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后院,二人顿觉凉爽。绿树森森,遮天蔽日,亭榭阁房隐在绿荫中,甬道两旁,牵牛花、金银花编成花障,花障内牡丹、芍药、紫薇、茉莉等正争奇斗艳。到处静无人语,只有枝叶的簌簌撞击声和聒噪的蝉鸣。走进月洞门,阁老的书房出现在眼前。
杨士奇此时坐在案后,正在翻阅《范文正公集》。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江西泰和人,至正二十五年出生在袁州。其时兵荒马乱的,父母带着他四处逃难。他一岁半时父亲辞世。母亲是个有远见卓识的女子,四处漂泊仍不忘教他念《大学》,他五岁即能背诵此书。由于家境贫困,他不能走科举之路,十五岁去教私塾,后来在县里做训导。
经过长期自学,他的史学和文学功底相当扎实,建文二年编纂《太祖实录》,被荐举为编撰,后擢升为副总裁。永乐继位后,杨士奇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成员之一,成为朱棣的重臣。他看好太子朱高炽,认为将来必成一代英主,扶他当了皇帝。朱高炽病逝后,他与杨溥(字弘济,湖北石首人)、杨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人)组成的“三杨”内阁,全力辅佐朱瞻基。他老成而有心计,精于权谋,杨溥擅长谋断,杨荣勇而有谋,“三杨”内阁是明朝最强f旱的内阁之~。杨溥、杨荣均系建文二年进士。杨士奇是内阁中唯一未通过科举入仕的,特别看重自学成才的饱学之士,很欣赏况钟的人品和文才。
况钟来到书房,向杨士奇叩头请安,然后斜签着坐在椅子上。杨士奇放下书:“伯律不必如此拘礼!”
况钟坐正了身子,望着书房中的太祖出征图。出征图挂在屏风圈出的小间正中墙上,两旁是木板阴刻金字楹联: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聚会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上联是朱元璋的出句,下联是刘伯温的对句。屏风之外全是书架,摆满了蓝色布套包装的经、史、子、集。
侍女上过茶之后,杨士奇望着况钟:“伯律,知不知晓老夫召你何事?”
况钟猜到了几分,想到事关重大,没有说出来:“晚生愚钝。” 杨士奇说:“今日朝议九府知府,老夫与弘济、蹇义、胡淡、恂如一同保举你出任苏州知府,皇上已恩准。票拟没下就知会你,老夫是考详仪制司事多,又走得急,不日陛辞,让你提前作点准备。”
况钟起身向阁老叩头:“感谢圣主隆恩,感谢阁老和诸位大人栽培!”
杨士奇笑了笑,有点不以为然:“感谢之词免了,尔去苏州生受,不骂老朽狠心足矣!”
苏州府在九大府中是头号难治的一个府,田土面积占全国百分之一,粮税却占全国百分之九点六,交的粮比浙江省还多二万多石。农民负担奇重,赋税越欠越多,纷纷外逃,好多地方已是十室九空。了解情状的人都不愿去苏州,去了也是走过场,将来再换个地方。
苏州知府人选,杨士奇反复计虑多天。让况钟去治理苏州,无疑最合适,他是京官中出类拔萃的一个,有雄才大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办事雷厉风行,胆大心细。可去那里肯定要受苦、受累、受气,杨士奇有点不忍心。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治国莫先于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下决心荐举了况钟。
况钟自然不了解这些l青况,听了阁老的话有些不理解,问:“阁老何出此言?”
