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他从一介书生到第一重臣,从政40余年饱受争议,被弹劾800多次,遭遇无数次政治危机,然而却始终屹立不倒,这颇具传奇的一生值得后人纪念。梁启超的《李鸿章(精)》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与镇压太平军、甲午中日战争,创办洋务,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去世,结合李鸿章历聘欧美的全程记录,以及他的奏折文章,让读者看到一个集政治、军事、外交、文学于一身的李鸿章。本书结构完整,内容严谨,可读性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鸿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梁启超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他从一介书生到第一重臣,从政40余年饱受争议,被弹劾800多次,遭遇无数次政治危机,然而却始终屹立不倒,这颇具传奇的一生值得后人纪念。梁启超的《李鸿章(精)》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与镇压太平军、甲午中日战争,创办洋务,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去世,结合李鸿章历聘欧美的全程记录,以及他的奏折文章,让读者看到一个集政治、军事、外交、文学于一身的李鸿章。本书结构完整,内容严谨,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梁启超的《李鸿章(精)》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与镇压太平军、甲午中日战争,创办洋务,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去世,并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进行对比,结合李鸿章历聘欧美的全程记录,以及他的奏折文章,让读者看到一个集政治、军事、外交、文学于一身的李鸿章。 目录 序例 李鸿章传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考察政治日记 林乐知序 聘俄记 专使记略 俄轺记略 俄国庆典记略 〔附〕俄使报聘记略 聘德记 德轺日记 德轺绪论 〔附〕和轺小志 〔附〕比轺小志 聘法记 法轺日记 法轺杂论 聘英记 英轺载笔上 英轺豫论 英轺载笔下 英轺伟论 英轺后论 聘美记 美轺载笔 美轺附论 〔附录〕 归轺新论 傅相游历各国日记卷下 中俄和约 附录 李鸿章文选 奏折中的李鸿章 参翁同书片 筹议海防折 日据台.湾请筹办海军船械并遣使驻日及泰西各国以资联络而察敌情片 法越交涉事端重大遵旨妥筹全局折 覆奏海军统将折 据实陈奏军情折 上太后遗疏 李中堂之诗词文章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第四章 兵家之道(上)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 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竭 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 常胜军之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劲敌 淮军平吴之功 江苏军与金陵军、浙江军之关系金陵之克复 秦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及项羽定霸后,而韩信始出现;汉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及曹操定霸后,而诸葛亮始出现。自古大伟人,其进退出处之间,天亦若有以靳之,必待机会已熟,持满而发,莫或使之,若或使之。谢康乐有言:诸公生天虽在灵运先,成佛必居灵运后。吾观中兴诸大臣,其声望之特达,以李鸿章为最迟,而其成名之高,当国之久,亦以李鸿章为最盛。事机满天下,时势造英雄。李鸿章固时代之骄儿哉! 当咸丰六七年之交,敌氛之盛,达于极点,而官军凌夷益甚。庙算动摇无定,各方面大帅互相猜忌,加以军需缺乏,司农仰屋,惟恃各省自筹饷项,支支节节,弥东补西,以救一日之急。当此这时,虽有大忠雄才,其不能急奏肤功,事理之易明也。于是乎出万不得已之策,而采用欧美军人助剿之议起。 先是洪杨既据南京,蹂躏四方,十八行省无一寸干净土。经历十年,不克戡定。北京政府之无能力,既已暴著于天下,故英国领事及富商之在上海者,不特不目洪秀全为乱贼而已,且视之与欧洲列国之民权革命党同一例,以文明友交待之,间或供给其军器弹药粮食。其后洪秀全骄侈满盈,互相残杀,内治废弛,日甚一日。欧美识者,审其举动,乃知其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平和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因确断其不可以定大业,于是,英、法、美各国皆一变其方针,咸欲为北京朝廷假借兵力,以助戡乱。具述此意以请于政府,实咸丰十年事也。而俄罗斯亦欲遣海军小舰队,运载兵丁若干,溯长江以助剿。俄公使伊格那面谒恭亲王以述其意。 