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创的先河
二战前夕,动荡的历史上,骑兵渐隐。机械化部队崭露头角,新式武器相继出现。最重头的武器,是重型坦克。重型坦克杀伤力极强,可它笨重、不灵活,在人烟稀少的地带执行任务还说得过去,一到了繁华闹市,就挤不下脚去。
由此,轻型坦克问世了。轻型坦克倒是灵便,速度极快,可是,由于它去除了一些装备,又显得有些弱不禁风。
英国的一些军事家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开始了新的构想。这是一些先知先觉的人,有着超前的思想。他们觉得,应该将重型坦克和轻型坦克搭配使用,同时,将其“升级”,使其“进化”。他们还提出,提高装甲坦克的地位,把它作为战争的主角。也就是说,摒弃以往慢吞吞的作战方式,让装甲坦克以快如闪电的攻势,使敌人腹背受创,从而迅速突破防线。
这个思想实在太先进了,英国军方听了,目瞪口呆,难以接受。在英国军方看来,让士兵们一股脑儿钻到装甲车里,独自作战,有如天方夜谭。因此,他们不假思索地拒绝了。
然而,德国军方却迥然不同,格外敏锐,认识到了这种思想的进步性。德国暗地里忙碌起来,组建了以装甲坦克为主体的现代化部队,并制定出了配套的新战术——“闪击战”。
“闪击战”是德国将领施利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时提出的战略概念,由此,德国开创了机械化作战的先河。
闪击战的核心,就是速度。德军进行了一次次秘密演习,试图通过闪电般的先发制人,快速突破阵地,控制战局,避免与对方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作战。
英法两国听到了些微风声,十分不屑,态度依旧高傲。德国不在乎这些,依旧埋头演练。逐渐地,步兵和炮兵都能熟练使用装甲设备了。
为了配合装甲部队的出击,德国还偷偷地创建了空降部队。空降人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技术非凡。他们穿着独特的统一制服,机密地出入军事禁区,风姿独特。在当时的世界,独一无二。
在空降部队中,还有一支滑翔部队。滑翔机作用极大,一架滑翔机能拖动几架飞机,并能独立作战。这些空中力量的主要任务是从后面进攻,占领对方机场、桥梁和城镇等,为闪击战扫平障碍。
在备战充足后,希特勒决定,对波兰实施闪击战。而在此时,英法两国还不知道什么是闪击战。人类史上的第一次闪击
在入侵波兰之前,希特勒为发动这场战争制造了借口。
他召来了党卫军头目希姆莱,告诉他,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事件,随便弄个借口出来。希姆莱静静地听着,聚精会神,一眼不眨。
希特勒打了个比方,说如果有一些波兰士兵跑到德国边境的小镇里,攻击小镇的广播电台,德国势必要奋起抵抗。显然,希特勒的想法是,要做出波兰人蓄谋挑衅、而德国被迫发动战争的样子。
希姆莱领会了希特勒的意思,点点头,表示没有问题。希特勒又补充了一句,制造借口时,是否合理,不必介意。
1939年8月31日,在希姆莱的授意下,德军从边境附近的集中营里揪出了十多个吸毒犯,强行给他们套上波兰军装,然后,搡到电台附近,扫射致死。稍后,德国军方的摄影师拍下了尸体,刊登在第二天的晨报上,宣称波兰的正规军侵犯德国边境,试图摧毁德国的广播发射台,已被击毙。
可是,就在8月31日拂晓时分,德军已经开始践踏波兰的领土了。
德军在发起攻击前,先由轰炸机飞临波兰上空,大肆轰炸,破坏交通设施、通信系统等。同时,在边境线上,德军的千百门巨炮也轰然发射,炮弹如雨。一个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开始越过边境,发动攻击。
这是波兰人第一次尝到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空袭,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厉害。
这种骇人的闪电袭击,以逶迤的装甲蛇形阵,从侧翼和后面插入,然后,形成包抄式的钳形攻势,把对方陷于一个个重围,再出其不意地猛击——纳粹闪击战大都为这种战术模式。
波兰人在震惊骇然之余,奋勇抵抗。但德军的机械化装甲师团发挥了高度威力,锋芒锐利,不可阻挡。
不到两天,波兰的空军力量就被摧毁了。部署在第一线的500架战机,尚未起飞,就被炸坏,飞行人员伤亡成堆。德军还在不断地缩小包围圈,圈内的波兰军举步维艰。许多波兰士兵的血肉之躯,被碾压在坦克的履带上,鲜血淋漓,血肉翻卷,残肢横飞,惨不忍睹。
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首都华沙。一位装甲部队指挥官向希特勒汇报,说战争基本结束,剩下就是打打兔子的活儿了。
然而,“兔子”们勇敢无畏,顽强不屈,仍旧以惊人的牺牲精神奋力抵抗,尽其所能地战斗到最后一丝力气。
希特勒怒不可遏。他通告波兰指挥官,立即停火。对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希特勒被彻底激怒了,大骂波兰人“不讲道义”。P2-4
战争是人类熟悉的面孔,早在荒蛮时代就出现了。密林里,岩谷内,大野大泽中,赤身裸体的人、裹着树叶兽皮的人,为着采集、狩猎、血缘复仇等,本能地暴力相向。攻击与被攻击、掠夺与被掠夺,在简单的木石兵器中进行。至于战略战术,一概皆无,劈头就打,或上去就咬(用牙齿狠命撕咬,是其时打斗的一种方式),基本各自为战,各打各的,胜负全凭人数的多寡、体力的强弱、勇敢的程度。
这是文明之初的暴力行为,是战争的雏形。在国家出现后,战争得到了真正的升级。
几千年来,各种战争此起彼伏,绵延于人类史中,有如细密的针脚,逶迤而来,从未断绝。
其中,有一次战争最为血腥、残暴。无论是在相对意义上,还是在绝对意义上,它比以往任何战争都要可怕。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它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杀戮。在一切大屠杀中,在一切地缘政治的冲突中,它的激烈和惨烈程度,非语言能够尽述。
它把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卷了进来,有7000多万人或伤或亡。在总死亡人数中,几乎一半都是平民!这些无辜的生命,被贴上了“次人类”的标签。他们或者死于侵略者的政治谋杀、种族灭绝,或者死于“邻居”(英美等盟友)的战略轰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有感于此,甚至生出这样一个回归原始的想象:“所有的武器都被销毁,在下一次战争中,只许人用嘴咬!”