杨士奇知道况钟忙于礼仪事务少下郡县,对苏州的实情了解不多,如实将苏州的情状——介绍。
况钟听了不以为意。他从小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为官十五年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如今朝廷让他跳出事务圈子,给个太守职位,他正好报效朝廷。苏州的情势,他并不在意,在意的是施展才干的机会。他的性格喜欢挑战,越是艰难越想去闯。
“请阁老放心,晚生一定把苏州治理好!”况钟说。
杨士奇故意说:“不急,宜再加斟酌。”
“不必!”况钟站了起来,拍着胸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见况钟决心如此之大,杨士奇虽感到欣慰,但仍有些不放心:况钟向来在朝廷供职,缺少地方历练,苏州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他能开出标本兼治的良方吗?于是杨士奇试探地问:“伯律,你打算如何治理苏州?” 听了杨阁老的介绍,况钟认识到苏州像个久患沉疴的病人,非常虚弱,用药宜攻补兼施,得学文正公。文正公姓范名仲淹,苏州吴县人,曾任苏州知州,是北宋名臣。在朝廷任参知政事时,他联合富弼等人实行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措施。新政遭到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的反对,推行不久就失败了。况钟觉得今日苏州与北宋苏州的情状有相似之处,某些方略可借鉴。P8-10
小时候看电影《十五贯》,苏州知府况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编史修志时,听靖安同仁讲过一则笑话后,况钟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况钟灵柩运回靖安后葬龙冈洲神洲山。十年动乱期间,造反派突发奇想:况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没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他能如此清廉?鬼才信哩!他们掘墓搜赃,并立下军令状:搜不到金银财宝,向毛主席请罪一百天。开棺结果,令他们目瞪口呆。他们气愤地指着况钟的尸体骂道:“你这个反动官僚装清廉,是不是五百年前就算到有今天?”一番苦涩的笑之后,我开始阅读有关况钟的资料,对况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拳拳以爱民为心,切切以安民为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苏州百姓称他“况青天”。时代需要清官,百姓呼唤清官,读者喜欢清官,我由此产生了把他写成长篇小说的念想。
为了了解况钟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收集有关况钟的资料,我先后查阅了《中国史纲要》《明史》《苏州府志》《苏州市志》《靖安县志》《况钟治理苏州前后》《明朝那些事儿》等书籍资料。小说是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创作的,书中的人物事件大部分是真实的。
我先后到苏州和靖安两地体验、考察,了解况钟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民情风俗。苏民至今仍不忘况钟,他们介绍,况钟灵柩运走之后,他们在金门外杨柳湾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在府学右侧建况公祠,祠中刻有况钟石像。苏州七县大小城镇有况钟专祠,春秋祭祀,香火不绝。靖安县则已重建况钟墓,墓地选址县城东郊森林公园,占地一亩,用花岗岩砌成,重刻王直《赠正仪大夫资治卿加正三品衔苏州知府况钟墓志铭》。墓志铭文字不多,照录如下:
公名钟,字伯律,姓况氏,其先祖居况坊,有公爵至公侯者。分支靖安,再传而死于寇,且以家殉。公父仲谦,甫数龄,鞠于黄氏。仲谦笃生公,孑遗之际,慨然以读书经世为务。起家仪曹,寻历超迁,非卓然名杰,其能若是乎?夫仪曹所司,朝廷大典礼也,必宏儒始任之。公以新进少年,周旋两京,明于掌故,而动合章程,为圣主所眷注,则公之才优学博可知矣。公慨然揽辔登车,勇于任事,纠官慝,惩吏邪,纤弊必别,积困必苏,前后为苏民请命,如减额除荒诸大政,抗疏至数十上,憨直无讳,而上嘉纳之。数年间,民之疲者以兴,穷者以植,逃亡者以复,贪墨者屏息而不敢肆,油油然乐生送死,非复向来苦重赋而呼吁无门之气象矣。民相与咏歌膏泽,比屋皆然,称之为青天,为父母。无怪乎丁艰则求起复,任满则乞保留,不呼而集,伏阙而请,借冠者踵相接而不能绝也。公始受知于邑令俞益,早以孙伏伽、张元素期之,遂典郡政成,群以龚、黄颂之。晋秩留任,杨相国致诗,则以赵清献、张益州方之,要皆为公实录,而非出于过誉。设天假大年,其勋业正有未可量者,然已天忝社稷臣之望矣,循良云乎哉!
