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承志文集(Ⅶ以笔为旗)(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承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承志文集(Ⅶ以笔为旗)(精)》收录张承志1997—1998年所作散文,以及有关北方文化研究、人文地理思考的几篇学术论文。

张承志的散文写得纵横、恣肆,因为这是他战斗的檄文,所以他不对文字着颜色,完全靠一腔热血的铺散来支撑,因此他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声呐喊都灼人。这样的文字,如同在厚实的木板上钉粗长的铁钉,穿透力凝聚在每一次对心灵的捶击之中。

内容推荐

《张承志文集(Ⅶ以笔为旗)(精)》收录张承志1997—1998年所作散文,以及有关北方文化研究、人文地理思考的几篇学术论文。作者将自己从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到新疆文化枢纽再到伊斯兰黄土高原的游历体验的凝结成情绪饱满、文化宗教历史考据严谨的美文。

作者在精神的自由长旅上高蹈远扬,当世纪末欲横流之际,他逆向时潮发出宣战。

本卷凝聚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深厚的感情,并充分传达出一个知识分子“以笔为旗”为世间不平呐喊的认真的责任感。

目录

以笔为旗

此一世以笔为旗——代前言

第一辑

 在中国信仰

 满山周粟

 都市的表情

 再致先生

 从石壕村到深井里

 忘掉了丝绸的古路

 墨浓时惊无语

 日文版《周恩来》译者前言

第二辑

 面纱随笔

 墨宝和纪念照

 达坂城的寒夜

 奔赴休息

 三营会

 弟弟们

第三辑

 刘介廉的五更月

 《人文地理》稿约通信

 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论思考

 “新大陆发现”500周年专题编辑导言

 就《三联人文地理》试刊遭停止致作者信

 北方文化札记小引

 关于早期蒙古汗国的盟誓

 元代畏兀儿人内部状况

 王延德行记与天山硇砂

 《骑马民族国家》译后记

第四辑

 安宁的权利

 一页的翻过

 雪路的相知

 粗饮茶

 音乐履历

 二十八年的额吉

 《大陆与情感》序

 以笔为旗

编后小记

附录 张承志文学创作大事记

杀青若汗颜——《张承志文集》编后记

试读章节

满山周粟

念考古时听来了一句话:“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二十年中,几次从西安城路过,远近瞥见了那一条若明若暗的咸阳塬,总不由得联想北邙山。这一道浅山台地,和邙山天生一对。古时,哪里若被定都,都一定要先看看候补首都的北面,有没有这么一道低伏的浅山。可不敢小看了这一道低岗小丘,它是城都家国的吉相,凶吉贵贱的准星。风水书里,它被尊称龙冈;当然其最实用的用途,是充当皇家的阴宅坟地。在考古行中它被叫做陵区,因此,所谓“咸阳塬上”,指的就是代代帝王的陵墓群。

我喜欢眺望塬上,放纵遐想。但如今我只想象不考古。不光是对着封土大冢,也包括对着十万迷宫的历史。对历史我一天天不求甚解,偶尔听人提及什么古雅话题,我就不由得哈欠连天,完全不像读过考古系。

北方文物以豫陕两省为长。只要稍稍留心,无论谁都能发现,左边是数不尽的汉唐魏晋,右边是听不完的故事旧闻。从长安到汴梁,典故和古迹多得像石头路上的石头,扫不尽搓不完。我也曾对其中一二下过劲,最终多觉得白费了力气。历史如宇宙,那么含混洇漶,谁能追究清楚呢。

大多的古迹有名但没有魅力。风化般地,它们早变成了路上的滚石头土坷垃,绊得脚生疼。我注意到,即便在“当地”,人们也并不特别说古——在躁闹的日子里,在蒸腾的尘沙中,中国人,早对古代淡漠了。

进入了关东一下子置身河南。洛阳的北面,视野里换了攀比苏杭的邙山一线。——那句话醒来了。但它不过是我早就熟视无睹的一道黄土梁子,任你为王为寇,到了阴间万般皆无,还装扮什么等级富贵。

