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本阎连科的《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我们小时候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阎连科 |
出版社 | 明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本阎连科的《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内容推荐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是《我们小时候》系列最新作品之一,是著名作家阎连科回忆自己童年和家乡的作品,语言质朴,感情细腻。 目录 回家 第一章 田湖寨 寨墙 街 宋家大宅 第二章 年月雨 革命那些事 忆苦与批斗 还是革命那些事 一个梦 第三章 见娜姑娘 富裕人家 芒果 桃园 过于急促的尾声 第四章 亲邻的事 发生了什么呢 两棵树 还有一点儿事 第五章 出走 找李白去 从田湖出发 龙门 第六章 附篇 回家 一个村庄的中国与文学(代后记) 试读章节 宋家大宅 我们村出过大人物。 宋天才(竟然叫天才),字首三,乳名叫福娃。他四岁丧母,被叔父收养,幼时读书,苦勤节俭,日渐长成,从匪从军,最后是国民党张钫的第二十路军七十五师的中将师长,南阳地区的警备司令。那时节,村人和县人,都不叫他宋天才,都叫宋师长。骄傲啊——我们这儿有个宋师长!自豪和骄傲,如天下的太阳都永远是从田湖村头升起的样。说起宋师长,村里人人都满面红光,仿佛宋师长,是大家在百家姓中的本家样;朝日间说到宋师长,冬天就会成为春天、半夜定会日出样。 宋师长戎马一生,在前线打仗的是非功过,村里人几尽不知,什么北伐战争、中原大战、驻守厦门,如此等等,除了县志之简述,没有人能说出一二来。但他另外的事,那故事则在村里和乡街上传颂久远,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念叨和颂扬。说宋师长1935年在厦门驻守,兼任漳厦警备司令;1938年日军攻占厦门,他引咎辞职,回故乡田湖买地建房,娶了三个老婆,对老婆个个都好;且还每年春节,都从除夕伊始,在自家宅院门前架几口铁锅和蒸笼,把蒸熟的白馍堆在簸箕簸箩里,给所有来到这儿的叫花子和穷人们,每人都发二到四个大蒸馍。 同村的,过年没有粮食蒸馍了,就用一个兜儿到这儿领蒸馍。 还传说,只要宋师长不打仗,过年坐着轿子回来了,见了村里老人都会下轿子,朝老人鞠躬问安,还给一方贵重的苏杭头巾当礼物。 有人说,宋师长过年还要去村里几个年长的老人家里拜拜年,坐在老人的床边上,拉着老人干瘦的手,闻着那屋里床下屎罐的骚味和碱味,问寒问暖地亲,像他是那老人的儿子样。 宋师长也有不好的。他有罪。 有人说1931年,宋师长家儿子不知为何在河南方城县的哪儿干什么,跟本地人发生了争执,那儿的人就把宋师长的儿子打死了。宋师长一怒之下,带着一个团的兵,到那儿烧了八十余间房,杀了四十八个人。 有人说,在方城杀的都是军人和土匪。 有人说,杀的都是老百姓,还有婴儿和妇女。 有人说,烧的不是八十余间房,而是整个、整个的村。 总之呢,都是“有人说”,但1951年夏天发生在村里的事,好像把那事情“佐证”了。大夏天,热得很,村人们睡在解放后的新社会,擦着前胸后背的汗,忽然就风传1947年从田湖又回了南京的宋师长,在上海被捕了,因为他在外戎马多恶,在故乡多行善施,所以要把他押回故乡枪毙掉,以使乡人明白他的恶。 7月22日黄昏时,也就在北寨门外的河滩地上他被枪毙了。 枪毙他的解放军,说他“罪大恶极”,人们就想起他在方城某村为儿子复仇的事情了。想起1947年他坚守田湖寨,敌抗解放军的事情了。 有人想,不发生“方城事件”就好了。 有人想,1947年他不守田湖,让解放军不攻不打顺利进来就好了。 有人想,不这样和那样,就不会“罪大恶极”了。 然而那一天,让村人们意外到丝毫想不到的事情是,宋师长乃我们村、我们县有史以来赫赫第一的军中大人物,经历过军阀混战、持枪抗日,也与八路军有过交手,怎么说也是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可当解放军的两个士兵把他从一辆军车上押下带往寨外河滩地里枪毙时,宣布他“罪大恶极,就地处决”后,他会吓得跪在地上,两条腿软得站将不起来。 脸自得和白布一样。 浑身还哆嗦。 