墓后取况钟“清风两袖去朝天”诗句,建六角六柱“清风亭”,亭中刻有况钟像和诗词,亭柱刻有一联:“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岁月是无情的。历史上的许多官员,在任时也做了一些事,但一卸任就“人走茶凉”,很少有人记得。况钟逝去快六百年,为什么苏州人民和家乡父老还对他念念不忘?我琢磨:人走茶凉的官员,做的事尽管轰轰烈烈,也许多半重“有形”,供看的。随着时光流逝,有形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岁月的风霜磨灭。况钟不重形而重意,大小事连着百姓的心,镌刻在百姓心中,永远不会抹去。这是况钟有别于其他官员的地方,也是我塑造况钟这个人物时着意开掘的重点。由于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本书错谬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本书写作得到有关单位领导、朋友和家人的大力支持。苏州市方志办、新余市图书馆、靖安县史志办等单位为收集资料提供方便。万载县发改委为实地考察给予帮助。我不会打字,爬完格子,太太和女儿帮我制成电子版。万载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辛洪安先生、《新法制报》记者李光明先生认真审读初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江西省作协驻会副主席曾清生先生审阅书稿后热情推荐出版。江西高校出版社社科图书出版中心主任邱建国先生和编辑李国定先生为此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对以上同志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钟政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的确,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这样的人,况钟就是其中的一位。况钟是古代最有名的清官之一,曾任苏州知府十二年,至今仍被苏州人民称作“况青天”,在江南一带近乎妇孺皆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昆曲《十五贯》的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又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更使况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况钟不仅是刚正廉洁的清官,更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断案高手,“奇冤”碰到他都能得以昭雪。古代传奇小说中载有不少况钟办案的故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对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和人格魅力的古代清官,我们除了景仰之外,还有探究他人生故事的好奇。钟政先生撰著的这部《清官况钟》,为我们全面了解况钟的从政经历和传奇人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读本。
作者的家乡万载与况钟的家乡靖安相距不远,今同属江西省宜春市,作者对乡贤况钟怀有很深的钦敬之情,多年前就开始广泛收集、整理有关况钟的资料,并到况钟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考察体验况钟的生活环境,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生动素材,为小说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小说以时间为序,从况钟被阁老推荐、持敕赴任始,到鞠躬尽瘁、以身殉职止。小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采用叙述、白描、抒情等表达方式,运用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对比、反衬等多种表现手法,以生动洗练的语言、饱蘸感情的笔触,描写了况钟智斗贪官、惩治奸吏、平反冤狱、减轻赋税、均平徭役、为民兴利的动人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扣人心弦,读来既让人兴致盎然,不忍放下,又令人悲喜交加,感佩至深。
小说成功刻画了一个刚正清廉、孜孜爱民、智勇双全、情义兼具的古代清官形象。读罢小说,我深深为况钟的高洁品格所感动,为他的卓越智勇所折服。
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无论是对贪赃枉法、颐指气使的巡抚成均,还是对以皇帝之名操办花木奇石、搜寻蟋蟀,乘机横行不法、鱼肉乡民的太监来福,况钟都不怕得罪他们,敢于跟他们作斗争,使他们的暴行得以收敛,这在官官相护的封建社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疾恶如仇,秉公执法。当时苏州贪赃枉法的奸吏横行,人民苦不堪言。况钟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冒着生命危险,暗中细查隐情,对豪绅滑吏相互勾结之事摸得一清二楚,果断处决了苏州府经历傅德、昆山县丞贾敬、吴县典吏薛孟真等六位罪大恶极的奸吏,使吏治得以整饬。他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他为民请命,爱民如子。为减免苏州过重的税负,况钟冒着杀头的危险,上奏请减官租,被户部驳回不准。他再次上疏,指出如果不减,“仍照旧额征粮,有违恩命,抑且失信于民”。经过多次上奏力争,终于得到宣德皇帝的批准,减去官田租七十二万一千六百石,荒田租十五万石,让被重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苏州人民松了一口气。他建立济农仓,赈济灾民。他订立条例,规定若有使百姓不方便的事情,要求下官立即上书提出,始终把百姓冷暖放在心头。
