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修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乔松都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修订版)》作者为乔冠华和龚澎的女儿乔松都,作者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和龚澎的传奇人生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本书还首次披露了龚澎去世后,乔冠华晚年走过的沧桑,并讲述了所谓乔家的“家变”,作为乔冠华的子女第一次回应了关于乔家“家变”的种种传闻。

内容推荐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修订版)》作者为乔冠华与龚澎的女儿乔松都。

乔冠华——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杰出的外交家。他才华横溢,被毛泽东称之为“南北二乔”的“南乔”(北乔为胡乔木)。

龚澎——新中国外交部的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外交家。她的才干,她的人格魅力不仅为她的同志所钦佩,也令无数对手所折服,周恩来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作者乔松都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与龚澎的革命传奇人生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读来催人泪下。作者还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龚澎去世后乔冠华晚年走过的历程及家庭的变迁,这是乔冠华子女首次向外界披露这段引人关注而鲜为人知的故事。

目录

代序

前言

编者的话

上篇 母亲龚澎

 第一章 在颠沛流离中成长

在流亡中降生

姥爷龚镇洲

姥姥徐文

从横滨到广东

淮海路上的小姑娘

圣玛丽亚女中

 第二章 妈妈的青春之歌

未名湖畔

亲历“一二·九”学生运动

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敢死队员

传播《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人

抉择

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

 第三章 太行情深

巧遇彭德怀

刘白羽忆龚澎

一段动人的故事

 第四章 雾都六年

走进红岩村

曾家岩号

周恩来初试龚澎

皖南事变前后

《新华日报》女记者甩尾巴

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辅导周恩来学英文

生离死别

 第五章 激情岁月

黎明之外是青山

有缘千里来相会

纯阳洞的故事

化龙桥二重奏

断肠人找到心上人

第一个家 第一个孩子

战斗在敌人心脏

重庆谈判前后

三个美国士兵要见毛泽东

陪同毛泽东会见美国友人

与社会各界的交往

老记者重访团

 第六章 走向新中国

北平军调处

上海马斯南路号

第一份外文期刊《新华周刊》

紧急撤退

创办《中国文摘》

首任社长老乔

香港流年碎影

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

 第七章 主持新闻工作

开国

政务院的花名册

组建情报司

老外交部街号

另起炉灶

制定新法规

言传与身教

死马当活马医

重要的是客观报道

外国记者到西藏

采访大陈岛

毛主席来到新闻报道组:龚小姐,你好啊!

组织记者盛会

新闻发言的奠基人

当好中央的耳目喉舌

冷眼向洋看世界

创业时代:一个难忘的晚上

一部获百花奖的新闻纪录片

 第八章 外交生涯

年日内瓦会议亮相

万隆会议与“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

年日内瓦会议

亚非欧国之行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访华纪实

埃德加·斯诺重访中国(一)

埃德加·斯诺重访中国(二)

与爱国作家韩素音的交往

难忘的合作

第一个电视采访中国领导人的西方记者格林

 第九章 新闻司的当家人

同事眼里的龚澎

为培养新中国外交人才尽心竭力

敢于为下级承担责任

妇女半边天

县委农工部部长龚澎

 第十章 阳光明媚的家

台基厂国际和平委员会大院

国际俱乐部琐记

无量大人胡同号

报房胡同温馨的家

爸妈共同的小名

妈妈没有走

以身教者从

慈母

妈妈和老疙瘩的朋友

启蒙

钢琴梦

北戴河的天伦之乐

妈妈教练

 第十一章 疾风识劲草

势如破竹

夹着尾巴做人

龚澎,你怎么可能是三反分子呢?

难忘的除夕之夜

请让龚澎同志坐下!

坚决顶住!

老乔,过来听《国际歌》!

九十一人大字报

在东交民巷上班的日子

望着面色苍白的龚澎,周总理沉默了

最时髦的装束

最后一别

妈妈送我“上山下乡”

妈妈的来信

最后的四口之家

 第十二章 春蚕丝尽

三月八日雪花飘飘

重托

周恩来探视:冠华同志,你要坚强一些!

我捧着妈妈的骨灰

阿格不在了吗?

尾声

下篇 我和父亲

 第一章 寻根

苏北东乔庄

博学少年与马克思主义

东京帝国大学

留德同学

 第二章 初展才华

“乔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

转折

哲学家的争论

双飞燕

 第三章 建国初期

出席年联合国安理会

板门店停战谈判

与开城的不解之缘

第一次见父亲

 第四章 笔杆子

北戴河的秀才们

论战后面的故事

茅台酒

军队进行曲

文开一代外交风

 第五章 回望双亲

珠联璧合

我和龚澎可不是一般的夫妻

慈父

寓教于乐

老黄牛

和爸爸一起摸彩

逛厂甸

 第六章 从走资派到复出工作

一边挨斗,一边工作的走资派

打倒“陈、姬、乔”以后

复出

父母的牵挂

连夜鏖战—五二○声明

 第七章 爸爸失去了一半生命

永远没有仙客来

不思量,自难忘

妈妈出远门的日子

天涯若比邻

与陈老总的一段交往

爸爸与诗

 第八章 走向事业高峰

爸爸要去联合国

绿色中国—长城挂毯

搭令,我要动身了!