我心里哼一声,可还是暗自留心。毕竟是阴问名山,我也毕竟还有行业熏染的下意识。

稍稍靠东,路右的今名是首阳。这山浑身披着衣服一般,密密地刻满着梯田。山体低伏蹲踞,和位置稍西的邙山一线缠连。迤逦望去,这一条浅山地脉东西摆开,若起若伏,似粘似断,一直向着遥远的,成阳塬贯通而去。

首阳是什么意思?我知道,要弄清这么个词麻烦着呢。地望哪一搭?谁知道。查书对字左援右引,考证一丁一点的活儿,我干得不多却干“伤”了,何况这前后百里——沿着黄河,交通紧紧夹挤在山河之间。一条缝里,数不尽的古典重叠。没有一股水一个村,是清楚和简单的。

鲁迅有一句“转身向北,终于到了首阳山”,划拉这么一句要查多少线装书?我可没有那样的功力。反正,此刻面对着的,是一个和古代同名的首阳山。管它呢,除了这儿又能是哪儿呢。爬!

人间事,最贵的就是一个行动精神。心到就必须脚到。否则,草木凋零,美人迟暮,落花流水才知伤春,那就晚了。爬!弟兄几个骤然兴奋,车转弯,笔直地对准了首阳。

问路时更听说,这边山头有一对伯夷叔齐墓,那边山头有一座伯夷叔齐庙。答问之间,登上了首阳山顶。

我们一行喘着气,一眼望去,立即觉得开阔和壮观。眼睛此刻眺望的,是中原的腹心。

正是隆冬,从崤山一带向东,前几天落了一场雪。整个低矮的中原丘陵,梯田庄户,杂树泥屋,都被白雪涂抹过。一道黄,一层白,斑驳的残雪颜色,使山野荒凉而肃杀,人的心思,很快就静了。

在山顶找到了小店。庙的建筑当然粗陋,不过也没有谁妄想来看商周的古建。这小庙,恐怕左右不过是“改革开放”盖起,十几二十年的事。但是也没准,它的底子,就是《史记》里的伯夷叔齐死时;躺的那块石板。

一对老夫妇,从山北的村落里攀援而上,他们是守庙的。看着我们一行,不知是要施散,还是要交流。这种民间的修祠守庙,在北方正暗暗时兴起来,给文物强国又添了不少的文物。

大雪与黄土夹杂,使一道绵延的首阳,还有北邙,以及咸阳塬上,都好像连接上了苏杭。无形地我们也觉得满足。静极了,人彼此瞥见对方,胸中升起着一种苍凉情绪。冬日的淡云,一丝丝地散开远去。P19-21

序言

此一世以笔为旗

昔之中国男子及二十岁,始戴帽子,施行冠礼。因此在所谓“弱冠”一词中,有着年少、学习、追求生之意义——等等意味。

然后作为成人,一生探索真理之道。诸如忠孝节义以及报国之志,都受教于从家至国,并且渐渐成为被称为士子的、知识人的日常意识。

一部中国史,可以说,就是由这种忠烈、仁义、多才等类型的名士装点而成。如仅仅一介农夫时就立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诸葛孔明。如向后世呼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存方式的范仲淹。更如听说帝尧要禅位于己,就以为污脏以至于洗耳河畔的许由。都已传为美谈,但却是久远的逝事了。

其中最为完璧者,或许当称哀国之亡、流浪故乡大地之末,自沉于河的屈原了。由于难忘的殉国行为,留存的诗被代代传诵。《楚辞》即他的文学应说是中国文化辉煌的极顶。徘徊于洞庭波打之岸,吟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的形象,衍变成了中国的求道知识人的象征。

但是,尽管绵绵两千年赞美屈原不已,选择了屈原之道的例子,却意外地少而又少。屈原的文言诗句,渐渐变得难懂。取而代之,从市井到农村,无人不知的句子,已是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流行中国的观点,已经是先读书然后做治人之官。

这样,屈原变成了非文人难懂的古典。在必须实干的时候,中国知识人大致都是选择了升官之道——也就是仕途。

对于“道”的言与行,就这样分离了。

应当说现代也没有什么两样。

若研究原因,首先应指出对于权力的恐怖。比如,从今天知识阶层对“文化大革命”的诅咒式态度中,就能看到一种绝对不允许“四人帮”极“左”时代重现的、认真的责任感。

被体制与权力强加于身的恐怖,或者,会使人们为体制与权力效力。

其次,所谓之穷,也是个非常能改变人的东西。远在懂了人口问题的今日以前许久,此国之人就知道: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饱足;活得得意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极少数——这种认识,在人的意识中盘根错节,被坚信至今。

