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美)乔恩·克拉考尔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乔恩·克拉考尔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一书给我们回放了发生于1996年5月攀登珠峰过程中的一次山难,4支登山队中共有12人罹难,触目惊心。尽管这是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事故,但是它对于今天中国喜好户外运动的人们,尤其是喜好登山的人们,无疑是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是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一场山难,12名登山者罹难,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

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5月10日,克拉考尔及其他几名队友成功登顶并安全下山。然而数小时后他才获悉,其余的19名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最终12人葬身风雪中,克拉考尔一个人坐在雪地上,想厘清过去72小时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事情是否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推荐序一 登山,仅凭勇气远远不够/王石

推荐序二 我用珠峰丈量人生/金飞豹

序言 生命中无法释怀之重

前言 漫长的一天

Part 1 重拾珠峰梦

 01 因为山就在那里

 02 至关重要的信任

 03 神秘的夏尔巴村庄

 04 生命中从未企及的高度

Part 2 海拔8848米的考验

 05 最初的考验

 06 不合格的攀登者

 07 第二具尸体

 08 每座山都是一个神灵

 09 加尔文式的艰难之旅

Part 3 狂热登顶路

 10 突如其来的死讯

 11 名义上的队伍

 12 与时间赛跑

 13 一个人的胜利

Part 4 真相72小时

 14 决定生死的15分钟

 15 致命错误

 16 执着的代价

 17 8000米级的道德

 18 难以直面的死亡数字

 19 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

 20 幸存者的内疚

跋 山的阴影

附录A 关于与布克瑞夫及德瓦尔特争论事件的说明

附录B 1996年春季珠峰攀登者名单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4月16日星期二,黎明前。在大本营调整两天后,我们再次向孔布冰瀑前进,进行第二次适应性短程攀登。我小心翼翼、紧张兮兮地沿着咆哮的冰道蜿蜒前行,我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已不像第一次冰川之旅时那样粗重了,说明身体开始适应这里的海拔高度了。但我对摇摇欲坠的冰塔的恐惧却丝毫未减。

我曾希望海拔5790米处那个被费希尔队的一个家伙称为“捕鼠器”的巨大冰塔已经崩塌,可它仍晃晃悠悠地立在那儿,甚至比以前倾斜得更厉害了。我又一次在血流加速中和冰塔的恐怖阴影笼罩下急速攀登。到达冰塔顶部时,我双膝跪地,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并因血管中产生的大量肾上腺素而哆嗦不止。

第一次适应性短程攀登时,我们只在1号营地逗留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返回了大本营。这一次,霍尔计划让我们在1号营地里度过周二、周三两个晚上,接着继续向2号营地前进,并在那里再过三个晚上,然后返回。

上午9点,我到达1号营地的时候,我们的夏尔巴领队昂多杰正在冻得坚硬的雪坡上挖掘搭帐篷用的平台。他29岁,身材消瘦、五官清秀、性格腼腆、情绪忧郁,并且体力惊人。等待队友们上来之际,我抡起一把空出来的铁铲跟他一起挖。不到几分钟,我就呼哧带喘地没了力气,不得不坐下来休息,引得夏尔巴人一阵大笑。“感觉不行了吗,乔恩?”他嘲笑道,“这只是1号营地,才6000米。这里的空气还稠密得很。”

昂多杰来自潘波切,那儿沿着崎岖的山坡聚集着座座石壁房子和种土豆的梯田,海拔3960米。他的父亲是位受人尊敬的夏尔巴登山好手。为了让他拥有卓越的攀登技巧,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向他传授登山的基本知识。但在昂多杰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因白内障失明,小昂多杰被迫辍学,开始挣钱养家。

1984年,在为一群西方徒步者做厨师时,昂多杰引起了一对加拿大夫妇马里恩·博伊德和格雷姆·纳尔逊的注意。博伊德说:“我想念我的孩子们。当我逐渐与昂多杰熟悉以后,他让我想起了我的长子。昂多杰非常聪明,好奇心强,有求知欲,善良得近乎天真。他每天在高海拔地区背着巨大的行李,还流着鼻血。”

在征得昂多杰母亲的同意后,博伊德和纳尔逊开始在经济上资助这位年轻的夏尔巴人,这样他就可以重返学校完成学业了。“我永远都忘不了他的入学考试(为进入希拉里爵士在孔布创办的地方小学)。他比同龄的孩子显得矮小。我们和校长还有另外四名教师挤在一间小屋里,昂多杰站在中间,双膝不住地颤抖,他搜肠刮肚地想回忆原来学过的东西以应付这次考试。我们都汗流浃背……他被录取了,但是得跟小孩子们一起上一年级。”

