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的叙事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以影像视频为回顾和梳理的两个世界(在德国求学作为个人艺术的开始和归国后在中国两所学院从事艺术研究和教学的两个“学院世界”)构成了于幸泽个展中与“今天”形成对话的“策展提醒”,希望对他的“第三世界”,也是展览最重要部分的“创作世界”形成逆袭、关联和清理,从而形成“策展的介入与对话”,这种介入是“自然”的,“对话方式”也是“提示性”的,希望对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和生存环境进行随机交流,并对未来形成一种指涉和提醒。王萌主编的《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对艺术家于幸泽作品的呈现与分析。
本书是“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一回)”的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学术来源是王萌先生从艺术管理学的角度于2006年提出、2010年进一步完善的“文化发生场”理论,这一理念旨在探索美术馆运营方式的新思维。在现代艺术早已实现“博物馆化”的前提下和当代艺术正在与美术馆发生新的关系这一现实中,“文化发生场”理论启迪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美术馆概念下的“典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分离式”功能框架,而倡导美术馆的文化功能更好地与艺术的发展进程联系在一起,并以自身的“文化战略”为宗旨提出一揽子计划,将艺术原生态中作为“艺术碎片”存在的资源通过“博物馆行为”整合为“艺术现象”,从而让美术馆从一个物理意义上存在的实体空间转换为一个有内在生命的文化发生的“场域”。王萌主编的《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对艺术家于幸泽作品的呈现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