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锐主编的《中国短篇小说100家》中的100篇短篇佳作,既有对当代生活的独特把握,也有对既往历史的深刻反思;既有对文化病象的把脉、对现实弊端的剖视,也有对存在的形而上追问与哲理化表达;既有对底层命运的深切关注,也有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呈现;既有对都市生存的后现代体验,也有对乡村生活的怀旧书写;既有对商品化、资本化形貌的勾描,也有对世间各色人物心灵的微妙刻画。其中一些作品,不再满足于浮华世相中人情世态和生活场景的描摹和捕捉,而更关注人对生存的复杂而微妙的感受,更倚重人的精神内质与灵魂隐秘的开掘,潜心于对存在的无限可能性的勘探。
在每篇小说后附录一篇短论或随笔,这些短论或随笔涉及短篇文体、短篇艺术诸多领域,既包括调性、语感、节奏、结构,也包括故事、意义、叙述方式与角度,还包括隐喻、反讽、荒诞、幽默等修辞手法。其中不乏新见和精彩之论。
《中国短篇小说100家》由何锐先生精心编选而成,收录了新世纪以来国内100位作家的100篇短篇小说佳作,涵盖面广,阵容强,作者包括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王安忆、叶兆言、毕飞宇、苏童、迟子建、林斤澜、格非、韩少功、阿来、麦家、铁凝、林白、阿乙、弋舟、葛亮、徐则臣、魏微等,其中既有宝刀不老的文坛宿将,也有风头正健的实力派作家,更有才气逼人的文学新锐。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蕴深远,风格各异,而贯通于其中的则是纯文学的血脉与尊严。同时,每篇小说后还附有一篇精彩短论,均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肺腑之言或经验之谈,凸显了作家对短篇小说文体的认知和感悟。
《中国短篇小说100家》是一次令人惊艳的集体亮相!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短篇小说发展的实力与成绩。犹如一幅当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全景图,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作家在短篇小说文体上的高度自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建构与突破,以及对小说主题内涵的不断深化演进。
序 中国当代短篇小说走向文体自觉的见证
鱼纹陶罐 刁斗
长还是短?这是个问题 刁斗
糖毒 七格
短篇小说就是近身格斗 七格
礼拜二午睡时刻 弋舟
食不厌精或者酒囊饭袋 弋舟
大师 双雪涛
伟大的阑尾 双雪涛
门牙 尤凤伟
小说的易与难 尤凤伟
果子酱 文珍
铸一把命中世界心脏的匕首 文珍
软肋 王手
关于短篇小说的自言自语 王手
逃走的萝卜 王华
如果你能举重若轻 王华
厨房 王安忆
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 王安忆
合家欢 王宏图
精微的世界 王宏图
扶桑的低语 王松
短篇小说的“短” 王松
他杀死了鸽子 王威廉
语言与诗性的平衡交会——我对短篇小说艺术的一点想法 王威廉
半截儿 王祥夫
写短篇小说的秘诀 王祥夫
深圳在北纬22°27′~22°52′ 邓一光
偶然事件、小丑鱼和想象力 邓一光
保佑 东 西
短篇就是一口气 东西
拳师之死 东君
短篇小说的能量 东君
火车开往C城 付秀莹
短篇小说的艺术难度 付秀莹
美女指南 叶兆言
短篇写作并无一定之规 叶兆言
我的帐篷里有平安 叶舟
一粒实名的沙子 叶舟
独自升起 叶弥
我的短篇之缘 叶弥
圣旨嘴 甘耀明
野地的迷人植物 甘耀明
氮肥厂 田耳
短篇小说的化学反应 田耳
农事诗 石舒清
亦说文体 石舒清
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 艾伟
短篇小说有能力使坚固的世界坍塌 艾伟
浮生记 艾玛
短篇即自由 艾玛
取暖 乔叶
好红罗——短篇短谈 乔叶
琼斯 刘庆邦
短篇小说的种子 刘庆邦
民间格式 刘恪
短篇小说的文体 刘恪
翩翩 吕新
一辆独轮车能搬什么 吕新
最后的乡村 孙惠芬
我心目中的短篇小说 孙惠芬
秘密 朱个
宏大世界的微观镜像 朱个
天色已晚 朱山坡
