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认识马云(3登顶之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世英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着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马云带领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公司之一。他本人也跃升中国首富,已经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财富英雄、更多创业人士的偶像。谁将是下一个马云?马云可以复制吗?正如马云所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有了梦想,去大胆实践,马云给了我们太多的启发。阅读此书,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马云、学习马云,成为更好的自己。谁能保证,明天的你不会比今天的马云更成功?

《谁认识马云(3登顶之舞)》由刘世英所著,让读者们领略这位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马云。

内容推荐

仅用15年时间,带领十八罗汉用50万元做到中国首富,让阿里巴巴成为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达到BAT另外两家百度和腾讯市值之和。已经成为众多人心中财富英雄、更多创业人士眼中偶像的马云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他的局是怎样布的?在登顶的过程中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谁认识马云(3登顶之舞)》由刘世英所著,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不管他是草根还是精英。

目录

序言 马云再认识

第一章 世纪IPO盛典

马云的神话

曾经的笑话,今天的神话

阿里上市,中国的,世界的

狂风过后,阿里连锁反应

打破僵局,一骑绝尘

国际洗牌,阿里浪潮

超越企业的创造者

超越互联网,青出于蓝

脱离商业,立足社会

第二章 为梦想再起航

挑战传统:不平坦的上市路

“合伙人”的本质:保卫控制权

创新的代价:港交所的拒绝

马云的担忧,新的抉择

不可放弃的命门,资本与股权矛盾

退而求其次,转战美国

无奈的烦恼,电商之“伤”

无奈的没落,B2B之殇

现实与抗争,商人逐利

外患逼近,“折腾”不死

“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折腾的逻辑:倒逼下“跟风”

电商的新“定义”

开放式电商

社会化电商

第三章 以退为进,阿里B2B退市伊始

战术性撤退,新的战役

再造阿里,重整旗鼓

雅虎“恩怨”,长征计划

商场无私情,雅虎反目

破釜沉舟,“长征”启动

第四章 阿里“内战”连环劫

阿里诚信危机,商业与道德的较量

家贼难防,内部“大盗”

文化困惑,挽救价值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淘宝十月“伤城”

免费的困扰,“伤”人新规

立场之争,马云VS商家

自毁长城之败

聚划算“腐败风波”

膨胀的私心,不光彩的规模

重演壮士断腕

第五章 “大物流梦”能否成为现实

马云卸任,剑指物流

马云去哪儿?卸任猜

社会化图谋,物流开

阿里物流之败

物流很“难”,淘宝硬伤

争夺主动权,物流与电商博弈

时间不等人,马云的心病

菜鸟本质,马云想要什么

解码菜鸟,不只是物流

菜鸟的重量

盟友与利益之争

为什么是他们,盟友抉择

利益冲突博弈

菜鸟能飞多远

菜鸟变质:地产还是物流

马云如何八云

第六章 搅局金融

支付宝与银行的战争

动了谁的奶酪,银行的抗争

迟来的“讳法”,围剿支付宝

最重要的武器,马云的银行梦

金融的花样,阿里的路径

打破枷锁,走向银行

余额宝的是是非非

野蛮生长的逻辑

钱去了哪儿:银行?余额宝?

可持续之道

厉兵秣马,互联网金融大势所趋

改造金融,互联网融合

无心插柳的发展变局

第七章 大淘宝、大阿里,大变局

大淘宝的“收纳箱”

第一阶段:补齐短板

第二阶段:线下延伸

“大淘宝”升级,淘宝分拆

重建商城,发力B2C

淘宝之变,商品经济到流量经济

一淘重任,流量争夺战

精细“大阿里”:从事业群到事业部

转动的魔方,事业群改革

手术到细节,阿里裂变

“大阿里”,大平台

第八章 阿里的紧张感,布局移动互联网

决战到手机里

以动制静,移动端崛起

燃眉之急,移动之慢

多线同步,马云“移动”方略

产品乱战,弥补弱势

暗度陈仓,研发同步

另一个入口

阿里O2O,回归线下

团购的真正目的,O2O起点

移动支付之重,谁做“钱包”

