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来编著的《山海经故事丛书:三百六十行祖师爷传说》为山海经故事丛书中的一册,为我社早期山海经丛书的再版本。内容均以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为主,本书内容围绕海宁潮主题,将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进行合理编选。风格活泼,保留了很多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俗风情与历史面貌。
陈德来编著的《山海经故事丛书:三百六十行祖师爷传说》为山海经故事丛书中的一册,为我社早期山海经丛书的再版本。内容均以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为主,且各册都有一个核心的人物或主题,内容丰富,风格活泼,保留了很多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俗风情与历史面貌。《山海经故事丛书:三百六十行祖师爷传说》内容围绕海宁潮主题,将从民间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进行整合。
范蠡烧陶
相传春秋时,范蠡帮越王灭掉吴国后,弃官逃到了如今的宜兴,同西施在鼎山(今丁山)一个叫作台山的村子里隐居下来。范蠡发现当地黄龙山的泥土很细腻,就教大家采泥做坯,筑窑烧陶。他做了很多坯,等干了以后,就围着坯筑起一个圆墩,顶上留一个孔洞,从孔洞里把柴草、树枝塞进去烧,一边烧,一边看,看到火小了,再把柴草添进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范蠡虽然把陶器烧出来了,但烧的都是“败火”,不是货歪,就是货黄,更伤脑筋的是烧出了许多有裂缝的破货。他想啊,想啊,一直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有一天,他无事在家里歇息,看西施做饭,见她先在锅底下垫三块石头,把锅子垫得高高的,然后点起柴草。范蠡见火苗蹿得很高,心想这柴草不是浪费了吗?他就把这三块石头拿掉了。西施讲,锅子压在火上,火就烧不旺了。果然,三块石头拿掉以后,火就萎下去。接着,一股一股浓烟从灶膛里直冒出来,呛得他们眼泪直流。等到锅子重新垫好,火又旺了起来。范蠡捋着胡子想:假如烧窑辰光,泥坯不着地放,而是把它垫空了烧,泥坯不就容易烧透了吗?
哈,真是个好主意!等到下次烧窑时,范蠡把泥坯全用石头垫起,烧出来的陶器黄货少了,再加上整个坯体受热均匀,歪货也少了,破货也少了。后来,人们就称这种石头叫“脚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生活回来,西施正好在烧饭。烧着烧着,饭锅滚了,锅盖被蒸汽顶了起来,饭汤冒了出来,西施赶紧把灶膛里的木柴夹出来,只留几块柴头在里边。范蠡问:“饭烧好了?”西施说:“没。”范蠡奇怪地问:“那为啥要把柴夹出来?”西施说:“烧滚后先要焖一焖,等歇还要‘还火’。。”范蠡说:“何必要做两遍手脚?”西施说:“如果一直用大火烧,时间短了做成夹生饭,时间长了饭烧焦。”等到西施还了火,开锅盛出饭来,粒粒似珍珠,吃到嘴里又香又韧。范蠡吃着吃着,心里突然一亮:这烧陶器跟烧饭恐怕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烧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烧裂了。假如烧烧,焖焖,多几遍手脚,不是既可烧透,又不破裂吗?
后来,范蠡经过几次试验,掌握了一套控制窑温的办法,终于烧出全是当当响的陶器。他把这些办法教给当地百姓,大家都照着做,从此鼎山窑场就兴旺起来了。后来,人们都尊奉他为陶器的祖师,称他为“陶朱公”,塑了他的像。每年阴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时,都要隆重纪念他。
太岁头上动土
自从普安奉帝尧之命,选来鲁班、张佐盖房以后,普天下老百姓,都住上了比较好的房屋。这种房屋,有门窗,有墙壁,有梁檩,住着舒适安全。
可是那当儿,大禹还没有治水,地上暴雨成灾,洪水四流。用土打起来的墙壁,遇着洪水,就会被泡坏冲倒。一时墙倒屋塌,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危害。
普安眼睁睁看着一座座房屋被洪水冲倒,人们死里逃生,流离失所,心疼极啦!他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重建房屋,于是就上天去找太上老君帮忙出主意。
普安来到兜率宫,太上老君正在那儿炼丹。他上前施了礼,开口就说:“太上老君哪!你只顾高居深宫,炼丹求道,没看看人世间洪水泛滥,房倒屋塌,人们死的死,逃的逃,你咋不管不问呢?”
太上老君炼着丹,头也没有抬,说:“我没有工夫啊!再说,这些事,也不归我管。”
普安说:“也不用你咋管。那些房屋的土墙,一见水就要被泡塌。我求你想个法子。”
太上老君一边看着他的炼丹炉,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土墙换成石头来砌,就不怕水冲啦!”
“石头在山上,近山的当然行。那么,平原呢?”普安望着太上老君,进一步恳求说,“平原千百万人都需要房屋住。谁不知您神通广大,乐于为民造福。无论如何,想个法子吧!”
太上老君被普安这番话打动了。他望着炼丹炉子,凝思了好大会儿,才说:“洪水祸害,需要用火来克。把地上的土取来用火去烧,兴许能烧成砖。用砖砌墙,就不必担心水冲啦!”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