在执行枪决那一刻,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受过宋师长恩惠的,几乎半数以上,一二百口的村人们,都朝端枪的士兵跪下来,希望留下师长一条命,给他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可那士兵还是不言不语地把他枪毙了。 火热的枪声,穿过历史的上空,一直都响在我们田湖人的记忆里。我父亲给我讲述这些时,一边感叹解放军“不知怎么”就把他抓到了,那么大个大上海。母亲讲述这些时,说村人给解放军跪下求情请求释放宋师长,可人家解放军“理也没理”村人们。村人们讲述这些时,说宋师长不像是师长,不该一说枪毙就吓跪在地上。 “腿抖得和筛糠样。” “脸自得如坟地上的上坟纸。” 我上小学时,曾经独自去找过枪毙宋师长的那地方,如寻找历史遗迹样,也在一个下午的落日间,也是七月间。因为我读书的田湖小学,那时在正北寨墙下不远处的一个老庙里。上学和放学,我常常沿着寨墙边的荒芜去或回。有一次,就在落日的闷热里,我爬上北寨墙,想着宋师长的人生和故事,坐在寨墙顶上的一棵榆树下,望着寨墙外河水上的夕阳光,红亮便和血迹连在一起了,便和战争连在一起了,便和凄凉连在一起了。就那么待了一会儿,从寨墙的一个缓处爬下去,独自朝北河滩地里走。河滩上空旷无人,河床上的红沙在目光中呈着血颜色,有温润的腥味从沙地钻出来。河心流水的潺湾里,鹅卵石都是青颜色。流水从鹅卵石上滑过去,响出绸子结冰的脆响儿。一边苍茫着,一边寂静着。苍茫里,寂静的声音大过河水的响。我站在那响极的寂静里,茫然如冬天的棉被一样暖着我: 当年枪毙宋师长的地方是不是就在这儿呢? 他是怎样被两个解放军的士兵押了过来呢? 村人们朝那解放军跪了下来时,那士兵真的没有和村人们说些什么吗? 在要枪毙宋师长的那一刻,宋师长他想过什么呢?说过什么呢? 太阳就落了。 我沿着河道回家了。 夏日里,我家的哪儿哪儿都是绿颜色。有一个捉鱼捉鳖的中年人,扛着他的双齿鳖叉儿,提了几条鱼,鳖叉杆上还挂着一个碗口鳖。鳖盖上有明显的两个叉齿扎进去的眼。他在河的那边从上游朝着下游走,我在这边从下游朝着上游走。河水和历史把我们分开来。他看看我,我也看看他,我们和谁也没有看见谁一样,和历史与现实从来都不在一块儿样。 P12-17 序言 编者的话 大作家与小读者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很少人会记得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应景课文,但是课本里大作家的往事回忆却深藏在我们脑海的某一个角落里。朱自清父亲的背影、鲁迅童年的伙伴闰土、冰心的那盏小橘灯……这些形象因久远而模糊,但是永不磨灭。我们就此认识了一位位作家,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着从生活平淡的细节中捕捉永恒的瞬间,然后也许会步入文学的殿堂。 王安忆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记忆也是,谁的记忆谁有发言权,谁让是我来记忆这一切呢?那些沙砾似的小孩子,他们的形状只得湮灭在大人物的阴影之下了。可他们还是摇曳着气流,在某种程度上,修改与描画着他人记忆的图景。”如果王安忆没有弄堂里的童年,忽视了“那些沙砾似的小孩子”,就可能没有《长恨歌》这部上海的记忆,我们的文学史上或许就少了一部上海史诗。儿时用心灵观察、体验到的一切可以受用一生。如苏童所言,“童年的记忆非常遥远却又非常清晰”。普鲁斯特小时候在姨妈家吃的玛德莱娜小甜点的味道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由此产生了三千多页的长篇巨著《追寻逝去的时光》。苏童因为对儿时空气中漂浮的“那种樟脑丸的气味”和雨点落在青瓦上“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记忆犹新,因为对苏州百年老街上店铺柜台里外的各色人等怀有温情,他日后的“香椿树街”系列才有声有色。汤圆、蚕豆、当甘蔗啃的玉米秸……儿时可怜的零食留给毕飞宇的却是分享的滋味,江南草房子和大地的气息更一路伴随他的写作生涯。迟子建恋恋不忘儿时夏日晚饭时的袅袅蚊烟,“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着”,她的作品中常常漂浮着一缕缕怀旧的氤氲。 什么样的童年是美好的?生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动乱时期的中国父母们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团花似锦的童年。