昂多杰成为了一名能干的学生。在接受了相当于八年级的教育后,他重返登山和徒步旅游业。博伊德和纳尔逊曾数次回到孔布,见证了昂多杰的成长。“因为获得充足的营养,他长得又高又壮,”博伊德回忆道,“他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在加德满都的游泳池里学会了游泳。25岁左右的时候他学会了骑自行车,并迷上了麦当娜的音乐。当他第一次将礼物——一条精心挑选的西藏地毯送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知道他真的长大了。他希望成为施予者,而不是获取者。”

昂多杰作为一名身强体壮、足智多谋的登山好手在西方登山界中声誉四起,被提拔到了夏尔巴领队的职位,并于1992年在珠峰上为霍尔工作。霍尔1996年的探险活动开始之前,昂多杰已经登顶珠峰三次了。带着无限的敬意和明显的好感,霍尔称他为“我的左膀右臂”,并多次表示昂多杰对我们成功登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的最后一名队友疲惫不堪地走进1号营地的时候,阳光依旧灿烂。但到了中午,从南面吹来了一团高卷云。下午3点,浓云在冰川上空翻滚,呼啸的狂风夹着雪片不停地砸在帐篷上。暴风雪肆虐了一整夜。清晨,当我爬出与汉森共住的帐篷时,30多厘米厚的新雪覆盖了冰川。雪崩在十几处地方顺着陡峭的冰壁隆隆而下,我们的帐篷安然无恙。

4月18日星期四的黎明,天空放晴了。我们收拾好行装前往2号营地,踏上一段6公里或者说垂直距离520米的路程。路线将我们带到西库姆冰斗的缓坡之上。这里是地球上最高的峡谷,是孔布冰瀑在珠峰山峦腹地挖出的一个马蹄形的峡谷。努子峰海拔7849米的山体形成了西库姆冰斗右侧的冰壁,而珠峰巨大的西南壁则构成其左侧的冰壁。洛子壁那宽阔而高耸的冰峰在它的头顶隐约可见。

我们从1号营地出发时,天气异常寒冷,我的手都被冻僵了。但当太阳的第一缕光芒照在冰川上时,西库姆冰斗那铺满冰的冰壁就像一个巨大的太阳能炉子,吸收并向外散发着热量。突然间我又热得难受,担心在大本营袭击过我的偏头痛要再次发作。我脱掉衣服,只穿一条长内裤,并在棒球帽里塞了一把雪。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我沿着冰川艰难地稳步上行,偶尔停下来喝口水,或者当雪在我乱蓬蓬的头发上融化时,往帽子里再塞一把雪。

到达海拔6400米的时候,我已经酷热难耐、头晕目眩。偶然间我发现小路旁有一个裹在蓝色塑料布里的庞然大物。我那因高海拔而变得迟钝的大脑用了一两分钟才判断出这是一具尸体。我被吓呆了,足足盯了它好几分钟。晚上,我向霍尔问及此事时,他也不敢肯定,他认为遇难者是一名死于三年前的夏尔巴人。

位于海拔6490米的2号营地由120个帐篷组成,它们散落在冰川侧碛边缘光秃秃的岩石上。在这里,高海拔显现出了它那可怕力量,使我感觉犹如受到烈性红酒的折磨一般,吃饭乃至看书都让人痛苦不堪。随后的两天里,我几乎是用手捂住脑袋躺在帐篷里,尽量将身体蜷成一团。到星期六感觉稍好一些的时候,为了加强练习尽快适应环境,我顺着营地向上攀登了300多米。然而就在距离主路46米的西库姆冰斗顶部,我在积雪中撞见了另一具尸体,更确切地说,是尸体的下半身。从衣服款式和老式皮靴来看,遇难者应该是个欧洲人。他的尸体至少在山上躺了10~15年。

第一具尸体让我几个小时都惊魂未定,但遇到第二具尸体时那种恐惧感转瞬即逝。没有几个蹒跚而过的登山者会多看这些尸体几眼。山上仿佛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人们假装这些干枯的遗骸不是真实的,仿佛我们无人敢承认山上险象环生。

