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何存在?”这是一个古老而常存的命题,为了寻找答案,美国学者吉姆·霍尔特化身为一个“存在主义侦探”,走遍世界寻访各大领域的专家,采访了牛津大学的哲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法国的佛教徒,甚至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试图从不同角度解开宇宙的终极谜团。这本用幽默而流畅的笔法写成的279页小书,副标题叫“一部存在主义的侦探小说”。
《世界为何存在(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是一部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兼容宇宙学、数学、物理学、神学、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奇书。为普通读者而写,探索“万物为何存在”终极命题的作品,想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为何存在,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杰作。本书今年七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始终高居亚玛逊排行榜前缘,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第7位。
《世界为何存在(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荣获《纽约时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作者吉姆·霍尔特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入笔,讲述年轻时读萨特和海德格尔的著作,被“世界为何存在,而非一片虚无?”的追问所震撼,由此展开了一场探索宇宙起源的旅程。作者带着对这个终极问题的困惑出发,策划了一条独特的寻找答案的路线。他遍寻全世界的知识精英,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量子物理学家、全灵学院的著名哲学家、隐居北美的神学家、独处澳大利亚的科学哲学家、牛津大学的著名数学家,甚至包括美国著名文学家约翰·厄普代克等,尝试从多学科的路径来解答这个终极问题。在这段追寻答案的历程中,作者先后经历了爱犬死亡与母亲逝去之痛,从对生命存亡的体验加深了对宇宙之谜的领悟,最后找到了属于他的答案:关于世界、关于自我,以及关于生与死、存在与虚无。本书受到New Scientist推荐,内容真实可信,经得起科学质疑。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遇到存在之谜时的情景。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住在弗吉尼亚的乡村,还是个懵懵懂懂、自诩叛逆的中学生。和一些懵懵懂懂、自诩叛逆的中学生一样,我对存在主义发生了兴趣,因为这个哲学流派似乎有希望解决我作为青少年的种种不安,至少,它能够将我的不安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一天,我到当地大学的图书馆里去借了两本模样吓人的巨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和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我觉得后一本的标题很有意思,于是翻开读了几页,接着就第一次遇见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那个问题当时带给我的震撼:那么简单,那么粗暴,那么有力。这真是终极问题里的终极问题,人类问出的所有“为什么”,背后都有它的痕迹。我不由自问,在我(短暂的)智力生涯中,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过它呢?
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有人说这个问题无比深刻,深刻到只有形而上学家才能提出,但它又无比简单,简单得只有孩子才能想到。我当时年纪还小,还当不了形而上学家;可是身为孩子,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它呢?现在回想起来,原因其实相当简单:我对形而上学的天然好奇,都被我成长的宗教环境给压抑住了。我从刚懂事起就听人说,是上帝创造了世界,而且他是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世界。这样说的人有我的父亲母亲,有小学里教我读书的修女,还有我家附近山丘上那座修道院里的圣方济各会修士。上帝就是世界存在的原因,也是我存在的原因。至于上帝本身为什么存在,就没有人告诉我了。上帝和他自由创造的这个世界不同,上帝是永恒的,并且无所不能,在任何方面都无限完善。因此,他的存在也许并不需要一个解释:他既然无所不能,那么或许也能自己创造自己吧。用拉丁文的术语来说,他是causa sui——自身的原因。
这就是大人们在我年幼时向我传授的说法。到现在,这个说法仍然为大多数美国人相信。对这些信徒来说,所谓的“存在之谜”根本就不是谜。你要是问他们“宇宙为什么存在”,他们会回答是因为上帝创造了宇宙。你要是追问“上帝为什么存在”,答案会取决于他们的宗教修为。有人会说,上帝是他自身的原因,是他自身存在的根据,他的存在包含在他的本质之中。也有人会说,谁问出了这种不敬的问题,谁就会在地狱里受苦煎熬。
不过话说回来,你要是叫那些不信上帝的人解释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他们多半也说不出满意的答案。在眼下的这场“上帝论战”中,那些维护宗教信仰的战士常常将存在之谜用作武器,以打击那些主张新无神论的对手。理查德·道金斯*,这位演化生物学家和职业无神论者,就给这道谜题弄得不胜其烦。他抱怨说:“我的那些信神的朋友老是翻来覆去地说,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这里头一定是有原因的。”克里斯托弗·希金斯**,另一位无神论的坚定旗手,也经常遇到对手抛出同样的问题。一次,一个略有些霸道的右翼电视节目主持人得意洋洋地问他:“如果不承认上帝,你又怎么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还有一次,另一个长腿金发的女主持也谈到了这一点。“宇宙是从哪里来的呢?”她质问希金斯,“如果说一切都来自虚无,那似乎就违反了逻辑和理性吧。大爆炸之前又有什么呢?”希金斯答道:“大爆炸之前有什么,我也很想知道。”
一旦抛弃了上帝假说,还有什么法子可以解开存在之谜呢?你或许会觉得,终有一天,科学将不仅能解释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也能解释它为什么存在。至少道金斯是这么期望的,在他看来,存在之谜的答案要到理论物理中去找。“物理学家假定在宇宙最初的那一瞬间发生了‘暴胀’,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或许会发现‘暴胀’是宇宙学的基础,就像达尔文的理论是生物学的基础一样。”他这样写道。
而身为宇宙学家的史蒂芬·霍金却另辟了一条路子。按照霍金的理论模型,宇宙虽然在时间上有限,但它却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在霍金看来,这个“无界”模型并不需要一位创世主,无论这创世主是神明还是别的什么。不过,连霍金都怀疑他的那些公式能否为存在之谜提供一个圆满的答案。“又是什么为这些公式赋予了生命,并创造出了一个宇宙来让它们描述呢?”他忧心忡忡地问道,“宇宙为什么就非得存在呢?”
