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姚金成--金笔春秋/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曦霖编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的创作路——剧作家姚金成自传

姚金成

根在汝州

一个人离开家乡再远、再久,哪怕后来的事业、生活与家乡已无多少实际牵连,但家乡在他心中永远是一个魂牵梦绕、不可磨灭的存在。因为那是他精神生命的诞生地和出发地——也是后来一切的前提。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汝州市——这是80年代中期由县改市改过来的名字,原先叫“临汝县”。在很长时间里,其实我更习惯“临汝”的叫法。

我1983年9月离家赴沪进修学习,1985年学业结束后正式调离汝州。其时我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在家乡从小学上到高中毕业,并工作了十几年,先后经历了合作化、“大跃进”、三年“低标准”、“文化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改革开放最初的岁月。我最初的小说、报告文学作品也是在汝州写出并发表问世的。在戏剧创作上,我的基本功是在汝州练就的,大戏处女作曲剧《云山情》也是在临汝县曲剧团排演获奖的。因此可以说,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我是汝州这块土地造就的。如果说这些年我还写了一些给人留下印象的作品,其中值得一说的因素,大多都可以追溯到我在汝州家乡的生活积累和岁月磨砺。故乡是我精神生命的源头,也是我写作生命的源头。

我最先在全国赢得声誉的作品是农村题材现代戏,如豫剧《香魂女》、《村官李天成》、《蚂蜂庄的姑爷》、《闯世界的恋人》等。2007年我在河南面向全国的剧本(含舞台剧、电视剧、电影)征奖中,在800多部作品中胜出荣获第一名的话剧《承诺》,也是农村题材戏。北京、上海等地的戏剧界朋友都称赞我是农村题材现代戏的“高手”,说我“熟悉农村生活”。尤其是语言和唱词,更受同行赞许。但面对这些夸赞我却深感愧疚。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差距。我在农村生活的海洋里徜徉浸染过一些年头,我领教过乡村里那些各种能人的本事。他们那些活蹦乱跳、地道传神的乡村语言,我实在望尘莫及。一个个性格鲜活的人物,也常令我感叹自己笔力不济。我到省里工作后,除了参观采访和短期体验,也再没有到农村长期驻队生活过。如果说我在农村生活、农村语言方面还有点资本、有点老底,那其实就是30多年故乡生活对我的馈赠。

我出生在汝州县城。回忆起来,那时的县城很有意思。一方面,很多县城居民的生活跟乡村差别不大,除了一部分兼做点小生意,大部分居民和村民一样春种秋收、下地干活。另一方面,县城毕竟是县城,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正规的文化馆和图书馆。我小小年纪(十来岁)就可以在图书馆办借书证,我可以如痴如迷地在阅览室里整日借书、看书。我从小就是个“书痴”,看得懂的书要看,看不懂的书半懂不懂地也要硬啃。小学三年级我上学时带了本丁玲的《欧行散记》课间休息时翻看,被学校教导主任蔡老师看到了,大为惊奇,他在大会上大大赞扬了一番。我十二三岁下地干活,就经常有一群大人追着我,听我说《封神演义》。我对书和写作的热爱就是由县城和学校的图书馆培养起来的。我12岁时看各类小说看得入了迷,加上受当时所谓“教育革命”和“敢想敢干”舆论风潮的影响,竟然也要创作长篇小说。我模仿着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文笔,写下了数万字的《新村之花》,被周围的大人们议论称奇。这次幼稚而大胆的写作实践大约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后来由于饥荒蔓延,以及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意识到其事不可为,终于“半途而废”了。但它对我文字功力的磨炼无疑还是很有一些作用的。(P001-002)

目录

001 姚金成 我的创作路——剧作家姚金成自传

060 王洪应 大道歌者——品读好友姚金成

067 薛若琳 拥抱生活 直面矛盾——谈姚金成三部现代戏创作

073 徐培成 我爱为老百姓写好戏的人——姚金成

078 李红艳 文化情怀与舞台意识的熔铸——剧作家姚金成其人其作

085 李焕霞 根植大地的深情抒写——剧作家姚金成的创作及其特色

093 张文欣 功夫在戏外——姚金成戏剧创作絮谈

102 邹平 剧作家的两种精神内力——论姚金成的戏剧创作

110 高留柱 深深的时代烙印——《村官李天成》及其他

115 袁小娜 我为三团写剧本——姚金成访谈

126 王安葵 重视“本色”的艺术力量——谈姚金成的戏曲创作

133 刘景亮 一出传统名剧的精彩转型

140 李红艳 在历史的深刻中收获感动——评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

146 李红艳 往事遥远 精神弥新——看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

150 李焕霞 差异与超越——豫剧《香魂女》与电影之比较

158 李焕霞 悲情的韩非 别样的越剧——越剧《韩非子》观感

167 王安葵 寓教于情——看豫剧《村官李天成》

171 刘彦君 心理认同的重建——《村官李天成》的成功之处

174 黄在敏 精益求精颂“村官”

