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宁编著的《刺杀希特勒档案解密(1932-1945)》囊括几乎所有的刺杀希特勒的事件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本书包含了纳粹德国阴影下的反纳粹与反战史;本书中包含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悲剧英雄的故事;希特勒,政治家、战略家、传记作家、演说家。德意志籍奥地利裔政治人物,纳粹党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兼种族灭绝核心人物。
李海宁编著的《刺杀希特勒档案解密(1932-1945)》写在施道芬堡“7·20”行刺希特勒70周年之际,主要讲述的就是那些行刺希特勒的人——既有普通工匠也有高级军官,既有敌方特工也有他最亲密的伙伴,既有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也有热衷于权力的人的故事。本书通过详实的历史档案资料,再现了他们的行刺动机、计划、实践,以及最终的失败过程。
1918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到了第四个年头,德国的资源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正迅速滑向全面失败的尾声。协约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军队在西面向其发起了潮水般的攻势,德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10月中旬的一天,一列满载着德军伤兵的火车驶离西部前线,缓缓穿过德国,朝东部的边界地带开去。那里相对安全:沙皇俄国已因革命和内战而崩溃,退出了与英法的盟约。
车厢内的几百名伤员里,不少是刚在比利时的一次战斗中被英军施放的毒气熏瞎了双眼的巴伐利亚第16后备团的士兵。其中有一名年仅29岁的下士,是个来自奥地利的志愿兵,名叫阿道夫·希特勒。在斯德丁附近的一所医院,希特勒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恢复了视力,没留下什么后遗症。过了些日子,11月10日,有个牧师来到医院,告诉伤员们:在德国国内发生了革命,德皇已经退位,逃到荷兰去了;社会民主党宣布成立共和国;新政府将在次日停战,听任胜利者的摆布……总之,战争打败了。说着说着那个牧师哽咽起来。
初闻战败的消息,希特勒只感到非常痛苦,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不能理解、更不能忍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但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唤起了他的“政治觉悟”。在他看来——和许多德国人认为的一样——德军并没有在战场上被打败,而是背后中了卖国贼的暗剑。那天晚上,当牧师离开以后,希特勒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向那些干出这事的人复仇。希特勒在以后回想起此事时说,在那一刻,“我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前途,我决定投身政治”。于是,20世纪一股最凶残的势力在一间冷清的病房里出世了。
阿道夫·希特勒于1889年4月20日出生在奥地利和德国接壤的边境小城布劳瑙。父亲是那里海关的一个小官员。1895年,父亲奉调前往林茨赴任,全家搬进该城郊外的一个小村子,住在一所漂亮的小农庄里。1903年父亲去世后,希特勒继续与寡母住在林茨,直到她1907年死于乳腺癌。尽管天资聪明,但希特勒在学校里却始终只是名中等生。他除了自己想学的科目外,学业成绩不佳,16岁时没拿到结业证书就离开了学校。虽然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绘画训练,希特勒却怀有当一名杰出画家或建筑师的雄心。18岁时他毅然前往维也纳,先后参加了艺术学院和建筑学院的入学考试,但都名落孙山,被拒之门外。此后的5年,对这个孤独的青年来说,是一段极其悲惨和贫困的时期。希特勒没有朋友,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职业或就职目标,不得不靠到处当按日计酬的临时工来谋生,后来改画以维也纳市容为蓝本的明信片出售赖以维持生计。他白天在城里溜达,闲逛,经常光顾为贫民开设的施粥所;晚上的时间用于看戏,睡在廉价的流浪汉收容所里。希特勒也曾认真地寻找过失败的原因,但他从不去正视自己的缺点,只是试图去找出一些客观因素,其途径主要是市面上的各种小报,这些报纸里充斥着狂热的种族主义和对犹太人的憎恨。在此之上,他又加上自己的一些固执的观念和偏见,如对权力的颂扬,对独裁政体的偏爱,对民主、自由和人道的蔑视,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敌视等等。
1913年春天,希特勒离开了维也纳,动身去了德国。在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他重操旧业,画城市风光明信片兜售,但是买卖很不景气,只能勉强糊口。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他的悲惨生涯肯定不可避免地要在监狱中或贫民窟里结束,也可能会自杀。1914年8月,25岁的希特勒作为志愿者获准加入德国军队。军队和战争恰好给了他最需要的东西:如家一般的安全感和发泄暴力的渠道。他找到了伙伴,得到了住所和膳食,不必再为生活无计而担惊受怕了,更为重要的还是找到了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