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与中国近代相始终,并贯穿于其他各种思潮之中,对中国近代产生过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代表人物(如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等)和群体(如国家主义派、再生派、战国策派等)的研究较多,对某一时段(如晚清、民国初年、抗战时期等)的民族主义的研究较多,而对整个中国近代(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建构则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从提出到确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认同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的关系缺乏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一大不足或缺失。郑大华著的《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民族主义》主要目的,就是要弥补这一不足或缺失,即通过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厘清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演变过程,以及与此过程相适应的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过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绪论 一 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三 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章节结构 四 本书的学术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一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以及在近代遇到的挑战 二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传入及其影响 三 从传统到近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 四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清末知识分子的国民观(上) 一 传统臣民观的瓦解 二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 三 清末知识分子的国家思想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清末知识分子的国民观(下) 一 救国呼唤新国民 二 清末国民观的特征及其影响 三 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 第四节 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一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建立民族国家 二 在建立“民族国家”问题上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分歧 三 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二章 五四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 民族主义思潮在“五四”前后的兴起和发展 一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二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表现 三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派对“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潮的回应 一 非殖民地化:民族自决的模式 二 外抗强权,内除国贼:民族自决的目标 三 对外战争:民族自决的道路 四 “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一战”后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 一 为何成立国联? 二 如何建设国联? 三 怎样看待国联? 第四节 晚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自决权”上的同与异 一 两种“民族自决权” 二 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与两种“民族自决权” 三 同中有异与异中有同及其评价 第三章 “九一八”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 第一节 “九一八”后知识界对“战”与“和”的不同抉择——以《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和《大公报》为中心 一 《东方杂志》:主战 二 《独立评论》:主和 三 《大公报》:在战和之间 四 对抉择不同的原因分析及其评价 第二节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 一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的早期传入 二 “九一八”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及原因分析 三 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第三节 民族主义理论的新构建: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 一 从清末到五四: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和发展 二 “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三 知识界关于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的讨论 第四节 七七事变后“抗战建国”话语下的“学术建国” 一 为何要“学术建国” 二 怎么样“学术建国” 三 建什么样的“国” 结语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附录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一 什么是民族主义? 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三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四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