有生命力的文体 朱山坡
走夜的女人 朱日亮
说人话和说实话 朱日亮
一个野心勃勃的雌神父 权聆
短篇写作,是一种自由的未来感 权聆
放生羊 次仁罗布
写好短篇并不容易 次仁罗布
家事 毕飞宇
讲究人所干的讲究事 毕飞宇
跟月亮结婚 红 柯
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 红柯
吃米饭的人 许 辉
“小”天地或心灵的尺度 许辉
喷雾器 张学东
短长与轻重 张学东
东莱五记 张炜
短篇难写 张炜
野象小姐 张楚
短篇小说到底有多小? 张楚
儿女情长 李洱
对生活和时代写下的注脚 李洱
空房子 李晁
短篇小说的形状 李 晁
拉拉布的忌妒 李浩
我看短篇小说 李浩
连耞 李锐
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李锐
恩贝 杨显惠
短篇小说的细节 杨显惠
秋天的声音 甫跃辉
刺猬,还是狐狸? 甫跃辉
不存在的斑马 苏瓷瓷
在黑夜里,开始唱歌 苏瓷瓷
茨菰 苏童
感受自己在短篇小说世界里的目光 苏童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建
我与短篇心心相印 迟子建
月亮的朋友 邱华栋
短篇小说:一寸短,一寸险 邱华栋
老革命周春江 邵丽
我所理解的短篇小说 邵丽
蛛网 阿乙
短篇小说:自我训诫课 阿乙
延误 阿 成
我看小说的长、中、短 阿成
脱粒机 阿 来
短篇小说:趣味文本 阿来
暗示 陈希我
“短小说”与“后现代性” 陈希我
日子 陈忠实
把握社会生活变幻起伏的脉搏 陈忠实
杀人 麦家
小说短篇 麦家
去不回门 林斤澜
谈短篇小说的结构 林斤澜
某年的枪声 林白
关于短篇小说的几句话 林白
田埂上的小提琴家 林苑中
短篇小说是接近无限透明之小宇宙 林苑中
天气预报 范小青
短篇小说的艺术和生命力 范小青
轮回的熊 范稳
短篇小说的柔软与锋利 范稳
弥天 郑小驴
短篇里的刺客 郑小驴
水边的阿狄丽雅 金仁顺
去打猎吧,伙计! 金仁顺
抄家 南 翔
短篇小说中的意象 南翔
老鹰 姚鄂梅
生命之诗 姚鄂梅
月光之舞 残雪
实验小说短篇的写作 残雪
斩首 赵本夫
短篇小说的体量 赵本夫
巫和某某先生 赵玫
在精短而绵密的故事中 赵玫
小学生黄博浩文档选 须一瓜
“窗子”里的意趣人生 须一瓜
梅雨 徐则臣
把短篇写短 徐则臣
洗脚 徐坤
短篇小说:短兵相接与快意恩仇 徐坤
酒疯子 晓苏
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晓苏
暗示 格非
讲述故事的方式 格非
为好人李木瓜送行 海飞
七彩的光环——关于短篇小说的七种理解 海飞
众里寻他千百度 聂鑫森
我喜欢的短篇小说 聂鑫森
倒立 莫言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莫言
倒流河 贾平凹
我写的是最当下的生活 贾平凹
吉祥如意 郭文斌
安全并光明的文字:我理解的好短篇 郭文斌
伊琳娜的礼帽 铁 凝
人生可能不是一部长篇小说 铁凝
邮政简史 梦亦非
负小说写作十二条 梦亦非
唢呐与银狐 第代着冬
民间叙事的丰厚遗产 第代着冬
赔人 野莽
将故事锁定在谈判的主会场 野莽
夜晚照亮街道 黄孝阳
关于当代小说的两句话 黄孝阳
黑鸟为什么盘桓 黑丰
一种地理小说 黑丰
棋语·冲 储福金
形而上的“翅膀” 储福金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
我对短篇小说的一点认识 温亚军
英珠 葛亮
长短之道 葛亮
杀瓜 董立勃
在写短篇小说中成长 董立勃
刀宴 蒋一谈
短篇小说写作浅见 蒋一谈
第四十三页 韩少功
我重视技术但是反对技术主义 韩少功
小流放 鲁敏
无辜的种马 鲁敏
打平伙 裘山山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裘山山
秋日辉煌 墨白
万能脚与汉字反体书法的启示 墨白
枪,或者中国盒子 潘军
短篇小说是个专有名词 潘军
缅桂花 潘向黎
唐人绝句,雕琢,难度 潘向黎
出租车司机 薛忆沩
在与历史的较量和与现实的疏离中书写 薛忆沩
给我手纸 戴来
交替领跑 戴来
胡文清传 魏微
谈谈短篇小说的技巧 魏微
跋 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囚徒生涯
我从来没有到过青海这个西部省份,严格说来,我都很少离开我出生并且生活了四十年的张集这座城市。所以,我关于青海这片神秘高原的全部知识,都来自于刘仁义的介绍。