177 孙广举 立于时代的精神高地——豫剧《村官李天成》的思想价值

180 谭静波 努力塑造挺立时代潮头的崇高人物——豫剧《村官李天成》的艺术创造

185 李云 精工巧雕 再添异彩——评新版豫剧《村官李天成》

191 侯耀忠 《村官李天成》再创豫剧新辉煌——河南省豫剧三团赴上海巡演纪略

202 姚金成 豫剧《村官李天成》纪事——见证豫剧新世纪崛起

212 刘彦君 生命的重量——看婺剧《赤壁周郎》

218 方洪友 又话西施——谈姚金成锡剧《浣纱谣》

223 雷桂华 “赤壁”故事的现代文化解读——评婺剧《赤壁周郎》

228 韩丽霞 古典名剧的当代演绎——浅谈豫剧《琵琶记》的改编

233 李云 评豫剧《琵琶记》

237 刘继锋 朋友眼中的姚金成

241 姚金成戏剧作品研讨会(摘要)

251 王荧荧 植根中原大地 抒写时代悲欣——剧作家姚金成戏剧作品研讨会综述

263 姚金成艺术年谱

序言

总序

造就名家大师

促进文化繁荣

营造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师大家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引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自2011年启动,旨在通过推介河南各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总结传播他们的艺术成就,激励文化艺术工作者百尺竿头再上层楼,引领河南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健康成长,“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的出版,就是对河南省艺术界各领域领军人物艺术成就的一次系统的总结和展示。

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往往是那个时代的领军人物所代表的。在文艺领域,可以说一个时代的文化名家的成就,代表着这个时代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准。因此,总结艺术名家的艺术经验,推广艺术名家的艺术成就,彰显艺术名家的职业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艺术领域里,这些同志尚有更远的路要走,也希冀更多的人超越他们。而这些,正是我们所盼望的。

是为序。

杨丽萍

2013年6月27日

姚金成:诚恳的写作者(代序)

罗怀臻

姚金成是我上海戏剧学院1983届编剧班的同学,30年的好兄弟了。我们这一代人本来是可以被历史忽略屏蔽的一代人,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赶上了思想解放的机遇,命运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真的要感谢80年代。上海戏剧学院办了一期一年制的编剧进修班,我和金成都参加了那个班的学习。80年代初,中国的文化界特别开放,思想特别活跃,在上海戏剧学院校园里,我和金成,还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同学,可以说过的是最俭朴的生活,经常就是一碗稀饭、两个馒头、一碟咸菜,但是我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思想很活跃。晚上我们在宿舍里经常爆发关于戏剧观念、戏剧命运的辩论,各种观点互不相让,滔滔雄辩,你来我往,弄得许多其他班的同学都好奇地过来围观。在那些论战里,金成和我算是其中的干将,因而我们进修班在学校里很出名,我和金成很出彩。与同期的本科生相比,我们多了一些人生的经历,也多了一些人生的故事,本科生们都很愿意和我们交往,有些成了终身的朋友。那个时候的上海戏剧学院,又处于教学师资最好的黄金时节,老一辈的如陈古虞、陈多、胡导、薛沐等都还健在,年轻一辈在第一线上讲课的如叶长海、戴平、余秋雨、丁罗男等风华正茂,班主任陈多先生还不时邀请校外名家如俞振飞、袁雪芬、季羡林、陈西汀等为我们举办讲座,真可谓一时之盛,营养充足。而我们这些曾经在“文革”中耽误了学业而今置身戏剧专业正处在创作起步阶段亟需打开视野提升境界的莘莘学子们,当然格外地用功。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一群人能够走到今天,真的应该感恩80年代,感恩那个时代的思想风气和学习风气,感恩上海戏剧学院当时所开办的非学历教育。

