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世界军事杂志卷首集)》系作者赵秀娟为《世界军事》杂志所写的156篇卷首文字,配以相应期数的杂志封面。书名来自一首著名诗作金句:“心有猛虎,细嗅玫瑰!”也正切和作者身为女性,却长期担任军事杂志编辑、副主编、主编的特质和形象。书中所收文字,从2006年到2014年,时间跨度9年,以时间回溯的形式编排,以年度共分为9个部分,即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题材广泛,视野开阔,思致深邃,文笔优美,且说理透譬,直指心灵,这些也正是这些文字长期影响并吸引读者的突出特点。
办刊人从来就不匮乏来自各种渠道的点题式甚至命题式作文。然而,我们想做的依旧是提供给您一个能安下心来享受静静阅读的文本,如果不能做一个您身边的智者,那我们也要竭诚做一个有专业素养的、不一味聒噪的知者。
我们把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文字原是我们挽留生命的手段,现在却成了目的,而生命本身反而成了手段。于是,所有的作品变成了可资查看的足迹,我们留下它们,以便辨认我们走过的路。
文字在笔下流泪、划痕,仿佛扼腕的叹息和被拦腰击中的挛痛,这就是历史。在这个时代,笔比刀剑更锋利,而且也更容易使用。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任何相信一切和怀疑一切的人的共同点是——两种人都省去了思考。
赵秀娟主编的《心有猛虎(世界军事杂志卷首集)》观时事风云变幻,道世态人心迁流。
珍重待春风
“小伙子,就以邮票为例吧,它之所以有用,就在于它能够一心一意粘在一个东西上,一直把它送到目的地为止。”1910年9月,19岁的胡适在康奈尔大学新生注册的廊道里,读到首位校长Andrew White的欢迎信,校长引用了美国作家Josh Billings的这句话,来勉励六百多名新人。
是的,我们中的多数人太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然而,仍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始终吹不倒他们,只因为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其实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世界、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当然,更高一个层次当属知命。所渭知命,或许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这时的人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系统,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的任何纷扰。
从这个意义上去审视,任何被视为或自称担负着记录职责的媒介,仅仅是记录本身都是困难的。因为记录并不意味着打开镜头就是在记录,也不意味着具备有言出必录的意识就是记录。记录在更深的层面上看是一种能力,一种具有节制、克制、理智的能力,一种能让记录本身充满质感与光芒的能力。如果再往内里探究,我们会发现,“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如是观之,记录最大的酬劳应是记录本身,应是对精神世界深情的凝视、专注的甄选与智慧的收藏。
在选择愈来愈多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专注的热情似乎愈来愈淡漠,一切都更新得太快,前一页的墨迹未干,后一页簇新的书写便迫不及待地要将其覆盖。人们被无数崭新的事物、新鲜的话题、新人辈出的氛围裹挟着,一路追新求变,一路斗志昂扬却又对所有的新事物浅尝辄止,很少人还留恋这样专注的生活——假如你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本不存在才华这两个字,也不存在事业这两个字,存在的是琐碎。重要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情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刘震云这段话一度被不断转发,其《一句顶一万旬》的寓意自不必多言了。
极寒天气煎熬了人们一个漫长的冬季,好在“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心境一直都在,就像我们始终粘在岁月的渡轮上,一直与世界的风云幻变相伴,而始终不变的,则是向着心中的目的地进发。
让心灵在阅读中澄清 眼前的世相似乎越来越纷乱,在战争、冲突、对决、争吵频发的这个世界里,人们的视线被甚嚣尘上的抓狂景象所扰,已经难得窥见世事的清晰走向。
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且难免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这也就是当另一个国度或近在身边的地方发生任何一点波动时,都会激起个人所体验到的快意或不适,都会试图寻找自己的渠道表达乃至宣泄自己的情绪。在信息交流通畅的当下,非洲、拉美、中东发生的事件,我们几乎能同步知道,那些原本与己无关人的f禾l扯,也能成为大家佐餐的话题。海量的信息浸漫着我们的大脑,当记忆力不再能收揽它们时,我们便将这些五昧杂陈的信息外挂在电脑里。我们不停地在看、在说、在打听、在搜集,何曾有消化、有理解、有辨别?
