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原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增广贤文》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和现代人心理需求,重新演绎了当代人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科学无疆界》就是其中一本,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人生的思想智慧结晶。本书由草原主编。
《新增广贤文》系列丛书是一套讲述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的通俗读物。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科学无疆界》就是其中一本。
《科学无疆界》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人生的思想智慧结晶。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文章,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本书由草原主编。
注重实践,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
李时珍小时候,身体瘦小虚弱,并曾染上肺痨病,在父亲精心调治下,才得以痊愈。后来,李时珍常和父亲一起到山中采药,认识了很多药材。从此,他对药物的研究也产生了兴趣。他非常好问,每次随父亲去采药,总是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功能、药性等问个清清楚楚。父亲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有问必答。弄不懂的地方,父子俩便请教书本。有一次,李时珍看到一本书上介绍一种白花蛇,这种蛇能治疗风痹、惊搐、癣癞等多种疾病,是一种很名贵的药材。但这种蛇牙齿锋利并有剧毒,爬行起来飞快,若被它咬中必须立即截肢。李时珍问他父亲:“书上说这种蛇的肚皮上有24块斜方形的白色花纹,是真的吗?”父亲为了培养李时珍的严谨态度,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说:“我们这个地方,有的是白花蛇,你抓一条看看不就全知道了吗?”
第二天,他就一人上了他家附近的龙峰山,进行实地观察,并请捕蛇人帮助他抓了一条白花蛇,翻过来一看,果然肚皮上有24块斜方形的白色花纹,他非常高兴。他认识到要丰富知识必须亲身实践,从此他便经常到龙峰山观察白花蛇的生活习性。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写成了《白花蛇传》,并根据白花蛇祛风的特性,制成了专治中风、半身不遂的“白花蛇”酒。
此后,李时珍为了印证书上的说法,获得真知,不辞辛苦,踏遍山山水水。有一次,他看到药书上说有种叫曼陀罗花的药物,食用以后,可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他不知这种药物是什么样子,附近也没有人知道,于是他开始寻找。他走遍家乡一带的原野山谷,以及北京、南京、庐山、茅山等,凡是药产丰富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但他始终没有找到曼陀罗花。有一次问到几个山农,才知道曼陀罗花的俗名叫“山茄子”,武当山上就有。当时,李时珍已年过半百,但他坚持跋山涉水,来到武当山,在茅草丛中,终于发现了叶子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的曼陀罗花。
医术高,医德更高
李时珍的父亲希望他走科举之路,节衣缩食供他念书。但李时珍看轻仕途,爱好医学。
他耐心地说服父亲,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当时他22岁。
在行医中,李时珍刻苦钻研医学理论,用心吸取他人的医疗经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患者极富同情心,不贪财色,不辞辛苦。对贫穷的人,他主动登门诊治,不收诊疗费,甚至不收药费。因此在短短几年里,他的医术、医德就已享有盛誉。
李时珍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前人的经验,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用“使君子”、“百部”等药治愈了楚王府中小孩特别爱吃灯花的怪病。随后他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掌管“良医所”事务。由于他医术高超,后又被举荐到北京“太医院”任“院判”。
在李时珍任“院判”期间,皇后娘娘的表嫂的叔伯侄孙生病,便请了李时诊的一位医友、太医院的张吏目去诊治。张吏目看病开方,病人照方服药,不久身体康复。但病人认为这个处方很好,仍旧照服不止,结果物极必反,大量呕血而死。皇后娘娘恼怒,将张吏目关进了死牢。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