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1.1 公式速查
1.1.1 高层建筑相邻楼层侧向刚度比的计算
1.1.2 结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的计算
1.1.3 人行走引起的楼盖振动峰值加速度的计算
1.1.4 高层建筑结构构件承载力的验算
1.1.5 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设计
1.1.6 抗连续倒塌的拆除构件剩余结构构件承载力的计算
1.2 数据速查
1.2.1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
1.2.2 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
1.2.3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1.2.4 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1.2.5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1.2.6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1.2.7 结构薄弱层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1.2.8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
1.2.9 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
1.2.10 人行走作用力及楼盖结构阻尼比
1.2.11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1.2.12 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1.2.13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1.2.14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1.2.15 各性能水准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
2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和地震作用
2.1 公式速查
2.1.1 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2.1.2 圆形截面结构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2.1.3 矩形截面高层建筑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2.1.4 矩形截面高层建筑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2.1.5 高层建筑顺风向风振加速度的计算
2.1.6 高层建筑横风向风振加速度的计算
2.1.7 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称值的计算
2.1.8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
2.1.9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
2.1.10 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进行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
2.1.11 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
2.1.12 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的计算
2.1.13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
2.2 数据速查
2.2.1 常用材料和构件的自重
2.2.2 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
和准永久值系数
2.2.3 活荷载按楼层的折减系数
2.2.4 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
系数
2.2.5 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
2.2.6 全国各城市的雪压、风压和基本气温
2.2.7 屋面积雪分布系数
2.2.8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2.2.9 风荷载体型系数
2.2.10 围护结构(包括门窗)风荷载时的阵风系数
2.2.11 高耸结构的振型系数
2.2.12 高层建筑的振型系数
2.2.13 高耸结构的第1振型系数
2.2.14 横风向广义风力功率谱的角沿修正系数
2.2.15 顺风向风振加速度的脉动系数
2.2.16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2.2.17 采用时程分析法的高层建筑结构
2.2.18 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
2.2.1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2.2.20 建筑结构特征周期值
2.2.21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2.2.22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
……
3 高层框架与剪力墙结构设计
4 筒体结构设计
5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6 混合结构设计
7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