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可一向主张真情乃散文写作的灵魂,认为优秀的散文必定具有高远的境界和思想的力度,并倡导回望传统、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背着故乡去远行/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星书系》即是其散文创作理论和实践的有力体现,共分四辑:
《故乡十忆》:浓缩对故乡故人的深情记忆;
《人地十记》:记录行走于各地的别样见闻;
《山川草木》:撷取对山河风物的细腻感怀;
《若有所思》:捕捉自日常生活的点滴思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背着故乡去远行/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星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可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徐可一向主张真情乃散文写作的灵魂,认为优秀的散文必定具有高远的境界和思想的力度,并倡导回望传统、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背着故乡去远行/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星书系》即是其散文创作理论和实践的有力体现,共分四辑: 《故乡十忆》:浓缩对故乡故人的深情记忆; 《人地十记》:记录行走于各地的别样见闻; 《山川草木》:撷取对山河风物的细腻感怀; 《若有所思》:捕捉自日常生活的点滴思悟。 作者简介 徐可,男,江苏如皋人,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长期从事媒体工作,业余以散文写作为主,兼及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作品散见各大报刊,并被选入各种选本和语文课本,结集出版的有《三更有梦书当枕》《三读启功》《为了我们的明天》等,译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六个恐怖的故事》《热水河》等。获奖若干。 目录 背着故乡去远行(代序) 第一辑 故乡十忆 夜行 家乡的刺槐树 别情 外婆家 梦中的外公外婆 父啊,我的父啊 怀念《春泥》 “锹儿站,家里喊” 昨晚你到哪去了 贼子 第二辑 大地十记 水润南阳 丝绸盛泽 品味仙居 秦岭二章 草原牧歌 大哉敦煌 鄱阳看鸟 阳光米易 诗意横峰 访俄片羽 第三辑 山川草木 千山回味 千古风流北武当 登鸡公山 我的四季歌 寻梦浪茄湾 山里人家 沉睡的胡杨谷 恋上秋雪湖 长白山 水之趣 大化的山啊大化的水 宿建德江 第四辑 若有所思 告别 成长 寂寞 秩序 距离 小事 白菜 杀生 食不语 别了,北京 斯人独憔悴 日暮乡关何处是 与水为友 林栋先生赠书记 先器识而后文艺 向大敦煌致敬 散文是真诚的艺术 呼唤散文的古典美(代后记) 序言 背着故乡去远行 1984年9月初,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大学 。在此之前,我的活动范围小得可怜,初中之前基 本就在本村(那时叫“大队”)。人民公社时期, 每个大队都办有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一 条龙”。一般而言,每个孩子都可以完成初中教育 。能否考上高中,大体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习 成绩,二是经济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为了孩子的 前途,大多数的家庭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 学,以便跳离农门。我们大队的那个学校叫“阔东 河学校”。每天早晨,我沿着门前小河边的土路, 迎着朝霞上学去;每天傍晚,依然沿着这条土路, 顶着夕阳回家来。多年以后,当我回想起这所早已 不存在的学校时,我才想到一个问题:阔东河是什 么河?故乡的小河极多,大多是无名的,从来没有 听说过哪条河叫阔东河。如同里下河不是河一样, 阔东河也不是河。也许只是一个记忆吧。 家门前的小河、河边的土路和阔东河学校,都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河边的土路,路面铺着一 层薄薄的细沙,在太阳的照耀下金光闪烁,令我遐 想人生美好的前程,十几岁的我曾为此写下过一篇 稚嫩的散文《闪光的路》。我在阔东河学校完成了 幼儿园到初中教育,历时9年半,其中经历了两次学 制改革(小学时由春季入学改为秋季入学,初中时 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这里留下了我的很多回忆 ,辛酸的,甜蜜的,可是我却没有为她写下过一个 字。 这几乎就是我每天的行动路线。高中进了位于 县城的省级重点中学,寄宿制,离家又远,除了隔 一两个月回一趟家之外,更没机会外出。若不是因 为几乎所有的亲戚家都在邻县,恐怕连离开本县的 机会都没有。我家和邻县只隔一条小河,生活习惯 、方言风俗几乎完全一样,而且属于同一个市(专 区、地区),所以实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 家乡所在地是江海平原,位于江苏省东部。从 江海平原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家乡的地貌有三大 要素:江、海和平原。江是长江,海是黄海,大江 大海相冲击,形成这片大平原,故名江海平原,又 叫南通平原或如皋平原。