我们此世的存在将不可避免地与阅读行为交织在一起,因为整个世界可以在隐喻的意义上被看成是一个文本。它不是具有清晰叙述结构的线性文本,而是时常扑朔迷离、纠缠不清的一团故事乱麻。它也不是透彻表达自己的情节和主题的文本,它在所述故事之最扣人心弦处故弄玄虚、浮光掠影、断章取义,或者干脆沉默。英国学者丹尼·卡拉瓦罗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他将世界当成一个文本,指出阅读是我们的社会存在枢轴上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要想理解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就只有不问断地阅读我们的空间和地域、我们的历史情境、我们身居其中的政治体系,以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当然还有堆积在各种媒体上的大量影像。
之所以如此强调阅读的意义,是因为当今的许多人,因心性的浮动,目光也是飘移的,大家在匆忙一瞥的浏览中,追逐着不断变幻的现象,也参与制造着更多的话题,却无力定下心神,冷静而理性地阅读世间万象。在对未经审视或过滤的现象世界的被动接收中,恐慌便会占据我们的精神领地,于是生命中弥散着一种无法把握自己的恐慌状态。这种状态,起自于我们不能读懂觉知世相的心。
你若迷失,这世界便生乱象;你若疯狂,这世界便显病态。因为我们在读世界这个文本,也在共同书写着这个文本。那么让我们学会阅读吧,在注视中体验,在思考中确认,它使我们的思绪沉淀下来,内心由此变得清澈,辨识因而变得清晰。
来了一团雾,涌过一阵霾,这世相原本如此。如果我们的心似镜子,那内心里所反映的也只能是雾霾。如果我们的内心是一盏灯,心灵的光芒便会照耀在它所感知到的事物身上。这种表征观念告诉我们,对待世界的反应,并非只有模仿一种方式,通过用心阅读,我们在参透它并以被澄清的心境回应这个世界时,我们的态度才会是从容安静的。
P66-69
风过留痕
那一天,与几位相熟的军迷网友小聚。酒酣耳热之余,突然有人问我,《世界军事》的卷首语是否为我所写?出乎意料的是,在我作出了否定回答后,却有人赞道,每次拿到《世界军事》都会认真去读卷首。出乎意料。是缘于在座的都是骨灰级的军迷,骨灰级的军迷多以理科出身为傲,平时聊天对装备、战术、军史之外的话题从不涉足,被视为文艺范的卷首语,能得到如此真心一赞,实为罕见。
如同一座城市一定会有自己的地标建筑一样,一本曾经辉煌的刊物也一定会有独特的标志性符号。拿出一篇大火过的文章,很少有人能说出它出自哪家刊物。但说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听者便会立即联想到某本杂志。对于《世界军事》而言,尽管办刊已有25年,能称得上标志性的符号也并不多,除了独特的开本和封面的军人肖像,接下来就要算文艺范的卷首语和封三诗了。有的符号在于它的独特和坚持,像开本和封面:有的则在于它的不可复制和难于模仿,卷首语和封三诗便是后者。曾有一段时间,市面上出现过不少盗版杂志,盗版者可以轻易模仿《世界军事》的开本与封面,但卷首语和封三诗却从未被高仿过。那时候,经常有热心的读者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市面上又出盗版《世界军事》了,因为卷首语和封三诗一看就不对。对于那些老读者,《世界军事》的卷首和封三便如同老朋友,拿到新刊首先便会翻到这一页,享受一番老友重聚的快乐,盗版者不论如何乔装总能被一眼识破。
对于《世界军事》而言,卷首语在1989年创刊伊始便已存在。在一般的理解中,卷首就是导读,翻开杂志的第一页,告诉读者这一期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这一本中最精华的地方在哪里,很有些老王卖瓜的广告味道。在传统中,卷首语是主编的自留地,也是体现主编才华的方寸空间。《世界军事》的主编们多才子,所以从一开始,它的卷首便颇具才气。到了我做主编时,依稀记得也写过几篇卷首。但对于一个学造船的工科生来说,每月这几百字的卷首颇感磨人。灵机一动,便把这副担子交给了当时的副主编赵秀娟。这一写就是9年。当秀娟主编应约把她写的卷首结集出版时,又让我来为她的作品写篇卷首。翻阅着156篇卷首,初时颇有愚公移山之感:细细再读,当年编辑一期期杂志的情景浮现脑中,便品味出了文章中的禅机。秀娟主编被称为《世界军事》的才女,文字功底颇深厚,写出的卷首恰与《世界军事》的人文色彩相符,更难得的是随着岁月磨砺人生感悟,卷首渐渐已不再是单纯的导读,读来更有参禅的味道。
