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殷红的花朵(修订本)(精)/经典名著名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高尔斯华绥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后记
转眼之间几年过去,《殷红的花朵》又要重版
了,这回,本书将同拙译的另一本小说《鲁滨孙历
险记》一起出。这样一来,两本小说加上前两年陆
续出的三本寓言和五本译诗,还有一本译诗文集,
可说大半的拙译已集合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
。因为另外的英美诗集虽有十余本,却都是英汉对
照,实际的译诗量只有一半。
按习惯,拙译重版前总要修订一番,但本书上
一回修订距今不远,且改动幅度很大,而如今自己
眼力已是“穷途末路”,从头至尾看一遍也较费力
,当然,看的过程中还有修改,但改得不多。事实
上,同所有拙译一样,这也是最后一次改动了,今
后拙译再无改进可能,永远只能像现在这样面对读
者。这虽说遗感,却也无奈,望读者见谅。
黄杲炘
2018年6月30日
目录
第一部 春
第二部 夏
第三部 秋
后记
精彩页

年轻的马克听到轻轻叩门声,虽说已起床,睡意蒙咙在穿衣裳——在这熹微晨光中,那些山好似一头头巨兽趴在那里,看着真叫人快活。他们要去登的那座看来很远很远!这巨兽的头抬得不高,只在它前爪之上。马克把门开了条缝,低声问:
“晚了吗?”
“五点钟,你准备好了吗?”
他真是太无礼了,竟然让人家等他!不一会儿,他下楼走进空荡荡餐厅;这时满脸睡意的女服务员端来他们的咖啡。那里只有安娜。她身穿天蓝夹浅黄的衬衫,领口敞开着,下面是绿色短裙,头戴青灰色丝绒小帽,上插一支黑松鸡羽毛。为什么人们总不能穿戴这类好东西,同样光艳照人呢!他一见便说:
“你看上去神采奕奕,斯道默太太!”
对方好久没应声;马克心下嘀咕:这话是不是失礼了?可是安娜看上去确实强健利落,神情愉快。
走下小山,穿过落叶松林子,来到河边;过桥后踏上登山小路,穿越种饲料草田野。这样的清晨,老斯道默在床上怎么待得住!庄稼汉割倒的草,穿蓝麻布裙子的农姑收扎成捆。在田头耙草的姑娘停下手中活,怯生生朝他俩点点头。这姑娘的脸像画中圣母,恬静、庄重俊美,两条细眉弯弯的——看着就叫人愉快。小伙子回头朝姑娘看看。他从没离开英格兰,在他眼里,异乡异土的一切都新奇而富于魅力。山间农舍的深褐色木露台又长又宽敞,低低的屋檐远远突出在墙前,农妇的衣裳色彩鲜明;依依恋人的奶白色小母牛,扁平的鼻子嘴都是烟灰色的。连空气也给人全新感觉,那种美妙、清新、热乎乎滋味十分轻灵,宛若轻轻贴在凝冻的沉寂之上;还有大山脚下尤其可爱之处——松脂的香气,燃烧的松柴味,还有牧草地上花花草草的气息。不过,最新奇的要数他心中感觉——这是自豪,一种意识到自己重要的感受,一种古怪的振奋,因为被如此美丽的人挑作游伴,与她单独相处。
他们超越了同路的所有外国游客——都是些结实古板的德国人,脱下的上衣用皮带扎住吊在身上,身后拖着沉重的铁头登山杖,背着灰绿色包。他们正儿八经向前走,脚步永远没变化。安娜和马克走过他们身边,听得他们恶声恶气咕哝:“没什么好急的!”
两人走得再快,也追不上他们心思。这不是真正的登山——只是以努沃劳峰顶为终点的远足训练。他们中午前已登上那里,不一会儿便下来,觉得很饿。当他们走进五塔客舍的小餐厅,只见有批英国人在那里吃煎蛋饼。这些人瞅着安娜,隐隐露出似曾相识神情,但没中止谈话;听他们话音,都带有既精确又懒洋洋的味道,对语音的紧缩虽说仅仅那么一点儿,却相当分明——仿佛决心不让话讲得拖拖拉拉,但还是那么讲了。他们中多数人挂着望远镜,整个餐厅里照相机比比皆是。他们的脸事实上并不相像,但脸上都挂着有气无力的奇特微笑,扬起的眉毛也都有特别样子,使他们看来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产品。对他们大部分人来说,牙齿都有点向外翘,似乎被耷拉的嘴巴逼得如此。他们吃东西的神气就好似信不过低档感官,不愿屈服于味觉或嗅觉。
“是我们那旅馆来的。”安娜低声说,接着,她点了红酒和两份炸肉排,就同小伙子落了座。有位夫人看来是那群英国人的头,问起斯道默先生怎么了——但愿他不是因病而不来。没病?不过是懒得动?原来如此!她相信斯道默先生是登山好手。在马克看来,这位夫人对他们两人颇有些不以为然。那里的谈话始终在三个人之间进行,一位是这夫人;一位是硬领皱巴巴而帽后还挂遮阳巾的绅士;再一位是长着灰白胡子,穿深色诺福克式猎装的结实矮汉。在那群英国人中,只要有比较年轻的人说话,迎来的总是一条条眉毛狡黠上扬,一张张眼皮耷拉下来,活像在说:“啊!很有出息!”