看来,如果用科学来解答存在之谜,就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宇宙包含了一切在物理上存在的东西,一个科学的解释也必须诉诸某个物理上的原因;然而任何物理上的原因,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本身也需要解释。因而,对宇宙的存在做任何纯粹科学的解释,结果都注定是循环论证。即使这个解释是从某件极微小的东西人手——一枚宇宙蛋、一小片量子真空、一个奇点——那东西也依然是一件东西,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科学或许可以揭示现有的宇宙是如何从某个更早的实在演化而来的、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但是最终,科学还是会撞到一堵墙壁:那个最初的物理状态是如何从虚无中产生的,这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问题。至少,那些拼命维护上帝假说的人是这样主张的。
从古到今,每当科学不能解释某个自然现象的时候,宗教信徒就会忙不迭地抬出一尊造物之神来填补空缺——然而每次的结果都是科学填补了空缺、信徒丢尽了脸面。比如牛顿就曾提出,行星需要上帝对它们的轨道不时做些调整,才不至于彼此相撞。然而百年之后,拉普拉斯却证明了物理学完全可以解释太阳系的稳定性。(当拿破仑问到上帝在他的行星理论中扮演什么角色时,拉普拉斯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回答:“我不需要那个假设。”)近些年,又有宗教信徒坚称盲目的自然选择无法解释复杂的有机体何以会出现,所以演化过程一定是受到了上帝的只指引”。但是这个观点也已经遭到了道金斯租其他达尔文主义者决定性的(也是欢快的)驳斥。
这种“空缺处见上帝”的观点,只要是涉及生物学或者天体物理的具体问题,最终都会遭到揭穿,叫信徒们下不来台。可是在“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的问题上,信徒们就觉得自己的胜算大多了。熟知科学又为宗教辩护的罗伊·亚伯拉罕·瓦吉斯这样写道:“任何科学理论,似乎都无法在彻底的虚无和丰富的宇宙之间搭起桥梁。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元科学问题——科学只能提问,不能回答。”哈佛大学的杰出天文学家(也是门诺派的虔诚信徒)欧文·金里奇也同意这个观点。他2005年在哈佛大学的纪念教堂发表演讲,题目是“上帝的宇宙”。他在演讲中宣布,这个最终的“为什么”的问题是一个“目的论的问题”,“不是科学能够把握的”。
P5-8
我是谁?