我们那个班共有33位同学,后来有些陆续改行,至今仍坚持戏曲创作的同学已为数不多,而金成正属于一直坚持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佼佼者之一。金成与我,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着戏曲创作,所以30年来不仅私人交往密切,创作上的探讨也很密切。我的好多作品金成都是第一读者,他的好多作品我也是第一读者。甚至于我们在选材构思阶段就会通很长时间的电话。可以说我和金成是相互见证、相互砥砺犹如亲兄弟般的同道关系,彼此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言归正传。在我看来,河南省越来越显示出它是中国戏曲的一片高原。在近十年左右的戏曲创作方面,河南省恐怕是唯一的不需要引进外援剧作家的省份;不仅不需要引进,而且大量地向全国输出。近年来,“剧本荒”各地都有,可唯独河南省没有。可以说,中原地区有一支实力超强雄视全国的超级球队,而金成则是这支球队中一柱擎天的人。一支足球队里有前锋、边锋、前卫、后卫、中场、守门员等,金成在我的眼里就是球队里的中后卫,又称为中场发动机。你看他镇守一方,把定中场,视野开阔,左右支应,或防守,或进攻,或指挥,或调度,稳稳当当地履行着自己应尽的职责。即使上世纪90年代河南戏剧在全国尚不处在领先优势的情况下,因为有姚金成的创作在,河南省的戏剧队伍仍不容小觑,仍可坚守在全国的水平线之上。我们都知道巴西国家足球队曾经的队长、中后卫邓加,邓加与他同时期的球员罗马里奥、卡洛斯、大小罗纳尔多、贝贝托等国际巨星相比,丝毫不失伟大球员的身价,相反正是依赖于邓加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以及对整个球队的黏合作用,那个时期的巴西足球队才震撼了整个世界足坛。对于一支球队来说,队长往往就是那个最能够稳定发挥的中后卫,如果中后卫的人选不理想,就会影响整个球队的协调,最终影响球队的战绩。90年代以来的河南省戏剧创作界,由于金成处在特殊的中生代年龄段,也由于他深厚的创作功力与和善的为人态度,实际上担负起了球队中后卫的职责,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无冕的队长。

在我粗略的归纳当中,金成在个人创作上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明显特征,也可以说这四个方面的特征是互为表里和因果、一脉相承的。

一是诚恳地生活。金成是个实诚人、忠厚人,干事使真劲,待人掏真心,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古道热肠,急公好义。为了同行,为了朋友,为了公理,时常拍案而起,两肋插刀,怒发冲冠,因而金成的朋友特别多,而朋友们也从来对他不设防,信任他。金成最缺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金成最不缺的就是热情热诚,就是豪情激情。你看他就是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诚待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诚创作,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诚生活,不遮不掩,不藏不掖,不惊不乍,不慌不忙,自自然然,大大方方,随随便便,坦坦荡荡。在金成身上集中体现出了中原传统文人士大夫与现代知识分子所兼有的担当厚重与睿智纯朴。金成爱戏剧、爱文学、爱朋友,但他首先爱家庭、爱老婆、爱儿孙,他要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事业,而首先是亲情、爱情、友情,他不追求高蹈轻扬的尖峰体验,他在乎平凡朴实的生活滋味和生活乐趣,他诚恳地享受着这些看似庸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并把这些常人视为平庸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凝练为他充满世俗意味,其实也饱含人生义理的玛瑙琥珀,这些玛瑙琥珀就是姚氏剧作。

二是诚恳地创作。30年来金成创作了近30部剧作,排演剧团既有河南省豫剧三团、上海越剧院等这样国家级的大团,也有永城、义乌、郸城这样的县市级剧团,甚至还有郑煤集团文工团这样的企业剧团。不管什么剧团,金成都是倾尽全力、精益求精,拿出自己的最好水平。由于金成特别看重观众接受和剧场效果,所以他的创作可以说没有洼地,没有哪个剧团因为排演姚金成的剧本而血本无归。凡是排姚金成的戏都有收获,或是市场,或是得奖,或是演员有了代表作,多数情况下是三者兼得。金成的作品又都不是以大制作、高投入为前提,他就是诚诚恳恳地接了这一单活计,为了这个演员、为了这个剧团兢兢业业地写作一个剧本,为信任他的合作者提供一个切切实实可以攀登、可以收效的台阶。金成是最具有作家型剧作家写作特征的编剧,他的写作都要熟悉对象,从内心涌流出真情实感;不似我们现在有的剧作家,对演员长什么样、长处短处什么样、这个剧团的配置怎么样都不关心,只管自己写剧本。金成不然,他要了解对象,了解这个剧组的实力,包括了解这个剧团想排这出戏的动机,然后他方才深入进去。现代戏他要去深入生活,历史剧他要去深入历史,一个人默默地扎进去做功课。作为职业剧作家,金成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不跳舞,不唱歌,写作时也就是一杯清茶——茶也不是十分讲究,然后就是踏踏实实地构思、写作。金成写作的速度并不快,他就是耐得住寂寞,一块砖、一片瓦,一点一点地在那儿砌,在那儿垒。以前我到郑州来,喜欢住到他家,喜欢吃嫂子做的菜蒸的馍,亲眼看着金成在那儿写作,就是电视剧里经常展现的那个形象,一盏灯,默默地坐在那儿守着,坐在那儿熬,有时实在熬不出东西了,身上披着一件衣服,站起身踱来踱去,我暗想:他的心咋会就那样静呢?