这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全球性的暴力行动,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
它不是“我们”与“外国人”之间发生的战争,不是“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发生的战争,它也不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它更不是一个世界与另一世界之间发生的战争。它是这个世界发生的战争!它是整个人类发生的战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战对整个人类群体和个体的影响都是深重且深远的。
那些伟大或重大的决策、起眼或不起眼的谋略,那些古怪的指点或自如的挥洒,那些奇异的战略战术,那些光怪陆离的武器发明,那些神奇且神秘的隐蔽战线,凡此种种,强有力地改变了政治版图、社会结构、经济科技,改变了人类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形成,就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战的影响辐射到历史的腹心,作用于文明。理解了这一点,当有人纳闷世界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人类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时,就会多一层次的思考。
不知史,不足以知未来。于此,我们打造了“另眼看二战”这套丛书,全五册,分别为《生死决策》《风云人物》《著名战役》《致命武器》《谍战之日》。
《生死决策》侧重于对二战中重大决策的发掘。众所周知,是《慕尼黑协定》坚定了希特勒掀起战争的决心,是同盟国的围剿使日本选择了投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无论是《慕尼黑协定》,还是日本投降,都暗藏玄机,都是复杂叵测的决策行为导致的结果。从《慕尼黑协定》到日本投降,从二战开始到二战终结,其间纷繁起落的一连串决策,有光彩的,有邪恶的,有气吞山河的,有藏头掖尾的,有出卖国家的,有成全自己的,无论哪一种,几乎都出人意料、匪夷所思。再以“苏德互不侵犯”的决策为例,书中写道,“苏联和德国,共产党和法西斯,布尔什维克和纳粹,莫斯科和柏林,红色和黑色,他们一向是天生怨敌,现在却有了如此政治性的接近!穿上了同一条裤子!”苏德结盟堪称破天荒的头号国际事件,之所以如此离奇,其实别有内幕。本书撷取了影响人类史的非同寻常的26个决策,在战争的幽径中探索,在历史的后厢房寻觅,拨开重重迷雾,剥出窝藏于深处的真相。
《风云人物》展现了传奇历史里的传奇人物。他们中间,有政治首脑,有军事将领,其行止,其决断,成就了无数个“第一”和“唯一”!在那段特殊的时光里,希特勒成为唯一一个统治十个国家的总统,罗斯福成为唯一一个被憎恨的伟人,隆美尔成为唯一一个受到敌我双方尊敬的将领,艾森豪威尔成为唯一一个能协调几百万将士的参谋,麦克阿瑟成为唯一一个最辉煌的逃兵……在浩荡风云中,在遍野硝烟里,他们用失败和胜利诠释着战争。没人告诉他们要怎么做,那一刻的历史是茫然的。他们的身后,是国家力量,他们依凭于此,遵从内心的召唤展开行动。他们的行动极大地影响着战争,而性格则极大地影响着他们。本书注重于对人物性格特质的深度剖析,在细腻的追索中,横陈战争的肌理,读来细腻、真实,骨血丰满。
《著名战役》描述了二战中的符号性战役。之所以被冠以符号性,是因为这些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世界,还在当代世界的文明打下了烙印。本书致力于展现神奇的战术,使读者能够在惊心动魄中体会到闪击战的神速、胶着战的奇异、撤退战的恢宏、偷袭战的鬼祟、航母战的奇巧、围城战的血腥、沙漠战的狂野、登陆战的隆重、阵地战的凄惨、攻坚战的激烈、反潜战的隐秘……每一次战役、每一种战术,都有着空前绝后的特点,有的出神入化,有的离奇古怪,一一惊心,步步绝妙。笔者努力挖掘新的内容,在众多的解密档案中,筛选出鲜见的线索,并通过各种努力求知、求解,最终完成内容上的垦荒,将战争机密推送到读者面前,将几乎是神话般的存在“下凡”到文字中。书中叙述的15个战役,故事性强,重细节,在文趣中交映着野趣、妙趣、谐趣,盎然生动,活泼可感。
《致命武器》是一本人文情怀极强的书。它的最大特色是,不仅描述了杀伤性武器,还追溯了武器的发明、发现。一边是硝烟滚滚的战斗,一边是埋头灯下的研制,这是军事与科学的交汇,在世界战争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交汇还是第一次!它仿佛一个向导,带领战争走上了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书中涉及的武器有枪、炮、舰艇、战机、坦克、导弹等。它们都是人类想象的结晶,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武器家族的“新生儿”,却无一例外地都创造了奇谈与奇迹。其中,人操鱼雷等武器,神秘而离奇。人操鱼雷“像一条细长的青鱼,‘鱼背’上有两个座位,潜水员跨上去,一路飞驰,靠近对方军舰后,将‘鱼身’与‘鱼头’分离——‘鱼头’中藏有炸药,军舰就这样被摧毁了”。这些里程碑式的武器,加剧了战争的激越和惨烈,也促进了战争的终结。