他兢兢业业,勤政务实。他干练精明,通达事务,政事繁杂而能处置得当,日理万机而不烦。他清理积案,疏免军户,招复流民,劝课农桑,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主修桥梁,重修古迹,深入实地,不辞辛劳……十二年做了别人二十年难于办成的事。他每日轮流治理一县,从此,吏不敢作奸,民无冤抑,逃民也纷纷回乡,百姓都称他是包公再世。一时间,老百姓安居乐业。
他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况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不拿不贪,三餐佐饭,仅一荤一素;身居简室,未铺设华糜之物。他说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并告诫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他进京觐见,不带一锱一铢。他在饯别苏州父老的诗中写道:“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他死后归葬的时候,只有书籍和日用器物,没有什么贵重物品,真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中国的老百姓历来崇拜清官,只要官员真心为他们办事,都会被他们记住和怀念。况钟三次离任苏州知府,三次都被老百姓挽留。况钟病逝的噩耗传出,苏州郡民罢市停业,痛哭流涕,如哭私亲,前来吊孝者络绎不绝。装载况钟遗体的灵舟启程去江西时,苏州百姓倾城而出,身穿孝服为其送行,“民多垂泣送其柩归”,两千多里水路“夹岸哭奠不绝于途”,数百名苏州人一直护送灵柩至靖安老家。苏州府所属七县都为他立了祠堂,作为永久的纪念。全郡近五十万户,几乎家家挂有他的“喜神”画像,百姓由衷爱戴和感念这位清官。
《明史》这样评价况钟:“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明代哲学家李贽评价况钟说:“刚果敏达,不畏强御……廉洁之操,一尘不染。”当代史学家吴晗也颂扬况钟说:“兴利除害,反对豪强,扶持善良,百姓敬他爱他,把他看作天神一样。”
况钟的高迈品格和刚正气节,是他身体里的钢筋铁骨,也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况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刚正清廉、勤政不息、爱民如子的传统优秀官德,虽然有其阶级的、时代的烙印,但其基本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优秀官德是古代官员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百姓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懈追求,历来是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自我操守、救世拯民、扶危助困的伟大而深厚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激励国家公职人员树立高尚道德操守的思想基础。况钟的崇高精神风范值得我们当代人缅怀、学习和传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况钟就是一面穿越历史时空的镜子,古廉今鉴仍具有见贤思齐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况钟的优秀品德,可以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从而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努力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清官况钟》不仅是一部好看乐读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古廉今鉴、弘扬正气的廉政读本。读这本书,既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也是在接受一种正能量,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安静下来。是为序。
(作者系中央纪委廉政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监察学会副秘书长)
钟政编著的《清官况钟》不仅是一部好看乐读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古廉今鉴、弘扬正气的廉政读本。
全书描述了况钟治理苏州时,依法惩办贪官暴吏,为民请命,削减重赋,冒着杀头危险拒征蟋蟀,改造圩田,改革漕运,弹劾御使……为此触犯了不法缙绅和官僚的利益,他们狼狈为奸,上下勾结,使用各种手段打击况钟。况钟除与反对派斗争,还面临同僚与家人的诸多矛盾,一直置身于矛盾的漩涡中。最终况钟战胜各种矛盾,苏州实现大治。当他要实现更大目标时,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中央纪委廉政理论研究中心专家作序推荐!
钟政编著的《清官况钟》不仅是一部好看乐读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古廉今鉴、弘扬正气的廉政读本。况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刚正清廉、勤政不息、爱民如子的传统优秀官德,虽然有其阶级的、时代的烙印,但其基本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读这本书,既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也是在接受一种正能量,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