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苍茫(精)》收入赵园先生近年的文化随笔,作者认为,散文更是一种状态,生活的以及情感的状态,号召恢复文学感受的能力,文学表达的能力。其中既有关于故乡开封城市的变迁,也有在江南的踏访与感受,还有对城市病的深度观察,角度极为新颖,颇有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事苍茫(精)/赵园作品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园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事苍茫(精)》收入赵园先生近年的文化随笔,作者认为,散文更是一种状态,生活的以及情感的状态,号召恢复文学感受的能力,文学表达的能力。其中既有关于故乡开封城市的变迁,也有在江南的踏访与感受,还有对城市病的深度观察,角度极为新颖,颇有可读性。 内容推荐 进入21世纪后,外部世界引起了更大的焦虑,某些一向关注的问题——如“城市改造”,如古村镇的旅游开发,如“老龄”问题的日趋严重,如无论城乡的贫困——令我焦虑。老杜诗曰“怅望千秋一洒泪”。望之不远,不敢言“千秋”,时有怅惘却是真的。赵园编著的《世事苍茫(精)》题作“世事苍茫”,也正与“怅惘”有关。 目录 第一辑 怅望城市 公共,“整体的连续的美丽”——城市随想之一 安全,令人有认同感的城市——城市随想之二 新城/旧城——城市随想之三 谁的城市,谁设计与管理城市——城市随想之四 童年的城市 开封:水,民风,人物 附录 我与开封 再说我与开封 第二辑 屐痕 雨中过居庸关 贵州一日 印象婺源 温润云南 青岩.青舍 璽游日月潭 遥远,遥远——俄罗斯之行琐记 夏日海参崴 第三辑 读书小札 “溱与洧方涣涣兮” 由“载籍之厄”说起 清初“庄氏史狱”中的若干涉案人物 再续《读人》 流动中的人与文学 关于“老年”的笔记之一 关于“老年”的笔记之二 关于“老年”的笔记之三 第四辑 答问 被光明俊伟的人物吸引,是美好的事——答《书城》李庆西问 以阅读开启想象,以阅读滋养心性——答《语文建设》李节问 关于明清之际的遗民与贰臣——答《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张明扬问 保持对学术工作的热情——答《文艺报》约陈定家问 转向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属偶然,但也像命运——答《南方都市报》李昶伟问 试读章节 我曾经写过“城与人”——以小说为材料对北京这座城市的考察。其实城即生活在其中的人与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人不能不经由设施感受自己居住的城市。有与人亲和的设施,也有不亲和的设施。某些在网上被展示的政府机关大楼,即与人不亲和——其中的人员是否“亲民”不论,设施就已经不亲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施是“公共品”,能使人切实感受到“公共”的,才成其为“公共品”,比如公园。公园姓“公”,却未必都与公众亲和。那种占地面积大却不舒适,不鼓励多种多样的公众活动的公园,只是“景点”,是公众偶尔去“消费”的商品,甚至奢侈品。 人对城的认同感,相当程度地来自对城市设施的感受,他们日常经验中的城市设施,每日活动的社区,每天行经的道路。我的一位从事景观设计的小友和她的团队,参与了某北方城市公园的改造,将她的设计理念概括为“穿行”。他们设想人们能穿过那座公园到周边的任何一处,使公园的道路成为不受机动车威胁的最为安全的道路,而穿行者则在穿行中有种种不期之遇,种种小小的惊喜。纵横在公园的道路,在富于变化的景观中——风景就此参与了穿行者的活动。设计者甚至希望公园的管理者容许自行车的进出,以充分利用这个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公园,在交通方面提供便利。他们相信公园越被利用,越有可能发挥其功能,也越有可能成为更多的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他们只能在特定时间进行特定活动的场所。小友和她的团队充分考虑到了周边可能的使用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景观设计以丰富、扩展公园的功能。据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思路,公园保持魅力的要诀,是使其“用途广泛”,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时间里为了不同的目的来到或穿过公园,将公园作为他们的“公共庭院”,并由此逐渐培养起对这一公共设施的责任感。 可供“穿行”的公园,是一个开敞空间,作为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扩展与延伸。