第九章 大数据革命,阿里的生命核心

未来的数据之争

数据才是核心资产

数据库工程

大数据后盾,云工程来袭

策略之败,非技术之败

改头换面云搜索

数据服务商转型

五年磨一剑,去IOE

飞跃亚马逊,数据之争

第十章 未来马云,阿里破局

不只是电商,马云进化论

跨越边界,为生存而战

电商的终点:生态集团

阿里蜕变,进击之路

未来式军备竞赛

防御与进攻

后记 当钟声响起

试读章节

阿里上市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拿到超过250亿美元之后,阿里的“生态系统”或许将迎来一场巨大的升级。尽管就阿里的经营状况来看并不缺乏资金,但是从布局B2B退市开始,以及近年来一系列的投资与扩张,阿里的投入也是巨大的。获得资金支持之后,马云在打造阿里生态时将更加得心应手。

按照马云的设想,阿里的“生态系统”将是跨越边界、打通一切障碍的,宏大的蓝图背后必然需要同样庞大的资金支持。从最初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到云计算、物流、团购、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领域,马云希望通过不断拓展商业边界,打造一个开放、协同的商业生态系统。正是因为阿里的“生态系统”足够复杂,足够庞大,才能让竞争者无法轻易模仿。

在上市之前,阿里多领域的投资战略已经揭示出阿里生态的冰山一角。不过这只是一个开始,上市之后,阿里生态建设将事半功倍。要知道,即便是上市前,马云为阿里搭建的框架,已经足以吸引所有的投资者。成功上市之后,阿里将大大吸引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的关注度,阿里商业蓝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因此而受益,甚至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和跳跃。

阿里上市对于马云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就像马云公开透露的,“阿里上市后的下一个目标是整合生态圈,上市融资后的资金将用于布局农村市场、线下实体店以及国际化战略的落地。以前企业家试图有什么东西都自己做,而现在我们需要整合生态圈,不仅要整合中国,而且要整合非洲、东南亚和欧洲的行业内公司。”

从马云的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马云下一步想做什么。过去,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于阿里的认识大多停留于中国,尽管阿里的业务早已延伸到全球很多国家。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阿里始终是中国的,而不是世界的。在更多人眼里,亚马逊才称得上全球电商,这不是业务和体量的衡量,而是认知和品牌的衡量。

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在他们眼中,阿里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或许阿里是否走上国际舞台并不重要。但是对于马云而言,阿里不能只停留在中国。在马云的心里,阿里将来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而是全世界的消费者。

阿里的上市,成为马云带领阿里走向全世界的一个重要机会。一夜之间,阿里的流量和国际范围的曝光,无限放大了阿里在外国的影响。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过去阿里在海外推广上大笔的资金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影响力,都不一定能够比这一次上市带来的价值更大。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即便是阿里的海外推广人员花再多的心思,花再大的价钱,也很难换来这样一次机会。

或许是在这样的契机下,马云才将海外战略放到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上。尽管阿里的海外业务已覆盖了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阿里的国际业务依旧并不显眼,或鲜为人知。在阿里2014年财报中,525亿美元总营收里有大约86%来自中国市场。也就是说,阿里对于国际市场的挖掘还并不深入。相反,这也意味着阿里的成长将会更加有潜力。如果只是依靠中国市场就达到了今天的成就,相信走向国际舞台的马云,在不久的将来会交出一份更加令人惊喜的成绩单。

“国际化”三个字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不仅仅是将生意做到海外,对于他们而言,国际化象征着一种荣誉感。就好比中国有一句老话,赚中国人的钱不算本事,赚外国人的钱才是真本事。一直以来,中国市场在全球大企业眼中,都是一块“肥肉”,国际巨头们纷纷把触手伸向中国。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想要走上国际市场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国际化,马云的见解是,“不是说在国外建个工厂就是国际化,而是你的进入改变了当地的生活方式。”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也许并不缺少走上国际的样本,但是缺少一个像阿里巴巴这样有分量的榜样。就像马云在面对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希望未来能为无数中国企业积累经验,跟世界各地的企业打交道。”或许在全球市场上会很难,但是马云的决心依然坚定。

