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劳拉·希伦布兰德(Laura Hillenbrand),《坚不可摧》的写作源于一个意外的发现。劳拉·希伦布兰德在查阅《奔腾年代》一书的资料时,偶然发现了一则前奥运选手路易·赞贝里尼的成长故事。劳拉给赞贝里尼去了一封信,不久便接到这位“二战”英雄的电话。 写作本就不是易事,对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劳拉更是难上加难——她连阅读都会头晕目眩。当病情好转时,劳拉便出入图书馆,或奔走采访;病情欠佳时,她索性闭眼构思语句,并在纸上盲写记录;在电台录制节目推广图书时,劳拉就席地而坐,双脚放进制冰机里以防止疲劳导致出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劳拉总能设法渡过难关。 笔落纸上,七年时光荏苒。《坚不可摧》记录了路易·赞贝里尼战胜磨难的非凡历程,也见证了劳拉·希伦布兰德不屈于命运的坚强与伟大。 书评(媒体评论) 希伦布兰德是一位激情四射、极富说服力的作家 ……她带给我们的故事充满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更有众多令人潸然泪下的时刻和峰回路转的关头…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一流的作品。 ——《纽约时报》 雄心与力量的完美结合体……希伦布兰德不仅是 个睿智和自律的作家,更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作家, 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故事。她的研究深邃 透彻,她的文笔晶莹剔透,在她的笔下,《坚不可摧 》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呼吸。 ——《纽约时报书评》 《坚不可摧》这本书中的描述堪称绝妙……故事 情节感人肺腑……是一篇起死回生的奋斗诗篇。 ——《华尔街日报》 希伦布兰德用沉静高雅的文笔叙述了一个扣人心 弦的精彩故事。 ——《时代周刊》 神作!!《坚不可摧》至少值两个感叹号。一次 为它所讲述的故事,一次为它叙述的方式——快节奏 ,细节无缺失。 ——《新闻周刊》 这是对一段非凡的人生最严谨、高昂、优美的叙 述。 ——《华盛顿邮报》 从1936年奥运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最残忍的 战俘集中营,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和《奔 腾年代》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但这本书同样令人爱不 释手。希伦布兰德丰富、细腻的叙述方式非同寻常, 无人能及。这个充满英雄主义、丑恶人性、生与死、 欢乐与痛苦、冷血与救赎的故事,为我们还原了一段 尘封的记忆。 ——《出版商周刊》 希伦布兰德的写作风格依旧是那么淋漓畅快,犀 利敏锐,和《奔腾年代》一样,本书同样是一部让人 一旦拿起便爱不释手的杰作。 ——《书单杂志》 希伦布兰德再次带给我们一部描绘勇气和力量的 作品……这部经过深入调查的纪实作品既有令人牵肠 挂肚的情节,也有让人愤慨万分的片段,更不乏令人 深思的妙语,无时无刻不让人扼腕。 ——《科克斯书评》 令人吃惊又着迷……希伦布兰德的电影式写作“ 来势汹汹”,笔下的故事令人难忘。看这本书的时候 ,你一定舍不得眨眼。 ——《人物》 《坚不可摧》内容紧张刺激……你最好坐稳了。 ——《波士顿环球报》 赞贝里尼的故事绝对是有史以来最令人称奇的生 存纪实。而这之后发生的故事同样令人惊叹。 ——《名利场》杂志 万里挑一的好故事,所有批评家都不得不用他们 最讨厌的词汇来评论这本书:不可思议、令人难忘、 扣人心弦、感动万分、毛骨悚然、振奋人心。 ——《纽约》杂志 扣人心弦、激动人心、无法抵抗……希伦布兰德 把赞贝里尼的故事写得悬念丛生、高潮迭起。 ——《洛杉矶时报》 警告:如果打开《坚不可摧》放在你家的小狗面 前,你会发现,它白天会无精打采,晚上则会彻夜难 眠,因为它太想知道,一个奥运会长跑名将怎么会沦 落为二战战俘,最后陷入无尽的绝望。在希伦布兰德 的笔下,这显然就是一个契机。 ——《华盛顿人》 希伦布兰德的故事并非“值得一读”,而是“必 读”,她将写作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 ——《俄勒冈人报》 一个关于胜利和救赎的传奇,一个不畏干辛万苦 ,以超人毅力战胜逆境的传奇,书中的描写细致入微 。 ——《O》杂志(奥普拉·温弗瑞主编) 《坚不可摧》以令人惊叹的描述验证了意志坚韧 者的超人台旨力。 ——《娱乐周刊》 真是难以置信……赞贝里尼的生命就代表着勇气 、无畏、善良和难以动摇的坚韧。每个人都迫切地想 知道:《坚不可摧》能否与旷世巨作《奔腾年代》相 提并论?不用担心,你只要耐心读完第一章,就别想 放下这本书了。 ——《圣路易斯快邮报》 难以置信!希伦布兰德又打造了一部融合体育、 历史和战胜困境等元素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传记的 极致,一段非凡的历史,一段非凡的人生。 ——《达拉斯晨报》 无法抵抗……希伦布兰德再次展现了她运用在《 奔腾年代》中的写作技巧,整个故事跃然纸上。 ——ELLE杂志 无与伦比。希伦布兰德的畅销作品《奔腾年代》 令读者燃起了求胜之心,如今又用一部《坚不可摧》 令读者们大饱眼福。 ——《点名》日报 其他纪实文学作家都没有希伦布兰德这样的眼力 ,选择这样的主题;也没有她那样严谨的态度和投入 的精神来将故事诉诸文字。如果故事界有奥运会,希 伦布兰德绝对能拿下金牌。 ——《沙龙》网络杂志 《坚不可摧》给予了人们太多期待,只有希伦布 兰德的文字才能驾驭如此跌宕起伏的故事。 ——《天生就会跑》作者 克里斯托弗·麦克杜 格尔
后记 新的开始 1954年6月的一天,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加百利山区一条 蜿蜒崎岖的小路上,一群男孩跳下一辆卡车,站在阳光下 不停地眨着眼睛。他们个个性情急躁、桀骜不驯,大部分 都是少管所和监狱的常客。他们踏上这块没有柏油、没有 围墙的土地时,顿时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路易和他们 站在一起,看着这些孩子,仿佛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少年时 代。 路易一生当中最伟大的事业从此拉开序幕,他建立了 一所不以赢利为目的的“胜利少年营”。路易早有此意, 但苦于资金缺乏,他只能找到一处因年久失修而租金低廉 的营地,然后游说一些商人提供物资赞助。接着,路易又 花掉两年时间铲土填坑,整理路面,还挖出了一个游泳池 。当一切完工以后,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整洁美观的营地 。 “胜利少年营”成了许多叛逆少年的救星。路易对任 何人都来者不拒。有一次,为了接手一个不服管教的孩子 ,他甚至请来当地的警长出面作保。他带着这群男孩一起 钓鱼、游泳、骑马、露营,到了冬天他们还会一起滑雪。 路易带着他们翻山越岭,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一起通 过绳索爬下峭壁。