按:欧美诸邦,是时新通商于中国,其必不欲中国之扰乱固也。故当两军相持,历年不决之际,彼等必欲有所助以冀速定。而北京政府之腐败,久已为西人所厌惮,其属望于革命军者必加厚,亦情势之常矣。彼时欧美诸国,右投则官军胜,左投则敌军胜,胜败之机,间不容发。使洪秀全而果有大略,具卓识,内修厥政,外谙交涉,速与列国通商定约,因假其力以定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竖子不悟,内先腐败,失交树敌,终为夷僇,不亦宜乎。而李文忠等之功名,亦于此成矣。 时英法联军新破北京,文宗远在热河。虽和议已定,而猜忌之心犹盛。故恭亲王关于借兵助剿之议,不敢专断,一面请之于行在所,一面询诸江南江北钦差大臣曾国藩、袁甲三及江苏巡抚薛焕、浙江巡抚王有龄等,使具陈其意见。当时,极力反对之,谓有百害而无一利者,惟江北钦差大臣袁甲三(袁世凯之父也)。薛焕虽不以为可,而建议雇印度兵,使防卫上海及其附近,并请以美国将官华尔、白齐文为队长。曾国藩覆奏,其意亦略相同,谓当中国疲弊之极,外人以美意周旋,不宜拂之,故当以温言答其助剿之盛心,而缓其出师来会之期日,一面利用外国将官,以收剿贼之实效。于是,朝廷依议,谢绝助剿,而命国藩任聘请洋弁训练新兵之事,此实常胜军之起点,而李鸿章勋名发轫之始,大有关系者也。 华尔者,美国纽约人也,在本国陆军学校卒业,为将官,以小罪去国,潜匿上海。当咸丰十年,洪军蹂躏江苏,苏常俱陷。上海候补道杨坊知华尔沉毅有才,荐之于布政使吴煦。煦乃请于美领事,赦其旧罪,使募欧美人愿为兵者数十人,益以中国应募者数百,使训练之,以防卫苏沪。其后屡与敌战,常能以少击众,所向披靡,故官军敌军皆号之日常胜军。常胜军之立,实在李鸿章未到上海以前也。 今欲叙李鸿章之战绩,请先言李鸿章立功之地之形势。 …… P16-18 序言 序例 一、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二、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论,其例实创自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皆是也。后人短于史识,不敢学之耳。著者不敏,窃附斯义。 三、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恨时日太促,行箧中无一书可供考证,其中记述谬误之处,知所不免。补而正之,愿以异日。 四、平吴之役,载湘军事迹颇多,似涉枝蔓;但淮军与湘军,其关系极繁杂,不如此不足以见当时之形势。读者谅之。 五、《中东和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皆载其全文。因李鸿章事迹之原因结果,与此等公文关系者甚多,故不辞拖杳,尽录入之。 六、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顾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祸梨枣也?英名相格林威尔尝呵某画工日:“Paint me as I am.”言勿失吾真相也!吾著此书,自信不至为格林威尔所呵。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日:孺子知我。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既望 著者自记 后记 编后记 李鸿章,晚清最重要的权臣之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参与了清末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因此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与李鸿章同一时代的又一重要角色——梁启超,著名政治活动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戊戌变法期间曾与李鸿章有过接触。他以出众的文笔、犀利的语言,详尽评述了李鸿章的功过是非。本书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与镇压太平军、甲午中日战争,创办洋务,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去世,并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进行对比,结合李鸿章历聘欧美的全程记录,以及他的奏折文章,让读者看到一个集政治、军事、外交、文学于一身的李鸿章。 由于李鸿章和梁启超处于晚清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语言文字的用法与今天也不尽相同。如文中出现的“苏彝(伊)士河”、“墨(莫)斯科”、“辣(拉)丁”、“凭藉(借)”、“材(才)能”、“策画(划)”、“筹画(划)”、“沈(沉)浮”、“著(着)眼”,等等。为了还原晚清时代的文学特色,为读者呈现最真实的原著的特征,编者在编撰过程中保留了这些当今不再使用的词语。 有人骂李鸿章是卖国贼,也有人称他为中兴名臣。为何卖国?如何中兴?很多人只是知其表面,而不知其根源。揭露晚清的政治内情,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李鸿章,这便是本书出版的初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