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新工房、新式服装、流行歌曲……这一切都让十岁的林清月感到新奇,为之着迷。可其乐融融的生活中却潜藏着几分隐秘的哀愁:妈妈常常一边看信一边掉泪,家里从来不讨论有关外婆的话题,一向活泼开朗的小姑姑忽然反常地沉默,同学骆皓明脸上常浮现出孤寂的神情……不谙世事的清月想方设法地探究原因,却又不得其解。 终于,在期末考试之后,清月偷偷踏上了寻找外婆、寻找真相的路。踏入了大人世界的她不再是小孩子,可那一抹沉沉的思念,深深地印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何处春江无月明/中国女孩》由冯与蓝著。 作者简介 冯与蓝,本名冯迎春,水瓶座,出生在上海市郊一个颇有江南水乡气息的古镇,小镇记忆贯穿了她的童年时光。 著有儿童小说《跑啊跑的程千里》《不让一个南瓜掉队》及“犄角镇奇幻事件录”系列等。曾获首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特等奖、第25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作品入选中宣部2016年“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 目录 第一章 小镇姑娘和上海男孩 第二章 小姑姑的心事和妈妈的秘密 第三章 回不去的家和留不住的人 第四章 林清月的计划和骆皓明的出走 第五章 破碎的期待和意外的重逢 第六章 过去的时光和远方的世界 尾声
序言 为中国女孩塑像 李东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 几年前,我曾和几位作家探讨过一个问题:如 何书写中国式童年?我们能够得出的共识是:中国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社会巨变,使当下中国儿童 的生活经验、精神世界呈现出既不同于父辈也不同 于国外同龄人的独特面貌。 儿童文学从来不是孤立、封闭地存在的,它孕 育于民间文学与成人文学,受本土人文与社会环境 的影响极大,它既要具有文学性,还要具有儿童性 与丰富性。文学性要求它具有一定的立意高度,又 要摆脱成人腔和自以为是的说教,使孩子们在阅读 时有思考、有停顿,能够专注、细心地去品味其中 的文字之美。而其儿童性和丰富性则体现在对不同 生存状态的孩子们的关注,不仅仅是对都市少年儿 童生活的浅层次的描摹,这就要求创作者拥有更开 阔的胸襟和视野。 新蕾出版社的“中国女孩”系列将一个个平凡 女孩置身于一次次历史浪潮中,将虚构的小说情节 与客观的历史现实相结合,这无疑带给儿童文学一 次有益的尝试。 在约稿的过程中,“中国女孩”系列获得了多 位作家无一例外的认可和支持。在与作家和编辑就 此选题进行策划、探讨的过程中,大家群情激昂, 每个人都思如泉涌,热情与激情进发。儿童文学不 只是对儿童有意义,真正好的儿童文学同样可以把 成年人带入一种美好的心灵状态。 我们自古有着古今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有着 把外来文化同化为自我精神资源的自信。作为一个 创作者和研究者,我愿意从茫茫书海中淘出那些真 正具有儿童文学精神质地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 因为儿童文学不仅要把故事讲好,更要提供一种正 确的世界观。而“中国女孩”系列是我特别乐意推 荐的一套书。 通过这些作品,我似乎能够看到一个个呼之欲 出的妙龄少女,她们或文质彬彬,或轻歌曼舞,或 忍辱负重,或倔强刚烈,她们可能像你,也可能像 我,她们代表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与 文化,展现着中国女孩积极、阳光的明媚形象。 儿童文学是一种把世界描绘得温暖、阳光、向 善、美好、充满爱的文学。儿童文学的魅力之一就 是可以帮助孩子们打开观察这个世界的另一扇门, 可以让他们换一种视角看世界,对世界永远保有一 种最初的新鲜感和惊奇感,从而激发创造的灵感。 “中国女孩”系列中,十二位女作家的曼妙才 思,见证了文学与生活的相互辉映,也见证了中国 儿童文学的兴盛与传承,更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自信 与薪火相传。
