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媛、张志强之所以将本书命名为《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想与各位读者分享一些心灵养育的理念。这本书看上去是写给父母的,其实,它适合所有的成年人来阅读。没有父母身份的人,尚未走入婚姻殿堂的人,没有踏上恋爱旅程的人,或者决定独自行走生命之路的人……可以从书里读到自己的心路历程,可以触碰到父母的内在体验,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自己和父母,从而也就更容易读懂自己,理解父母,理解身边的许多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苑媛//张志强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苑媛、张志强之所以将本书命名为《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想与各位读者分享一些心灵养育的理念。这本书看上去是写给父母的,其实,它适合所有的成年人来阅读。没有父母身份的人,尚未走入婚姻殿堂的人,没有踏上恋爱旅程的人,或者决定独自行走生命之路的人……可以从书里读到自己的心路历程,可以触碰到父母的内在体验,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自己和父母,从而也就更容易读懂自己,理解父母,理解身边的许多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内容推荐 大量的临床案例不断验证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苑媛、张志强合著的这本《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以孩子从胎内到青春期的成长为脉络,着重阐述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的自我成长。不仅父母,没有父母身份的人,尚未走入婚姻殿堂的人,没有踏上恋爱旅程的人,或者决定独自行走生命之路的人……都可以从书里读到自己的心路历程,可以触碰到父母的内在体验,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自己和父母,从而也就更容易读懂自己,理解父母,理解身边的许多人…… 本书告诉我们: 好父母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像孩子一样去成长。 父母的态度远比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重要。 当父母发现教养方式不够妥当或出现偏差时,补偿孩子的最好方式不是道歉、认错、买礼物,而是更好地去照顾孩子。 父母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也就给了孩子更爱父母的机会。 目录 第一章 胎内环境 一、子宫接纳与期待 二、胎儿期的心理体验 三、母亲与胎儿的互动 第二章 出生 一、肉体出生 二、心理出生 第三章 婴幼儿时期 一、婴幼儿的心理需求 二、身体接触与存在感 三、分离焦虑 四、依恋类型 第四章 儿童时期 一、儿童的心理需求 二、问题并非病症 三、请不要做“蛛妈妈” 第五章 青春期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二、问题并非病症 三、青春期的性教育 第六章 原生家庭构筑四种人生态度 一、我不好——你好 二、我不好——你不好 三、我好——你不好 四、我好——你好 第七章 原生家庭孕育心理问题 一、精神遗传的发生 二、父母关系影响孩子 第八章 父母的自我成长 一、关系大于教育 二、情绪管理 三、赞美有讲究 参考文献 结语 试读章节 胎儿通过脐带和子宫环境感受到母亲的喜、怒、哀、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母亲的情绪状态不同,血液中各种激素的水平会随之发生变化,流经胎儿的血液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胎儿,于是,胎儿感受到母亲的感受。因此,所谓“共生”不仅指母子共体,还指相互感受着彼此。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共生状态从胎内一直延续到出生后4个月。难怪母亲们常常反映,明明自己已经睡着了,却能突然感应到睡在婴儿床上的孩子,知道他是饿了、尿了、醒了,还是不舒服了,等等。 母亲安乐祥和,在心态上接纳胎儿,愿意付出爱,胎内环境便是舒适的,胎儿由此感受到安乐祥和,会“安静地”“快乐地”发育生长,即使在子宫里伸胳膊踢腿,母亲也不会感觉不舒服。 如果母亲经常抑郁,内心充满无助感,胎儿感受到母亲的抑郁、无助,他会受此影响,可能放慢生长速度,可能出生后很爱哭,也可能长大后比较敏感。 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总生气,时常跟家里人吵架、摔东西,羊水就会晃动得比较激烈,变得不够清洁,胎儿便感觉不舒服,非常有限的听觉让他听到外面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很难听的声音。长大以后还可能经常被这类“噩梦”吓醒:梦见自己独自待在一个黑乎乎的房子里,外面不断传来鬼的可怕叫声。或是梦见地动山摇,自己无处可逃。这些可怕的画面与早期的胎内感受极为相似,或者说,这些相似的情境描绘并传达着他们的胎内感受:摇晃的、刺耳的、混浊的、难受的、不安全的。每当电影、电视出现类似的画面时,哪怕只是新闻报道,他们也会格外敏感,内心恐惧。只因“触景生情”——相似的情境触发相似的感受。 胎儿期的心理体验是一种情绪上的感受。当然,胎儿并不知道这些感受叫什么,大脑也没有发育到可以用语言或者形象去描述的程度,但是,这种模糊的情绪记忆却清晰地留存在大脑里。如果不接受深度的心理咨询,这种内隐记忆将伴随一生。 因而,他们需要通过潜意识的语言——梦——来不断地释放早期感受,以确保自己清醒时平安度日。随着大脑的发育,他们可以将这些感受转化成画面和意象。