江海平原,东临黄海,南 濒长江,北接里下河平原,这片一望无际的广袤土 地上,曾经演绎过许多或凄美或悲壮的故事。然而 在我生活于斯的那个年代,这里太平静了,平静得 连风吹过时都不好意思发出大声。阡陌相通,鸡犬 相闻,邻人友善,岁月安宁。 于是决定出去走一走,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 世界。第一次离开家乡,我没想到这第一步就迈得 很大,一步就跨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那 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为我打开了别一个天地。而且, 这一离开,就再也回不去了。客居京城三十多年, 也走南闯北、东奔西走三十多年,“流水它带走光 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岁月它改变的岂 止是一个人的容貌。举个小小的例子,从小吃惯米 饭的我,不知从何时开始,对面食的兴趣竟超过了 米饭;曾经被我视为懒人食物的饺子,现在却成了 最爱的食物之一(北谚有云:“好吃不过饺子,舒 服不过倒着。”又云:“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 ”可见在北人眼里,饺子是最好吃的美食);曾经 闻不得羊肉的膻味,现在涮羊肉、烤羊肉串却吃得 满嘴流油……胃是最不会伪装、最不会骗人的,喜 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你让它装,一时 片刻可以,时间稍长它就会抗议。如果从文化学角 度来研究,饮食习惯的改变,恐怕包含了很多内容 和意义,我只知道,我离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 的确,在很长时间内,我以为我已经远离故乡 了。从地理距离上,这是不消说得的;从心理上来 说,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我也在远离着故乡…… 人都说童年美好,可是我的童年、少年留给我 的,却是饥饿和贫穷的记忆。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 人共同的记忆。这些年不少朋友出差或旅游到我家 乡,都由衷赞叹:你们老家真富啊!是的,现在的 家乡几乎是全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了,老家人住的房 子比我在北京的都好,侄辈们开的车几年就要换一 辆新的。变化之大,用小时候常用的成语“翻天覆 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可奇怪的是,如此沃 野千里、河流密布、风调雨顺、物产丰阜之乡,为 何在那么多年里却穷成那样,穷得让它的子民屋不 遮漏、食不裹腹、衣不蔽体?过去家乡流传一首歌 ,其中有一句“小六子,吃供应”。说的是在地区 所属六县里,本县排名第六,每年都要靠国家“供 应”(救济)。原来总觉得穷是件怪丢人的事情, 后来才明白,家家贫穷,人人挨饿,那就不是个人 的问题了。 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我是不愿意回想故乡, 不愿意回想童年生活的。每一次回望,带来的只是 辛酸。 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故 乡,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却越来越重,一些以为早已 忘却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这些年来,故乡的人、 物、事,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一些之前觉得很无 聊的童年游戏,现在想起来却充满童趣;一些以前 觉得苦涩的往事,现在想起来却那么温馨。比如, 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孩大多玩过同样的游戏,跳格子 、打弹子、推铁环、“绷大河”等等;但是像“锹 儿站”这样的游戏,几乎就是我们当地独有的了。 再比如堂姑家失窃事件,在我的记忆里深藏多年了 ,但我也仅仅把它视为一件小小的盗窃案而已;事 隔多年,我才从队长劈手打掉二爹爹手中的舀子这 一举动中体味出人性的善良。还有电影场上发生的 那个故事,多年来我一直羞于说出口,现在想来, 那其实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封闭的乡村,一名 年轻女子对爱情的饥渴和大胆的追求(当然追求的 方式未必妥当)。隔过三十多年的迷雾回望故乡, 我读出了过去很多年读不出的东西。于是,我极吝 啬地、零零星星地,写了几篇回忆故乡的短文。我 始终认为,亲情散文、乡情散文,都要慎重,既不 要刻意地美化故乡、诗化故乡,也不要一味展示过 去的苦难以赚取同情的眼泪。所以,我总是写得很 克制,很冷静,尽量不让内心的感情左右我的文笔 。 由于工作的缘故,这些年来,我走过了很多地 方,到过高度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也去过经济落 后的西部地区;看过繁花似景、丽山秀水,也见过 莽莽荒原、茫茫大漠。在大地上行走,我不仅用脚 ,也用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 喜欢读书,也喜欢旅行。在我看来,读书与旅行, 不但能增长学识、见识,也是了解社会、认识人生 的重要途径。每到一地,我都用心观察、用心体会 ,力图发掘人所未见、未闻、未思。