P3-6

序言

2014年9月20日凌晨,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发行价为68美元/股。截至当天收盘,已经涨至93.89美元/股,涨幅高达38.07%。经此IPO,马云个人身价超过200亿美元,成为中国首富。而啊里巴巴以2314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仅次于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伴随着阿里巴巴集团整体在美国纽交所的上市,马云和阿里巴巴轰动了全世界,也红遍了全世界。马云现在不仅仅是中国的名人,而且成了世界的名人。他甚至还不满足,上市前夕在接受采访时,马云这样描述自己的梦想:“中国在过去15年当中因为我们而改变,我们希望未来15年世界能够因为我们而改变。”这句话充满豪气,却道出了马云的心声。但是谁能真正读懂马云?过去15年,我们到底因为马云改变了什么?人们还会怀疑马云下一个目标的成功吗?谁不认识马云?

从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普通英语教师,到引领一家企业缔造中国互联网奇迹,乃至世界互联网奇迹的风云人物;从东拼西凑的50万元、甚至不明白什么是B2B的“寒酸’’起步,到今天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用户遍及全球的“炫酷”节奏,马云和阿里巴巴将种种不可能演绎成为可能。

今天,试问谁不知道阿里巴巴?试问谁还不认识马云?

在中国国内,阿里巴巴成为数千万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已经成为网购的代名词,“双11”成为一个消费时点。马云成为众多年轻人心中的创业教父和财富英雄,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

2014年7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韩国的随访团名单中,马云的名字赫然在列,足见他在中国企业界,甚至中国经济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国际上,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国内。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之前,马云就已经成为《福布斯》《时代周刊》《财富》等国际知名杂志的“座上宾”,多次入选世界级“最具影响力人物”。

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之际,已经跃升为全球化电子商务平台。按照流量和注册用户计算,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的缔造者马云更是成为备受追捧的国际“大人物”。2014年9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上市前的路演第一天,超过1000位投资者赶赴华尔道夫酒店参加路演午餐会,仅现场排的队伍就拐了18个弯,等电梯也需要30分钟,为的就是和马云见一面。

今天的马云已经家喻户晓,然而谁又能真正读懂马云?谁真的认识马云?

2006年11月我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谁认识马云》,刘东华在序言中为马云鸣不平:“问题在于,世界真的认识马云、认识阿里巴巴了吗?我们这些中国老乡们,真的认识马云、认识阿里巴巴了吗?日本人孙正义因为认识了马云,率先给阿里巴巴做了‘养父’;美国人杨致远因为认识了马云,急急忙忙做了阿里巴巴的‘岳父’。我们这些中国老乡们难道只能通过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只能通过全世界外国人的眼光间接地、将信将疑地认识中国优秀儿女、承认自己骨肉兄弟的出类拔萃和伟大创造吗?”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有位金先生介绍了在互联网寒冬的2001年马云第三次融资救急时的故事,这次仅融资S00万美金:他当时在三井住友(中投)创投基金,五个董事中有三个中国人,两个日本人。两个日本董事坚决要投,两个中国董事坚决反对。Nd"日本董事打电话给金先生希望支持,最后金先生与马云在深圳见了一次面,从马云被冷落等了近3个小时的表现中,金先生决定支持投资,因为他觉得马云真的很有定力。这位金先生可能是中国投资界第一个选择认可马云的人。

在中国企业界,像马云般受到如此众多赞誉的企业家不多。同样,像他那样承受如此众多的误解和攻击的企业家也不多。阿里巴巴创建之前,梳着八分头、背着黑色单肩包的马云,逢人就推销中国黄页,多次被人质疑为疯子和骗子。