途中插曲

“乔的笑”

与华裔雇员在一起

老同学聚会

归来

出名后的新问题

起草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前后

联大纪实

友情·亲情

 第九章 突如其来的变迁

百味人生

年的父亲

爸爸的心事

哥哥为什么要搬走

我是怎样离开家的

家,没有了—搬离报房胡同

少年已识愁滋味

写给妈妈的信

天凉好个秋

中南海西花厅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与爸爸分别的日子

祈祷与守望

 第十章 重新走近父亲

心结

爸爸,我想对你说

母亲十年祭

和你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我一天也没有忘记

小手指姑娘

爸爸的书桌

与夏衍的半世之交

 第十一章 最后的日子

过去的事情一风吹

最后的晚餐

永别

尾声

续篇 怀念与思考

朋友的话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1914年10月10日,日本东京湾最大的港口城市横滨,在一位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志士家里出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婴。她天庭饱满,五官端正,一双明亮有神的眸子就像两颗晶莹的黑葡萄。按当地人的习惯,家里叫她“阿格”(日语:小女孩)。这个孩子就是我的母亲龚澎。

她排行老二,上面是比她大一岁的大姨龚普生。根据佛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说法,姥姥、姥爷先为大姨取名“普生”,又为母亲取名“慈生”(又名庆生);母亲在学生时代改用“维航”;参加革命后,因敬仰革命先烈彭湃而更名为“龚澎”。

1913年,灾难深重的中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袁世凯却窃取了革命成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行者探索着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我的姥爷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讨伐袁世凯的战役开始后,姥爷在芜湖、长江流域树旗响应,并率先发布《讨袁檄文》:“今数其大罪与天下共弃之。”“二次革命”失败后,姥爷派“湖鹏”号鱼雷艇送柏文蔚去南京,他受到袁世凯的明令通缉,1913年深秋,在上海革命党人的帮助下,姥爷、姥姥带着刚满月的大姨秘密藏进一条运煤船的底舱,小船驶到吴淞口后,一家人登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他们在日本横滨港安全靠岸,全家顺利脱险。

我没能见到姥爷,可从相片上看得出来,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长得很威武很神气。 姥爷龚镇洲

我的姥爷龚镇洲(原名龚镇鹏,1882—1942),是辛亥革命时期安徽著名的革命党人,安徽省合肥北乡古溏村人,祖上十四代高祖从江西迁入安徽。

北乡古溏村位于蚌埠、淮南、合肥三市之间,地处江淮交通要道,现今属合肥市长丰县。战国时有楚头吴尾之说,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处。长丰地势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新四军独立团在淮西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并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这片土地历来就是农民运动的策源地,素有“民风刚毅之乡”之称。

龚氏家族在合肥地区是一户大姓,姥爷自幼家境贫寒,家中只有茅屋三间,几亩赖以为生的薄田。太姥爷龚宗瑜平时一边在家中教私塾,一边种田务农。他为人正直,喜好书画,对史学颇有研究,国民党元老吴忠信当年曾是龚氏家塾的学生。

姥爷10岁就帮家里干许多农活儿,和兄长们一起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所幸的是由于有太姥爷执教私塾,农闲时可近水楼台,接受了“人之初”的基础教育。在家塾听课之余,他还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接受了许多新知识和新思想,特别是康梁的维新思想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开始向往着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关注着国家前途和命运。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姥爷结识了当地一批有志的青年,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共谋推翻满清政府之大计。为了掌握更多的军事知识,姥爷到江南将备学堂学习了一段时间。

1905年底,姥爷因在江南将备学堂被清政府指为“革命党人”而被捕,经同乡好友营救出狱后,由同盟会安徽分会主盟人吴谷介绍,加入了同盟会组织。不久,姥爷到安庆城外参加了李鸿章创建的新军。

1907年7月6日,姥爷龚镇洲和薛哲、倪映典等新军将士参与了安徽省警务督办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武装起义,安庆起义失败,清军立即开始大规模搜捕革命党成员,为防不测,姥爷决定离开安徽。他身上揣着仅有的一元钱,手拿一把雨伞,背着包裹,从安徽出发,翻山越岭直奔保定府,徒步近一个月的路程,终于来到位于直隶省境内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