导语 以文学讲历史,以文学讲文化,以文学促成长。 书后附知识链接,历史系博士结合图书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全面展现中华民族千年来不同时期的社会和人文风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冯与蓝著的《何处春江无月明/中国女孩》讲述了发生在上海19世纪80年代的《城南旧事》,从富有质感的日常生活角度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与色彩的成长故事。 著名历史专家蒙曼首次担纲顾问,与名家一起感受时代的脉搏。 著名儿童文学专家李东华首次担纲主编,保证作品的故事性、可读性。 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精彩页 第一章 小镇姑娘和上海男孩 1 先是迷迷糊糊的,仿佛从很遥远的地方开来一辆车子,车子经过窗外,在并不是很远的地方停下。接着是“咣当”一声,过了一会儿,又是“咣当”一声。车子没有熄火,只持续而低沉地轰鸣着。第三声“咣当”之后,车门被重重关上,轰鸣声渐渐远去。 林清月闭着眼睛,浓重的睡意像被风卷动的云,脑袋不由自主地清醒了。不用睁眼看时间,她知道现在是清晨五点半。环卫所的车子每天定时开过来清理垃圾箱,迟到的话,也不会超过五分钟。她翻了个身,用毯子蒙住头,努力想把剩下的一点点睡意聚拢起来。睡在下铺的小姑姑发出长长一声叹息,充满怨气地嘟哝了句什么,显然她也醒了。 正是初夏,天亮得早,晚上睡觉又总留一扇窗半开着,外面的声响就更加入耳。过不了多久,隔壁邻居王奶奶家的公鸡就要打鸣了。这鸡打鸣很有意思:别的公鸡都是“喔喔喔”,它“喔喔喔”之后停一停,还要“呃”一声。这一声“呃”音调绵长,婉转缭绕,叫人忍不住担心“呃”完之后它就会昏死过去。然而并没有,所以每天早晨,它“喔喔喔呃——喔喔喔呃——”地打鸣,直到王奶奶给它喂食为止。 “喔喔喔呃——喔喔喔呃——”公鸡打鸣了。 “丁零零”,第一辆自行车驶过窗外,李家叔叔出发上班去了。他单位远,每天早早出门,把自行车停在车站,再坐一辆半个多小时才来一班的公共汽车到单位,晚上回家要七八点钟。他的自行车龙头上会挂一个灰色的装着饭盒的布袋,下班时再把布袋拎回来。 唐家阿婆准是听了天气预报,知道今天天晴,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子里晾被褥。“嘭嘭嘭”,她正用力拍打棉花胎。 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了小镇的清晨。转动门轴发出的吱嘎声,打开窗子时金属搭钩摆动发出的叮当声,有人拿铲子掏去煤球炉隔夜的煤灰,远远的一连串狗吠声暗示着早起的人越来越多……静默了整夜的小小古镇此刻也像初醒的人,睁开迷离的眼,任由阳光一点一点拨开睡意。 楼下隐约传来穿鞋子的声音。奶奶起床了,往煤球炉里添上新煤饼了,收音机打开了。挂在墙上的挂历纸又被撕掉了一页——新的一页,1987年5月18日,星期一,这一页将在墙上停留一天的时间。隔壁房间里,闹钟响了,二十分钟以后,妈妈会过来敲门。 小姑姑打了个呵欠:“我昨天做了一晚上梦,头痛死了……” 林清月睁开眼睛,瞥见窗外亮堂堂的,想到今天可以穿新裙子,立刻翻身坐起。 “不睡了?” “睡不着。” “有毛病啊。”小姑姑说,“跟你爸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林清月趴在床沿往下看,小姑姑新烫的鬈发乱蓬蓬的,她咯咯笑了。 “笑什么?” “像鸟窝。” “什么?” “我说你的头发,”林清月指指脑袋,“像鸟窝一样。” “瞎三话四!”小姑姑说,“这是最时髦的,你懂啥?” 小姑姑有点儿激动,一下子坐起来,头碰到了床顶,她捂着额头嘶嘶吸气。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