刘仁义当然去过青海,他在那里呆过七年,与他一同在那里呆了七年的还有很多人,其中之一就是史光辉。他们一块在那里坐牢。史光辉的本人我没有见过,我只见过他的照片。没坐牢之前的史光辉面相刚硬,目光炯炯,显而易见是那种敢作敢为、富有感召力的男人。我庆幸我从来没有见过史光辉本人,我庆幸正在刘仁义要把史光辉引见给我时,他们双双落人了法网。否则的话,我实在难说今天的我是否还在,在的话,会变成一副什么样子。
刘仁义是我的大学同学,他妻子何品也是,在学校时,我们都是围棋俱乐部成员。那年“严打”之前,他俩结婚还不足一年,那时他们家是我这个光棍汉的主要混饭地点之一,我们三人经常一宿一宿地进行围棋循环赛。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们的儿子刘清海,是我眼看着在何晶的肚皮下面一点一点地膨胀起来的。
当刘清海这个小小的胚胎在何晶的子宫里慢慢成熟时,何晶几次想过要偷偷地将他消灭掉。那时候,何晶已经开始理智和冷静,她对我说,对于她与刘仁义的婚姻,她已经感到追悔莫及了。刘仁义天生是一个愿意走极端的男人,他经常会因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来。比如在大学里,他本来高我和何晶一届,可是那年为了能赶上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围棋比赛,他不惜故意两科考试不及格,降到我们这个年级来。再比如他本来是不打算养孩子的,甚至以前他和我的观点一样,连结婚都反对。可在他得知何晶怀孕以后,竟大喜过望。他对我和何晶说他的事业能后继有人这很重要。当然那时我和何晶谁也说不清楚他是指他众多事业中的哪一项事业。他嘴上总是叨念他未来的孩子,可是他对待那尚未出世的孩子的做法却与众不同。他让何晶每天练下蹲,做仰卧起坐,像他一样洗冷水浴,并且经常不轻不重地在何晶的肚子上玩拳击一样捶捶打打。我和何晶都担心流产,可刘仁义的理由是,如果这孩子经受不住考验流产了,说明他体质太弱,生下来也没什么意思。他需要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有着强健的身体和强健的灵魂的孩子。那时候他已结识了史光辉,开始认为喜欢围棋是玩物丧志了。
但刘清海是一个结实的孩子,他坚强地经受住了他父亲给予他的最初的考验,刘仁义对何晶肚子里的孩子也表示了满意。可是就在这时,刘仁义成了一名罪犯。收审期间的刘仁义变得理智起来,他似乎清楚地看到了他孩子的未来是何等叵测,他指示何晶处理掉这个不幸的孩子。然而何晶并不是一个落井下石的女人,她知道她腹中的这个胎儿对刘仁义意味了什么。为了表示她的忠诚,她决心为刘仁义留下这条在千捶百打下安然无恙的特殊的后代。就这样,当刘仁义成了青海某监狱里的一名囚徒时,他的儿子出生了。在把这个消息写信通知刘仁义时,何晶接受我的建议,为她刚出世的儿子以“刘青海”命名,以示对他那远在青海省服刑的父亲的怀念。刘仁义在接到何晶的信后,对于儿子的降生反应冷淡,他说他并不欣赏何晶这种表态的方式。“但是既然有了,就要好好培养他。”刘仁义在给何晶回信时这样写道,“要记住,咱们的儿子,是给祖国和民族养的,我希望他能当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听党的话,听人民的话。”刘仁义在信中最后说,“如果孩子的户口已经上完,名字不好再更改的话,能否在‘青’字旁边加上‘三点水’,免得让别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何晶说:“你看看仁义怎么刚进去两天半就变得这德行了。我真不如不要这个孩子了,我不该意气用事。”
我说:“他这是对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
“屁,”何晶说,“现在认识也晚了,他非把小命交待在青海不可。”
“你别这么咒他,”我说,“仁义是个聪明人,表现好了是能减刑的。”
果然,刘仁义是个聪明人,他没像史光辉那样把小命交待在青海,他又回到了张集。在狱中,他的刑期由十二年减为十年又减成了七年。
归途
火车驶近德令哈时,是凌晨。刘仁义本来正伏在面前的茶几上做梦呢,可脚被人重重地碰了一下,他敏感地醒了过来,把脚挪开。他低头,看到是一个睡在座席下面的人正从他脚下往外拱屁股。他便放心了,缩回脑袋,想接着再睡。可是这时,座位下边那个人的大脸呈现出来,刘仁义一下子愣住了。
“光辉?”