写到这里,恰好看到电脑屏幕上闪过的屏保。那是一幅风蚀地貌的图片,坚硬的红色岩石恰如《世界军事》的内容——战争、武器、军人,如铁血般坚冷,一阵阵吹过的柔风却同《世界军事》的卷首——人文、隽永、秀丽,好像那位为男人们编写读本的女主编。风与岩相比是那样的柔弱,风吹过,岩石似乎不为所动,但天长日久,留下的却是鬼斧神工般的美景,让人们不由得感叹——风过留痕。
(作者系《世界军事》杂志总编)
世道,无非人心
卷首语作为一种开卷即言的独特文体,在做杂志这一行当里的方家眼中,历来是知易行难劳心劳力的苦差事。因此,常见一些杂志以选登名作名篇为权宜之策,或干脆弄成泛泛的导读敷衍了事。对于注重编辑意图控制,追求见识领先的优秀杂志来说,每期开篇千字左右的卷首语,一定会出自编辑部自家人的手笔。无论谁为担纲者,一路担着往前走,年年如是,月月如是,都会有远途无轻担的感受。唯其分量日增日重,才谓之为苦差事。也唯其苦中有乐,个中才蕴含各种滋味,无穷寄望。
卷首语写作之难,第一个是命题为先,自缚其手。一本杂志每期各类稿件林林总总,拉拉杂杂,从总体上要传递什么样的编辑意图,达至何种阅读效果,皆需卷首语统摄。无论是明说,还是暗合,卷首的指向都在一定的规矩范围之内,即便信马由缰,也由不得写手离了当期杂志涉及话题、立意的驰道。未了全本杂志意图妙处,便难驭卷首提领要旨。第二个是相机而动,见招拆招。杂志与时代、时事的关系。虽未如报纸那般贴合紧密,但话题的深度更进一步。二度开发深层解读,这是好杂志独有品质所决定的。卷首之言,涉于变化多端的选题之中,又置身世相变幻之上。非有观察理解时事走向,力逮当下现象端倪者不能为之。第三个是涉猎广泛,厚积薄发。千字内的小文,言虽轻,意却要重,居每期杂志之首,要能压得住阵脚,上得了高度:文虽短,使的却是长劲,每期杂志关注点各异,卷首话题也有所不同,所传递的知识、见识只有常说常新,读者才能开卷得益。卷首操刀者,在年年讲,月月讲的背后,自己的学识、见识和体悟只有日日有进项,才能达至“收支平衡”。第四个是人文情怀,智者意趣。开卷所述,如与人初次相见,言语中若未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受,或如老友围炉夜话般自然妥帖,话语中只是官话、套话、假话连篇,读者对全本杂志的兴趣也就索然了。卷首语之真、切、诚、趣、美,只有从写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中生发出来,在智慧的心性照耀下,才能怡人悦人动人。
在国内的军事文化类期刊中,《世界军事》杂志一向以独树一帜的风格样式,深受海内外军事爱好者喜爱。毫不夸张地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今天,由阅读这本杂志而培养激发出的军事爱好者,集结起来就是一个“浩荡军阵”。从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军事专家,到十几岁的中小学生,凡是关注国防、喜爱军事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本杂志的。纵观这本长盛不衰的军事杂志,其品质的核心在于知识+见识,铁血+人文。当今军事杂志甚多,但能集这四种形态于一体,且一直保持这种品质的军事杂志,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本杂志所传播的军事知识无论从时长还是面广及点深的层面来说,都可直追军事百科的势头了。从军事战略、战术到装备、技术,从战争史到当今军事热点,只要留心历年杂志,军事、军队、军人,战争、战场、战斗,一切军事话题、知识都能寻得迷踪。但更可贵的是,贯穿激活这些军事知识,使其有了温度、有了思想的力量线,是编辑部一以贯之的见识。通俗说,就是在提供、呈现、传播军事知识的基础上,不仅告诉读者这是什么,而且告诉读者为什么以及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见识的力量。从杂志涉及的题材来看,一眼望去,飞机大炮,暴烈战争,战略格局,这些硬朗话题,已经有十足的铁血味,但这本杂志并未走火入魔,只为吸引眼球被这些话题牵着走,而是将更为深一层高一档的人文情怀灌注其中。由此,人文情怀在这里不再是矫情的表演,而成为沉甸甸的自省。通览每期杂志时,读者自会有这种强烈的感受。这本杂志对军事背后社会、群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战争背后人类理性和情感的律动,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探问,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军事与我们的生活、生命,与社会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命运关联。有了这样的审视眼光,我们才能不再轻松自得地将战争作为佐餐的话题,才能不再像打了鸡血一样的狂言好战,才能不再仅是将军事作为一种完全割裂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外的蛮力行为。兹事体大,一本负责任的军事杂志就应该有这样的深沉担当。《世界军事》杂志一直以来所致力提供的好专题、好专栏、好文章已经在读者中被广为认同赞许。当然,这也包括《世界军事》杂志备受读者关注的卷首语。