P76-79

序言

生命中无法释怀之重

1996年3月,《户外》杂志派我去尼泊尔,参加并记录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我是8名探险队员中的一员,由来自新西兰的著名向导罗布·霍尔带队。5月10日,我登上峰顶。但是这次登顶却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登顶的5位队友中,包括霍尔在内的4人消逝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中。我下到大本营的时候,4支探险队中共有9人死亡,另有3人在5月底相继去世。

这次探险给我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印象,很难用文字加以描述。尽管如此,从尼泊尔回来5周后,我还是把手稿交给了《户外》杂志,并在杂志的9月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刊登之后,我以为一切就此结束。我试着把珠峰从我的记忆中抹去,开始新的生活,但却始终做不到。透过纷繁迷乱的思绪,我不停地想理出一个头绪来,但同伴的逝去总是困扰着我。

《户外》杂志上的只言片语是我在当时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最准确的记录,因为截稿日期在即,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又非常复杂,其他幸存者的记忆也因极度疲劳、严重缺氧或受到惊吓而严重扭曲。在一次调查中,我请3位同伴细述一件我们在高高的山上亲眼所见的事情,但是我们当中竟没有任何两人能在诸如时间、对话,甚至谁在现场等关键事实上保持一致。《户外》杂志登出这篇文章几天后,我发现自己的报道中有几处细节上的错误。这当中多数是为了赶稿而不可避免出现的小错,但其中一处疏漏却绝不是小错,它给一位遇难者亲友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相比文章中的错误,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由于篇幅有限,我不得不割舍许多内容。《户外》杂志的编缉马克·布赖恩特及出版商拉里·伯克已经非常厚待我了,给了我充足的空间来讲述这个故事,这篇文章长达1.7万字,是杂志上普通专栏文章的四五倍。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写得太过简略,无法准确再现这起山难。珠峰彻底震撼了我。对我而言,完整而详细、不受篇幅限制地记录下整个事件,是我生命之重。正因这种冲动才得以写成此书。

人的大脑在高海拔地区产生的记忆是极不可靠的,这给调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过分依赖自己的感知,我在各种场合十分详细地采访了这起山难中的大多数参与者。在可能的情况下,我还利用大本营保留下来的无线电通话记录来证实一些细节,因为大本营里不乏意识清醒的人。

几位我所尊敬的作家和编辑曾劝我不要急于出书。他们劝我等上两三年,好让自己远离这次探险活动,从而找到某些重要视角。他们的建议是对的,但我最终没有采纳,这可能是因为山上所发生的一切将我的勇气吞噬殆尽。我当时想,写这本书也许能将珠峰从我的生活中清除出去。

当然,我没能做到这一点。虽然我知道,当作者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发泄时(正如我所做的那样),读者通常会被怠慢。但是我希望,读者能从山难发生后不久我所进行的痛苦的精神倾诉中得到启迪。我想尽量展现一种原始而冷酷的诚实,因为这种诚实面临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痛苦的淡忘而被过滤掉的危险。

那些忠告我不要匆忙写书的人,也正是以前警告过我不要亲自去攀登珠峰的人。我有很多不去攀登的好理由,但攀登珠峰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是欲望战胜理智的结果。任何真正考虑这样做的人,几乎都不够理智。

明知有危险,但我还是去了。但我没想到,这次街攀登使我成了谋害善良之人的共犯,这将成为我心中长久的烙印。

后记

1996年的珠峰山难已经过去16年了。16年过去,那两家著名的向导公司也已经易主,山难的幸存者们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冒险顾问公司:霍尔去世后,他的朋友盖伊·科特正式接管了公司,并一直延续霍尔稳健保守的商业风格,经营得相当不错,堪称新西兰做得最好的商业探险公司。其主营项目仍为8000米级山峰的商业登山,同时还有探险电影制作及协助、极地探险等颇具特色的项目。

·疯狂山峰公司:费希尔去世后,该公司跌入低谷,几近破产。1997年,费希尔的朋友克里斯廷·博什科夫正式收购该公司。在她的经营下,其主营项目包括七大峰项目、高山探险项目、徒步项目、登山培训学校、攀岩项目等。2005年,公司净收入达50万美金,位列商业探险公司的世界第一。

·维耶斯特尔斯:在高山攀登领域中,他是美国人的明星和偶像,于2005年成为第一个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美国人,且都是无氧登顶。维耶斯特尔斯平易近人,成为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名利双收”者。