新成立的军校不收学费,却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背景,恰逢本族一位堂兄报名后改变了主意,没有去考场,姥爷便冒名顶替参加了入学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后更名“保定军官学校”),成为这里的第一期学生,主修炮兵,与蒋介石同期同班。姥爷也从此改名为龚镇洲。翌年,蒋介石被军校保送去日本留学,姥爷则到安庆讲武堂任教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迅速传向各地,担任讲武堂教官的姥爷正在准备响应之时,得知当地清政府驻军将奉命开往南京镇压可能发生的起义,姥爷迅速集合数十名士官生,趁黑夜潜入城内,待城外驻军刚刚开跋,便与清江城内守军激战起来,无奈寡不敌众,弹尽无援,姥爷跳入水中突围时不幸被捕入狱。在即将被处以极刑之际,几个属下士官冒死把姥爷从狱中带伤劫出,秘密潜往安庆。这次由龚镇洲领导发动的清江起义打响了苏皖一带响应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而姥爷的挚友吴谷却惨遭清政府杀害,在其慷慨就义时留下一首绝命诗:“来来去去本无因,只觉区区不忍心;拼着头颅酬死友,敢将多难累生灵。”

1911年11月25日晨,孙中山先生从法国马赛港乘船经新加坡、香港抵达上海十六铺金利源码头,正在上海养伤的姥爷和同盟会党、政、军各界人士齐聚码头迎接。后来孙先生专门召见了他,黄兴还把自己夫人徐宗汉的堂妹徐文介绍给姥爷,那就是我的姥姥,不久后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以“不取奉薪,唯以北伐”为宗旨,在皖北成立了范鸿先领导的5000壮士组成的铁血军,姥爷担任陆军部第35旅旅长,掌理军务,他作战英勇果敢,被赞誉为“铁血大将军”。

姥爷出身农家,一生淡泊名利,不善权谋,不好张扬,后来曾在陈炯明麾下掌兵,因不习官场的勾心斗角及军阀作风,故退出军界,寓居上海。尽管如此,姥爷的意志并不消沉,生活也不潦倒。在历史的几个大转折时期,他都能追求进步,从不趋炎附势向权贵低头。

1941年春,姥爷从桂林专程来重庆看望他的女儿们,周恩来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即与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人在红岩村设宴招待他。

周恩来详细地谈了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姥爷甚感欣慰,他感慨地说:“我的女儿在你们这里不为个人谋私利而是为公工作,她找到了寻求真理的道路,我是很赞成的。我已告诉她,不管遇到多大挫折和困难,不要后退,要坚持到底。龚澎在你们身边工作,我可以放心啦!”

周恩来曾经在某次会见外宾时向毛泽东介绍了母亲的家世,毛主席听后对母亲说,你的家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P3-7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具有传记写实性的回忆录。传主是新中国一代外交奇才夫妇乔冠华、龚澎。作者就是他们的亲生女儿乔松都。她费时几年,在青灯黄卷下翻阅了大量解密资料和相关著作,用心血拌着泪水写成的一部记录父母革命和家庭亲情的作品。

这部书是松都的处女作。作为一部写实性传记,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个字:真实。松都是按此去写作的,因此这本书是具有史料价值的。如书中写到龚澎阿姨如何在毛主席、周总理指示下怎样几次负责接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的真实景象等,是第一次向外界详尽披露。作者以女儿家特有的精细、理性、绵密的笔触,以一种充满了只有血脉儿女才具有的真实感情和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思念,写出了父亲乔冠华和母亲龚澎这对老外交家,艰苦奋斗、忠实执行党和人民所赋予光荣重大任务的历史真实原貌。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他们夫妻二人并肩战斗,互为连理而比翼双飞。毛主席曾赞誉乔冠华与龚澎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真是恰如其分呢!

龚澎阿姨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艰苦卓绝的开创性外交工作中,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上,往往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是开国首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也是外交部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后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在文革的动乱年代,在疯狂的造反派面前,龚澎阿姨坚守原则、站稳立场,在各种压力面前,她表现出的大无畏和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给我们下一代人心中永远留下一个伟大革命母亲的形象!这些在作者笔下都有生动的描述。

我永远忘不了上世纪50年代初,儿时的我经常到乔家居住过的台基厂3号、无量大人胡同6号、报房胡同35号等乔宅做客,我亲眼看到乔伯和龚姨总是因为开国外事繁忙而匆匆钻进汽车去上班,但更多的还是目睹龚姨常常骑上一辆女式“凤头”自行车瞬间消失在风雨中的难忘景象。还有作者松都尚在襁褓中的1954年,她的哥哥宗淮和我同读小学时,他们的父母一身戎装,胸前佩带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标,多次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停战后金日成元帅特发给他们军功章。