“仁义?”
那人也愣住了,他机警地看看周围,把一顶羊皮帽子严严地遮在脑袋上。然后他对刘仁义做个手势,朝火车连接处侧着身子走去。
史光辉是半年前从监狱里越狱出逃的。他的刑期是十五年,由于他的认罪态度始终不好,没被加刑就算不错了,从来未列入过减刑人员名单。狱方在史光辉出逃后查实,当时任狱中文化教员的刘仁义虽然与他是同案犯,但没有勾结过的任何证据,因此刘仁义未受史光辉的株连。
对于这样一次邂逅巧遇之后的情形,我和何晶大体上可以推想出来。当时刘仁义早就把监狱里的教育忘到了脑后,他想的只是立刻满足自己的好奇。刘仁义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任何新鲜事情都着迷上心。因为史光辉说在车上不便说话,刘仁义就临时决定,陪史光辉在德令哈下车。“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后来刘仁义也的确是这样告诉何晶的,“问史光辉是怎么越狱的,越狱以后这半年是怎么生活的。”
“可史光辉为什么不告诉他,”再后来我又问何晶,“仁义和他是那么好的朋友,他怕什么呢?”
“他什么也不怕。”何晶对我说,“但他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越狱的,他只说是被那个波斯老人施了魔法。那个波斯老人喜欢并且敬重史光辉,他出狱以后,终于掌握了使用鱼纹陶罐的秘诀,他就把史光辉弄了出去。”
“这太荒唐了。”
“我也觉得荒唐。可仁义就是这么说的,仁义是一个诚实的人,他不会对我撒谎的。”
“那他怎么生活的呢?”
“靠乞讨和替人打工填胞肚子,一边温习波斯老人在狱中教他的古波斯语,一边在整个青海省境内追踪波斯老人变幻不定的足迹。”
史光辉说:“你要是没在监狱给定的时间里回到张集,是要有麻烦的。”
刘仁义说:“你还没按监狱给定的时间服刑期满呢,不也活得挺好。”
就这样,刘仁义随史光辉在德令哈下了车,然后乘汽车和牛车外加步行,来到了波斯老人约史光辉前来见面的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小地方。
P2-5
中国当代短篇小说走向文体自觉的见证
何锐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前四辑的编选无疑是由“回应经典”、“守望先锋”、“感觉城市”、“把脉70后”这四个关键词引发的,编者旨在通过优秀作品的遴选,凸显作家的经典意识、先锋意识、都市意识和代际意识,进而探寻新世纪文学突围的路径。后来,我察觉到作品的某种经典性、先锋性、现代性以及不同代际作家创作的特点和差异,在很大程度体现在文体层面上。文体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文本自身。作为语言表达方式的文体,其要旨在于如何使支配文本的语言要素和模式与文本自身意义及文学效果相契合,从而使作品的艺术形式与主题内涵的深化并行不悖。文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修辞技巧的运用,句子结构的类型,句子之间、句子成分之间的时序,因果逻辑关系、句法关系等的调适。文体的独特特征不仅关乎特定文学’文本的语义、审美、情感功能,更与作家的个性体验、思维方式和精神特征相联系。事实上,对文体的探索与运作一直是作家创作的着力点。而对文体的探究——至少对小说而言,从短篇人手是最便捷和有效的。短篇小说虽是简短的散文体虚构作品,但却是与长篇小说并列的具有独立文体内涵的文学体裁,在它的创作中,囊括了几乎小说的所.有元素和艺术技巧。创作模式的多样,视角选择的多变,情节模式的丰繁,为探寻叙述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巨大空间。鉴于篇幅规模、简约叙事与凝炼隽永的要求,短篇小说成为一种考验作家心智、能力的高难度写作。有鉴赏力的读者更容易通过作家的短篇创作,考察其想象虚构能力、叙述结构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正是这些能力才使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生成和延续。在短篇小说中,文学性的延伸就更为明显和令人信服。文学性是纯文学的源头与根脉。对文学性的更高要求,使短篇小说更多地保持了纯文学的尊严。不仅如此,短篇创作的队伍涵盖面更广。既有宝刀不老的文坛宿将,也有风头正健的文坛新锐,还不时有才气逼人的文学新人加入。从40后到80后,这几代作家之间的创作是有着微妙代际差异的,这不仅表现在对小说本体的体认、理解上,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也表现在小说叙述形式和结构形态上。尽管如此,就纯文学的血脉而言,却有着紧密的依存和内在关联。由此,我便萌生了一个念头——编一本区别于此前《中国名家短篇小说选》的新选本。主要从纯文学血脉的贯通和承续上,将更多不同代际作家的优秀短篇汇编在一起,以展示新世纪以来,短篇小说的创作实绩和作家阵容。其时,“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四辑的编选工作正接近尾声,加拿大短篇小说大家爱丽丝·门罗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传来。在诺奖百年史上,短篇小说获奖尚属首次,不言而喻,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获奖,打破了对短篇小说的偏见,极大地提升了短篇小说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令我欣喜莫名,我对编选这个新选本更有信心。
