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千万别急着“烧火”
谭群走出老板的办公室,忽然用力握起拳头,压低声音叫了一声:“Yes!”惹得一旁的秘书小姐直用看怪物的眼神看他。他不好意思地朝她笑笑,一阵风似的走了,然而眉眼间仍洋溢着无比的兴奋和得意。原来,就在刚才,他被老板提拔为业务部的经理了!
自从前任业务部经理李总辞职之后,业务部经理的位子已经空了半个月。虽然早有小道消息说业务精英谭群将会晋升,但也有传闻说老板更欣赏的是何磊。谭群一直为此担着心,现在尘埃落定,他总算松了口气。
刚踏入业务部的门,消息灵通的同事们都站起来向谭群表示祝贺。那位传说中的竞争对手何磊,也大度地站起身,拍了拍谭群的肩膀,说:“恭喜你!”
谭群和很多能力优秀的员工一样,对自己的上司是各种的看不惯。他大学一毕业就进了这家传媒公司的业务部,一干就是两年,随着能力和经验的增长,他逐渐发现李总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缺陷,甚至觉得他“治国无方”,以致整个业务部一直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为此私下里没少和密友抱怨。
好在,俱往矣!新官上任,不能说前任的坏话,这个道理谭群懂。但不说不等于不做。新官上任三把火,谭群决定点燃一场变革的大火,重新锻造业务部,使其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摸清改革的阻力
谭群这个“新官”烧的第一把火是薪酬改革。
这家公司已经成立了五年,主营业务是视频制作,包括三维动画、栏目包装、影视后期、宣传片的策划与制作等。最开始那两三年,公司的年营业额增长得很快,这两年却一直在1000万左右停滞。当然,这和业务部的运营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谭群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尽快提升业务部的积极性,一改死气沉沉的局面,他一上台就提出了一项薪酬改革方案:将业务员的底薪由3000元降到2000元,同时将业绩提成由5%提升到6%。
这个方案并不是他一拍脑袋就得出来的。他进行过细致的测算:业务部去年的业绩是1200万,今年虽然还有三个月,但按目前形势来看,全年业绩预计可以达到1500万;以1500万为基准,每个月的业绩为120多万,那么提成涨了1%就意味着业务部的7个员工(不包括谭群)总计能多拿到1。2万,人均提成为1700元,抵掉降低的底薪1000元,相当于每人可以多收入700元。
谭群本以为这项改革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却没想到这第一把火却烧出了业务部的一片混乱。胆子小的就搞“非暴力不合作”,胆子大的就针锋相对地和他硬顶,至于越级告状和抱团埋怨的就更不必说了。一时间,业务部内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让谭群不时感到后背发麻。 一项改革往往意味着破旧立新,它往往会影响公司成员的利益或权力的重新分配,影响既定的体系及习惯做法,因此难免会遭到员工的抵制。在向下推行改革时,唯有弄清楚阻力来自何方、为何而来,才能对症下药。
一般来说,改革遇阻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利益冲突
改革是权力与利益的二次分配。在这场分配中,有人得利,也会有人遭受损失。就是同一个人,常常也是A处得利,B处损失。而如何看待A、B之间的得失也因人而异。如同谭群的薪酬改革,业绩好的得大于失,业绩差的则是失大于得。无疑,后者必然会为了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抵抗。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兼顾团队所有成员的利益。这时,作为改革的倡导者需要关注的是团队整体利益。如果团队整体利益是得大于失,则表明此项改革是值得大力推行的。
二、不安全感
人们即将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心里难免紧张和忧虑。改革就是将团队成员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运用新技术,实施新制度,实行新的利益分配方案。我能适应吗?这能帮我带来利益吗?种种疑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让一部分人对改革持观望和保留的态度。
在谭群的薪酬改革,这种不安全感至少会在一半人心中蔓延。在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之前,他们不会真心拥护改革的。
三、习惯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改变之难:“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守旧派们一成不变地延续固有模式,他们早就对旧模式产生了“呼吸般”的适应与依恋。很多时候,即使改革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物质上的利益,但情感上他们仍旧愿意维持现状。
对于这种本能式的反抗,你既要重视,同时也不需要多虑。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建立一种习惯,只需要21天。如果你认为你的改革是对的,那么就推行下去。不用多久,这些新的措施就会被他们所“习惯”的。
要提醒读者的是,以上三大阻力从来不是孤立出现的。这就要求你仔细分析,加强沟通,逐个击破。
P3-5
这是一部男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
——佳化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彪
企业在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对团队管理问题,各部门的团队带得好,企业就发展得好。员工在职场发展,也不可避免要面对晋升,能不能带好团队,是决定他能走多远的关键。本书用一个职场青年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企业和个人应该如何看待带团队。
——加多宝集团人才资源及行政部经理夏楠
一流的企业必然由一流的团队构成,但一流的团队里未必都是一流的人才,不过必然有一流的管理者带领。带团队的能力,将是企业核心员工必不可少的能力。希望年轻人都能从这本书里获益。
——吉祥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涛
书中有一句话引用得非常恰当:君忙臣闲国必亡。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不懂带人,你只能自己累到死。
——广州南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春欣
如今80后、90后们逐渐走上了管理岗位,经历剧变的一代年轻人已经到了挑大梁的时候,带团队的能力必不可少。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张新宁
谭老师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职场年轻人从主管到经理的拼搏过程,为年轻朋友们如何带好团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既是一部小说,又是一部职场教科书。
——名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
带团队确实是一门技术活儿。从来没有人以这样的形式讲述带团队。谭老师做事每每出人意料,做出的东西却极耐回味。强烈向年轻朋友们推荐此书!
