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编著的《聆听沉默之音(战后德国小说与罪责话语研究)》以三部富有影响力的战后德语小说《铁皮鼓》、《德语课》、《朗读者》为例,研究战后德国社会如何对纳粹罪责以及对战后不同阶段的具体罪责话语进行再反思。全书结构严谨,既包含了对战后文学反思特征的总结,同时也就辩罪、赎罪在当今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提出了辩证的思考方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书名 | 聆听沉默之音(战后德国小说与罪责话语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安尼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介绍 |
编辑推荐 安尼编著的《聆听沉默之音(战后德国小说与罪责话语研究)》以三部富有影响力的战后德语小说《铁皮鼓》、《德语课》、《朗读者》为例,研究战后德国社会如何对纳粹罪责以及对战后不同阶段的具体罪责话语进行再反思。全书结构严谨,既包含了对战后文学反思特征的总结,同时也就辩罪、赎罪在当今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提出了辩证的思考方案。 内容推荐 1945年以后的世界被划分为施害者与受害者两个阵营,这看似公证实则粗暴的归类,令大多数人陷入了沉默,对于每个个体,沉默不仅意味着对战争罪责的讳莫如深,更蕴含了他们面对千年帝国梦想破碎的不知所措,以及家园尽毁、妻离子散后的痛苦、麻木乃至“无力哀悼”。《铁皮鼓》、《德语课》、《朗读者》,三部诞生于不同年代的小说,以反思性质的叙事,把德国人在二战及战后的沉默刻画得深入骨髓,让沉默与沉默者、让被沉默与被伤害的人与事,直接或间接地发出声音。耶声音来自并不久远的过去,携带着人类自古已有的情感和思维模式,并且告诉我们,如果对于过去发生的罪责始终沉默,邯么过去水远过不去。循着罪责问题这条主线,安尼编著的《聆听沉默之音(战后德国小说与罪责话语研究)》将虚构的文本与政治历史现实巧妙勾联,引领读者踏上一场对沉默观象的破冰之旅。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罪责问题的概念演变以及相关话语 第一节 罪责与罪责问题 1. 罪责是什么? 2. 二十世纪的敏感词:罪责问题 第二节 “集体罪责”和战后初期的罪责争论 1. 缘起:英美的“指控” 2. 德国教会方面形而上的回应 3. 知识分子的客观及历史层面回应 4. 问题的纠结:对“再教育”的心理反应 5. 雅斯贝尔斯的积极回应 第三节 罪责话语中的常见概念 1. 克服过去 2. 对罪责保持沉默 3. 耻文化与罪文化 第二章 《铁皮鼓》(1959):小市民的罪责话语 导言 第一节 揭露跟风者之罪 1. “跟风”概念之由来 2. 普通跟风者的罪责及认罪问题 3. 特殊跟风者的罪责及认罪问题 第二节 罪责话语中的隐喻与象征 1. 战后无“零时刻”—— 对复辟现象的揭示 2. “无泪的世纪”—— 情感麻痹之下对罪责的集体沉默 3. 黑厨娘 —— 介于(非理性)创伤意象与(理性)逃离责任之间 第三节 罪责问题背后的哲学思辨 1. 荒诞与含混:存在主义的罪责观 2. 含混的罪责话语与缺失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 《德语课》(1968):义务、服从及科学理性与罪责问题 导言 第一节 重审“尽职”、服从与传统美德 1. “尽职”概念的历史变迁 2. 官僚义务观、权威意识与个人罪责 3. 茹格布尔的精神危机与秘而不宣的罪责话语 第二节 对“科学精神”的批判以及对情感缺失现象的反思 1. 尽职之罪的变形——从心理学家说起 2. 情感缺失造成的罪责——另一宗道德罪责 第三节 罪责话语的过渡 1. 夹缝中的一代 2. 克服父辈之罪责 3. 暴力反叛的伏笔 第四章 《朗读者》(1995):对跨代罪责的反思与赎罪问题 导言 第一节 多重的罪责话语及其内涵 1. 法律罪责与道德罪责的碰撞 2. 第一代之罪与第二代之责 第二节 跨代罪责的成因 1. 先于罪的耻 2. 克服羞耻等于克服过去 3. 罪责话语的历史转向 4. 麻痹现象的遗传 第三节 赎罪的可能性 1. 返乡的母题与赎罪之旅 2. 赎罪的部分实现 3. 重返“集体的罪责” 第五章 未完待续的思考 参考文学 附录:罪责问题与文本研究相关文献 |
随便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