阿里巴巴创建之后,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成长史,几乎更是一条伴随着痛苦与委屈的道路。从最初的“笑话”,到2007年B2B项目在香港上市,再到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上市创造“神话”,外界对马云的指责从未中断过。

有人指责马云贪婪。2007年11月阿里巴B2B项目在香港上市,市值超过200亿美元,马云和阿里巴巴步入第一个辉煌。2009年,在阿里巴巴股价走出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步反弹之际,马云售出手中部分股票,引起部分人大为不满。有人指责马云“将广大忠实的小股东当猪牛羊宰杀”“露出资本家贪财的嘴脸”。

有人指责马云缺乏责任感。2009年8月21日,基于“大淘宝战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旗下并入中国雅虎的口碑网资产拆分出来,注入淘宝网。这次“拆分一注入”事件,又让马云成为众矢之的,诸多业内人士指责他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上万代理商员工面临失业。

有人指责马云没有契约精神。2011年5月,他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支付宝所有权转移到自己控股的一家公司。这件事情发生后,“没有契约精神…不顾兄弟杨致远”等“板砖”纷纷“拍”向他。

有人指责马云“卸磨杀驴”。2011年10月,淘宝商城发布新规,将调整技术服务费和商铺违约保障金,最高涨幅高达150%。这项新规引发中小卖家“众怒”,以至于发动“淘宝十月围城”,众人指责马云“抛弃中小卖家”“卸磨杀驴”。

有人指责马云是汉奸。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后,参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全球倡议年会时,谈到上市感想时,马云的一番“中国的贸易结构太烂,才给阿里机会;而美国的贸易基础结构太好,电商就是一道甜点”谈话,又招致“板砖”无数,很多人指责马云忘恩负义,是“汉奸”:“赚了中国主子的钱,却在外面说主子的坏话”。

更有甚者,有人还指责马云是民族罪人。他们言之凿凿,指出阿里巴巴背后的投资人主要是外资,阿里巴巴其实是一家外国企业,马云只是在为外国人打工。

无论有多少种质疑,无可否认,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先行者,马云和阿里巴巴开启了中国电子商务时代。这个时代前所未有,没有章法可循,没有旧路可走,充满着变化和探索。而当马云决定创建阿里巴巴之时,也就注定他必须要走不同凡响之路,成为不同凡响之人。

商业世界中,没有铁板钉钉的“规矩”。只有创新和变化,才是最硬的硬道理。马云超乎寻常的探险与创新必然有很多人看不懂,被质疑、受委屈等必定如影随形。但大家突然会发现,是马云开启了一个时代。马云还将继续走下去,质疑永远没有完,也不会完。事实会说明一切。

正如刘东华在《谁认识马云2:危机中的救赎》中的推荐序言所说的一样:“自从十年前认识马云开始,马云所讲的东西就被整个世界质疑着,在质疑和嘲笑中一天天变成了现实。我知道,马云十年前和十年后讲的东西是一样的;这本书又告诉我们,马云在外面和内部讲的东西也是一样的。这两个一样还告诉我们,至少有一种人的成功是先在内心、先在理念和逻辑上完成,然后再一点点呈现在人们肉眼看得见的地方。”他希望大家相信马云,相信创造和创新。他希望各种苛责是为了成就这个时代的英雄,而不是为了杀死他们。苛责别人的条件越充分,这个世界就越需要宽容。一个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环境,应该是每个人都努力把苛刻留给自己,把宽容送给别人,而不是相反。刘东华说“相信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相信马云,就像相信我们自己。”

诚然,今天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正是源于这种越来越强大的相信的力量、创新的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这种相信的力量、创新的力量。马云认识马云吗?

外界不乏对马云的各种评价,但是作为当事人,马云认识马云吗?

