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庄周编著的《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哲学和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中都有极重大影响。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艺术成就最高。作者在书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很多奇丽瑰玮的境界和奇诡精妙的寓言故事,使深奥的哲理变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
(战国)庄周编著的《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都给予了中国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学术地位。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
北方大海里有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躯体之大,不知大到几千里;化变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奋飞时,它的双翅就好像天上遮住天边的云。这只乌,当海上大风刮起时,便乘风而飞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池。
【原文】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齐谐》这本书,是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此书记载说:“鹏飞去南海时,鹏翼拍水而起,激起三千里波涛,环绕旋风而冲天直上九万里,离开北海六个月方至南海,而后停下来休息。”游气和尘埃,都要借助自然界生物呼吸之气的吹拂而在空中飘荡。天的深蓝色,并非是其本色,是因为它高远得看不到尽头造成的错觉。大鹏从天上往下看,也同人向天上看一样,是看不到真相的。
【原文】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
江河积水不深,它就没有力量载大船。倾倒一杯水在厅堂低洼处,一棵小草浮在水面上就如同是一只小船;放只杯子在上面就会搁浅,那是水浅而船大的原因。风力不大,就没有力量承载鹏的巨大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里,大风尽在它下面,而后方能乘风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阻碍,而后方能向南方飞去。
【原文】
蜩与学坞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浪丽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
寒蝉与小斑鸠讥笑大鹏说:“我们从地面疾速飞起,遇到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上去,便落在地下。为何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去呢?”到迷茫的郊野去,携带三餐就能往返,肚子还是很饱的。到百里的地方去,只需要携带过一宿的口粮。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需要积蓄三个月的用粮。寒蝉和小斑鸠,又知道什么呢!P2-4
被称为经典的作品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及时间的检验而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的睿智与哲思。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的必然是精华中的精华,是闪闪发光的黄金。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才能找到我们所渴望的精华,那些闪闪发光的黄金呢?唯一的办法,我想那就是去阅读经典了!
说起文学经典的教育和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立刻想起我们读过的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那些童话、诗歌、小说、散文等,会立刻想起我们阅读时的那种美好的精神享受的过程,那种完全沉浸其中、受着作品的感染,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有时就是与作者一起欢笑、一起悲哭、一起激愤、一起评判。读过之后,还要长时间地想着,想着……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感染的过程,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每一部优秀的传世经典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杰出的人,都有一颗高尚的灵魂。经常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同他们对话,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睿智的思考、对美的不懈的追求,怎么会不点点滴滴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里呢!巴金先生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品读经典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这些话说得多么恰当,这些感受多么美好啊!让我们展开双臂、敞开心灵,去和那些高尚的灵魂、不朽的作品去对话、交流吧,一个吸收了优秀的多元文化滋养的人,才能做到营养均衡,才能成为精神上最丰富、最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眼光,才能不怕挫折,才能一往无前,因而才有可能走在队伍的前列。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会让我们结识世界上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会让这个世界的许多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会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来吧!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