·布里希尔斯:1985年,他带领迪克·巴斯登上珠峰,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专业训练和向导带领下,普通大众也可以实现登顶珠峰的梦。作为著名的登山电影制作人,他做得相当成功,至今他的公司仍然是登山界里的翘楚。

·皮特曼:她依然活跃在时尚前沿,登山对于她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已不像以前那样执著。

·伍德尔:1996年之后再一次成功登顶。2002年,他因为试图掐死他的员工而被起诉,携妻子逃到英国,在英国一家娱乐咨询公司当咨询师。

·贝德曼:费希尔的三位向导之一,为人低调。目前还生活在西雅图的乡村,2005年、2006年仍有不少精彩的表现。对于他来说,登顶是选择性的,而活着却是必要的。

·西莫内·莫罗:仍活跃在挑战高海拔极限的阿尔卑斯山脉。

·戈兰·克罗普:这位带着所有登山装备从瑞典骑车到加德满都的古典主义自由探险家,不幸于2002年10月在西雅图附近攀岩时坠落身亡。

翻译这本书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是由于诸多专业登山术语需要查证,二是从尼泊尔一侧攀登珠峰的相关资料较少,地形、路线等都没有统一的说法,因此在专业上的把握不免有些战战兢兢。在此,特别感谢赵振平对全书的审校、对内容的把关。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还有许多朋友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谢过。他们是张学桃、曾浪、曹平、黄周思、周军、刘珍珍、夏淼泉、宁红英、吴明亮、麻梦桃、傅陈杰和杨启龙。

本人水平有限,译文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求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给我们回放了发生于1996年5月攀登珠峰过程中的一次山难,4支登山队中共有12人罹难,触目惊心。尽管这是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事故,但是它对于今天中国喜好户外运动的人们,尤其是喜好登山的人们,无疑是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刚开始登山的时候,我常常在踏上旅程之前温习这本书,警戒自己,无论前面的路看起来多么容易,都不可放松警惕;无论自己多么渴望登顶,也一定要记住,比登顶更重要的是安全下山。《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每个热衷登山的人必读的书。对于登山者,比身体素质、攀登技术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不论你的角色是专业向导、领队、经验丰富的登山高手,还是初入门的新手,都能从这本书中学到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登山。

——第一位征服“7+2”的华人女性 王雷

珠峰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也埋葬了无数人的生命。对于曾经成功登上珠峰的人来说,这本书中惊心动魄、生死离别的情节和场面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分。《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对任何一位喜爱户外登山运动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经典读物,登山之前读过这本书也许能挽救您的一条命,它会让您懂得如何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认识到人在大山面前是渺小的,生命在大山中是脆弱的,认识到探险不等于冒险。

——著名探险家 金飞豹

珠峰与很多人的距离,可能是永远的遥不可及,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因为乔恩·克拉考尔的记述,一切被无限拉近,似乎可以触摸到“希拉里台阶”的山石,可以闻得见风雪的味道,可以看到肩头簪着死神微笑的攀登队伍义无反顾地坚毅前行……感谢乔恩· 克拉考尔以媒体人的客观与冷静作此报道,让我们有机会穿越生死,穿越时空,细读每一个人,细读极端环境下的人性魅力与生命的盛放。

——《魅力先生》杂志主编 樊露薇

一部经过认真调查和精心打造的叙事作品,一气呵成,文思泉涌,作者通过文字透彻而细致地重现了致命的暴风雪。

——《纽约时报》

一部伟大的作品,最好的登山类书籍。

——《华盛顿邮报》

把这本书称为冒险传奇似乎无法表现出它深邃的思想,以及它对自我的精细的哲学拷问。”

——《世界时装之苑》(Elle)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崩塌,这部动人的编年史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很多内容会让读者感到锥心之痛……一个精彩的故事。”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你的书架上一定要收藏这本登山者的圣经……克拉考尔的作品牵动着你的情绪,让你忘记了呼吸。”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本书强烈的悲剧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克拉考尔生动形象的描写将它体现地淋漓尽致。”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克拉考尔将调查性报道最优良的传统与具有现代风格的洞见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既表现出了坚韧与勇气,也具有敏锐、深邃的思考。他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描述引发了对登山运动以及商业化的重新评价。登山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独自进行的浪漫运动。”

——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学院奖颁奖词(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永远是探险类著作中的经典……这样一部极其罕见的、兼具优美和力量的作品必将流芳百世。

——国际知名户外摄影师盖伦·罗威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7: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