2014年2月28日,春节刚过,马云发出一封写给“各位阿里人”的信。在信中,马云鼓励员工抓住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迎接2014年的挑战。其中的一句话发人深省:“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该放弃什么,我们才不会迷茫。”

“知道自己要什么”,在马云心里,也许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商人,也不是一个梦想家。马云想得很简单,就是实实在在做点事情:改变不完善、不美好的商业生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但是马云或许不知道,现在“马云”更多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当不止一个省市发出“本地为什么没出马云”的感慨时,“马云”两个字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范畴,上升为一个符号,或者一个行业,或者一种创新精神,更甚至于,马云还代表着一个时代。

“马云”不仅仅是叱咤风云的商界领袖,更是一个永不放弃的励志符号。他连续高考三年,才被杭州师范大学录取;他在互联网心智未开的年代,一直坚持自己的B2B之路;他以淘宝“弱小”的“身躯”,打败了强大的竞争对手eBay;在备受争议的时刻,他依然能够坚持前行,不改初衷……

“马云”不仅仅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更代表着互联网的创新精神。互联网的创新创造是围绕社会需求来展开的,马云的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就是围绕中小企业需求来打造创造的。15年前很少有人相信马云可以成功,因为中国没有征信体系,没有配套物流,不具备电子商务的社会基础。甚至即便创办淘宝网后,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有流量没交易,因为没人相信陌生人。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似乎没法轻易改变。多数聪明的生意人通常是绕开这道障碍,去赚更容易赚的钱。“一个了不起的企业,一定是为社会解决问题的。”马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力量。马云成功了,是这个时代的成功,是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精神力量的成功。

“马云”不仅仅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更代表着一个时代。互联网带来的商业变革,让我们进入了一种虚拟和现实相互交替的美妙境界。2012年12月,马云和王健林曾为“2020年电商占零售市场50%份额”而豪赌一亿元。而2014年“双11”当天,在仅仅38分28秒的时间里,天猫商城就收获了超过100亿元的营业额,全天收获571亿元。这一切都再次证明,马云和阿里巴巴代表的新时代已经来到。

有很多人一旦发达了,财大气粗了,就自我膨胀,忘乎所以了;或者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了。那么,马云是怎样的人呢?他变了吗?他还能保持本色吗?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时,马云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说,他的英雄是阿甘,他看《阿甘正传》不止十遍。来纽约前他又看了,并告诉自己,“无论什么变化,我还是我自己,我还是15年前每月挣20美元的那个人。”诚如斯言,则幸甚。

2014年11月20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进入第二天,马云做了40分钟的演讲。在演讲中马云开篇提到浙江古代商人胡雪岩:“这个人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树立了很坏的榜样”。他很欣赏胡雪岩的商业眼光,但很不赞成胡雪岩做红顶商人的路子:“我从第一天看这个书,我就觉得这是一个不对的路,因为钱和权是不能碰在一起的。做了生意就一定不能考虑你自己想当官从政,从了政你一定不能有钱,这两件事情就像炸药和雷管碰在一起,总是要爆炸的。红顶不能做,当然黑顶更不能做。应该做的是,你自己知道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该放弃什么。”我相信马云是真诚的,看来马云依然是个明白人。

认识马云,认识自己

今天,马云带领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公司之一,他本人也跃升中国首富,已经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财富英雄、更多创业人士的偶像。或许,你将马云的“创业经历”放在床边或书架上,每当工作中遇到打击时,时常拿起来阅读以激励自己;或许,你受不了看不到前途的工作的折磨,学习马云,毅然辞职创业;或许,你发现了一个互联网“蓝海”,正兴奋不已,下意识中已经把自己当做下一个马云。

谁将是下一个马云?马云可以复制吗?