每一个地方都 能给我别样的感受,让我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我 把这些所见所思所悟所得记录下来,试图端出一盘 有点独特风味的“私家菜”。于是,有了本书中第 二、第三辑那些文字。大地之大,山川之美,无可 想象,前人所述备矣,到此一游式的游记只能是拾 人牙慧。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感受,那么还是请“ 惜字如金”吧。我就像一只踽踽独行的蚂蚁,试图 留下一点与众不同的小小印记而已。 在大地上行走,故乡离得越来越远,变得越来 越小,小到了只剩下地图上一个小小的黑点。见过 了太多的风景,家乡的风景变得越来越平淡无奇。 本县南濒长江,可是在家乡长到了十几岁却从来没 有见过长江;直到离开家乡三十年之后,才有机会 第一次站在家乡的江边看长江,却早已没有了第一 次看到长江时的兴奋。看缓缓流淌的浑浊而浩渺的 江水,看巍峨的巨轮和大桥,心情竟无比平静。 然而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是故乡在游子心中应 有的形象。苦难也好,幸福也罢,都被雨打风吹去 ;贫穷也好,富裕也罢,故乡始终是生你养你的地 方。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故乡早就洗净铅华,平 淡是真。乡愁既不是“牧歌”也不是“挽歌”,而 是平平常常一首老歌。 其实,我知道,无论我走得多远,也无论我走 得多久,故乡都如影随形,紧紧地跟着我,一刻都 不分离。故乡是人生的起点,也必将是人生的终点 。无论最后叶落何方,你的心肯定会回到故乡的。 就像当年那首校园歌曲里唱的:“蜗牛背着那重重 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小小的蜗牛,无论 走得多远,永远背负着重重的壳。那是它的家,是 它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它的家乡。 感谢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垂青,将我这部不成 熟的集子纳入“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星书系”, 让我得以有机会再次回望故乡。如前所述,我家就 在江海平原和里下河平原接壤地带,无论是地理条 件、气候条件、生活习惯、风俗人情、方言口音还 是文化传统,两地都高度一致,几无区别。相同文 化传统的熏陶,使我们的审美趣味也高度接近。里 下河文学旗帜性人物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现代 作家之一,汪先生的冲淡平和、隽永多姿令我着迷 。从中学起我就爱读汪先生的作品,几十年里诵读 不辍,越读越有味。 这本书里,放进了我十几岁二十岁时的几篇习 作,其稚嫩、青涩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不悔少年, 愿意让读者看到一个少年对文学的热爱。几十年过 去了,虽然文风有所变化,但这份挚爱却从未改变 。 感谢作家出版社同仁们的辛勤劳动;特别要感 谢著名画家罗雪村先生、马叙先生为本书精心绘制 的漫画头像和插图。 戊戌年秋日,北京团结湖 导语 丰子恺中外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中国海洋文学奖获得者徐可三十年美文精选! 《背着故乡去远行/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星书系》汇集了作者近年来的现实题材散文,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对故乡、故人、故事的深情回忆;第二类是行走在祖国各地的见闻与思考;第三类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细腻感受;第四类是生活随感。 后记 呼唤散文的古典美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至今,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 的境地: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 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鲁迅所说的“散 文小品的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的繁 荣景象已一去不复返,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梁 实秋这样的散文大家成批涌现的景象也不复出现。 不少人似乎患上了“散文焦虑症”,连“散文家” 这个称谓都连带受到歧视。 其实,当下散文创作并非如此不堪,一些优秀 作品已经大大超过前人。当然,总体状况不能令人 满意,我们还是要认真思考散文振兴之道。关于这 个问题,七嘴八舌,各有高见。我的主张是:当代 散文要回望传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 文的古典美。 近年来,我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这个观点。 2016年,我在一个以“散文的源脉与未来”为主题 的学术论坛上发言之后,会议主持人半开玩笑地说 我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这 样的自觉。经此提醒,我意识到,这恰恰是需要强 调的。周作人说过:“我相信新散文的发达成功有 两重的因缘,一是外援,一是内应。