《中国短篇小说一百家》收入新世纪以来40后到80后(主要是50后、60后、70后)100位作家的10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既有对当代生活的独特把握,也有对既往历史的深刻反思;既有对文化病象的把脉、对现实弊端的剖视,也有对存在的形而上追问与哲理化表达;既有对底层命蘑的深切关注,也有对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呈现;既有对都市生存的后现代体验,也有对乡村生活的怀旧书写;既有对商品化、资本化形貌的勾描,也有对世间各色人物心灵的微妙刻画。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对传统文明中善与美的呼唤,对人文关怀向人性深层的渗透,还是对人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的揭示,都无不给人以感动和启迪。特别是其中一些作品,不再满足于浮华世相中人情世态和生活场景的描摹和捕捉,而更关注人对生存的复杂而微妙的感受,更倚重人的精神内质与灵魂隐秘的开掘,潜心于对存在的无限可能性的勘探。令人欣喜的是,为数不少的作品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文体意识,作家们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充分发挥短篇小说特有的文体优势,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和修辞手法,对现实存在表达出自己的独到思考和颖悟。当然,具体到不同作家的创作,在叙述手法和技巧的运用上,显然不可能整齐划一,而是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进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值得称道的是,一些作家还利用短篇文.体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在短篇小说中汲取诗歌、散文、电影、戏剧等文学体裁的优长,吸纳或融入音乐、绘画中的有益元素。短篇小说与其它文体的交融、互渗,有利于促成文体的新变,扩大短篇文体的内涵,拓展短篇小说的艺术容量,并丰富其艺术表现形式,使之更加灵活多变、姿态万千。不难看出,作家们对短篇小说的文体建构不尾唯技术至上,而是兼及文体的体式特征和主题内涵的深化演进,结合作家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和个性体验,对短篇文体进行新的建构性尝试,为短篇小说走向文体自觉拓宽了道路。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缘于对作家文体意识的强调,我们特意在每篇小说后面附上一篇短论或随笔,以凸显作家对短篇小说文体的认知和感悟,这些千字短论或随笔多为作者的肺腑之言或经验之谈,不是作品之后的随意点缀和摆设。一部分是作家从自己以往的散文、随笔中选取的相关小文或片段文字,但更多是作者专为这个选本而写的,有的还几易其稿,十分难得,其中不乏新见和精彩之论。这些短沦或随笔涉及短篇文体、短篇艺术诸多领域,既包括调性、语感、节奏、结构,也包括故事、意义、叙述方式与角度,还包括隐喻、反讽、荒诞、幽默等修辞手法。我甚至认为,这一百篇短论随笔有单独结集出版的价值。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将作家提供的具体文本和这些千字文参照阅读,加以细细品味,从中去辨析短篇小说走向文体自觉的轨迹,窥探新世纪文学突围的新向度。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前四辑各卷的人选作品都是以短篇小说为主,部分作家或更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已被该“丛书”收入过,故原则上不再列入本次编选范围。不过,为让读者明了本书与此前选本的内在关联,我们破例从“丛书”前四辑中各选一篇优秀短篇收入本书,分别是莫言的《倒立》、韩少功的《第四十三页》、陈忠实的《日子》、贾平凹的《倒流河》。此外,我们还特意编入了已故作家林斤澜的短篇小说,林老是德高望重的文坛名宿,被誉为“短篇圣手”,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比汪老幸运的是,他的生命延续到了新世纪,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他的创作为当代短篇小说立下了艺术标高。其晚年佳作进入编者视野是理所当然的。
本书仍沿袭了“新世纪文学突围书系”前四辑的体例,只是为让读者了解作家的代际归属和创作成就,在每篇作品之前附上了作者简介。另外,我还采纳了作家朋友的建议,凡人选作品均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众多实力作家对编选工作的鼎力支持,他们的精品力作使该选本更具分量和厚重感;我同样欣喜予新锐作家和文学新人的加入,他们虎虎有生气的作品为本书增添了亮色。
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何锐
不经意间,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同我们擦肩而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呈全方位跃动的文学态势,曾让我们对新世纪的文学曙光满怀期待。汉语文学总体水平的提升,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未来格局中意义和价值的凸显,曾经是我们坚执的信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传媒业的最新发展、互联网的大面积覆盖,市场经济潮汛的来势迅猛,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勃然兴起,文坛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作家与写手越来越拉开了彼此的距离,文学从边缘化走向了泛化。虽然新世纪十年的文学仍保持了九十年代文学的水准,延续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纯文学的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终极价值迷失,媚俗成为时尚,创新精神的匮乏使文学再度陷入困境,纯文学的执着追求者和坚守者不能不心怀忧虑。新世纪文学该如何突围,才能辟出一条新路,是一些作家正在严肃思考和认真面对的课题。