他还为这群孩子播放假日电影,看着看 着,有的男孩会悄声说道:“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每天傍晚,路易和他们一起坐在篝火旁边,向他们讲述自 己年少时候的事情、参战的经历以及自己是如何最终回归 内心宁静的。他会极为谨慎地向这些孩子谈起基督教,把 这作为他们一个自愿的选择。有些人接受了路易的看法, 有些人没有,但是无论怎样,那些刚刚来到“胜利少年营 ”时无法无天的孩子在离开时,大都已经洗心革面、焕然 一新。 如果不是和这些孩子在一起,路易就会兴致勃勃地往 来于世界各地,在校园里和体育场中向那些如痴如醉的听 众讲述自己离奇的遭遇。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路易最喜欢 在豪华游艇上发表演讲,这样他不仅可以免费作一次惬意 的旅行,而且还能够躺在头等舱的甲板上一边端着冰镇饮 料,一边享受凉爽的海风。但是,路易担心如果自己接受 过高的报酬,中小学校和小型团体就很难再邀请自己发表 演讲,因此他只接受那些报酬适中的邀约。路易赚来的钱 刚好够给女儿茜茜和小儿子卢克买纸尿片和牛仔裤,然后 供他们读大学。此外作为兼职,他还在好莱坞第一长老会 教堂的老年中心从事管理工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获得了不计其数的奖项和荣誉 。当路易在直江津受尽磨难时,洛米塔机场被重新命名为 “赞贝里尼机场”,并且先后两次为他举行纪念活动。南 加州大学的一座广场和托兰斯高中的一座体育场也分别以 路易的名字命名。1980年,有人甚至把一匹赛马取名为“ 赞贝里尼”,但这可不是那个奥运会长跑选手。他们住在 格拉梅西大道的房屋成了历史建筑,而路易也先后在五场 不同的比赛中被选中担任奥运会火炬手。虽然许多组织都 争先恐后地为路易颁发奖项,可真正恰如其分的并不多。 他的身体并没有因为年迈或者曾经遭受过的折磨而显 老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腿上的伤势已经痊愈。路易在 年届花甲时还每周爬一次卡维纳峰,在6分钟中内跑完一英 里。他在年逾古稀时爱上了滑板运动。在85岁高龄时,他 曾经返回夸贾林环礁,想要找到那9名在他的牢房里刻下自 己名字后遇难的海军陆战队员的遗体,但是最终无功而返 。“如果我老了,”路易在夸贾林海滩一边抛起一个足球 一边说道,“我会告诉你们。”路易已近耄耋之年时,有 邻居看见他骑在院子里一棵高高的树上,手里还拿着一把 链锯。“如果上帝想要我,他随时都可以把我带走。”路 易告诉满脸不以为然的皮特。“那你还一个劲折腾什么? ”皮特问道。在90多岁时,尽管有几次摔断了骨头,但路 易仍然对滑雪运动乐此不疲,总是欢天喜地从山峰上飞奔 而下。 …… 写好这封信以后,路易将它随身带到日本。 但是他们没能见面。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再次联系渡边 ,告诉他赞贝里尼想要和他见面。渡边几乎想要啐到他们 的脸上,一口回绝了他们的要求。 路易来到上越市,身上仍然装着那封信。有人拿走这 封信,答应路易会把它转交给渡边。不过,即使渡边真的 看到了这封信,他也未做出任何回应。 2003年4月,渡边死了。 1998年1月22日清晨,雪花轻轻飘落在这个曾经名为 直江津的地方。道路两旁堆满了积雪,再有4天就年满81岁 的路易·赞贝里尼独自站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他的身体 饱经沧桑,皮肤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纹。昔日浓密的黑 发如今已变成了稀疏的银发,只有那双蓝色的眼睛仍然不 时地闪耀着光彩。在他右手的无名指上,一道伤疤至今清 晰可见,那是“青蜂侠”号在这个世界上给他留下的最后 印迹。 时间终于到了。路易伸出手来,接过奥运会火炬。