——鼎智汇海管理顾问集团董事长王晓芳
管理的本质在于沟通,团队管理其实就是处理好团队的沟通。两位作者总结自己多年管理经验,得出了这个卓有成效的带团队的理论体系,值得职场年轻人学习、参考。
——罗亚帝集团董事长叶万耿
这本书语言虽然简洁,却分析得很透彻,很适合中国的中低层管理者阅读,它告诉你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如何不断突破自我,完成职场的蜕变。
——深圳生普集团董事长《年轻人干销售去》作者文建祥
干得好不如管得好,即便是业务高手在进入管理层后也要学会用管理者的思维处理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环球商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闯与创》作者王国宇
如何带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是当下多数领导者最头疼的问题。消极、怠工、拖延、结党、抱怨、推诿,这些“负能量”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企业的团队。本书会为管理者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爱心联盟灵性导师《唤醒心能量》作者杨峥
第一章 卸下“业务精英思维”,架构“管理者思维”
新官上任,千万别急着“烧火”
不放权你就累到死
是谁的“猴子”就让谁去养
我是来当经理的,不是来给你们救火的
自动自发,刷“参与感”
第二章 最经典带团队的精髓:沟通、沟通、再沟通
开好周例会,90天团队大变样
增加感情深度,“一对一”私下沟通
“咱们”>“我们”>“我”——亲切何必分“你我”
激发正能量:表扬和批评都得讲究方法
说服比命令更容易让人接受
谁爱听你讲大道理,我们想听小故事
第三章 团队业绩怎么翻倍?5%在目标,95%在执行
定好目标精确到个人:别让你的团队整天“瞎忙”
业绩第一:有业绩就是“诸葛亮”,没业绩就是“猪一样”
没有任何借口:贯彻命令不打折扣
法治为先:制度保障基业长青
奖励固然好,惩罚也能是一种激励
让他爽,员工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第四章 要打造优秀团队,先培养优秀员工
掌握面试技巧,从源头控制员工质量
入模子,用标准化让新员工快速上手
刺激员工潜力,锻炼下属能力
帮扶新人:骨干是这样冒出头的
AAR,源自美军的高能效团队学习方法
用人之长,留员工要有法度
第五章 聚在一起还是乱麻,如何拧成一股绳
给团队造梦,许员工一个未来
管理者大忌讳:拉帮结派小圈子
用心关怀员工,他会真诚以报
员工不满小苗头,及时消除大隐患
“抢单”之后的故事,精彩继续
第一时间扔掉烂苹果,维护团队正能量
第六章 跳出管理者思维,向卓越的领导者进军
由管理者升为领导者,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多走出办公室,让管理接点儿地气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驾驭情绪,领导者应有海纳百川的气概
领导力,在法治与人治间走钢丝的艺术
团队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身为一个领导,如果他不擅长团队管理,在团队管理上做得一塌糊涂,即使他在其他方面如技术攻坚、市场开发等有所特长,也可以说,他的领导是失败的,起码是不成功的。因为团队管理成了他成功的“短板”、“软肋”。有的时候,看企业成功,不比谁做的事多,只看谁犯的错少。
任何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然先要解决好团队的管理问题。因此,能不能带好团队,就是决定职场人能走多远的关键所在。可以说,优秀的团队管理能力是有志于获取更大成功的职场人的必备技能。
在实际的团队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诸多现实问题,尤其是由人性的缺陷带来的种种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对我们“1+1=2”的简单逻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让我们体会到,原来很多时候人多了力量未必会更大。事实上,只有那些具备优秀团队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能力,从而达到“1+1=2”甚至“1+1>2”的效果。
那么,优秀的团队管理能力是从何而来的?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这于本人来说也颇有同感。想做个好的团队管理者,既要掌握管理知识,更要有长期的实践摸索。在中国当代众多的企业家中,虽然没有几个是管理学科班出身的,但他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懂得了如何带领团队,就如我们不必专门去学厨艺,最终也能通过年长日久的实践做出可口的饭菜。
谭吉会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带队伍的经验,他的处女作《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在成为行业畅销书以后,又推出了新作《不懂带团队,怎么拼职场》,当他请我为他的新书作序的时候,我欣然应允。这本书将他总结的自身的管理经验,以“职场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向我们展现了主人公谭群在团队管理岗位上成长、成熟的过程。通过简洁有趣的描述,翔实动人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团队管理的真谛,告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打造优秀的团队,实现个人的职场发展。
我相信,谭群的故事也是很多年轻管理者的故事,谭群遇到的问题也是所有管理者可能遇到的问题。每位读者都能借助阅读本书了解这些问题出现的因由,并以最合适的方法解决它们。
千熬万熬,业务精英谭群,终于熬成业务部经理。他本想: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从此大展拳脚,施展他的大好抱负。
可现实是,像他这种“责任大、权力小、两头受气不落好”的最底层管理者,要想站稳脚跟,拢住人心,构建自己的铁班底,简直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
翻开谭吉会和罗宏波编著的《不懂带团队怎么拼职场》一书,且看我们的主角谭群,在一个个生动的情景故事中,是如何带人、熬人、琢磨人,把他那一帮原本不着调的惫懒手下,打造成高绩效、正能量的卓越团队。
谭吉会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带队伍的经验,他的处女作《看懂中国保险的第一本书》在成为行业畅销书以后,又推出了新作《不懂带团队怎么拼职场》。谭吉会和罗宏波编著的这本书将他总结的自身的管理经验,以“职场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向我们展现了主人公谭群在团队管理岗位上成长、成熟的过程。通过简洁有趣的描述,翔实动人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团队管理的真谛,告诉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打造优秀的团队,实现个人的职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