的确,马云很成功,而且是一个普通人取得的巨大成功。马云的确很接地气,起点低,“数学成绩差”等事实也特别容易引起很多人共鸣。但是,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而且成功之中更存在诸多偶然因素。

怎么认识马云?要把自己纳入到那个时代,去感受马云的想法,体会马云的格局,学习马云的精神。现在已经世易时移,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马云所处的电子商务“洪荒”时代一去不复返,就连其他市场“空白”也越来越少,你如何再去复制马云起步的那个时代?因此马云不可简单复制。

马云可以借鉴。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而且在发展的每一步,通过创新来化解危机、寻找发展做大的机会。我们不提倡简单复制马云,但马云的经历和他做的一切能给人以宝贵的借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时,马云将带有阿里巴巴公司logo的T恤赠送给了在场的嘉宾,上面印着他亲自选择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有了梦想,去大胆实践吧,马云给了我们太多的启发。

认识马云,学习马云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谁能保证,明天的你不会比今天的马云更成功?

后记

2014年9月19日,马云意气风发。

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全世界的投资机构、互联网人士都在预测阿里IPO之后的估值。大多数人认为,阿里的估值应该与腾讯相近,在1500亿美元左右。然而当这一天真的来临后,所有的人才发现,人们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低估了阿里,也低估了马云。

阿里正式敲钟上市之后,以2314亿美元市值一跃成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在国际市场上,阿里已经超过老对手eBay(657亿美元)与亚马逊(1524亿美元)之和。而在国内市场上,更是同样超过中国互联网另外两大巨头腾讯(148l亿美元)与百度(’786亿美元)之和。

这就是阿里巴巴,这就是马云。

在纽交所担当阿里敲钟重任的不是阿里的灵魂人物马云,也不是现任CEO陆兆禧,而是8位所有人都不认识的陌生人。尽管如此,他们却代表了阿里的生态,也代表了马云对阿里的期待。这8位见证阿里奇迹的人,分别是两位淘宝网店店主、快递员、用户代表、电商服务商、淘女郎网络模特、云客服以及一位来自美国的农场主皮特.维尔布鲁格。

敲钟是企业上市最隆重的仪式,几乎所有企业都选择由创始人或者CEO来完成,而马云却选择了在台下鼓掌。在纽交所,马云是这样说的:“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站在那里,而是为了让他们站在台上。这8个人选出来,我特别骄傲,而且是合伙人全体投票觉得这样最好。”

或许在马云眼里,这8位生态伙伴背后所代表的群体,组成了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在马云致股东的信中,生态系统是马云着重强调的一个词。马云认为,只有打造一个开放、协调、繁荣的商业生态系统,使其成员充分参与,才能真正帮助到客户——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作为这一生态系统的管理者,马云将这一理念作为阿里巴巴成长以及前进的责任标准。

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的9天前,也正是马云50岁的生日。距离马云创办阿里巴巴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15年足以改变很多人、很多事。但是对于马云和阿里巴巴来说,今天的神话正是来自15年的坚持。当纽交所上市钟声响起时,相信马云这15年来经历过的艰辛、苦痛都已经烟消云散。

这一特殊的时刻,代表了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作为阿里巴巴上市最受瞩目的一个人,马云吸引了太多的目光。马云创办阿里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的硅谷。”这句话在当时看来像是一句笑话,显得不自量力。直到今天,马云终于证明了这一句“笑话”,实际上是一个“神话”。对阿里来说,15年的探索、努力有了结果,风雨已经接受,迎来辉煌。

同样,这一天以后,阿里也将是一个全新的阿里,就像马云说的,“我们自己都还没完全适应”。对于阿里人,这一场上市经历了太多的风波,来得十分不易,尤其是错失香港。在纽交所达成了全球互联网公司最高融资记录,也意味着马云和阿里将在美国开始与亚马逊、eBay的正面碰撞,正式开始国际市场的角逐。

在上市当天的晚宴上,马云谈及心情时是这样说的:“现在开始就要忘记股价。融资是为了做事,要做的事太多。”的确,马云的格局太大了。阿里上市在马云而言,或许只是中国市场成功的一个阶段,是走上国际的第一步。

随着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不少核心员工都会成为百万甚至千万富翁,马云是否能够带领他们继续保持创业时的那一份热情?接下来,马云将开始在广阔的全球领域内,带领阿里巴巴挑战更高的巅峰,开始新的征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