“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我记得的是清苦,记得一盏十五瓦的黯淡的灯泡照耀着我们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的砖地,简陋的散发着霉味的家具……”苏童的童年印象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是清贫和孤寂却不等于心灵贫乏和空虚,不等于没有情趣。儿童时代最温馨的记忆是玩过什么。那个时代玩具几乎是奢侈品,娱乐几乎被等同于奢靡。但是大自然却能给孩子们提供很多玩耍的场所和玩物。毕飞宇和小伙伴们不定期地举行“桑树会议”,每个屁孩在一棵桑树上找到自己的枝头坐下颤悠着,做出他们的“重大决策”。辫子姐姐的宝贝玩具是蚕宝宝的“大卧房”,半夜开灯看着盒子里“厚厚一层绒布上一些小小的生命在动,细细的,像一段段没有光泽的白棉线。我蹲在那里,看蚕宝宝吃桑叶。好几条蚕宝宝伸直了身体,对准一片叶子发动‘进攻’。叶子边有趣地一点点凹进去,弯成一道波浪形”。那份甜蜜赛过今天女孩子们抱着芭比娃娃过家家。 最热闹的大概要数画家黄永玉一家了,用他女儿黑妮的话说,“我们家好比一艘载着动物的诺亚方舟,由妈妈把舵。跟妈妈一起过日子的不光是爸爸和后来添的我们俩,还分期、分段捎带着小猫大白、荷兰猪土彼得、麻鸭无事忙、小鸡玛瑙、金花鼠米米、喜鹊喳喳、猫黄老闷儿、猴伊沃、猫菲菲、变色龙克莱玛、狗基诺和绿毛龟六绒”,这家人竟然还从森林里带回家一只小黑熊。这艘大船的掌舵人张梅溪女士让我们见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兴安岭,带我们走进森林动物世界。 物质匮乏意味着等待、期盼。比如等着吃到一块点心,梦想得到一个玩具,盼着看一场电影。哀莫大于心死,祈望虽然难耐,却不会使人麻木。渴望中的孩子听觉、嗅觉、视觉和心灵会更敏感。“我的童年是在等待中度过的,我的少年也是在等待中度过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我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忍受力。我的早熟一定与我的等待和失望有关。在等待的过程中,你内心的内容在疯狂地生长。每一天你都是空虚的,但每一天你都不空虚。”毕飞宇在这样的期待中成长,他一年四季观望着大地变幻着的色彩,贪婪地吸吮着大地的气息,倾听着“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没有他少年时在无垠的田野上的守望,就不会有他日后《玉米》、《平原》等乡村题材的杰作。 而童年留给迟子建的则是大自然的调色板。她画出了月光下白桦林的静谧、北极光令人战栗的壮美,还有秋霜染过的山峦……她笔下那些背靠绚丽的五花山“弯腰弓背溜土豆”的孩子,让人想起米勒的《拾穗者》。莫奈的一池睡莲虚无缥缈,如诗如乐,凡·高的向日葵激情四射,如奔腾的火焰……可哪个画家又能画出迟子建笔下炊烟的灵性?“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天空无云,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的流苏。” 所以,毕飞宇说:“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 作家们没有美化自己的童年,没有渲染贫困,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 如今我们用数码相机、iPad、智能手机不假思索地拍下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角落、每一道佳肴,然后轻轻一点,很豪爽地把很多图像扔进垃圾档。我们的记忆在泛滥,在掉价。几十年后,小读者的孩子看我们的时代,不用瞪着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发呆,遥想当年。他们有太多的色彩斑斓的影像资料,他们要做的是拨开扑朔迷离的光影,筛选记忆。可是,今天的小读者们更要靠父辈们的叙述了解他们的过去。其实,精湛的文本胜过图片,因为你可以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们希望,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们翻看这套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作家加入进来,为了小读者,激活你们童年的记忆。 