甘肃省有个黄土高原包围的农村小县。几乎连年,大学入学率在全省名列前茅。中学生之志,就是离家远走。哪怕自己一人从黄土中解脱,也会使双亲安慰。

中国古语中,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词,毛泽东曾使用此语,解释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毛”与“皮”的关系。

毛,已经绝望于对故乡严峻贫穷的斗争,已不愿意在僻远的乡里耗尽人生。想逃离皮。想背叛皮并扔了它。

从来都只是若干人才能登高官财主之位;其余者则永远穷苦、无权、受辱、被压迫、成为牺牲。残酷的历史,一直在如此教育着。毛,已经不再相信屈原的诗了。

今天也一样。不可能全国全民全民族十二亿人,全都变成有钱阔人。道路,就像扔在那儿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不快点迈出脚去,它就要落入别人之手。路上已经很挤。美国式的生活,人人都在瞄着。只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把那富裕弄到手。

对政治的恐怖,对个人富足的追求,改造了中国知识人的命运。——向权力妥协!——嘴上虽不说,这是心底的结论。只要有了权力的支撑,何止美国式的小汽车小洋房,——包括在体制容忍范围内的对权力的批判,都是可能的。

古典之道,已经被逼向终结。再言及屈原其诗其行的人,不仅仅要被女人嘲笑为迂怪,更会被视为危险的说谎者,为社会所孤立。毛,脱落着飘散着,从皮上分离不已。那头被叫做“祖国”或者“文化”的牛,正一天天消瘦和丑陋。

这本小书,就是在这一世纪之末,基于著者被时代大潮挟裹、得于各地体验的一本——为自己一毛而求其皮的心事录。被人说成国家主义者也罢,被人说成原教旨主义者也罢,于我都无所谓。思想正在

中国古语中,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词,毛泽东曾使用此语,解释知识分子与民众之间的“毛”与“皮”的关系。

毛,已经绝望于对故乡严峻贫穷的斗争,已不愿意在僻远的乡里耗尽人生。想逃离皮。想背叛皮并扔了它。 从来都只是若干人才能登高官财主之位;其余者则永远穷苦、无权、受辱、被压迫、成为牺牲。残酷的历史,一直在如此教育着。毛,已经不再相信屈原的诗了。

今天也一样。不可能全国全民全民族十二亿人,全都变成有钱阔人。道路,就像扔在那儿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不快点迈出脚去,它就要落人别人之手。路上已经很挤。美国式的生活,人人都在瞄着。只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把那富裕弄到手。

对政治的恐怖,对个人富足的追求,改造了中国知识人的命运。——向权力妥协!——嘴上虽不说,这是心底的结论。只要有了权力的支撑,何止美国式的小汽车小洋房,——包括在体制容忍范围内的对权力的批判,都是可能的。

古典之道,已经被逼向终结。再言及屈原其诗其行的人,不仅仅要被女人嘲笑为迂怪,更会被视为危险的说谎者,为社会所孤立。毛,脱落着飘散着,从皮上分离不已。那头被叫做“祖国”或者“文化”的牛,正一天天消瘦和丑陋。

这本小书,就是在这一世纪之末,基于著者被时代大潮挟裹、得于各地体验的一本——为自己一毛而求其皮的心事录。被人说成国家主义者也罢,被人说成原教旨主义者也罢,于我都无所谓。思想正在疼痛之中。虽然没有援助那牛的能力和勇气,但是,望着那牛流淌的眼泪,我要写下——这传遍周身的战栗。

1999年春,北京

后记

杀青若汗颜

近年逐渐有出版社提出为我编辑多卷本文集的意向。

虽然称之为“文集”,其实意指“全集”。不过因人尚苟活,所以避讳一个“全”字而已。

而对于我是一样的。世间事,古难全,首先严峻的环境不允许“全”。比如我的代表作《心灵史》,就难寻自家的全集门而入。

其次一种自律也阻碍着“全”。我蔑视盗得微名便纵欲欺世的文人行径,所以不仅全集,即便以前两三年一本的流水集子,也不仅不收什么初中作文小学日记,也不编日常的油盐账草稿纸,去冒充鲁迅的轶文李白的手迹。因此,此部文集将不会收入全部笔记、书信、外文、书画等内容。

——出于上述思想,此次受惠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多卷本《张承志文集》步履蹒跚,终于就要投入印刷了。这是一个合适的时刻,或许还是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我该对自己的读者说些什么呢?

