年2月份我开了微博,这次重新结集出版的社评,很多都是在那之后写成的。微博上的互动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国最活跃、也最复杂的一些部位。这些信息经常很强烈,对我和同事们观察、思考世界的角度会产生一定影响。
《环球时报》社评触及国内话题的时候越来越多,与我每天上微博不能说没有关系。我本人经常把社评的内容摘几句放到微博上,或者以一条微博为基础,将它扩展成一篇社评。《环球时报》与互联网舆论场扭得很紧,微博是个重要原因。
《环球时报》社评同我的微博因此形成了较大程度的一致性。然而,我们不会让自己的工作被微博主导,尤其是,我们不会为了在微博上获得大量转发和好评,就刻意设计社评的话题和写作方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关系是反过来的。微博的内容服从社评,即使那条微博受冷落,或者受到一些网民的批评。
我对《环球时报》社评受到大多数读者的欢迎很有信心。事实上,最近两年社评已经成了《环球时报》新的核心竞争力,社评吸引的关注开始与《环球时报》头版的内容并驾齐驱,社会上的大量反馈都是关于《环球时报》社评的,外电转引《环球时报》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摘引我们的社评,从影响力的角度看,《环球时报》社评已经成功。
就社评的内容来说,我也很有信心。我本人是《环球时报》社评的主笔,但每一篇社评都吸纳了中国一流专家学者的意见,有《环球时报》团队的精心操作,很极端、荒谬的观点不可能走进《环球时报》社评。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社评反映了社会主流情绪及各种其他情绪的“最大公约数”。
微博上有人攻击我和《环球时报》“自相矛盾”,是“墙头草”。我在微博上的自定义就是“复杂中国的报道者”,“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写在每天《环球时报》的报头下面。我想说,矛盾性是认识今日中国的基础。我不认为一些人只选择批评或只选择赞扬这个国家是不可以的,但我认为他们那样做肯定是不全面的。他们那样做有他们的道理,但我们揭示中国真实的复杂性,这样做的道德理由和依据至少不比他们那样更少。
有人认为中国社会在分裂,能不能这样下结论另说,但舆论的分裂的确相当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环球时报》的社评总是触及尖锐问题,反过来这些社评引起争议就十分自然了。我们并不愿意坐到被争议的风口浪尖上,但如果我们说自己的真心话,并且把实事求是放在写作社评的首要原则上,还是会引起一些争议的话,那也只能随它去了。
最近一两年,国内新闻的受关注度持续上升,国际新闻影响力下降。这是中国国内新闻越来越开放的必然结果。然而中国所处的国际竞争大环境没有变,其严峻性反而越来越紧迫。中国国内的事态环境与世界大格局只能越来越息息相关。这要求中国公众在沉浸于身边事的同时,一定要有抬起头来的时间和兴趣,“重新”看这个世界。否则我们好像把国内的事情越掰越清楚,实际上我们却可能在陷人大的迷失。
站在世界第二位置上的中国,未来的战略环境有可能变得很凶险。这些凶险将通过互联网及各种渠道“润物细无声”般融化在中国社会最较劲的那些节点上。《环球时报》首先要原汁原味地呈现世界的复杂和各种战略雄心之间的竞争,我们还试图抚着自己的良心,以自己未必全面的见识,对这场关涉中华民族命运的复杂博弈,做力所能及的疏理。
我相信中国的前进是由合力推动的。希望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回放舆论的交响乐时,其中有《环球时报》的那声呐喊。我总是对同事们说:让我们与中国崛起共荣辱。
环球时报社评以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及时论述新闻背后的风云变幻。以明辨是非为原则,在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阐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而今年这期为《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2下)》。
它是将环球时报2009-2012社评每年汇编成一册《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2下)》,以飨读者。
环球时报社评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表达主流观点;阐释中国立场,让你透过纷乱,看清中国的舆论主流。它是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而今年这期便是《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2下)》。以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及时论述新闻背后的风云变幻。以明辨是非为原则,在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阐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此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