虽 然他的双腿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健步如飞,但是仍然坚实 无比。他举起火炬,鞠躬致意,然后开始向前跑去。 路易看到,自己的四面八方都是一张张日本人的笑脸 。一群孩子戴着帽子好奇地朝他张望,而那些曾经与 目录 引言 太平洋漂流记 第一章 少年跑出托兰斯 叛逆少年 奔跑如飞 托兰斯旋风 在德国“顺手牵羊” 愤而从军 第二章 二战绝命飞行 会飞的棺材 论持久空战 排队去送死 594个弹孔 日军来袭 “谁也别想活下去” 第三章 坠机孤海求生 坠机事件 海上迷航 饥渴交加 鲨鱼和子弹 云端歌声 台风大作 第四章 战俘营不屈岁月 活死人 两百个沉默者 对裕仁天皇放屁 信念不移 秘密计划 遭遇魔鬼 任人宰割 “超级空中堡垒”B-29 最后的疯狂 残兵败将 阶下之奴 220个耳光 沸腾的城市 “我自由了!” 被隐瞒7天的真相 “9月9日就是母亲节” 第五章 战后救赎之路 窈窕淑女 归来以后 山冈弃尸 扭曲的绳索 心的召唤 黎明到来 后记 新的开始 致谢 对话作者
精彩页 叛逆少年 1929年8月26日黎明之前,天还是灰蒙蒙的。在加利福尼亚州托兰斯一所小房子后面的卧室里,一个12岁的男孩忽然听到一个怪异的声音从外面传来,而且变得越来越响。一个黑压压的庞然大物正在他家的房顶上空缓缓飞行。小男孩一跃而起,飞快地跑下楼梯,咣当一声推开后门,三两步来到草坪上。天空黑压压的,看起来阴森可怖,他们的院子仿佛也在随着这种声响而瑟瑟发抖。小男孩仰面朝天,怔怔地站在哥哥身旁。 整个天空好像都消失了。唯一能够看到的是一个圆形的巨大黑影正从头顶隆隆驶过。这个庞然大物高耸入云,差不多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长,满天的星斗都被它遮住了光芒。 小男孩看到的其实是德国的齐柏林号飞艇。这艘飞艇长约800英尺(1英尺=0.3048米,下同),高110英尺,于1929年制造,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航空器。它比当时最先进的飞机还要舒适豪华,轻而易举就能到达很远的地方,令所有人叹为观止,堪称世界奇迹。 再过3天,这艘飞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环球之旅,在人类航空史上写下前无古人的创举。1929年8月7日,齐柏林号从新泽西的菜克赫斯特起锚升空,一路轰轰烈烈地朝曼哈顿方向驶去。时值炎夏,在第五大道上,人们正准备拆除纽约华道夫酒店,然后在原地兴建一栋前所未有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在布朗克斯的扬基体育场,运动员们整装待发、跃跃欲试:卢·格里格身着4号球衣,贝比·鲁斯身着3号球衣,他即将完成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500次本垒打;在华尔街,股票价格空前暴涨。 在自由女神像上空缓缓转了一圈后,齐柏林号掉头向北,继续朝大西洋进发,途经法国、瑞士和德国。当飞艇驶过纽伦堡时,曾在1928年大选中受挫的极端纳粹政客阿道夫·希特勒刚刚结束自己的演说,正向听众大肆鼓吹自己的选择性堕胎理论。在法兰克福,一个名叫埃迪丝·弗兰克的犹太女人正在照料自己刚刚出生的小女儿安妮。接着,齐柏林号继续向东北方的苏联驶去。在荒凉的西伯利亚平原,当那些连火车都没见过的村民看到这艘飞艇时,纷纷双膝跪地祈祷。 8月19日,大约400万日本人挥舞着手帕,高呼:“万岁!”齐柏林号在东京上空盘旋一周后安全着陆。4天后,在德国和日本的国歌声中,飞艇在台风中升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飞临太平洋,一路朝美国飞去。齐柏林号的乘客们向窗外望去,只能看到云端飞艇的黑影,并将其形容为“就像一条巨大无比的鲨鱼那样如影随形”。