这本书所选录的近9年《世界军事》杂志的卷首语,因为在杂志上刊发时从未署过作者的名字,一时倒成为一个“谜”。也只有在成书的这一刻,读者才会知晓,这批卷首均出自一人之手,作者赵秀娟是这本以男性读者为主要阅读群体的军事杂志的女主编。细算下来,卷首语每期一篇,前6年为月刊,后3年为半月刊,9年的卷首语加起来有156篇之多,这样做命题文章,坚持下来殊为不易。就我们所知,《世界军事》杂志的卷首语在业内声誉颇高,新闻出版主管单位每次作期刊年检,这本杂志的卷首语大多在表扬之列。同行间探讨业务,尤其是各家同类杂志的主编们在一起交流时,也多将其视为杂志卷首语写作的范本。在读者中,这批卷首语文章更是不乏拥趸者,有的读者可以毫无费力说出一大串卷首语的标题,有的读者将每期卷首语撕下来单独留存,更有“粉丝”不辞辛苦,将一期期卷首语搜集起来输入电脑,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在《世界军事》杂志的官方博客上,点赞卷首语或建议结集成书的网友留言也有很多。这些无须我们多言,读者可以自己上网浏览。作为军事文化系列丛书《虎头兵书》的策划编撰者,以行内人的角度来看。我们考察其有无剥离出杂志体的痕迹,脱胎独立成一本书体的品质,最主要的观测点是看这些单独成篇的小品,是否拥有一种持续贯穿始终的内在精神指向和统一连续的行文风格。因为即便是以散文集的方式结集成书,我们也不希望主体指向过于杂乱,形式和内容风格飘忽不定。它不应是简单的文稿堆积,而是思想点与感染力更加密集强烈的展现。达成的效果应该是:纵使有读者已经陆陆续续看过选入的全部文章,但一书在手时,能够在连贯的阅读中,得到全新的启示和受用。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策划《虎头兵书》的初衷。就是要挖掘推荐那些善用文化透镜审视军事的优秀作者,借他们通透的理解力、圆融的说服力、鲜活的表现力,以拓展读者对军事这一领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标准,《世界军事》卷首语无疑是符合的。
应我们再三之邀,作者将9年来的卷首语电子版发了过来。这也是我们首次系统完整地接触阅读这批卷首语。初看去。第一个感受竟只是无语地一声感叹。就如拉洋片一样,9年的岁月,就这么极快地闪过,看似轻巧,却不知这9年的时事风云变幻,9年的世态流转更迭。虽似河水流徙而过,但那些有感情有温度的体悟,却蔓展在时光的河床之上,闪烁着能够唤起人们记忆的光亮。再逐篇细读,心中常会隐隐一动,字面上谈的是时事格局,意蕴却总是指向世道人心,不离斯世,又有剥离喧嚣的通透。
一般来讲,军事杂志的卷首语因题材话题范围所限,比较难以写出彩儿、写出个性来。这批卷首语文章从字面上看。有些是针对军事话题而言,但更多的似乎有点游离于军事领域之外。譬如这些标题《人若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我在浮光掠影里等你》《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思索的位置》《充满阳光的白昼朝我袭来》。再如这样的文字:“在激烈的传奇生活中,能找到感悟当然好,但大多数人拥有的只是一块抹布而已。”“人类认识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是能被我们认识的世界。”“人生活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向两个方向瞻望永恒,得到的却永远只是瞬间。”这样的文艺范儿。这样宁静而固执的思索,相对于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军事视域场,的确产生出了不小的“间离效应”。也就是说,感受上这本杂志内容所呈现的画面,与卷首语的声音不在一个轨道上。但正因为这种问离,有意无意中就扩大了读者阅读这本杂志的视界。你若用心,便不得不在军事现象与永恒意义、战争话题与个人生活间思索标定两者的联系点。当杂志的内容努力勾起读者关注军事的兴趣时,卷首语却将有心的读者推向另一个更深的层面,在这个沉静且易于思考的层面,你必当同步思考涵盖军事又高于、广于军事的人类生活价值意义。