随着大脑的成熟,又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语言或某种符号描述出来,或说、或写、或画……至此,心理学家依据他们所描述的画面和意象的象征意义,解读出深藏其中的情绪感受,然后,陪伴和引导他们带着自知去释放这些压抑多年的消极感受,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这些消极能量转化为积极的生命能量。这是一个针对早期感受进行还原、释放并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具有心理咨询意义,又具有心灵成长意义。 胎儿期的心理体验不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感受,还能够引发胎儿最早期的“选择”。 也许您会质疑,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甚至未成人形的胎儿,怎么可能有什么“选择”?是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用标准的科学实验向大家证明胎儿也有自由意志,胎儿可以进行某种选择。然而,太多的临床案例和咨询师的深度体验不断地显现出来:这件事确实存在。作为一线的心理学工作者,我们也愿意相信这一点。 胎儿期的心理体验致使胎儿做出的最原初、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是——“是否活下来”。P6-8 序言 我们常常活在想象当中,脑海里充斥着太多的“想当然”。问生气的爸爸:“你为什么生气?”他很可能会说:“还不都是我儿子惹的我!”如果去问儿子:“你为什么惹爸爸生气?”儿子很可能梗着脖子说:“我哪惹他了,是他自己爱生气!” 心理咨询工作做得越久,就越有一种体会:伤害源于无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灵伤痛,或是敞开的伤口,或是结痂的疤痕,或是岁月的纹理……仔细回味,所有的伤痛,无不源自人性最深处的爱。起因是心理的,可以用心理行为来表达,也可以用象征性的身体语言来表达。 譬如:仇恨是失望的爱;胎儿早产是因为感觉“住不下去了”;便秘是情绪的压抑;腹泻是情绪的摆脱;呼吸困难由令人“窒息”的母亲所引发;胃部不适是因为有“消化不了”的人或事;皮肤生病是受到较大的情感困扰;哮喘是压抑的哭泣;乳腺癌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神经性厌食症是在潜意识里拒绝妈妈的爱;等等。 如果我们愿意知道什么是健康的爱,并且努力地去实现它;如果我们敢于探索痛苦的根源,并且给它一个释放的机会;那么,我们一定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代价! 临床实践工作不断验证着一个“真理”:孩子的问题在父母,父母的问题在童年。但是,很多时候,并非父母做错了什么,而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后果是怎样的,甚至他们自己小时候也经历了爱的缺失。举个简单的例子,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明白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可是有时会忽略一件事:帮助孩子时,也要给他面子,保护他的尊严,他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激父母。否则,父母越帮他,他就越恨,因为父母的强大让他感觉自己是“无能的”“弱小的”。 因而,好父母不是天生的,是学来的。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努力成为让孩子感觉温暖的父母——温暖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心理品质! 清代有一位名医叫喻嘉言,他在著作《寓意草》的“序”里讲过,很多人都认为他高明的医术是从纸上得知的,也就是从书本里学到的,认为他博闻强记,治疗效果非常好,实际上并非如此。他说,真正的医生是在遇到病人时,能够静下心来,深入体会病人的痛苦。当医生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给病人吃多少药都很难见效或者除去病根。 如果将喻嘉言的这段话应用到亲子关系上,也未尝不可。倘若父母没有进入孩子的内心,只是简单地使用了一些所谓技巧或方法,孩子的问题仍然难以真正解决。 本书之所以命名为《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想与各位读者分享一些心灵养育的理念: 1.好父母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像孩子一样去成长! 2.父母的态度远比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更为重要! 3.当父母发现教养方式不够妥当或出现偏差时,补偿孩子的最好方式不是道歉认错买礼物,而是更好地去照顾孩子! 4.父母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也就给了孩子更爱父母的机会! 这本书看上去是写给父母的,其实,它适合所有的成年人来阅读。没有父母身份的人,尚未走入婚姻殿堂的人,没有踏上恋爱旅程的人,或者决定独自行走生命之路的人……可以从书里读到自己的心路历程,可以触碰到父母的内在体验,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自己和父母,从而也就更容易读懂自己,理解父母,理解身边的许多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与人之间,亲子之间,了解越多,理解越多,融洽也就越多。父母们往往都是非常愿意去了解孩子的,希望能够与之融洽相处。只是苦于没有找到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学为我们带来了这种可能性——提升智慧与力量,建设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感受真正的心灵“相遇”,从而创造家庭的和谐,重塑灵性的成长。 