“生活中最使我痛苦的,莫过于观察人类本性趋向于具体化。”这是为首的夫人在说话,所有那些年轻人上上下下点着头,似乎表示同意。马克心想,他们多像珍珠鸡,一个个小头削肩膀,穿着斑斑点点的灰上装!
“哦!敬爱的夫人,”——说话的是硬领皱巴巴的绅士——“你们写小说的总是嘲笑顺从的可贵品质。但我们这时代的可悲就在于怀疑精神。过去从没这么多犯上作乱,尤其年轻人中。为自己寻找其个人判断,这是民族退化的严重征兆,但这不是论题——”
“可以肯定,对所有年轻人来说,这论题能引起极强烈兴趣。”那里的年轻人又都仰起了脸,微微地左右晃动。
“敬爱的夫人,我们很容易被一些事物激起的兴趣蒙蔽,难以判断讨论这些事是否明智。我们让这些想法悄悄滋生蔓延,结果同我们的信仰纠缠在一起,使之无能为力。”
突然,有个年轻人插进来,“大妈——”但随即没了声音。
“倘若我说,”——这是那夫人在讲——“我一向觉得,智力较差的人若沉溺于那想法,只会带来危险,我想这不会被认为出言不逊吧。如果文化不能给我们任何东西,那就让我们没文化好了。但要是如我所想,文化不可或缺,那就必须接受文化带来的种种危险。”
年轻人的面部表情又活跃起来,年纪较小的一位又开了口:“大妈——”
P10-12
导语
高尔斯华绥著的《殷红的花朵(修订本)(精)》是讲述爱情故事的,而关于爱情的故事比比皆是,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再看这一本书呢?因为“也许天空真就是开满百花的田野;上帝在那里走来走去,摘着星星。……”这部作品就是所有爱情的星星中闪闪发亮的那一颗。也因为“太阳和煦照耀着,连云朵也喜洋洋放出光辉”,当我们遇到爱情,好像花都变得更香,云朵都变得更白更蓬松。这部作品将我们在爱情中的各种情绪、感受都等一一描摹,刻画准确,让阅读它的人再一次进入爱情时刻。更因为作者、译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文学功力毋庸置疑,而译者黄杲炘先生秉持翻译需“信雅达”的原则,尊重原文,尽量少用形容词,努力用更真实的字词呈现出最深刻的内容。
序言
本书初版于一九九〇年九月,不知不觉已快十
年。最近得知本书重版在即,不禁想到书的问世也
像人的出生,日后自有各不相同的经历或命运。有
的红遍天下,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大起大落,有的
平淡无奇……总之,有的书就像有的人,可写成颇
具传奇色彩的故事。然而这样的书不多,无非是经
常说起的那些。多数的书并无登天入地的上下起伏
,但在其作者或译者眼里,自有其曲折动人或颇堪
回味之处。
本书初版时,我没有为它写前言,甚至连短短
的译后记也没有,就像不给它介绍信或名片,就把
它打发了出去,让它自己在大干世界里闯荡,去自
生自灭。这情形在所有拙译中可谓绝无仅有。
如今,这书已在滚滚红尘中走了一回,将有新
的开始。当然,此去仍前途未卜,谁也无法预见它
今后有什么遭遇——其实,即使它今后有某种遭遇
,我们也未必知道。
然而它总算没有在红尘中白走一趟,在那过程
中毕竟结下一些缘。我作为同它结下不解之缘的译
者,自然对这些缘抱有兴趣并感到关切。我相信,
今后同它结缘的读者,也会对它的前尘感兴趣,乐
于听我做些介绍。

“文革”期间,我借到英汉对照读物《苹果树
》。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的小册子,虽然很薄,读后
却印象很深。这一来是当时环境险恶,难得读到确
实动人以情的作品;二来这中篇小说讲述的故事真
可谓缠绵悱恻,极其感人,而优美流畅的译文又紧
扣原作,令人佩服。总之,通过这书,我记住了英
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一八
六七一一九三三)。后来我才知道,他不仅是小说
家,还是剧作家,曾以其描述艺术在《福尔赛世家
》中达到的高峰,获一九三二年诺贝尔文学奖——
怪不得《苹果树》这么好看!
八十年代初,我到出版社工作,在资料室无意
中看到高尔斯华绥的The Dark Flower。这书开本较
小,厚度也不令人生畏,便于随身携带。我立刻想
到《苹果树》。它也会那样好看吗?这书名给人难
以捉摸的神秘感:这是什么花呢?为什么是dark的
?我打开了书,书名页上有这样四行诗:
Take the flower from my breast,I pray
thee,
Take the flower,too,from out my
tresses;
And then go hence,for see,the night is
fair,
The stars rejoice to watch thee on thy
way.
