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留学生眼中的英伦
《碧海晨曦(一个留学生眼中的英伦)》从英国的风物、生活、人群、教育,深入剖析英伦文化
一个女子、四个部分、三十六篇散文,饮食、风景、人文、历史、教育,全面解读英伦。
一部了解英国的必备手册,留学英国的必读之物。
本书由魔铃著。
魔铃的这本《碧海晨曦》用36篇风格纷呈的散文,从一个留学生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浓缩版的英国:它的历史、它的人文、它的百姓生活。这本散文集的镜头感较强,巧妙地将电影的呈现方式运用于散文创作,同时,它在一些篇章中还大胆融入了跨时空维度的叙事,写作手法可谓别具一格。
布莱德福之恋
我曾与一个城市恋爱。
2005年夏末一个深夜,飞越半个地球的我终于着地了。夜风习习,隔着出租车玻璃窗,新奇地张望这片酣睡在通明街灯中的异乡。布莱德福(Bradford),我只知道,它是英格兰中部一座古老都市,离伦敦有三小时火车;我只知道,这里有所声誉不俗的商学院,录取我攻读市场行销学硕士,我为求学而来。
命运,把一个东方女子带到他面前。
功课是相当的紧,日子立刻就飞起来。头两个月,校园宿舍两点一线,拼命摸索学习的轨道,没时间亦没心情上街闲逛。与他碰面,仅两个时刻。一是在每天从宿舍区开往学院的校车上。古董级校车载着我们,先从大路拐进一片郁静的树林,再摇摇晃晃地翻越一连串大大小小、陡陡缓缓的山坡,最后驶向坐落在一处山腰的古老象牙塔。沿李斯特公园(Lister Park)而行的那段路,当秋日的阳光,倾泻过园子里稀疏的树缝,把一地厚厚落叶染成金黄,我常常错觉自己入了一幅浓郁的欧洲油画。
见到他的另一刻是周末,去市中心买菜的途中。两条腿上坡下坡的感觉,有几分像故乡重庆。因为惦记功课,每次都是紧紧地赶路,无暇驻留。虽匆匆一瞥,他却已印入我心:这里的街道,宽敞宁静,似乎从未有过熙攘喧哗;这里的居民,除了英国人,还有印巴移民,两种肤色分区而居;这里没有富贵逼人的顶级百货公司,但大大小小的琳琅店铺,足够平日生活。一切都不难看明白。只不过,那中心地段的建筑有点叫人看不透:栋栋高大巍峨、气势宏伟,却又栋栋红得暗淡、灰得沧桑。
“一个既不繁华,也不热闹的穷城市!”家境富裕的学子们,愤愤地总结。而我,对他倒挺有好感——如此整洁、如此安静、如此没有太多诱惑,挺适合我潜心念书。好感的理由还有一个:晨曦,我久违的晨曦。
夜即将过去,大学校区还万籁俱寂着,我九楼的窗外,一片暗暗的空旷。深深吸一口润着露水的空气,我静待着,静待着就看到,有一条洁净无瑕的光线,开始在远处慢慢向上扩展。天,就这样把眼睛睁了开,缓缓亮起来。大学毕业,多少年了,我都看不到这世间最清醇美丽的光影。是中国大都市里弥漫的灰尘、拥挤的高楼,还是这七年来匆匆忙忙、气喘吁吁的职业征途,将我们阻隔?但,感谢命运垂青,我们终又重逢。我们的重逢,竟是在这里。
我打量着布莱德福,这个气质古典、毫不闪亮的男子。他不多话,也少笑影,笔挺着背稳稳地走路,常常是垂着眼帘独来独往,有种隐忍的傲气。擦肩而过时,我们只是彼此点了点头。但那一瞬,我看到一线清澄的眼波,恍若相识。却又想不起,那是哪一年的相识?沉沉的课本隔在中间,我们一直都不曾走近彼此。却也不曾疏离,每每擦肩而过的对望中,总会冥冥觉得,有个前世的因,在静待着,今世的果。
P3-5
2005至2006年间,我赴英攻读市场行销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倾尽闲暇时光,完成这本散文集,回顾彼时见闻与感受,随文插画,济文字之穷,也意在添趣。
喜欢散文的人,似乎渐少,却一直为我所爱,——爱其“慧美双修”,爱其“随心率性”,爱其“一粒沙中见世界”。
我非作家。因为想记录一段日子,因为喜欢一种文学体裁,也因为想有一本自己的文学出版物,是以提笔。纷呈亦单纯,一如我的初衷,也一如此集。
是为序。
魔铃(Morning)
二○○八年岁末,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