在这本书中,有些观点可能会挑战您以往的理念或思维,甚至会被您质疑,但我们仍然决定呈现给您。因为我们觉得,作为常年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学者,有责任告诉大家真相。我们承认,一些观点来源于大量的临床实践,来源于心理咨询案例,来源于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经验,目前还无法用标准的科学实验去“证明”或“证伪”,然而,它们仍不失为一种“真相”。这恰恰是心理学的另一种魅力。 阅读本书时,若有某段文字或故事唤起您一丝的不快,或是引发了不愉快的回忆,希望并未削弱您继续读下去的热情。请把这些时刻视为成长的机会。 电影《剑雨》里面曾有一段如诗如画的经典台词。借此,将它摘录下来,作为我们与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吧! 我愿化成一座石桥, 经受五百年的风吹, 五百年的日晒, 五百年的雨打, 只求他从桥上走过! 苑媛 张志强 后记 释迦牟尼说过,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有必然的意义,没有偶然的相遇。如此说来,我就是常遇贵人的幸福之人。 父亲苑红涛和母亲李新华都是爽朗、乐观、幽默、细腻、坚韧、勇于付出的人。他们携手人生的艰辛、浪漫,不离不弃,让我们懂得了爱情的真谛;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和睿智的心灵为我们的童年浇铸了太多的美好与温馨……在这个幸福的港湾里,哥哥苑庆、妹妹苑琳和我感受到太多的温暖!我们兄妹三人也学会了如何传递温暖!值此叩谢双亲的养育之恩与教导之情! 恩师朱建军教授虽然并未直接参与本书的写作,但是,他是引领我进入心理咨询领域的最重要的人!他博大精深的专业造诣与毫无保留的悉心传授,让我始终自信、勇敢地坚持着、努力着。 合作者张志强老师现任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校长助理。他长年从事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再教育工作,不仅拥有丰富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经验,还对佛学和心理学颇有研究。他的真诚与投入让合作过程变得深刻和幸福!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的马永祥校长功不可没!如果没有这位优秀校长的热诚提议与积极鼓励,恐怕就没有这本书的策划和完成了。他的谦逊、慎思与包容让我和张老师备感温暖。 好友曹昱女士不久前赴澳门攻读心理学博士,她为意象对话心理学的发展孜孜不倦地付出着。这一次,她爽快地同意将尚未公开发表的“献祭者原型”的部分文稿为我所用,并愿意分享更多的科研成果,这种无条件的支持着实令人感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何琳老师是我认识的最认真负责、最体恤作者的心理学编辑!她的灵感闪动和审阅严谨为本书平添了细腻而大气的品质。 最后,特别拜谢所有在内心层面勇敢面对亲子问题的好父母!正因为有了你们,心理咨询师才有机会帮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有机会不断梳理和总结成为温暖父母的经验。正因为有了你们,我们才有信心、有勇气,在笔墨间、在讲台上、在咨询室里,与更多的人们去分享…… 愿天下父母带给孩子一生一世的温暖!愿孩子将温暖传递一生一世! 苑媛 书评(媒体评论) 从胎教、育儿到孩子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家长都需要系统地了解与学习。本书就是这样一个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又容易读懂的心理读本。家长们看了之后,定会大有裨益。 ——周满生教授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教 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套理事长 当我们习惯于习惯时,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困难,这更像是一门艺术,而此书帮我们揭开了这门艺术的真相。 ——郭巧慧 北京读你心意教育机构董事长,中国性学会 理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在多年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为人父母是天底下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作者从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人手,结合自己多年的意象对话治疗经验和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了如何成为温暖的好父母。尤其独到的是,深入解析了胎内环境和出生对个体的影响。这是一本温暖的书,非常值得阅读! ——刘彩谊 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 基地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父母如何自我成长?如何心灵养育?这本既专业又实用的家庭教育书籍填补了这一空白,让0—18岁不同阶段孩子的家长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王志华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河口第一中学校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