——《世界为何存在》序
李淼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有一个情节很有趣,欧阳锋在黄蓉的引导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疑问,连问“我是谁”,然后就疯了,以后他逢人就问“我是谁”。
我们读到这里,觉得欧阳锋成了哲学家,觉得金庸设计这么一个情节很合理,一个人内功练到一定程度,就像参禅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对我和事物的本质产生怀疑。佛学家认为世界不存在,是自我的幻觉,真正的存在是“彼岸”,对自我身份产生怀疑的人也深刻质疑“我”的意义或含义,就像欧阳锋。一个人陷进这个问题,就疯了,就像欧阳锋。
世界真正存在吗?我真正存在吗?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是用我的存在来肯定世界的存在。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学过的一个哲学教条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对世界的看法,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客观存在,独立于“我”而存在,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并不客观存在,是“我”的外化。当然,这种二分法非常粗糙,将一个深刻的问题以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做了简单化处理。
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我是谁”“世界存在吗”“存在是什么”“世界为什么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要么他非常清醒,要么他清醒到了疯狂的边缘。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重新提出了世界客观与否这个问题。电影《黑客帝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法否定的可能性:我们这个世界可能就像虚拟游戏一样,是某个更高级的文明写出来并运行的代码。如果我们自身的文明进一步发展,我们也许也能写出并运行一个虚拟世界的代码,这个代码也许会演化出另一个文明,这个文明到了一定程度也能写出并运行另一个虚拟世界……因此有人论证,既然虚拟世界可以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递进,那么,根据概率论,我们这个宇宙是虚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你看,世界存在吗?我是谁?确实是个问题,或者确实是两个问题。
物理学研究还提出第三种可能性。我们的世界并非虚拟的,而是“史前”某个顽皮的物理学家不小心在他的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确实,我们宇宙源于一场大爆炸,根据《万物理论》主角霍金的一个定理,我们的宇宙不可避免地源自某个奇点,在这个奇点上,空间不再有意义,这个奇点“前”,时间也不再有意义,因此我们将“前”用引号括起来。而根据宇宙暴涨理论,这场大爆炸其实来源于某个真空,那么,物理学家想象,也许这个真空可以通过某个虫洞连接到另一个宇宙,这个虫洞的出口也许就是那个顽皮物理学家的实验室。他一不小心制造出了这个宇宙。
且慢,另一部分物理学家可能完全不同意我们的宇宙是史前文明不小心创造出来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是精心制造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宇宙很特殊,例如在我们的宇宙中不仅存在原子,还存在碳原子,因此通过碳原子的化合物衍生出了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就是说,这个观点认为存在一个自然的上帝,这个上帝不过是另一个智慧生物而已。
当然,我个人觉得我们的宇宙最有可能是无数众多宇宙中的一个,在我们宇宙之外还存在很多其他宇宙,这些宇宙的大小,是否存在恒星,是否存在原子和分子都不一定,一句话,不同的宇宙中有不同的物理学定律。我坦承两年前我不相信这个多元宇宙论,现在,因为这个和那个原因,我开始信了。
以上是物理学家能够想到的世界,尽管理论不同,大家都承认一点,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
这样,我们就来到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在承认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前提下,它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压根不存在?为什么世界不是虚无?
这样,我们就可以打开这本书阅读了。这本书的作者抱着同样的疑问,梳理古往今来各种不同的哲人对“世界为何存在,世界为何不是虚无”的探索,最后抵达了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这本书:“世界上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这个问题其实无解,或者说有很多不被公认的解,作者通过本书就贡献了其中一种。不论他的解答是否可靠,我们都值得读完这本书,并认真思考作者的解答。
本书开始于一个游戏式的序言:“为忙碌生活的现代人提供的快速解答:世界上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如果世界一无所有,也就没有任何规律,因为规律是属于‘有’的范畴。如果没有任何规律,那么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一切皆有可能,那么‘一无所有’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如果世界一无所有,会得出‘一无所有’是不可能的结论,因此,世界‘一无所有’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世界上必然存在万物,证明完毕。”
不用细想,这是一个游戏式回答,有明显的漏洞。尽管如此,这个回答却值得思考,由此我们被作者带入了“歧途”,开始打开这本书阅读,于是越陷越深。
本书从现代哲学两本赫赫有名的著作: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引入这个看似无厘头却最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这个问题简单而粗暴,是真正的终极问题,是所有问题的终点,人类问出的所有“为什么”背后都有它的痕迹。
在第二章,作者从各种角度解释这个“最黑暗的问题”。接下来的第三章,作者进入另一个概念,“虚无”是什么?虚无是什么也不是,还是某个东西?这是看上去自相矛盾的一个概念,如果你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读海德格尔枯燥的哲学名著,那么你有最好的机会在这里思考到他的“虚无虚无化”这类命题。
在这篇中文版序言里我就不去剧透作者是如何展开剧情的了。我只想提几个关键词:上帝,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或无限,因果律存在吗,因果律是局域的还是整体的,多重宇宙,佛学如何看待宇宙,万物皆信息,全局选择者,善召唤存在,等等,等等……
这是一本“存在”问题的导论,从而也是一本哲学入门书。在形而上的层次上,哲学问题都是至今无解的问题,因此,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将伴随你存在的一生。同样,读一遍这本书不会解决你的问题,也不会给本书提到的各种问题画上句号。我的意思是,以后我还会不断地重新阅读这本深入而浅出的书。
我是谁?存在是什么?存在为何而存在?
本书的思想触角直达思想之井的井底,对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最终极的思考,视角广阔,语言平实而生动,哲理中蕴含诗意,让我们以新生儿的眼睛重新打量万物的存在。
——刘慈欣 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
这本书或许会颠覆你对于存在的所有认知,让你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并为之深深着迷。
——陈楸帆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