编辑自己,如被落潮的大浪推回过去。潮水席卷推拥,催我翻开了久违的早期、尘封的旧作。

没想到,一行行与其说幼稚不如说儿科的文字,一篇篇与其说单薄不如说愚蠢的小说,首先吓了我一大跳!

无法尽数。还没交代《三岔戈壁》里对意识流的低劣摹仿呢,又发觉《终旅》对农民暴动认识的不准确。尤其那篇“婀依努尔”,我对面临题材的巨大缺乏感觉,居然把那么干枯的稿子交了卷……删除那图解口号的《雁阵在前方》吧,它又物证一般确实有过。噢,我无法简单地竖砍横批,我一字字地感到了问题的严重。

最初我打算接续曾写过的《文责初检》,逐一对写得不好的小说作准确的自我批评,但紧接着散文中的问题也次第涌出。比如《黄土与金子》中有多处严重的漏洞但却口气蛮大,再如《起辇谷祭》里的推论断语也出言不慎……况且事有两面:对失误与肤浅的自省,并不意味着对初衷一股脑地滥作否定。自我批评也一样,失去了分寸就会失去意义。就全部旧作尤其短篇小说逐篇反省,并不是易事。

书稿已经杀青,恰似我正满头大汗。然而谦虚与自我剖析,绝不是表演虚伪。我沉吟着。自己的轨迹不能“删除”,哪怕不编入,它们已经存在。

多卷本文集的编辑,使我被迫地把自己的个人轨迹重走了一趟,把自己亲笔的白纸黑字过目一遍。这是一场自我的判断。尤其在重读短篇小说的时候,我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一个小说家。

所谓对读者负责,内含着深奥的哲理。要逐篇指出缺点,更要勇于强调正确。不仅要对写得不好的自省,还要讲明哪些写得好、哪些要坚持。我只能说,以后我会用某种形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对一位信任的评论家讲解原意,或留下某种自述。  出版多卷本文集毕竟是作家的毕生大事,它的评判权在历史与良知。即便作者,其实也不能滥加褒贬。我想勾勒的只是珍贵的此刻,包括歉意和热情,包括志向和心境。我把它写给你们——我的看不见的读者。

三十年职业作家,当得我毫无奢望。

多卷本或全集,不单对被剥夺了话语权的普通人,甚至对思想长河中殉道的先行者,都是一种奢侈,是一种思想被错爱、人被娇宠的运气。因为懂得了这些,人不至于一旦得意就猖狂忘形。至于我,我早就习惯了事与愿违,两眼也练得可以凝视厄运。作为体制豢养之外的思想者的一名追随者,从最初编辑来访、热烈地谈起构思的那一天起,我就没有幻想过“全”。

因此,不求全或不能如愿,乃是我早就坚决选择了的前定。它不仅不会使我满腔悲愤,反而使我感到稀罕,甚至给我难得的快感。真的,有哪个作家能获得如此特殊的编辑体验呢?无须说,我的独特遭遇正是我的价值所在。正是这样一套不全的文集才浑如天成,它使人不以己悲,它使人回味无穷,它使人抵达谦虚的境界。恰是:“全集却不全,杀青若汗颜。”

馍馍已经进了蒸锅,书就要投入印刷,麦秋真的快到了。

一切都是由于冥冥中巨手的拨动。在这种我独享的、神妙宿命的拨派之下,有谁能懂,我满心充盈着感激。

此刻有不少想对读者说的话,但已说不清楚。两次运笔,言不达意,仅以这篇跋语,充作全集的总结。

张承志

2015年1月,上海编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