童年印象,吉光片羽,隽永而清新。 陈丰 后记 一个村庄的中国与文学(代后记) 有一个村庄,那儿住着我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还有我的哥嫂和姐姐们,一如荒原的那儿,生长着一片和其他野草毫无二致的草,也如沙漠的瀚海里,有几粒和其他沙粒毫无二致的沙。我记事的时候,那儿是个大村庄,有接近两千人,现在那儿是个特大级的村庄,五千多口人。村庄的膨胀,不仅是因为人口的出生,还有移民的汹涌。如同全中国的人都想涌向北京和上海,全世界的人都想涌向美国和欧洲,而那个村庄四边的村落、山丘间的人,都渴望涌向我家乡的那个村。 因为,这个村庄几十年前有条街是商业街,方圆几十里的人,五日一赶集,都要到这条街上买买和卖卖。而现在,这条街成了乡间最为繁华的商业大道了,如同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中环,纽约的百老汇,经济、文化、政治与民间艺术,都要在这条大道和我的村落酝酿、展开和实施。这个村在中国狂飙式的城镇建设中,已经成为一个镇——这个村,是镇的首府所在地,相当于中国的首都在北京,日本的首都在东京,英国的首都在伦敦,法国的首都在巴黎。所以,这个村庄的繁华、膨胀和现代,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在古代中国人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而中国的河南省,原来不叫河南,而叫中原,那是因为中原是中国的中心。我们县恰好在河南的中心位置上。而我们村又恰在我们县的中心位置上。如此看来,我家乡的这个村,也就是河南、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心了。这是上天赐予我的最大的礼物,如同上帝给了我一把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使我坚信,我只要认识了这个村庄,就认识了中国,乃至认识了整个世界。 少年的时候,某一天夜里,我意识到我们村就是中国的中心,而中国又是世界的中心时,我内心有种天真而实在的激动——因为我清晰、明确地感到,我是生活在世界最中心的那个坐标上。也因此,我想要找到这个村庄的最中心,如同想要找到世界上最大的那个圆的圆心点,也就借着月光,独自在村庄走来走去,从傍晚走到深夜,一遍一遍去核算村庄东西南北彼此之间的距离与远近。而那时,我家住在那个村的最西端,可因为村落膨胀,有很多人家划宅基地,盖房又都在我家更西的村外盖,如此一思考,一计算,原来我们村的中心就在我家院落里,就在我家门口上。原来,我们村就是世界的最中心,而我家院落又是村落的最中心,这不就等于我们的家就是世界的最最中心吗?不就是世界这个巨圆的圆心坐标吗? 意识到我家以及只有我和村人们熟悉而外人完全不知的村落就是世界的中心时,我的内心激动而不安,兴奋而悲凉。我激动,是因为我发现了世界的中心在哪儿;我不安,是我隐隐地感觉到,生活在世界中心的人,他们冥冥之中会因为生活在中心而比全世界的人有更多的承担、责任与经历,可能会是一种苦难、黑暗与荣誉,如同火山岩浆的中心必然有更为热烈的煮沸样,大海最深处的中心,也最为冷寒和寂寞样,而生活在我家这个世界之中心,也必将有更为不凡的经历和担当。说到兴奋,那是因为我那时太年幼无知,当我这个孩子发现了世界的中心在哪儿时,无法承受,也不敢相信世界的中心是我发现的。我担心人们不仅不相信还会藐视、嘲讽我的发现与秘密。说到悲凉,是因为除了我,全世界还没人知道我们村就是世界之中心。我为我们村庄而悲哀,一如皇帝沦落民间而无人知晓样;我为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和人种而悲哀,他们生活、工作、孕育、繁衍了数千年,却不知道他们生活的世界的中心在哪儿,就如他们每天从他们家的屋门、大门进进出出,却不知道他们家的大门、屋门是朝东还是朝西样。 夜深人静,月光如水,我站在空寂的家门口——世界的最中心,望着满天星斗、宇宙辰光,一如《小王子》中的小王子,站在他的星球上,望着星系的天宇般。为不知该怎样向世界宣布,并使世人相信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庄就是世界的中心而苦恼、孤独,而有一种无法扼制的要保守秘密的悲苦与悲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