三是诚恳地表达。毋庸讳言,金成的写作多为应邀或应命之作,他和许多剧作家包括和我的创作因由不太一样(我们多是自己想写什么,于是写出来后寻找适合的剧团)。如金成创作的豫剧《村官李天成》、《兰考往事·焦裕禄》等,可谓是高难度的题材,一旦接受必定会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而且很可能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预。但是金成不怕,非但不怕,还做得有滋有味。究其原委,他是心中有底,他熟悉这些题材,熟悉这些题材中的情感和意义,故而他往往有一种舍我其谁淡定笃定的心理,愿意迎难而上。“村官”和“焦裕禄”这两个戏,还有豫剧《香魂女》,金成都以其独特的角度和厚实的质感出色地完成了创作的任务,并在全国戏曲现代戏创作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无论是上级交付的任务或是来自友情-的邀约,金成接下来之后都不会被动迎合,不会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他一定是要找到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那份感动,即便是传统的朴素的道德,他也一定要找到自己和现实的共鸣,唯有如此,他才下得了笔,使得上劲,从而诚恳地投入创作,诚恳地表达作为剧作家的姚金成对于当下生活,包括对于人性、对于历史的切实感悟。这就是典型的作家型剧作家的素质,一个编剧匠是不管自己感动不感动的。

四是诚恳地接受。一部作品演出之后的成败得失、荣辱誉毁,金成看得都很淡泊,他在作品上演后所表现出的平和心境,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一部作品,作者总是投入了太多的心血、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演出或参赛后,很多作者就非常关心这个作品的得奖,关心这个作品所获得的评价,关心这个作品的各种收益回报。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有时过大的心理落差和情绪波动,难免会影响作者的创作心态,影响他继续往前走的步伐。金成不是不在乎这些,而是看得开。他是做完了这件事,不管结果如何,听到什么意见,都能平和对待。在他作品的各种研讨会上,不管什么意见,金成都能恭敬耐心地倾听,即使很尖锐很刺耳的意见,他也能不动声色,边听边记,跟他不是当事人一样。听完了意见,他有时候还会跟我通电话,有哪些吃不准的会跟我再聊聊,商量评估各种意见的可行性。他的基本态度就是感激。人家千里迢迢地过来把你的剧本读了,把你的戏看了,还动着脑筋给你提意见,你还有什么不高兴呢?金成的话的确很在理,但是并非所有的剧作家,包括导演、演员,都能有这样诚恳的心态和宽厚的胸怀。金成也因此赢得了一种口碑,即金成是最能听进去各种意见的作者。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往往也就在不断的修改中精益求精,化蛹成蝶。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诚恳的金成自然赢得了诚恳的口碑和诚恳的人缘,赢得了省内外众多戏曲院团包括演员对他的诚恳的信任,同时也成就了姚金成作为当代戏剧创作界为数不多的具有代表性作品可辨识的著名剧作家的荣誉和地位。

内容推荐

由张曦霖编写的《姚金成--金笔春秋/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一书为“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之一。全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为戏剧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的收藏之书。

编辑推荐

由张曦霖编写的《姚金成--金笔春秋/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一书全方位、多维度地记叙了著名戏剧创作家姚金成的成长道路、艺术成就、艺术风格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收有姚金成传记,著名理论家、评论家、艺术界同行、新闻媒体对姚金成的评论和研究,有姚金成本人论戏剧创作的理论文章、艺术年谱以及工作照、生活照60余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