记得一个星期日上午,我到乔家为宗淮过10周岁生日,龚澎阿姨亲自“操办”,五六位小同学一人一块蛋糕,一杯汽水,一把糖果,真是“排排坐,吃果果”了。那时我们也不会唱什么英文生日歌,也没有烛光,只是在龚澎阿姨引导下“拍拍手,哈哈一笑”而已。我们每人还端起朝鲜人民军副总长赠送给乔伯伯和龚澎阿姨的苏式转盘冲锋枪,吃力地挎到脖子上,以“英雄”状而自娱,引得乔氏夫妇也大笑不止……

1963年我的父亲万里(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第一副市长)与乔伯伯一起跟随刘少奇主席去平壤访问,一路上,万、乔两人谈笑风生,我父亲教乔伯伯学会了打桥牌,这也是乔伯伯第一次“叫牌过招”呢。那是一次充满战友情、同志情的愉快出访,也是俩人唯一一次的共同出访。

弹指一挥间,这都是近半个世纪前的如烟往事了呀!

不容置疑,在中国百年难遇的改革开放的盛世之下,多少人向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明媚春天终于到来了。出书写传蔚然成风,但也难免鱼目混珠。许多关于乔外长的回忆录和传记纷纷问世,也刮起了一阵“乔老爷”的热潮。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在记述乔外长叱咤中国外交风云的纷繁文字中,关注和记录与他生活长达28年的夫人,也是一代杰出外交家龚澎的文章就颇为单薄了。有幸的是她的女儿乔松都做了生动和较为全面的补充,尽管还不够丰厚,但读者总可以“一叶知秋”了。我想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看到了乔冠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认识了他身边这位经过长期革命战火考验的忠实伴侣,集美丽、智慧、勇气为一身的部长助理龚澎。

在文革的浩劫中,同样受到高压和冲击的龚澎阿姨,身心受到严重损害而英年早逝。难怪周恩来总理在龚澎重病期间,十分悲痛地命令医护人员大力抢救,并亲自到病房探望她。还有少为人知的龚澎的姐姐(作者的大姨)龚普生也是外交界的一位前辈,她的夫君章汉夫伯伯则是建国初期时的外交部副部长,他们都是新中国外交的历史见证人啊!这位开国的副外长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而去世。龚澎的父亲—松都的姥爷龚镇洲也是一位德高望重、追随孙中山、被周总理尊称为“有德有年,功在民国”的革命先驱式人物。

当然,大家都比较熟悉松都的胞兄乔宗淮,亦是一位在外交战线埋头辛勤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副部级外交官。

作者松都是学医的,从小受到学校和乔氏夫妇良好的教育。她见了我们这些大哥哥总是默默无语地点一下头,微微一笑,就忙着做功课和弹钢琴去了。如今她带着历史责任,更多地是对双亲的日夜思念,在亦乐亦悲中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松都出书写双亲,可喜可贺。有幸给愚兄机会写些心里话,借此机会为两位我所熟悉的革命前辈奉上点滴回忆拾遗,甚感荣幸。

后记

这本写了八年的书于2007年11月交稿,2008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五年了。世界知识出版社胡孝文主任邀请我把这本书放到世知社再版。于是,我重新阅读了一遍自己写的小书。

我又一次被自己记录下的文字带回到往事之中,那些遥远的,飘忽不定的影像似乎更加清新更加与自己血肉相连。

当我的孩子长到我当年下乡的年纪时,我深深感到当年父母的心。在我执意要下乡的时候,妈妈望着我喃喃欲语的表情就在眼前……我和哥哥先后踏上东北内蒙的火车以后,家里又是怎样的状况……

或许我们已经走过或是接近爸妈当时的年纪了。人生其实是很快的,人无完人,历经风风雨雨,我们或许要为长辈做一份担待。就像我们的出生与成长,父母为我们所承担的一样。

 《苦难辉煌》一书中说,有人奋斗,有人收获,父亲母亲这一代人奋斗一生,在收获来临的日子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消逝了,但是我们还是要为中华民族曾经有这样一批优秀的儿女而自豪,这其中有我的父亲母亲的身影。

2014年是母亲龚澎诞辰100周年。谨以此书作为纪念。

完成修改版文字之时,已是初夏时节,窗外绿叶丛丛,阳光灿烂,亲爱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取前辈之精华,健康快乐地迈向新生活,这正是生命本身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小书发表后,河南新乡、北京、上海、广东、山西等地的热心读者对作品做了认真校正,使本书中的文字与历史情节更加准确,这使我获益匪浅。许多相识与不相识的读者给予我巨大鼓励。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感谢万伯翱,王彤(三星),王焕德,马思猛,沈长风,霍平分,张丽娜,马波,江岩,赵香华,孙大纹,苏宝琛,窦广利,张力力,徐琳等朋友一如既往的支持。

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发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