当云开雾散后,人们望见远处太平洋的海面上出现一个庞然怪兽般可怕的倒影。 8月25日,齐柏林号飞抵旧金山,在暮色霭霭中穿越加利福尼亚海岸线后,接下来是暗无天日、一片死寂。时至子夜,在徐徐的微风中,飞艇驶过托兰斯上空,地上三三两两的人们仍然半梦半醒,不知道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格拉梅西大道上,一个还穿着睡衣的小男孩正在自家的后院里仰头观望。 飞艇似乎就在他的头顶缓缓移动,小男孩赤脚站在草坪上,满脸都是惊恐。他也许会说,这种景象“美极了,可,旧极了”。他听到引擎在夜空中隆隆轰鸣,却看不到银色的机身、卷曲的花纹和鳍状的尾翼。他看到的只是一个黑压压的庞然大物。不,与其说这是一个庞然大物,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连天空都被它吞噬掉了。 这个小男孩名叫路易·塞尔维·赞贝里尼,父母都是意大利移民。1917年1月26日,他出生于纽约州的奥利安镇,出生时足足有11.5磅重,一头黑发就像带刺的铁丝网一样又粗又硬。男孩的父亲安东尼从14岁起就开始独自谋生,先后当过矿工、拳击运动员和建筑工人。他的母亲路易丝是一个体态娇小、性格开朗的美人,16岁就结了婚,18岁时生下了路易。他们在家中仍讲意大利语,路易丝和安东尼叫他“图茨”,也就是“宝贝”。 从学会走路那天起,小路易就显得桀骜不驯。在其他孩子的记忆中,他总是横冲直撞,在屋里院外上蹿下跳。母亲路易丝气得把他扔到椅子上,想让他老老实实待着,可是一眨眼的工夫,小路易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除非把他紧紧地拽进自己的怀里,否则路易丝根本找不到孩子在哪里。 1919年,两岁的路易和哥哥皮特同时患上肺炎在家中休养。可是,路易却悄悄从卧室窗户爬下一楼,一边扒光身上的衣服,一边狂奔。警察在他身后穷追不舍,路上的行人都被这一幕惊呆了。不久,在一名小儿科医师的建议下,路易丝和安东尼决定举家迁往气候温暖的加利福尼亚。当火车在中央车站刚刚停下,小路易就一溜烟儿蹿了出去,一直跑到车厢尽头,最后从乘务员专用车厢跳了下去。为了寻找路易,火车只好往回开,路易丝快要急疯了。哥哥皮特一眼看见,自己的弟弟正在不远处的铁轨上优哉游哉地闲逛。看见他们过来,小路易一头扎进妈妈的怀里,咧开嘴,操着意大利语笑道:“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 随后,一家人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托兰斯安顿了下来。镇上只有1800多人,安东尼很快便找到了一份铁路电气技师的工作,并且在郊区购置了一块半公顷大的土地。他和路易丝亲手建造了一座简陋的木屋,屋内 导语 电影《坚不可摧》原著传记! 感动全球的励志传奇!历时7年,历经75次采访,为世界还原这段尘封八十余年的真实记忆…… 《纽约时报》青少年读物首位!2015年度引进版优秀图书奖! 从出版到现在,赞贝里尼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战胜苦难,重燃生活的希望! 序言 太平洋漂流记 四面望去,除了海水还是海水。 1943年6月22日,在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上,陆军航空 兵团投弹手、奥运会长跑选手路易·赞贝里尼躺在一只救 生艇上,一路向西漂去。他身旁斜倚着一名中士,他是轰 炸机上的机枪手。这只救生艇的后面还系着另一只救生艇 ,上面歪歪扭扭地躺着一名士兵,一条“之”字形的伤口 横贯在他的额头上。他们饱经风吹日晒,皮肤已经被救生 艇染成了黄色,个个骨瘦如柴。救生艇的四周围着一群鲨 鱼,它们一边懒洋洋地来回游弋,一边等待时机。 