这批卷首语涉及的话题点多面广,从世界格局到局部冲突,从战场英豪到战争强人,从战略谋划到地缘政治,乃至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市井生活、人情世态、新知新论无所不包。因为它是与时事相关的军事杂志开卷之言,记录历史的责任使然。但这本杂志的卷首语并非止步于此,最多只是点到为止,由此深而化之触及到当下生活状态和意义以及长久的生命态度这个本质,才是其中的重点。这批各在千字左右的卷首语,篇篇着墨不多,却无疑称得上精巧耐读。串缀起来看,那些拣拾的时事意象经过一道道审视思考的打磨。就有了另一番景象,它使我们在过往事件话题的一次次闪回中,从过去式的事实中,提取出了更多未曾过期的鲜活思想。这些卷首语有信息量更有智慧点,传播知识的同时更传递见识。赏读这些文章,我们很自然地会被不断进射而出的奇语妙语所吸引,这些铺排开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想碎片,如不住转动着的万花筒,勾连幻化出隽永的气息。其中可见作者理性的敏锐捕捉力,又可见感性的温润表现力,更兼作者十分善于将古今大德仁者的智慧融会贯通用至妙处,形成了这批卷首语特色鲜明的文体风格。文中每有起承转接处,必见犀利的思想接引深化。与其说我们是通过作者的文字领略到大量的格言警句,不如说是我们在密集的提示语式的文字之下,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着各自看待世象的思维角度和态度,碰击出每个人独立思考的欲望。当然,卷首语若可作为一种独特文体来琢磨的话,相信通向优质文章的途径还有许多条。但无论怎样,好的卷首文章所阐述的思想,其实更像是通向思考目标的一条条思路,并非归结式、定义式的武断结语。它只是指月的那只手,为的是让你延伸目光去探寻自己心中的月亮,而不是纠缠于那只手本身。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那只指月的手,必须指在事物表象背后的深层含意这个正确方向上,由事及理,由理及人,由外及内,最终遍及一切。在此,这番评语通指的是好的卷首语的理想状态。不能说本书的这些文章都能达到这样的最佳效果。但读这批卷首语,给我们一个启示,好的文章是直指人心的,是关怀人心的。探测到人文、人本的深度,一切世相、领域才有了可信的关联,一切行为、举动,才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些卷首语见证了这本杂志内在无形的追求,即:将人文关怀与人本持守坚定地灌注在编辑意图之中。正因为杂志有这种追求,才给了这种风格独特的卷首语绽放的空间。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是《世界军事》杂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有态度的文化品质,催生造就了这批完全迥异于其他任何一本国内军事期刊卷首语的特质。
作者在她的多期卷首语中,都流露过写作这些文字的真正意图和尝试,综而言之就是,世道,无非人心。政治、经济领域如此,军事领域亦无出其右。在这样一个从外到内都喧嚣浮躁的时代。如何在激荡的对冲中,学会用时光记录历史、记录我们的命运、记录每一个界定失误和喷溅而逝的飞沫?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也许就是要粉碎模式和限制:去除虚妄,真实而自在地展现:觉察、理解、体谅和善待这个世界,以此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安稳和喜悦。这些看似稀疏平常的道理,却是如今的事事物物、流过的每寸光阴时刻在提示我们的道理。
本书取名《心有猛虎》,自有一番寓意,接下来还有一句细嗅蔷薇。心有猛虎,似乎可以勾勒出血性火爆的军事杂志以及编辑者的职业特征,而细嗅蔷薇则隐匿于雄心之下,成为滋养护持内心的细腻人文情怀,使之长久保持理性和建设性。这两句话出自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审视我的内心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才是你的本来面目。
其中寄望,各位读者自可慢慢品味。
《虎头兵书》丛书策划组
201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