哦,看来内容很抒情。再看目录,真是简单极
了——只分Spring,Summer,Autumn三部。而版权
页上的文字表明,此书印于一九二七年,从一九一
三年初版算起,这时至少已印了十次,显然颇受欢
迎。于是我借了回来,准备翻阅一下。
不料,翻阅了十来页就放不下了,结果从头读
到尾。原来,这本书由三个几乎互不关联的中篇构
成,叙述了主人公莱恩南的三次感情波澜,分别发
生在他生命中“春”“夏”“秋”三个时期,而把
这三个故事串起来的,就是书中频频出现的“殷红
的花朵”——象征热烈恋情或强烈情欲的殷红石竹
花。
当时我早过了不惑之年,已经是“秋”的那把
年纪了。然而这本书使我大受“诱惑”,很想把它
译出来,而此前我从未想过要译长篇小说。这情形
就像我“文革”期间读到John Masefield那首Sea—
Fever,受其“诱惑”而开始译诗。但两者差别很大
。那首诗只有十二行,而且是梅氏代表作,早被选
进著名诗集;而这本小说是长篇,在国内甚至不为
人知,连专译高氏作品的前辈似乎也未注意到它。
但当时我确信,拙译如果对得起我“发现”的
这本原作,读者是会喜爱的。倒不是因为此书是大
作家的纯爱情小说,而是书中的故事既缠绵凄婉、
真实感人,又不落俗套;再加全书语言优美,格调
高雅,充满诗情画意。说到诗情画意,只消看看故
事里那些背景——古老的乡间庄园,牛津大学,阿
尔卑斯山的旅游胜地;摩纳哥公国的蒙特卡洛,伦
敦威斯敏斯特左近的宅第,国立美术馆,德比赛马
、伦敦郊区的河滨别墅;海德公园……。
……
其实,受读者欢迎并不奇怪,因为作者本人曾
认为,本书是他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之外的最好
作品,而就某些方面来说,甚至是他最佳作品。当
然,这些都是我原先不知道的,但我从不怀疑拙译
能得到一些读者喜爱。有高中学生和已过知命之年
的人曾向我表示这本书很好看。有两位读者使我尤
为感动,并为有这样的读者而自豪。
一位是金石家,是我年轻同事的父亲。那同事
对我说起,她父亲看了这本书,觉得非常精彩,不
仅在书上圈圈点点,还在不少书页上写下阅读感受
。这情况使我颇感兴趣,而那同事听她父亲介绍后
读了这书,随即做了缩写,发表在一九九六年十月
五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两年多后又有介绍故
事梗概的短文发表在《中华读书报》)。可惜这时
书已出版多年,难以满足见到文章而来购书的读者
了。
另一位是云南经济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几
经周折后,她从上海译文社得知我电话号码,便来
联系,说大约在一九九一年念大学一年级时借到这
书,读罢难以忘怀,在电台主持读书节目后便遍寻
此书,却未见踪影。在电话中,她凭记忆背诵了书
首的四行短诗:
请你取走我胸前的这朵鲜花,
请把我发辫中的花朵也取走;
然后请离开,你看,夜色多么美,
高兴地瞧着你走去的是星斗。
说来惭愧,我作为译者,对这几行诗的印象已
很淡薄,听了她的背诵,才勾起一点回忆。更让我
感到有趣的是,这位节目主持人告诉我说,她是这
本书的“铁杆”读者,而她有个朋友并不欣赏高尔
斯华绥,她想让这朋友也读读这书,也许能改变看
法。
几次电话谈话的结果,是我应邀上她的读书节
目《书海扬帆》,向云南听众介绍《殷红的花朵》

作为这本原先不为国人所知作品的“发掘者”
和译者,看到和听到这样的“反馈”,我的确很高
兴。但我知道,它之所以能吸引读者,正像它能吸
引我一样,是因为原作精彩;而也许由于拙译传情
达意的不足,这种精彩已蒙受了损失。如果这样,
将是我极大的遗憾。
黄杲炘
二〇〇〇年八月
二〇一三年七月略有修改
内容推荐
《殷红的花朵(修订本)(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高尔斯华绥的长篇小说,由三个中篇构成,叙述了主人公莱恩南的三次感情波澜,分别发生在他生命中“春”“夏”“秋”三个时期,而把这三个故事串起来的,就是书中频频出现的“殷红的花朵”——象征热烈恋情或强烈情欲的殷红石竹花。故事既缠绵凄婉、真实感人,又不落俗套,语言优美,格调高雅;因古老的乡间庄园、牛津大学、阿尔卑斯山的旅游胜地,摩纳哥公国的蒙特卡洛、伦敦威斯敏斯特左近的宅第、国立美术馆、德比赛马、伦敦郊区的河滨别墅,海德公园等都是故事的背景,故作品充满诗情画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