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平所著的《美丽的西沙群岛》通过对西沙群岛神秘海洋世界的描绘,力图寻找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相和谐,共荣共存。作品着力表现了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美(包括植物美)和动物美,更揭示了西沙守岛官兵的心灵之美。驻守西沙群岛的官兵,这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部队”的感人故事,栩栩如生,震撼心灵。
《美丽的西沙群岛(3珊瑚岛狩猎)》是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画本的形式出版的最新版本。书中既有精美的手绘彩图,也会适当配以作者拍摄的精彩照片,使作品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达到完美统一。
《美丽的西沙群岛(3珊瑚岛狩猎)》是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系列作品的力作。
作者以其亲身的经历配以大量照片,向读者讲述了在西沙群岛探险的历程。作者用散文的笔调,纪实性地展现了作者考察西沙群岛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时所看到和所经历的事,书里还有对驻守西沙群岛的解放军官兵热爱西沙,保卫西沙,自觉呵护西沙生态的生动描写,角度新颖,感人至深。
“大海拾贝”、“珊瑚世界”、“鹦鹉螺的玄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等篇章,读起来令人酣畅淋漓、惊心动魄。都说21世纪是海洋世纪,作者用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海洋的美丽和富饶,同时也提出保护祖国的海洋资源刻不容缓。
大海拾贝
要认识大海,应和大海相知。
从金银岛到珊瑚岛,只有二三十分钟的海程。珊瑚岛在永乐环礁的西南方,是西沙珊瑚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区域,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清晨,海上弥漫着轻雾,朦胧,神秘。
炮艇出港不久,我们发现左前方11点钟方向有船只,但没观察到船上应飘扬的旗帜。炮艇向船只的方向驶去。作为海防战舰,炮艇上顿时有了紧张的气氛。战士们都已各就各位。
难道是某国来骚扰或掠夺海产的船只?
一艘大木船停在淡蓝色、绿茵色的海面上。浅水礁盘区浮着五六艘小艇。
大船、小艇看上去倒是都很自在。
每艘小艇上只有一人,戴了顶大篾帽,看不清面孔。他们都忙得很,不断从海中捞起一个又一个长长的白色圆筒,摇摇,然后丢到小艇上。
炮艇上的高音喇叭响了,我们在向他们喊话。
大木船上有人钻出了船舱,他光着脊梁,穿着短裤,将一面旗子挂到了桅杆上。
啊,是广东的渔船。大家都松了口气。炮艇也转头驶向珊瑚岛。
我想问他们在捕什么,就转身拍了拍刚刚从我身边走过的水手长的后背。待到他一转身,我乐得顺手擂了他一拳:“嗨!东方明!你这家伙从哪里冒出来的?”
“哈哈!这就是见面礼吗?我早就看到你们上船了,正想营造戏剧性的场面,没想到却挨了一拳。我是昨晚才换的班。值班时我哪敢乱说乱动?”
“你已调到西沙,那天在船上为什么半点口风都不露?”
“我想制造一个惊喜。”
我问他,小艇上的渔民在捕什么。
“海鳗,他们在收海鳗。”
“为什么没见到网?”
“你见过张黄鳝的笼吗?”
我忽有所悟,儿时掏过黄鳝,钓过黄鳝,也张过黄鳝。张黄鳝的笼子是篾编的,头粗尾细。口用篾做了倒刺,尾部用草塞住,鳝鱼进去就出不来了。傍晚,将蚯蚓放进笼里,到水塘边、河边去放好。第二天清早去收,有时一个笼子能张到两条黄鳝。
“看那筒子,又粗又长。”我说。
“海鳗大。我有一次钓到一条一米多长的,有碗口粗,十来斤重哩!海鳗很有趣,生活在大海里,非要回到江河中去产卵。长江人海口,就是捕鳗鱼的好地方。每年秋季都有人去捞。它的经济价值高,福建、广东都在搞人工饲养。像这种野生的海鳗,没有一百多元买不了一斤。”
我问道:“你是学……”
“学生物的,没毕业,大二就参军了。”
“怎么放下学业参军了?”
“你呢?五上青藏高原,两进帕米尔高原……不好意思,经过那天的接触,我对你产生了兴趣。昨天晚上,我登录了你的大自然文学工作室网站。你在山野里奔走三十多年,出版了那么多的书,这么大年纪还和李老师到大海上来颠簸,又是为了什么?”
P8-13
《美丽的西沙群岛》是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把探究、揭示海洋世界的奥秘与宣扬保护海洋生态、提高生态道德修养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充分展现了海疆的自然美与战士的心灵美交相辉映。它对激发爱国主义感情、唤起海洋意识、树立生态道德,都会发挥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
——束沛德
这部《美丽的西沙群岛》是我看过的描写西沙的作品中最全面、最细腻的一部,是用文学笔法写成的西沙群岛的百科全书。这本书不仅延续了刘老师过去作品中所呈现的风格,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