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笔者黄宗智个人认为,这三卷所表述和显示的研究路径可以用“从证据到理论再到证据”来简单总结。笔者用“证据”来表述的尤其是来自实践历史经验(区别于其表达)的证据。这里所说的“实践”是区别于理论、表达和制度意思的实践,指的是行动(相对于理论)、实际运作(相对于表达)和运作过程(相对于制度)。如此的表述的用意都是要区别于今天学术界惯用的“从理论到经验到理论”的方法,因为那完全是一种理论主导的方法,不可能由此得出真正原创性和求真性的研究成果。
黄宗智编著的《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出发点是中国上地和人口关系的演变,因为这是中国农业生产的给定基本条件。对明清以来到当代的演变,无论是“资本”还是现代科技投入,无论是财产制度和相关法律,还是社会结构或市场关系,都不能脱离土地一人口关系基本条件的背景来理解。改革时期的农业去集体化和家庭化以及市场化演变也同样如此。这绝对不是要单独突出人口为单一的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澄清人口与土地间的给定“基本国情”,由此分析这与其他生产要素、制度和社会演变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翔实的关于基层小农场运作的经济人类学资料来分析并说明其生产逻辑。这是一个由微观的生产实践来说明宏观的经济逻辑的研究进路和方法,由此展示它和现代工业经济的不同。本书所试图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在历史上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今天又如何?这方面,中国与现代两方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其前景又如何?
在认识论层面上,笔者一直有意识地摆脱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先行研究,而采用从经验证据出发,由此提炼概念,而后再返回到经验证据的研究进路。目的是试图掌握一个题目最基本的事实,然后借助与现有理论的对话来提炼自己的概念。这和当前流行的从理论到经验,再到理论的做法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