基于文学格局的调整和纯文学自身正在发生的变化,在去年着手《山花》栏目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同一些作家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并就文学自身的反省达成了共识:新世纪文学遭遇瓶颈,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经典意识、先锋意识和都市意识的匮乏,这就启示我们要从新的维度去思考和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而同时,还要毫不迟疑地把关注的目光转向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70后,因而我在《山花》上毅然开设了“回应经典”、“先锋之旅”、“都市书写”、“聚焦70后”这四个栏目,并迅速得到了作家们的积极回应,今年,我因退休不再担任《山花》主编,遂接受友人建议,与出版社同仁一起策划编书事宜。没想到这套新世纪文学突围书系的缘起,竞受到上述栏目创意的启迪。只是为准确起见,我特意将原有的栏目名稍作了变动,故而这套丛书各卷命名依次为:“回应经典”、“守望先锋”、“感觉城市”、“把脉70后”。四个书名,四组动宾结构,“回应”.、“守望”.、“感觉”、“把脉”都指向特定对象,具有一种动态感和方向感,从而组合成了文学突围的四个关键词。
关于“回应经典”
经典是文学殿堂的瑰宝。又是衡量文学价值的尺度,它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始终处于文学版图的核心位置。不言而喻,经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极具禀赋的作家才有资格入乎其内,但任何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以经典作为参照或借鉴,使自己的创作与之具有某种相关性或千丝万缕的联系。坚持经典的价值取向是提升文学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纯文学存在的理由。当然,经典需要时间检验,也许这个时代真正的经典还来不及产生,也可能文学经典已具雏形,但尚未被公众所体认,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个优秀作家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对经典作出回应,自不待言,作家们是会有自知之明的,他们深知经典可遇而不可求。经典总是凤毛麟角的,但对经典的回应却可以千姿百态。不容置疑,回应经典是一种姿态,其中不乏对经典的诉求。而对经典的天才回应有时就可能造就另一部经典。回应经典本身要求作家必须具备经典意识,经典是作家审美意识、生命理想和他所置身其中的生存世界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对心灵境况的领悟、对人的处境的探索、对生存世界的批判都是具有深度的,而这三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心灵和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和复杂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经典正是向我们昭示小说的可能性和限度,一方面专注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另一方面又潜心于小说技巧、文体风格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这就注定了经典的非同寻常,一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这便是经典的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是我们何以要回应经典的缘由。本卷收入当初由我组稿并责编的21位出生五六十年代实力派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一个精彩短篇,一篇关于经典的随笔,因小说了解作家的创作水平,由随笔感知作家对经典的领悟。
关于“守望先锋”