《谍战之日》作为这套书里最为跌宕起伏的一册,展现了一条无影无形而波澜壮阔的隐蔽战线。在这条战线上,每一场谍战,都不是一个孤立事件,都是一系列政治纷争的结果,都是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结果。它们与战争、与历史的关系,不是串联的存在,而是并联的存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以“斩首计划”为例,海德里希策划了一起离间计,借斯大林之手杀掉了苏联元帅,为德国减少了劲敌,使苏联丧失了战争警惕性,未能提前布防,导致大战一开始就一败涂地、血溅山河。本书没有因为专注于曲折的谍战故事而忽略严肃的大战背景,同时,努力展示更多的谍战技术成果。书中写到的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机,就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科学大战。科学家为了完成破译工作,甚至想出了“抢劫”德国军舰的办法,最终找到了德军密钥,解开了“恩尼格玛”之谜。这种科技力量的渗透,能够让读者在了解特殊战场的同时,留下一个对世界的侧面思考。
综观全套丛书,几乎每一个决策,都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暗藏韬晦;几乎每一片风云,都激荡着统帅们的大气与大器,也盘旋着小气与小器;几乎每一场战役,都不乏遗憾的战术,都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几乎每一种武器,都淋漓着不应当的血泪;几乎每一次谍战,都是智慧与科技的偶遇。本书不去刻意规避缺憾,而是客观坦承,以求是求实的精神,告慰旧史,展眼新史。
每册书各有侧重,全套丛书还原了一个立体的二战,剖面宏丽,纵深幽邃。其落笔之处,深阔多元;其书写之风,从容细腻。在历史里考古,在细节里发现,是其追求。
书中章节或长或短,不拘结构,均依据事件大小等因素量体裁衣,只求“合体”,不求“制式”。在书中与二战重逢,迎面的刹那,读者将震撼于那不可复制的历史。
本套丛书力图在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的同时,闪烁着科普性、知识性,体现浓厚的人文关照。但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有不够周全或存在其他缺点错误之处,恳望读者指教。 编者
2015年3月
鲍志萍编著的《著名战役》描述了二战中的符号性战役。之所以被冠以符号性,是因为这些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世界,还在当代世界的文明打下了烙印。本书致力于展现神奇的战术,使读者能够在惊心动魄中体会到闪击战的神速、胶着战的奇异、撤退战的恢宏、偷袭战的鬼祟、航母战的奇巧、围城战的血腥、沙漠战的狂野、登陆战的隆重、阵地战的凄惨、攻坚战的激烈、反潜战的隐秘……每一次战役、每一种战术,都有着空前绝后的特点,有的出神入化,有的离奇古怪,一一惊心,步步绝妙。笔者努力挖掘新的内容,在众多的解密档案中,筛选出鲜见的线索,并通过各种努力求知、求解,最终完成内容上的垦荒,将战争机密推送到读者面前,将几乎是神话般的存在“下凡”到文字中。书中叙述的15个战役,故事性强,重细节,在文趣中交映着野趣、妙趣、谐趣,盎然生动,活泼可感。
本套丛书包括《谍战之日》《风云人物》《生死决策》《致命武器》《著名战役》5本,以大局观为宗旨,从另一个视角剖析了二战期间各国之间的利益合纵与制衡,各种事件发生的机缘巧合,各个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决定关系,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还原了二战历史真相,通过人类噩梦的真实再现,引发人性在历史逆转中的追思,以此纪念明年二战胜利70周年。鲍志萍编著的《著名战役》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的著名战役,不仅有对当时战况的重现,更从国际格局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战役对世界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