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小少年百科全书》是参照热销的《大英儿童百科全书》(湖南少儿出版社)体例、版式编纂的,内文和图画均为原创新作,适于10岁左右少年儿童阅读。知识点涵盖植物、动物、通信、网络、能源、环保、天文、地理、生物进化、生活常识等诸多领域。
这本由金波编写的《中国小小少年百科全书(17Y-Z卷)》是其中一册。
《中国小小少年百科全书》知识点涵盖植物、动物、通信、网络、能源、环保、天文、地理、生物进化、生活常识等诸多领域。
这本由金波编写的《中国小小少年百科全书(17Y-Z卷)》是其中一册,收录了冰冻万年的猛犸象、丢失的“迷途者”藏身何处、转基因的发明人——微生物等内容。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因为我们的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原子,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经过了一定的曲折过程。
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就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一百年后,希腊人德谟克利特不谋而合,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也认为这是一种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
不过,古人对物质结构的探索,只能靠想象和思考。原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大厦的“基本砖石"呢?一种原子是否能转变成另一种原子呢?多年以来,一直没有人对这一猜测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人类为探索这些问题,走过了极其漫长的道路。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没有人去证实呢?因为在整个封建时代,化学是为了满足封建主的特殊要求,科学家都致力于炼金术和炼丹术,寻求点石成金和长生不老的秘方。加上当时的社会受到了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对“圣典”条文的研究代替了对自然的研究,人们研究的是一个针尖里能住下几个天使、天使吃些什么东西等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原子学说在长达20个世纪的时期里就被人们遗忘了。
直到18世纪中叶,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才把原予观点重新提出来;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又加以进一步的总结。这样就结束了化学史上的愚昧的炼佥时代,保证了化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化学的新时代应该说是从原子论开始的。这个时代的原子论,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是由最小的微粒——原子组成的,原子就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同种的原子在重量、大小和其他性质上相同;一切原子都处在不停运动的状态。
我们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是构成自然界各种元素的最基本单位。但这是不是说,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能再分了呢?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又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原子被发现后,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终于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轨道电子(又称束缚电子或绕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外层的电子围着原子核在高速转动着。也就是说,原子不是不可分的,它只不过是一个大家庭,里面住着它的两个儿子——安静的原子核和好动的核外电子,以及两个孙子——质子和中子。
那么,原子的“儿子”——电子和他的两个“孙子”是怎么被发现的呢.7
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里克发现了阴极射线。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想,如果把阴极射线管内充上气体,结果会怎样?于是,他先充上了氢气,后充上了氮气,再充上氦气……结果发现,那种神奇的射线并没有受到这些气体的阻碍。这又意味着什么呢?他推测,阴极射线管内发光的那种物质束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流动着的粒子,是原子的某种基本组成部分。由于它以带负电为其主要特征,汤姆生就给它起了一个贴切的名字——电子。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