先锋文学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多数人避而不谈,但私下却常为人们所企盼和关注。我仍坚持认为,先锋性不过是文学性所延伸的属性,文学性和先锋性是密不可分的,回避先锋性谈文学性,意味着创造精神的匮乏,而离开文学性的先锋性只能是伪先锋性,是对时尚的追逐和媚俗。先锋是媚俗的天敌,它也羞于与时尚为伍,它命定是一种孤独的存在,先锋文学常常表现为对文学性的某种偏执和强调。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性抑或先锋性,不仅是一种写作姿态,更是严肃的精神立场,既包括文体层面的变革,更涵盖精神向度上的探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生存的诗意呈现,这种语言艺术与!图像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它具有审美内视性特征。内视性想象始终与内在体验和情感倾向如影随形,它创造的内视化世界是一种想象的世界和虚构的现实,理所当然的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正是这种虚构性和内在精神特质成为文学的基本属性,它植根于作家的审美感悟力、想象力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性,不断拓展文学特有的审美疆域。基于文学自身的审美要求,无论独具禀赋的神性写作、智性写作或灵性写作都需要寻求新的表达,采用独特的表述方式,并且离不开对生命本身的追问和思考,对精神指向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的专注,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执着于这种内在不确定性的表达,正是对这种不确定性所衍生的存在的可能性维度的把握,才是文学或小说的真正奥秘所在。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理解先锋性,有利于破除先锋性的神秘感,使人们意识到,作家对生命体验的超常性表达,对生存哲学的非常规思考,对小说叙事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对文学自主性和文本观念的强调,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创作主体对文学现存秩序的一种反叛倾向和变革冲动,以及在叙述姿态和策略上的必要调整,意在实现文本形式和思想内涵的双重超越。因而,我以为应视先锋写作为常态写作。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新世纪以来先锋写作一直没有终止,不仅仍有文坛宿将在孤寂中坚守,文坛新锐也并未对前卫或先锋弃之如敝屣,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散落于网络和民间的先锋,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另类写作者。本卷主要收入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十余位作家新世纪以来,在《山花》上发表的具有先锋特质的中短篇小说。尽管难免瑕瑜互见,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毕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先锋小说的实绩。
关于“感觉城市”
较之乡村叙事,都市书写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作家都市意识和城市书写经验的双重匮乏,无疑给写作增加了难度,但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却给城市文学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向都市书写的广度和深度掘进,是拓展小说视野,促进文学观念变革的需要,它既可以促进小说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又有助于深化文学现代性的主题。城市已成为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人文景观,随着城市边界的延伸和扩展、城市文化符码的翻新、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的演变、市民社会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农民工的大量涌入、社会两极分化的明显加剧,给城市书写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性。城市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城市的生命图景和生存脉动,是人类进步和现代文明的表征,而同时,城市物欲的巨大诱惑,又是导致人异化的根源。城市文明和城市原罪的连体共生性是由资本运行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要着力揭示城市现代性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呈现当下城市的巨大包容性,同时不能无视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依存和关联,这是当今中国文学城市书写中的重点和难点。本卷收入了二十余位作家城市题材的小说,其中有的作品所表现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但切近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真实,因而也有让其入选的理由,这二十来篇小说涉猎白领、小资、市民、知识分子、农民工,以及北漂各色人等的多元生存和城市生活的多种景观,集中展示城市的魅力和诱惑,体认城市精神和伦理,表现城市生活的心灵和情感历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城市表象背后人性扭曲和物欲膨胀的真相,发现一个异己而陌生的世界。尽管入选作品在都市景观的呈示,城市书写氛围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作品较多触及城市边缘和表层,诉诸感觉却意味不足,偏于写实而想象乏力,对人性深度的揭示显得捉襟见肘。但我们对中国文学城市书写的新的转机仍充满期待,毕竟我国城市文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重要的是作家首先要勇于接纳城市,全方位的去感知城市,进而培养并扩展对城市的感觉,用心灵去触摸城市,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城市中社会、心理、价值的种种嬗变。
