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齐艳著的《掘金时代的传承与新生--广州近代乡村侨居现状及保护活化利用研究》是由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1508194)的“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珠三角乡村近代民居研究”的广州地区的乡村侨居部分。广州乡村侨居作为广州近代华侨历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见证了广州乡村华侨在引入外来建筑形式和生活习惯并与当地建筑形式和风俗相融合的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侨居本身为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也为研究外来文化对广州本地乡村建筑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研究范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侨居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峻,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城镇化建设,侨居被拆除建新建筑的现象非常严重,因而急需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二是由于侨居在建造时所处的社会水平限制,其往往缺乏必要的水电及卫生设施,现在的侨居大多存在着居住空间品质较差、静置荒废等问题。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广州近代乡村侨居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的选取和界定,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标、内容、框架和方法。 第二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广州相关的史料及地方志、华侨史等相关资料拟定调研村落。对广州花都、白云、增城和番禺4个区的7个镇的65个村子的近代乡村侨居的实地调研的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形成包括数量、分布形式、位置、文化因子等的广州近代乡村侨居建筑的主要信息。 第三章对调研中广州乡村侨居的类型和现状进行统计和归纳,形成侨居类型的图片、文字及表格资料。将广州近代乡村侨居大致分为5种类型,结合具体的侨居平面图、总平面图、建筑外观图和细部图等实例,对这5种类型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并对影响侨居建筑形式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第四章首先将广州近代乡村侨居现状分为6种情况,并整理出图表资料:其次将广州近代乡村侨居存在的问题分为制度体系方面的问题和实践指导方面的问题两类。 第五章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及实践经验,提出了完善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议,将广州近代乡村侨居保护划分为3个级别,提出了5种活化利用的方式。 第六章针对广州近代乡村侨居保护及活化利用方面缺乏实践指导的问题,以居住空间的物理环境为主要切入点,并结合调研中的具体案例的改造设计,探讨了提升侨居建筑居住舒适度的措施,从而为侨居的保护及活化利用提供实践指导。 通过对广州近代乡村侨居的实地调研,在基础研究层面上,总结梳理了侨居的数量、分布、文化因子、建筑类型等。在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目录 构建“珠三角”乡村近代民居研究版图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广州 1.2.2 近代 1.2.3 侨乡 1.2.4 乡村 1.2.5 侨居 1.3 研究现状 1.3.1 民居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古建筑保护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内容、框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4.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州近代侨乡和侨居调研现状 2.1 广州各县区华侨及侨乡概况、调研村落和具体侨居细节调研表 2.1.1 广州各县区华侨情况 2.1.2 调研村落及具体侨居细节调研表 2.2 广州市近代乡村侨居调研情况:数量、分布、位置 2.2.1 数量 2.2.2 分布形式 2.2.3 侨居在村中的位置及其变化 2.3 广州近代乡村侨居文化因子 2.3.1 屋顶形式 2.3.2 山墙与女儿墙造型 2.3.3 细部装饰 2.3.4 局部构造 2.3.5 层数与层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近代乡村侨居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及影响侨居形式的因素 3.1 广州近代乡村侨居的主要类型 3.1.1 改良式三间两廊侨居 3.1.2 碉楼式侨居 3.1.3 庐式侨居 3.1.4 小洋楼式侨居 3.1.5 中西结合园林式侨居 3.2 影响侨居形式的因素 3.2.1 华侨家庭人口与侨居形式 3.2.2 华侨生活方式与建筑形式 3.2.3 侨居国民居与建筑形式 3.2.4 近代西方先进的材料、技术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近代乡村侨居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4.1 个体侨居利用现状分类 4.1.1 原样保护 4.1.2 商用改造 4.1.3 自住 4.1.4 对外出租 4.1.5 空置和空置荒废 4.1.6 拆除重建 4.2 缺乏完善的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制度体系 4.2.1 部分侨居存在产权不清和屋主难以联系等问题 4.2.2 没有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4.2.3 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且没有合理的投入标准 4.3 缺乏完善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实践方面的指导 4.3.1 侨居建筑居住空间舒适度较差 4.3.2 侨居修复中存在一些修复性破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近代乡村侨居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制度体系的完善 5.1 法规制度及实施方面 5.1.1 完备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5.1.2 科学的保护理念及较高的历史建筑利用率 5.1.3 合理的投入机制 5.1.4 科学的保护体系、分工及运作流程 5.1.5 专业权威系统的研究和实用性强的指导手册 5.2 根据法规制度及侨居现状对侨居的保护等级进行分级划分 5.2.1 博物馆式保护 5.2.2 活化再生类 5.2.3 新旧共生类型 5.3 活化再生类侨居的活化利用的方式 5.3.1 改造为博物馆、展览馆等 5.3.2 作为旅游景点并兼具住宿、纪念品店、餐饮等功能 5.3.3 对外出租居住 5.3.4 改造成公共活动场所,丰富村民活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近代乡村侨居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实践指导的完善 6.1 广州近代乡村侨居舒适度的现状及问题 6.1.1 广州近代乡村侨居居住空间舒适度现状与相关标准之间的差距 6.1.2 与侨居居住空间舒适度差相关的因素 6.2 被动措施 6.2.1 洞口 6.2.2 墙体、楼板和屋顶 6.2.3 天井 6.2.4 景观绿化和热环境的改善 6.3 主动措施 6.3.1 增设给排水系统 6.3.2 增设和改善电路系统和网络线路 6.3.3 增设厨房及卫生间 6.3.4 增设取暖和降温设备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部分侨居测绘平面图 附录2:调研访谈整理 附录3:航拍图汇总 附录4:调研建筑现状照片 附录5:图片目录 附录6:表目录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