不只是贴近,而且本身就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生活中的日常风景。公园进入、参与了他们的生活。大量的木质设施,使人可以坐卧其中,在公共场所体验家居的轻松随意。以“穿行”打破城市区隔,以共享推动融合,合于“公共品”的属性。公园将自己开放向全社会,鼓励多种活动同时展开,提供可供交往的丰富的空间,以可留连的道路,有可能展开交往与聚会的场所,留住人们的脚步。至于设计所包括的环境对于“穿行”者的影响,属于心理的精神的层面,体现了功能设计中的非功利性。设计者试图以“整体的连续的美丽”,给予进人、穿行其中者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无疑有利于缓解、释放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但这种影响只能是日积月累的,宜于以较长的时间尺度估量,没有明显的“可见性”,自然也难以计入“政绩”。现在普遍的问题是,所有不能(向上级部门)展示、难以“验收”、落实于“数据”的,都不再能引起官员们的兴趣。 读到一本翻译的小书《小小地球上的城市》。([英]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中译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那本书的关键词之一,是“邻里”(如“令人愉悦的邻里”、“邻里城市”、“邻里气息”)。该书也提到鼓励、促进交往的“开敞”、“连贯”、“多种用途的公共空间”,“互相重叠的活动”,认为“城市最重要的和首要的作用是作为人们的聚会场所”(四,125页)。作者说,“城市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参与性的。城市文化只能通过产生于城市与村镇的集聚和互相作用的环境中的活动得以表现”(五,151页)。作者力图使你相信,一个城市既具有鼓励“丰富的相互作用”的积极能力,也有“扼杀这种作用的破坏能力”,而“公共领域在鼓励城市文化和创造市民身份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五,152页)。P3-5 序言 近年来编《昔我往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阅读人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适应出版社的设计,均为新作旧作混编,而以旧作为主,像是对自己文字的“检阅”。读自己旧日文字,有时竟像是在读别人的作品,会暗自惊讶当年何以有这样的笔墨、尤其这样的写作状态。自己写过的书,对《地之子》最不看好。编《阅读人世》重读其中的片段,却有意外的惊喜:其时酝酿着的思绪像是一触即发,表达愿望之急切则迫不及待,语流也就滔滔而下。当然,那种活跃的状态,注定了不能经久。在我,那正是一边挥别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边踏进“明清之际”的当儿,是蓄之既久、铆足了劲儿的一次表达。这势头直至写作《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还在持续,到《续编》已难以为继。被许为“谨严”、“专业化”者,固然有自觉的学术追求,也有不得已。回头看去,最好的写作状态前后不过十几年。从事学术起步太晚,却又早衰——不是一夜间干涸,而是慢慢地耗竭,终至于油尽灯枯的那种。 上面所说的“检阅”,使发生在自己这里的蜕变真切而具体。晚年的钱谦益说:“古人诗暮年必大进。诗不大进必日落,虽欲不进,不可得也。欲求进,必自能变始,不变则不能进”(《与方尔止》,《牧斋有学集》卷三九),甚得我心。但我也明白,所谓“衰年变法”,谈何容易!你所经历的,有可能是全面的衰退,萎缩,感觉(包括文字感觉)的钝化,语言材料的匮乏,等等。你发现自己的文字日甚一日地“紧”起来,正像脸上的皮肤。曾经有过的“淋漓”、“丰沛”的感觉(也有可能是错觉),书写中的快感,已经永远地离你而去。随笔亦然。由《独语》、《红之羽》到这一集,其间岁月的印记清晰可见。较之前两个集子,这本小书中较少向内的搜索,更多对于外界的观感,印象,评判,尽管也仍然是个人的,由“内心”穿过。这与进入21世纪后的状态有关:外部世界引起了更大的焦虑,某些一向关注的问题——如“城市改造”,如古村镇的旅游开发,如“老龄”问题的日趋严重,如无论城乡的贫困——令我焦虑。老杜诗曰“怅望千秋一洒泪”。我望之不远,不敢言“千秋”,时有怅惘却是真的。本书题作“世事苍茫”,也正与“怅惘”有关。 2013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进入21世纪后,外部世界引起了更大的焦虑,某些一向关注的问题——如“城市改造”,如古村镇的旅游开发,如“老龄”问题的日趋严重,如无论城乡的贫困——令我焦虑。老杜诗日“怅望千秋一洒泪”。我望之不远,不敢言“千秋”,时有怅惘却是真的。本书题作“世事苍茫”,也正与“怅惘”有关。——赵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