关于“把脉70后”
70后作家可谓生不逢时,刚好处于时代夹缝之中,前有五六十年代作家功成名就、尘埃落定,在文坛引领风骚,后有80后作家受市场青睐,行情看涨,声势逼人。为改变其处境和命运,在一些文学期刊的推动下,70后先后经历过两次崛起,但仍未争得应有的地位和影响,以致后来人们谈论70后竟成了一个尴尬的话题。而实际上,70后是当今文坛最活跃、且颇有实绩的创作群体,文学期刊中作品的大面积覆盖,并保持一定的水准,足以表明他们是纯文学阵地的中坚和主力,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大都有自知之明,不浮躁、也不自卑,导致70后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创作仍缺乏新的突破,鲜有代表性作品,特别是有影响的长篇力作。二是批评的关注度不够,目前比较活跃的学院批评家关注的重心多为功成名就者,与之相对应的70后批评家势单力薄,布不成阵,与70后作家队伍不相匹配。因而我们更多看到,对70后的创作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处置办法,或用主流话语或传统批评模式,轻易加以贬斥;或以“后现代”尺度进行价值判断,导致了批评的错位或失位。三是市场与媒体的双重疏离,市场受商业驱动,热衷于青春写作和时尚写作,不惜对80后热炒,而对坚守纯文学阵地的70后显得冷漠。媒体更多看重名家,关注主流,70后自然成为空档。媒体和市场的合谋,导致了对70后不应有的遮蔽。有必要指出,70后是中国文学真正承上启下的一代,在纯文学的谱系中,他们与五六十年代作家一脉相承,彼此的创作有着血缘上的亲近或关联。而其文学禀赋、颖悟力等方面的凸显优势,虽以其代际差异拉开了与80后的距离,但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文学道路和纯文学的创作实绩,其影响势必波及到一代文学新人。70后的真正崛起,对于未来中国文学的意义不可低估。当务之急,是对70后文学创作态势加以整体性的把握,并对其有价值的创作个案进行透视和剖析,围绕他们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性认真把脉,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同时发现他们独具的禀赋和潜质,开掘新的可能性和前景。本卷收入十多位活跃于当今文坛的批评家的二十多万评论文字,对70后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梳理,既有对这代作家创作总体性的综合评论和诠释,也有对创作个案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所收论文多半曾刊在《山花》“聚焦70后”栏目中,有几篇则是我早先的约稿,但由于我的离任,该栏目自然终止,这些约稿只好发在另外的刊物上。在此一并收入,算是作个纪念。另外,征得作者同意,我还特意选人批评家洪治纲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新时期作家的代际差别与审美选择》一文,意在通过与五六十年代作家的比较研究中,给70后的创作提供一个参照系,以利进一步思考和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和方向。
这套文学丛书是由贵烟冠名的,贵烟是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简称,贵烟本身又是一个知名品牌。十年前为回报贵州烟草业对纯文学的支持,并彰显黄果树品牌的影响力(黄果树集团是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的前身),我曾主编过一套以黄果树冠名的书系。十卷本的书系中收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花》杂志上的优秀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烟工业公司品牌重心转向“贵烟”,而“贵烟”原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品牌,对其重新打造和提升,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贵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身份或档次,“贵烟”的华丽转身,别具一种象征意味。以之来冠名这套文学突围书系,是恰切不过的。这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贵州中烟工业公司一如既往的支持。在此,我谨向,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全体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向具有文学眼光的企业家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外,我还要感谢作家朋友们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同仁,正是他们的睿智和对纯文学的信念,才使这套丛书得以顺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