外援即是西洋 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 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 ,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 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由 此可见,中国现代散文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深远 悠久的历史,也得力于外国文学的输入,这两条腿 是缺一不可的。然而,当下的不少散文恰恰少了传 统文化这条腿。所以,它站不起来。 散文在我国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 的根基和优秀的传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散文家和 优秀的散文作品。古人对散文的理解一直比较宽泛 ,通常是与韵文相对而言,泛指除诗、词、曲以外 的一切不押韵的文章。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批文学革命的先锋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散文样式 ,对中国传统的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一改 往日旧散文概念的宽泛、庞杂,而趋于后来的狭义 、单纯,使散文文学性的面目日渐清晰。1921年, 周作人发表了《美文》,首次提出“美文”的概念 。后来又在《自己的园地·自序》中明确提出了“ 抒情的论文”概念,将叙事、抒情、议论性文章并 列为散文的品种,与我们现行的散文分类几乎完全 一致。“五四”以后,散文创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 期,出现了一个光色斑斓的新高峰。 与其他文体相比,现代散文是最早成熟的。中 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散文传统,以及作家们深厚的传 统文化修养,与外国散文创作方式与理念相糅合, 使散文的生命力格外旺盛并不断传承下去,这是其 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在我国古代,散文是一种高贵的文体,古人以 写出好文章为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都不能 与它相提并论。时至今日,散文已经脱去贵族气, 回归人间,成为大众写作的最平常的文体。但是我 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丢了前人创造的这笔宝贵财 富。中国古代散文从上古延续到晚清,是一座内涵 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宝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散文承担着其他文体难以取代的巨大的社会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沉潜下来,静下心来,深入挖掘中 国传统散文的古典关并发扬光大,那么我们今日之 散文是否可以达到一个更新的境界? 那么,我国古典散文中有哪些传统值得我们继 承弘扬呢?什么样的散文才有古典美?我想到了香 港作家董桥的一句话:“散文须学、须识、须情, 合之乃得Alfred North Whitehead(阿弗烈·诺夫 ·怀海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所谓‘深远如哲 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我认为这三点 就是古典美的内核,至少是重要内容。不过,我把 顺序颠倒一下,散文须情、须识、须学。我认为, “情”是第一位的,是构成一篇好散文的基本条件 。 第一,散文须有“情”。 一个“情”字,令古今多少文人魂牵梦绕、失 魂落魄。诚如元好问词中所言:“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古往今来的很多优秀散文都 是至情之文。 散文须有情,唯有真情能动人。真情,是散文 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说:“登山则情 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代很多散文名篇, 之所以能流传千载,首要在于为文者秉有真情实感 ,以气为主,为情而设文,而绝非为文而造情,无 病呻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 轩志》,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沈复的《浮生 六记》,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散文精品。就连司马迁 写《史记》,都带着丰沛的感情,多次感极涕下。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 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 其为人。”“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 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 之,不能去云。” …… 散文被称作“美文”,应该是美的,这种关首 先体现在语言上,只有优美的语言才能营造出优 精彩页 家乡的刺槐树——故乡杂忆之二 我总也忘不了家乡的刺槐。