这些人已经在海上漂泊了27天,赤道潜流把他们带到 了1000英里(1英里=1.609千米,下同)外日军控制的水 域。两只救生艇已经变得七零八落,时不时散发出一阵酸 臭焦灼的味道。因为被海水浸泡的时间过长,他们身上全 是水泡,嘴唇也肿得十分厉害,只有使劲儿才能按回去。 他们昼夜凝望着天空,时而虚弱地哼起《白色圣诞节》, 时而喃喃地祈求食物。人们早已停止了搜救行动,在这方 圆6400万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2.59平方千米,下同)的 汪洋大海中,他们显得形单影只。 一个月以前,26岁的赞贝里尼还是世界上最杰出的长 跑运动员之一。在许多人看来,他完全有望刷新竞赛史上 最难突破的世界纪录——4分钟内跑完1英里。但是现在, 他昔日健硕的身躯只剩下不到100磅(1磅≈0.45千克,下 同)重,奔走如飞的双腿也变得举步维艰。除了他的家人 外,所有人都放弃了相信他生还的希望。 第27天清晨,他们听到空中隐隐传来一阵轰鸣声。每 一名空军士兵都知道这声音意味着什么。这是活塞式螺旋 桨运转的声音。他们抬眼望去,只见一架飞机从他们头顶 上的高空掠过。赞贝里尼立刻点燃了两枚信号弹,然后把 染色粉末撒入海中。很快,他们的救生艇就被一片鲜艳夺 目的橘黄色海水包围。但是飞机却继续前行,并且慢慢地 消失在天边。三个人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可没过多久, 轰鸣声又再次响起,飞机突然折回头来。飞行员肯定是看 到他们了。 于是,这几名伤兵艰难地伸出瘦得皮包骨、被救生艇 染成黄色的胳膊奋力挥舞,扯开那由于干渴而变得嘶哑的 喉咙大声呼喊。霎时间,飞机直冲而下,几乎擦着救生艇 一侧横扫过去。就在那一刻,赞贝里尼瞥见,飞行员的身 上穿着深蓝色的制服。 还没等他回过神来,耳边就响起了震天动地的咆哮声 。海水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救生艇的碎片上下翻飞,机 关枪火焰四射。显然,这并不是美国的救援队,而是日军 的轰炸机! 他们迅速翻身入水,在救生艇底下蜷缩着抱成一团。 子弹呼啸着穿透救生艇射入水中,在他们身旁激起一排排 浪花。机关枪声不绝于耳,接着便是一阵狂轰滥炸。直到 火力稍歇,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爬上那只烈焰熊熊的救 生艇。就在这时,敌机忽地从他们一侧掠过,打了个旋儿 后再次朝他们疾冲过来。一眨眼的工夫,飞机已经调整好 了角度。赞贝里尼清清楚楚地看到,机枪的枪口正对着他 们。 赞贝里尼回头看了看自己的伙伴,只见他们奄奄一息 ,根本无力跳回水中。当他们两个东倒西歪地躺在救生艇 上,双手举过头顶时,赞贝里尼孤身一人跃入了大海。 然而,就在救生艇的底下,一群虎视眈眈的鲨鱼早已 迫不及待,它们潜入水中,迅速向赞贝里尼游来。
内容推荐 1943年5月的一个下午,一架美军轰炸机坠入太平洋,从此失去踪迹,海面上只留下一堆飞机残骸、油料和血迹。不久,一名中尉浮出海面,他拼命游向一只救生筏,爬了上去,从此展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凡的一段旅程。 这名中尉便是路易·赞贝里尼。少年时期,他曾是不可救药的小魔头;青年时期,他将不服输的精神融入赛跑项目中,展现出惊人天赋,并参加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二战爆发后,路易·赞贝里尼愤而从军,但一次寻常的飞行任务却将他引向了未知的深渊。 等待路易·赞贝里尼的,是万里无垠的汪洋大海和不时跃出水面的鲨鱼,饥饿、干渴、敌机不断威胁着他的生命;更为可怕的,是在日军战俘营中度过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命运,都悬在那根已渐渐磨损的意志之弦上…… |