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它填饱 过我饥饿的肚子;在我灰暗的童年,它给了我多少乐趣! 一 在我心灵的海洋上,常常有绿色的波涛滚滚流过。那是你吗,家乡的刺槐? 在我感情的琴弦上,常常有铮铮的乐声悠悠扬起。那是你吗,家乡的刺槐? 是我的心里回荡着你绿色的进行曲?还是你超凡的生命力攫取了我的心?家乡的刺槐树,你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田…… 二 刺槐树,是我的家乡的树。 在我的家乡,刺槐是随处可见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路边河畔,到处站满了刺槐坚实而腼腆的身影。一出门,如果看见树,那十有八九就是刺槐。它是太平凡了,谁会注意它呢? 可是,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不能不惊叹于刺槐的美。挺拔的树干,粗糙的皮肤,尖利的小刺,繁茂的树冠。这是一种阳刚之美,一种野性之美,一种奋发向上、充满勃勃生机的美。 在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内,我看见过一株奇特的古树——严格地说,是两棵树,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渐渐合而为一,成为有名的“连理树”。那千古的奇观,吸引了不少的游人。许多人在这里流连、照相。而我却忽然想起家乡的刺槐来了。刺槐也是美的呀,为什么没有人给它照相呢? 因为刺槐朴素?因为刺槐的满身尖刺? 三 小时候,我曾经从别处挖来一棵幼小的刺槐树苗,栽在我家屋后的小竹园边。粗心的我,以后竟再也没有照料过它,连一次水也没给它浇过,完全忘了它的存在。 好多年过去了,我也长大了。有一天,父亲说:“园子里那棵刺槐太大了,影响竹子生长了,把它砍了吧。”我随父亲去帮忙。看着树,我忽然愣住了。我的记忆之火复燃了。这不是我栽下的那棵树吗?长这么大了,我怎么一直没注意呢?它是怎样成长的呢? 我仰视着这棵刺槐。它的树冠是那样大,突出于竹林之上,占据了很大一块空间,享受着充分的阳光。我想,它的根一定也很发达。刺槐,它不求助于人类,全靠自己努力,上承受着温暖的阳光,下汲取着足够的养分,是自己长大成材的呀。 我把视线投向远处的刺槐树林。它们是怎样长起来的呢?是萌芽于飞鸟嘴里掉落的树籽?还是孕育于春风吹来的果实?或是由我一样粗心的人栽种?我相信,它们的成长道路一定跟这棵刺槐相同。 刺槐,是大地的儿子。 四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旁有一座小土山,上面遍布着刺槐树。哦,那可是我们的乐园呀!每当下课或者放学后,我们就爬上土山,在树林里捉迷藏、玩打仗。那时候,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我们常常“行军拉练”,也大多在这土山上钻树林。 后来,公社忽然调集了大批民工来削平土山了。刺槐被砍光了,土山被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据说,这是为了大办农业。农民们并不满意,我们更不满意了。唉,我们失去了乐园呀! 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了,刺槐,岂止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乐园,它的用处可大了。且不说为劳乏的农人提供阴凉、为破旧的草屋挡风遮雨吧,它还是打家具、盖房屋的好材料呢。我们上学用的课桌、凳子,都是用刺槐木做的。尽管时间久了,容易变形,但人们还是乐意用它。它适应力强,生长快而又实用。桌子或者凳子坏了,随意伐倒一棵刺槐,很快就能做出新的。人们喜爱的是它的朴素、实用。 再说说刺槐花吧。这是一种白色的小花,淡雅、素洁。每到夏季,刺槐花一串一串地开了。远远望去,像漫天飘飞的柳絮,似覆盖树枝的雪花,整个村庄都成了花的海洋。刺槐花,不但美,而且是一种可口的小菜。摘回去,炒着吃,烙饼吃,都行,清甜中带着一股淡淡的香气。小时候,家家都穷。春夏之季,青黄不接,刺槐花为多少人家解决过口粮不足的难题啊。现在想起来,回忆中还带着淡淡的香气呢。 刺槐还有更大的用处呢:它的茎、皮、根、叶、花、果实,都可人药,为人们医治疾病。刺槐叶是很好的饲料,无论是鲜叶还是枯落叶,都为牲畜所喜食。刺槐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著名的“槐花蜜”,就是蜜蜂采集刺槐花蜜酿成的。可以说,刺槐全身都是宝,一点废料都没有。 刺槐,你要求于人类的甚少,可为什么能给人类贡献那么多呢? 五 儿时的小伙伴对我说:你还记得老家的刺槐树吗?现在可是少见了。 是的。如今在我的家乡,已经难觅刺槐的身影了。这些年来,家乡的变化可大了。低矮、破旧的草屋不见了,代之以漂亮、舒适的瓦房;人们的生活好了,再也不用为填饱肚子发愁了。与之相伴的,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日益恶化。清澈见底、鱼虾嬉戏的小河,变成了污浊不堪、鱼虾不生的臭水沟;道路两旁成排的刺槐不见了,硬邦邦的水泥路在太阳底下蒸腾着窒人的热气。刺槐树哪儿去了?似乎谁也说不明白。问起来,答曰:现在谁还用刺槐? 可是我总也忘不了家乡的刺槐。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它填饱过我饥饿的肚子;在我灰暗的童年,它给了我多少乐趣!我是在刺槐的怀抱中长大的呀,我能忘记人生中遇到的很多东两,独不能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